小学语文课文思考点及其操作术

2011-11-13 10:31徐英
中国教育科研论坛 2011年10期
关键词:自然段重点课文

徐英

学思结合是汉语文学习的传统经验。叶老对此是非常重视的。他说: “多年来我一直认为,语文课的主要任务是训练思维,训练语言,而思维能力和语言能力为儿童打下基础极为重要。”(《叶圣陶散文乙集》)又说:“语言与思维密切相关,语言说得好在于思维的正确。因此,锻炼思维极其重要。”(叶圣陶《中国教育报》1984年2月2日)而现实的语文课堂教学却忽视思维训练:目标不明,力度不够,缺乏序列,学生思维负担过轻,创造精神以及创造意识萎靡。我们认为,在语文教学中思维训练没有序列,不成体系,是造成上述现象的主要因素。比如说教材的编排,课后的“思考与练习”是站在理解文本内容,学习语言的角度而提出的,思维训练成为点缀。思维训练没有目标,阶段性不明,无组织的分散,犹如散兵余勇单打独斗,形不成威力。思维支配语言,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这种思维与语言训练不规范的做法,导致语文教学中的思维训练可有可无,没有章法,深一脚浅一脚的,自然造成思维训练的低靡。如何运用叶老的教育思想,继承传统的学习经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尤其是创造性思维,发展语言,落实新课改的精神呢?我们的做法是在每课的教学中找寻“思考点”,备课时想到思维,上课时落实思维训练。

1什么是思考点

课文是作者思维的产物,学生学习课文,不光学习语言,还要接触作者的思维方式,日久浸润,就会化为自己的东西。这是语文学科的鲜明特色。这个“浸润”虽需要反复的历练,而如果有高明教师的及时点化,就会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并被运用,形成能力,乃至个人的智慧。

一篇课文综合地反映了作者的思维特性,诸如思维方式、品质、习惯等。怎样学习作者的思维,重点学哪一个方面,是有所讲究的,是要讲究策略的。我们把学习过程中的更具有思考价值的内容,有利于思维与语言同步发展的地方,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句段,乃至篇章,称为“思考点”。举一个例子。《爬山虎的脚》(叶圣陶)课文第二自然段写爬山虎的叶子,这一段写得层次清楚,生动传神,是诵读的要点。课文的第三、四自然段写爬山虎的脚,写得细致入微,用语确切朴实。相比之下,无论是从作者的写作目的,还是教材编写的意图来看,第三、四自然段是重点,有更高的学习价值,对培养学生思维的细密性有不可估量的价值。教学时就要紧紧地抓住它,引导学生研读它,熟读精思,咀嚼品味,学习语言,发展思维。因此,像第三、四自然段的内容就是我们所说的思考点。它是文章的精华,是文眼,是点睛之笔,是神来之笔。

思考点与文本的特点,以及教学的目标、重点、难点有联系,也有区别。思考点带有鲜明的思维特色,把思维训练作为教学的目标之一;它的内涵要比重点、难点等丰富一些,虽然思考点有时来源于重点、难点等方面。如《落花生》的教学。教学重点可为“议花生”部分;教学难点可为“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这篇课文的特点是条理清楚,主次分明,语言浅显,寓意深刻。综合考虑,思考点可为:重点指导学生诵读议花生部分,发展他们思维的深刻性以及联想能力。

2怎样确定思考点

思考是掌握知识的中心环节,学生要学好语文,必须通过积极的思考活动。思考点看似神秘,其实很简单。只要心中有思维训练,有学段教学要求,有编写意图,就不难确定思考点。

2.1把握编写意图,确定思考点。如《珍贵的教科书》(人教版义务教材第六册第二单元)的教学。全文围绕“教科书”,按照“渴望得到教科书——去印刷所取书——保护教科书”。

教科书激励“我”前进”的顺序叙述的。指导学生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是编写意图之一。因而要在引导学生理清课文脉络上下一番功夫,以培养学生思维的条理性。

