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农牧交错区新农村建设模式初探

2011-11-14 01:08师尚礼甘肃农业大学草业学院
中国畜牧业 2011年1期
关键词:生产农业农村

文│魏 雯 师尚礼(甘肃农业大学草业学院)

徐 柱(中国农业科学院草原研究所)

内蒙古农牧交错区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独特的自然经济系统,既有草业发展的空间,也具备农业发展的优势,更有农牧结合、协调互补、共同发展的潜力。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新农村建设以“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为基本特征。十七大报告又发出了“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的号召,为新农村建设赋予了新的内涵。内蒙古农牧交错区位于内蒙古北部牧业带与南部农业带之间,是一条由鄂尔多斯高原向东沿伸至大兴安岭北端东南侧的狭长地带,地形结构以山地丘陵为主,气候由湿润向干旱、由中温带向暖温带过渡的自然生态环境脆弱带。农用耕地与牧业用地交错分布,种植业与放牧业并存,是我国一个独特的地理景观,区内草地资源丰富,不仅具有经济功能,生态保护功能也十分明显,因而,如何充分利用草地资源的发展潜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一、我国的新农村建设理论与实践

1.我国历年来的农村建设。自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就开始进行农村建设,包括从1949—1957年重建家园、恢复生产,1958—1964年人民公社运动中的乡村建设,1964—1966年农业学大寨中的乡村建设等。整体而言,这一阶段我国农村建设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发展过程。

改革开放后,为改善农业基础薄弱、基础设施差、农业生态环境不好的局面,国家积极进行了农村建设,大致可分为以下四个阶段:(1)1979—1986年的农房建设阶段;(2) 1987—1993年的村镇建设阶段;(3) 1994—2005年的小城镇建设阶段;(4) 2005年10月以来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阶段。

2.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提出背景与意义。

十六大召开以来,党中央和中央政府对于解决“三农”问题的认识不断深化,思路不断创新,2004、2005年连续出台一号文件加强三农工作,使农业和农村发展出现了积极变化,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但也必须看到,当前我国农业和农村发展仍然处在落后的爬坡阶段,农业基础设施脆弱、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矛盾依然突出,解决好三农问题仍然是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重大而艰巨的历史任务,基于此,2005年10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任务。2006年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又进一步提出,必须按照十六届五中全会的战略部署,始终把三农工作放在重中之重,切实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加快农村全面小康和现代化建设步伐。这是党中央从全局出发,总结社会主义发展经验,高瞻远瞩、审时度势做出的战略决策,是全面实现农村小康的根本举措,是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强大动力,是实现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支撑,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3.新农村建设总体目标与重点工作。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生产发展为首要任务,而“十一五”规划用“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二十字描绘了新农村建设蓝图,这既是中央对新农村建设的要求,也是其总体目标。为实现这一总目标,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必须遵循五个“坚持”:坚持以城乡统筹为基本方针、坚持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建设重点、坚持以改革体制和创新机制为根本动力、坚持以广大人民群众为新农村建设的基本力量;同时做好十项“重点工作”,即:优化农业区域布局、稳定发展粮食生产、大力发展畜牧水产业、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引导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加强农业设施建设、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大力提高农业标准化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大力发展农村循环经济、切实加强农业“七大体系”建设等。

二、内蒙古农牧交错区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草原生态环境脆弱,草畜矛盾突出。草原生态环境的脆弱性,对于牧区经济发展来说,是一个严重的制约因素。草原畜牧业生产与农业生产的一个主要不同特点,是畜牧业生产依靠的是天然牧草资源再生产,即主要依靠自然力的投入,这个特点决定草原畜牧业对于自然气候的依赖性较强,而内蒙古的草原地区气候干旱少雨,牧草生长的限制性因子水分年度分布极不稳定,雨量充沛时牧草长势良好牲畜膘肥体壮,干旱时牧草返青较晚牲畜掉膘严重。根据内蒙古畜牧史记载,自秦朝到民国的两千年,内蒙古地区发生各类自然灾害1133次,平均不到两年就有一次,其中发生较大旱灾469次,雪灾136次。因此,在严酷的生态环境条件下,如何转变生产经营方式,使生产活动既能够适应环境条件,又能够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是农牧交错区新农村面临的一个严峻问题。一方面,草地环境恶化,资源衰减,天然草场植被以惊人的速度退化、土壤沙化,使全区草原畜牧业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生态危机;另一方面,广大牧民致富愿望强烈,草地负载的牲畜数量不但没有相应下降,反而增加,使草畜矛盾进一步激化。

2.基础设施和农牧业生产条件改善投入不足。近年来,尽管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不断加大,农牧业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提高,但总体来看,基础设施投入依然严重不足,与农牧业发展的需求已不相适应。农田水利设施,设施农牧业,自然灾害预警预报预防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严重制约着农牧业的稳定与可持续发展。

