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新疆畜牧业产业化经营发展进程的思考

2011-11-14 01:08巴特尔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畜牧厅副厅长
中国畜牧业 2011年1期
关键词:畜产品农牧民龙头企业

文│巴特尔(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畜牧厅副厅长)

畜牧业产业化经营是一项系统工程,贯穿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等产业链的各个环节。涉及畜牧业和农村、牧区经济的整体发展,事关农牧民的切身利益。因此,必须在提高认识、统筹规划、抓住重点等各环节上稳步推进。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七届九次全委(扩大)会议上要求;“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要围绕优势产品打造优势产业,大规模发展现代农副产品加工业。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大力扶持、改造、提升一批科技含量高、辐射带动能力强的农副产品加工企业,使其迅速扩大规模、拉长产业链、创出绿色知名品牌,不断提高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结合新疆畜牧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的实际,围绕如何推进新疆畜牧业产业化经营发展进程的问题,笔者谈一些学习体会。

一、畜牧业产业化经营成效明显

多年来,新疆畜牧业在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紧紧围绕畜牧业增效、农牧民增收,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狠抓结构调整,加快机制、体制创新。同时,积极创造条件,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采取积极扶持龙头企业革新技术、基地建设、市场开拓、树立品牌、机制创新等措施,不断建设竞争力强、辐射带动能力强的畜牧业产业化经营企业群体,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1 .畜牧产业发展规模和质量效益稳步提高。

2009年,全区牲畜存栏4817万头(只),较上年同期增长1.5%;肉类总产量189.3万吨,同比增长7.9%;牛奶产量227.32万吨,同比增长9.1%;禽蛋产量30.87万吨,同比增长6.8%。畜牧业总产值345亿元,比上年增长10.5%。农牧民人均来自畜牧业的增收额比重,占全区农牧民增收额的50%强。

2.畜牧业规模化商品基地建设逐步形成,畜产品供给能力日益增强。目前,全区肉类产量超万吨的县(市)达54个。全区拥有规模化养殖小区和养殖场达2800多个。从事奶业生产养殖的农牧户达到了10万余户,奶牛存栏达到了238万头。新疆畜牧业在规模化养殖经营上,出现了由企业投资建设为主逐步向农牧民自主投资转变,由养殖户分散经营逐步向专业合作组织统一经营转变。以天山北坡、伊犁河谷、焉耆盆地为主的奶牛产业带基本形成。畜牧业生产结构调整趋向合理。牛奶、牛羊肉和细毛羊3个优势产业带基本建立。

3.畜牧业产业布局和品质资源利用进一步优化。通过推进现代畜牧业“五化”建设。牛奶、优质牛羊肉、细羊毛三大优势产业带和猪、禽特色产业区初步形成。产业带和产业区中的牛奶、牛羊肉、细羊毛、生猪、禽蛋产量分别占到全区总产量的81.6%、80%、76.6%、90%和80% 。全区牛的良种率达到54%,绵羊良种率达到63%,猪禽良种率达到90%以上。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和利用已初见成效。种畜质量标准和监督检测体系已有一定基础。

4.畜牧业产业化经营迅猛发展、优势畜产品加工业迅速发展。经过多年的发展,新疆已拥有涉及各类畜产品加工的企业164家。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的规模、水平和市场竞争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一批起点高、规模大、效益好的新疆畜牧龙头企业在全区范围内崛起,推动了新疆以畜产品深加工为主的畜牧业产业化发展进程。目前,已取得国家级、自治区级畜牧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有30家。全区规模化乳品加工企业52家,年加工鲜奶能力达到190万吨;肉品加工企业55家,年分割加工牛、羊120万头(只),生猪10万头;种畜禽繁育企业达到215家,年生产种畜2万多头(只)、禽苗7000万羽、冻精200万剂;饲料加工企业达到267家,年生产配合饲料137万吨。“长河肠衣”和“萨帕乐”细羊毛已打入欧洲市场。初步形成了以加工企业为龙头,连基地、带农户的一体化经营模式,创立了一批畜产品名牌产品。