教学的大体思路是:初读,想想课文大体内容;研读,想想课文写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是按怎样的顺序写的,重点内容是哪一部分;美读,感悟寓意,练习。

2.2以教学重点为思考点。如《趵突泉》(老舍)。课文第4自然段写小泉的特征。老舍先生观察仔细,用语朴实,想象也丰富,是学习的重点内容。可作为思考点。设计如下:

【思考点】研读课文第4自然段,感悟写法,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及想象能力。

【操作术】①默读第4自然段,思考:泉水从小泉眼冒出有哪几种姿态?从中可以看出小泉眼的怎样特点?②诵读体悟:作者是怎样写小泉眼的?把有关的句子找出来反复读读,仔细品味。③有感情地朗读。

2.3以教学难点为思考点。如《回声》。回声形成的原因,虽不要求学生掌握,但也应该结合课文的学习,让学生有所了解。这是个难点,可以此为思考点,训练学生勤于思考的习惯。具体操作如下;①默读课文第3-5自然段,思考:小青蛙问妈妈,妈妈是怎样做的,是怎样说的?请找出每一段话的重点句。如第5自然段:波纹——碰——荡——返。通过对重点词语的理解,弄懂回声的形成。②说一说自己在生活中所碰到的回声现象。③指导朗读,加深理解回声形成的原因。

2.4以课文特点为思考点。如《落花生》。课文条理清楚,主次分明,于浅显的语言中寄寓了深刻的人生哲理。小学生由于阅历浅显,很难理解透彻作者所说的“人生哲理”。这是少年儿童的能力所决定的。好多教例表明,把教学时间花在理解哲理上,是事倍功半的。怎么办呢?可以用欲擒故纵之术,把理清课文条理,分清主次作为思考点,学习作者思考的方法,表达方法。具体设计如下:

①默读课文,思考课文的顺序,并填空。

种花生——()——( )——( )

②再读课文,同组讨论课文的主次。

③指导学生学习主要内容——议花生。

默读,思考:①花生的好处很多,它最可贵的地方是什么?②父亲将花生和桃子、石榴、苹果相比,在哪一点上赞美了花生?

联系生活实例,淡淡对“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模仿练笔:以《蜡笔》或《粉笔》为题,写一篇借物喻人的文章。

3确定思考点的原则

3.1学思结合。这是确定思考点的基本原则。不能脱离语言训练而单纯地搞思维训练。教育家蒋仲仁指出:“发展语言和发展思维紧密联系的原则是语文教学的首要的基本原则。”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备课时想到思维,上课时不忽略思维,把思维训练寓于语言训练之中。如低年级“飞”字的教学。出示字形后,可启发学生想想“飞”字像什么(运用奇特联想法识字)。有的学生会想到“飞”像小鸟展开翅膀在飞。“飞”是象形字,确实像飞翔的鸟。最后,可编成口诀:“横折弯钩是鸟身,一撇一点是翅膀。”

3.2遵循少年儿童的思维特点。小学低年级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高年级学生抽象思维迅速发展,中年级学生则处于两者的过渡时期。选定思考点,要充分考虑他们的年龄特征。如低年级,要以能充分发展学生的具体形象思维的内容为思考点;高年级适当以能充分发展抽象思维的内容为思考点。

3.3激发情感,促进思考。情感是思考活动的动力。思考点及其操作要取得良好的效果,就得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焕发学生学习的热情。皮亚杰在《儿童的心理发展》一书中指出:“在整个儿童时期和青春时期,情感生活和理智生活总是平行一致的。”“情感使得活动具有价值并给予他们力量。”“智力为情感提供手段并明确其目的。”皮亚杰指明了情感与理智相互作用的关系。为此,我们列出了情感、智力、语言发展的相互关系。

注:文中所提到的课文均是人教版义务教材

猜你喜欢
自然段重点课文
秋天
存在感
端午节的来历
背课文
美丽的秋天
单品推荐“抓住重点,改头换面”
所谓“重点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