3.生产经营方式粗放,产业化程度低。由于传统观念、社会环境和近几年畜产品消费市场趋于旺盛等因素的影响,很多农牧民不注重质量,对科技进步没有内在的迫切需求,农产品加工大多停留在初级生产、加工上,精深加工很少,因而农产品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不高,竞争力较弱。

4.城乡收入差距扩大,影响社会和谐发展。

近年来,城乡收入呈逐步扩大趋势。究其主要原因,还在于农牧业生产力发展水平低,劳动生产率低,农业产业化发展缓慢,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农业保护政策体系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日趋扩大,导致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加,影响社会的和谐稳步发展。

三、内蒙古农牧交错区新农村建设模式与实践路径

1.目前新农村建设的主要模式。

(1)产业联动型。产业联动型指依靠主导产业或特色产业带动新农村建设的方式,基本特征是依靠二、三产业或特色产业、主导产业,实行专业化生产,增加农民收入,带动村镇建设社会事业、精神文明等各项工作。此模式要求有一定的产业基础,能够通过推动扶持逐步形成专业化生产,同时具有一批能人或龙头企业,能够发挥带动作用。再加上政府的扶持与引导,重点发展专业化生产,形成主导产业或特色产业,以产业发展推动其他建设。

(2)能人带动型。能人带动型指发挥能人作用、引导鼓励能人大户投入新农村建设,通过能人的示范、带动和扶持,带活一方经济,促进一方发展,使“新型农民”成为当地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推动力量。这种模式需要选择合适的产业,以产业为主体,能人为纽带,带动村组实现新农村建设目标。

(3)项目带动型。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第一要务,但要发展首先要有项目,有项目才能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推进新农村的建设。本模式的优势在于通过加强以水、电、路和农田水利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基础条件;通过产业化建设和提高项目科技含量,提高农民群众收入水平。在实际中可通过增加投资、招商引资、产业链延伸等多种形式实现资金、人才、技术等生产要素的集聚,从而以项目为载体,对助农增收和农业增产增效产生推动作用。

(4)科技带动型。科技带动型指不断用先进的农业技术来代替落后的农业技术,以促进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在实施过程中除要考虑硬技术带动外,还要考虑管理水平、决策水平等软技术的带动,包括采用新的方针政策,推行新的经济体制,改善和采用新的决策方法,采用能长期激发人的积极性的分配体制和政策,采用先进的管理手段等。

(5)乡村旅游带动型。发展乡村旅游,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产业。近年来随着城市居民收入的增加和闲暇时间的增多,休闲度假旅游业发展迅速,以乡村生活、乡风民俗和田园风光为主要特色的乡村旅游勃然兴起。农村经济的发展需要打破农业产业界限,把农业与第三产业紧密结合起来,将旅游业引入农村,可以有效地推进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2..内蒙古农牧交错区新农村建设的实践路径。

对于内蒙古农牧交错区新农村建设模式,笔者认为不应机械模仿或陷入形式主义的误区。因此,对于新农村建设的实现路径,也不能一概而论,不同的模式应有不同的实践路径,但就新农村建设本质而言,旨在推进农村牧区社会不断发展、不断进步。鉴于此,在实地调查、查找相关资料的基础下,为内蒙古农牧交错区提供以下可供参考的新农村建设实现路径:

(1)推进农业产业化、现代化、生态化进程。因地制宜、优化产业布局。以推进现代农业建设为方向,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通过不断调整、改进和提高,大力培育开发具有市场优势的潜力主体产业和特色产业。根据不同的区域特点,围绕同类产品生产经营,着力提高专业化生产规模和水平,形成各具特色的支柱产业带或产业群,形成“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产业发展格局。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推进农业现代化。研发推广应用科学技术,依靠科技创新支撑带动增长方式转变,提高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完善农业科技服务、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标准化、动植物防疫、农业防灾减灾及环境保护体系。加强草原生态保护与建设,大力开发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农业技术,积极发展节地、节水、节肥、节药、节种的节约型农业。

(2)夯实基础设施,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加强农村牧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牧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其生活水平。如加强水利配套设施建设,增强农牧业抗灾能力,提高综合生产能力;完善农田水利、农村饮水安全、雨水积蓄、抗旱防汛、水土保持等综合治理等工程;拓宽农牧民的就业渠道,增加农牧民收入;积极引导乡镇企业转变机制及增长方式,吸纳更多的农村、牧区劳动力就业。着力培育农村工业及第三产业,积极发展劳务经济,推动农村、牧区富余劳动力转移。

猜你喜欢
生产农业农村
国内农业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用旧的生产新的!
“三夏”生产 如火如荼
代工生产或将“松绑”
S-76D在华首架机实现生产交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