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影视作品中的美学意境

2011-11-16 13:10马娜
电影评介 2011年13期
关键词:意境

浅谈影视作品中的美学意境

“意境”一词,是中国古典文论独创的一个概念,是中华抒情文学审美理想的集中体现。刘勰、钟嵘、刘禹锡“境生于象外”、司空图“象外之象、境外之境、韵外之致、味外之旨”,乃至后世的王国维、朱光潜、李泽厚这些大家都在意境上有所研究,给我们留下了广阔的借鉴空间。近年来,影视工作人员越来越意识到,完全可以运用影视所特有的声、画语言创造影视作品自己的美学意境。

意境 情景交融 虚实相生 有我之境 无我之境

任何艺术作品都来源于生活,生活是这些作品的唯一源泉,正如毛泽东说过的:“一切种类的文学艺术的源泉究竟是从何而来的呢?作为观念形态的文艺作品,都是一定的社会生活在人类头脑中的反映的产物。”[1]但他同时也认为“文艺作品中反映出来的生活却可以而且应该比普通的实际生活更高,更强烈,更有集中性,更典型,更理想,因此就更带普遍性。”[2]亚理斯多德也在这一方面有一段传世之论:“诗人的职责不在于描述已发生的事,而在于描述可能发生的事,即按照可然律或必然律判断可能发生的事。历史家与诗人的差别……在于一叙述已发生的事,一描述可能发生的事。”[3]毫无疑问,影视作品也遵从这一规律,它来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是对实际生活的一种艺术性呈现。这种艺术性的呈现,可以运用多种手法来实现。而在作品中按照创作者对生活的理解,同时运用风格一致的画面、音乐等最终形成影视作品的整体意境,则是其中的一种表现方式。

“意境”一词,是中国古典文论独创的一个概念,是中华抒情文学审美理想的集中体现。刘勰、钟嵘、刘禹锡“境生于象外”、司空图“象外之象、境外之境、韵外之致、味外之旨”,乃至后世的王国维、朱光潜、李泽厚这些大家都在意境上有所研究,给我们留下了广阔的借鉴空间。中国人在其作品中追求意境由来已久。在唐诗宋词、宋元山水画中,诗人与画家都在其中展现了绝妙的意境,使得作品回味无穷、流传千古。影视工作人员近年来越来越意识到,虽然影视是一种大众传播工具,具有广泛、快速的传播性,但并不妨碍它能够承载厚重的艺术,我们完全可以运用影视所特有的声、画语言创造影视作品自己的美学意境。

首先,从意境的特点来看影视作品中的美学意境。

(一)情景交融。这是意境创造的表现特征。王国维曾说:“文学中有二元素质焉:曰情,曰景。”[4]好的作品要景中生情,情中含景。情景交融主要有三种表现方式:景中藏情式;情中见景式;情景并茂式。它们直接关系到意境的生成,古人在这方面研究得十分深透。影视作品主要是运用视听语言来表现创作人员的主观情感,因而,它完全可以运用取景、拍摄手法的不同等方式得到不同的画面,再和创作者的主观情感相融合,形成影视作品所独有的意境。在这方面,电视诗歌、散文作品有着很大的优势。这种形式的电视文艺节目只有解说和画面,间或有配合节目整体风格的音乐。画面的解说完全是著名作家的诗歌、散文原稿,保留了原著的文学性,再根据文学作品配上相应的画面,这种画面一般都是风景或人物,采用固定镜头,基本没有虚构的情节,完全展示文学作品原有的意境,并且在这静态的镜头中,不仅表达了原作者的创作思想,也融入了电视创作者二度创作的情感和理解,作品文学性很强,是影视作品中把情景交融处理得最为明显的节目形态。

(二)虚实相生。这是意境创造的结构特征。我国古典文论认为,意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如在目前”的较实的因素,也叫“实境”,是逼真描写的景、形、景;二是“见于言外”的较虚的部分,也就是“虚境”,是由实境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而意境从结构上看,正是二者的结合,虚境要通过实境来表现,实境要在虚境的统摄下来加工。事实上从宏观角度而言,影视作品就是相对于实际生活的“虚境”,它是对日常生活的一种艺术加工,比如空镜头的运用。空镜头没有人物,没有对白,对情节的发展不起实质性的推动作用,但它往往能够对烘托气氛、揭露人物内心情感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从而引发相对于故事情节这一“实境”而言的一种“虚境”的产生。再比如音乐电视,这种现在越来越常见的电视艺术形式,它当中所营造出的意境,几乎全由“虚境”所占据。音乐电视充满了意识流的画面,基本上没有情节,完全是创作者的一种主观性的表达,表达对这首歌曲的理解。音乐电视中画面和音乐一同构成了一种“虚境”,可以说是影视作品中把“虚境”表现得最为明显的一种电视艺术形式。已远远高于实际生活。具体而言,“虚实相生”这一意境特征在影视作品中能够常常见到。