5.畜牧业科技含量不断提高。在发展畜牧业产业化经营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优、严、精、高”科技兴牧方针。在品种选择上求“优”,大力支持引进优良品种;在饲养技术上求“严”,严格执行标准化饲养管理程序,提高了管理水平;在饲草料加工上求“精”,引进先进的加工技术,提高了饲草料利用率;在品种改良技术上求“高”,推广科技含量高的先进技术,加快了品种改良步伐。同时,通过大力推广冻配改良、胚胎移植、优质牧草种植、青贮氨化饲料、暖棚养畜、短期快速育肥等先进实用技术,牲畜个体生产性能显著提高。全区畜牧业科技贡献率提高到42%。畜牧业科技推广力度的加强,为生产优质畜产品、加强基地建设,进而推进畜牧业产业化经营打下了基础。

二、畜牧业产业化经营的组织形式

新疆地域辽阔,各地区域条件、特点各异,经济发展不平衡性特征突出。特别是南北疆间畜牧业发展水平差异大。造成各地畜牧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的进程也不平衡。组织形式多种多样。归纳起来可分为如下几种类型:

1.主导产业带动型。根据市场需求,按照集约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的方针。围绕当地资源优势,调整畜牧业产业结构,培育主导产业(产品)。逐步形成“一乡一业”的区域经济格局。如昌吉州围绕当地乳制品加工能力强的优势,大力发展奶牛养殖业,加快以奶牛养殖为重点的示范小区建设。形成了一大批奶牛专业乡(村),带动了当地畜牧产业结构调整。奶产业实现了换代升级,商品奶产量达5500吨,提高了畜牧业产业化发展水平,农牧民增收效益明显。

2.农畜产品商品基地带动型。农畜产品商品基地是农业、畜牧业产业化经营的基础,也是龙头企业的依托。没有商品基地,产业化经营就失去了希望。各地在推进畜牧业产业化的过程中,不断调整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围绕龙头企业建基地,发展适度规模经营,逐步形成具有特色的区域经济优势。如额敏县注重发挥本地种植业、畜牧业发达的优势。大力培育和发展“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化生产经营模式。2008年,仅该县玛热勒苏乡通过专业合作社,已收购和销售各类农畜产品9260吨,占到全乡农畜产品的70%以上,直接带动农牧民增收65万元。有力地推动了当地农业、畜牧业产业化经营水平的提高。

3.市场带动型。通过依靠市场的集散辐射功能,把发展主导产业和主导产品同市场结合起来。如吐鲁番地区依托距乌鲁木齐牛羊肉消费市场近的条件,发挥当地农民具有牛羊育肥传统习惯的特长,大力发展牛羊育肥业。经过多年的扶持,牛羊育肥业的组织化、专业化、集约化程度不断提高。农区畜牧业形成了一批畜牧业重点乡、专业村、养殖小区(大户)。全地区成立了近30个养殖协会,会员达近1万人。养殖专业户达到17万户,占农户总数的20%。年育肥牛羊近300万头。牲畜出栏率高达260%。畜牧业规模化、产业化经营效益非常突出。

4.龙头企业带动型。主要是以畜产品加工、冷藏、运输等企业为龙头,围绕一项产业或产品,实行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经营。龙头企业以市场为导向,以畜产品商品基地为依托,以社会化服务为纽带,与产品生产者结成经济利益共同体。实现“利益同享,风险共担”的产业化经营机制。如塔城地区近年来不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大力引进畜产品加工企业。牛羊肉、鲜奶、禽蛋等主要畜产品深加工都有了一批起点高、规模大、效益好的龙头加工企业。初步形成了“龙头企业+经济组织+农户”的畜牧业产业化经营模式。目前,全地区畜产品加工企业达46家。其中,牛羊肉屠宰加工企业30家,年加工牛羊肉能力达1.2万吨,带动了当地畜牧业产业化经营水平的发展。

5.中介组织带头型。这是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农牧区中的生产者、经营者,以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为目的,以劳动联合、资产联合、技术服务为合作方式,自愿组成的群众性经济组织。它根据市场需求,以中介组织为依托,实行跨区域、跨行业、跨所有制的联合经营,架起畜牧业通向市场的桥梁。2008年,塔城地区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共组织销售农牧产品14.5万吨,牲畜24.8万头,经营销售额18.3亿元,为每个成员实现收入近万元,农牧民收入中,来自合作社的收入占到24%。有力地推动了当地农业、畜牧业生产水平和经营效益的提高。

6.农村能人带动型。主要是鼓励和扶持农村专业大户发展专业化生产。鼓励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的农村能人,充分发挥能人效应。并以其一技之长,带动周围农户生产或加工某种同类产品。实行集中组织生产、运输,形成专业化生产,产加销一体化经营。如尉犁县一陈姓农民,联合所在乡的15户农民,投资1500万元,成立了尉犁县首家养猪合作社。由于实行了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所生产的猪肉不仅满足了本地市场,而且产品远销青海省、宁夏自治区和西藏自治区。

三、抓好重点环节,形成具有新疆特色的畜牧业产业化经营新机制

新疆畜牧业产业化经营虽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对产业化发展的认识有待进一步提高等。畜牧业产业化经营是一项系统工程。贯穿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等产业链的各个环节。涉及畜牧业和农村、牧区经济的整体发展,事关农牧民的切身利益。因此,必须在提高认识、统筹规划、抓住重点等各环节上稳步推进。

1.抓住“市场导向”。市场需求和市场条件是影响畜牧业产业化经营的重要因素。要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确立主导产业。按市场需求开发项目、组织生产,实现生产要素优化组合。新疆幅员辽阔,各地情况千差万别。因此,推进畜牧业产业化经营,必须对市场进行细分,并依据各地不同资源条件、不同产业、不同地域和不同经营方式的情况,走适合本地实际的、各具特色的发展路子。而不能靠搞行政“拉郎配”、“一窝蜂”来发展产业化经营。

2.抓基地。基地是发展畜牧业产业化的关键。要根据市场需求,以把资源优势转化为商品优势为原则,使畜牧业产业化经营向专业化、区域化方向发展。培育和建设优势产业基地,把推进畜牧业产业化向深度发展作为主攻方向。在产业化基地建设中,要按照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的原则,大力培植优势畜产品基地建设,培育区域性主导产业。把资源优势变成竞争优势、经济优势。要从推进畜产品加工业发展出发,继续调整和优化畜牧业结构,培育和建立优质畜产品的生产体系。形成若干个有一定规模的,推进畜牧业发展的专业化、区域化、特色产品生产基地。

3.抓规划。要按市场规律来规划、布局畜牧业产业化工程。避免建设上“平面推进”和“齐头并进”。在制定规划中,应重点在经济实力和技术实力相对雄厚、资源优势明显的地区进行布局和建设。同时,突出各地区域特色,发挥比较优势,优先扶持对区域经济起支撑作用的、有特色的畜牧产业的发展。优先考虑对主导产业起较强拉动作用的大中型龙头企业建设,尽快形成区域特色鲜明的畜产品加工企业群和主导产品群。

4.抓市场营销。特色畜产品要有标准、有品牌、有商标。并要规划出适应本地产品营销的策略,才能提高特色畜产品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龙头企业做强做大的前提条件是产品要有较好的市场发展空间,而且质量稳定,品牌发展潜力大,盈利能力强。只有这样的畜产品加工企业,通过政府协调和支持,才能发展,才能更好地发挥对畜牧业发展的辐射和带动作用。

猜你喜欢
畜产品农牧民龙头企业
山西省级扶贫龙头企业和扶贫农民专业合作社名单出炉
春节畜产品供应面较为宽松
畜产品价格多数上涨
2018年全球农化产品销售前20名的龙头企业
农业农村部举行定点扶贫地区龙头企业对接活动
新疆吉木乃:“三平台”助力农牧民增收致富
远教“三结合”服务“农牧民夜校”
2016年12月畜产品进出口统计表
2016年10月畜产品进出口统计表
内蒙古农牧民收入增长变化对消费结构的影响问题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