其次,从意境的类型来看影视作品中的美学意境。

意境是有很多种类的,而且其分类标准也有多种。王国维曾在《人间词话》中把意境分为“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有我之境”是一种感情比较直露、倾向比较鲜明的意境;而“无我之境”是一种情感比较含蓄、不动声色的意境画面。对于影视作品来说,绝大多数电影,以及电视剧、电视艺术片、音乐电视等电视文艺节目类型重在通过电视节目的创作表达一种创作人员的主观情感,从而启发、教育、娱乐观众,因此较偏重于“有我之境”;而像电视新闻节目、电视纪录纪实片等电视节目类型,重在向观众报道事实,展现事件发生的原生态,有较强的客观性和真实感,因而是一种“无我之境”,但并不能因此说这类电视节目中完全没有创作者的主观情感,任何一种创作都包含着创作者的创作灵魂,这类电视节目也不例外;只能说这类电视节目中所包含的创作者的主观情感的传达比较含蓄,一般通过题材选取的角度、节目编排的方式等来实现。

在文学理论中,还有一种对意境的分类方法,就是清朝刘熙载从意境的审美风格上提出的分类方法。他在《艺概》中说:“花鸟缠绵,云雷奋发,弦泉幽咽,雪月空名,诗不出此四境。”[5]具体而言,“花鸟缠绵”,是一种明丽鲜艳的美;“云雷奋发”,是一种热烈崇高的美;“弦泉幽咽”,是一种悲凉凄清的美;“雪月空明”是一种和平静穆的美。影视作品中的美学意境,也基本上由这四种意境构成。那种明丽鲜艳的“花鸟缠绵”的意境,一般在以爱情为题材的影视作品中较常见,比如李少红的《大明宫词》,无论是画面的色彩、演员的服饰、剧本台词还是镜头的运用,都透射出了光彩照人的明丽鲜艳的美,那是大唐时期所特有的富丽堂皇的美,连音乐也是明艳的,造就了李式的唯美派风格。还有《英雄》中那红、黄、蓝、绿色调的夸张运用,也是一种震撼人心的明丽鲜艳的美。而那种热烈崇高的美,常常可以在以正面人物或事件为题材的影视作品中见到。近年播出的《神舟》、《亮剑》、《惊天动地》等影视剧,以其崇高的题材,所弘扬的伟大民族精神,造就了如“云雷奋发”一般的热烈崇高之美。应当说,能够呈现这种意境美的影视作品我们是要大加鼓励的,在这样一个开放的时代,大众更需要有民族精神,影视工作者更需要通过影视作品来启发、教育大众,引导大众的价值取向。这类作品,多多益善。而如同“弦泉幽咽”一般悲凉凄清的意境美,在电影作品中最能够得到体现。王家卫的电影可以说是此中代表。《花样年华》也好,《2046》也罢,都在讲一个个悲凉的故事,人物的命运是悲惨的,影片的色调是灰暗的,镜头大多是固定的,对白不多,节奏缓慢,注重音乐的运用,这些都可以说是王式电影的特点,从而在整体上呈现出一种“弦泉幽咽”一般悲凉凄清的意境美,美得让人压抑,让人无奈。在电视方面,李少红导演的《雷雨》、《橘子红了》也是悲凉凄清意境美的代表。最后一种意境美,也就是和平静穆的意境美,多在以家庭、亲情为题材的影视作品中得以体现。前一阵火爆荧屏的《激情燃烧的岁月》就是这样的一种美。虽然电视剧片名中有“激情燃烧”四个字,但当一切尘埃落定之后,我们品味出的是那个年代的精神,还有我们的父辈的一生。片子中那种和平静穆的美更胜于“激情燃烧”,这种沉甸甸的感悟让人感动。另外还有《浪漫的事》。这是一个有关四个女人的故事,却感动了无数个家庭。妈妈丧偶多年,但她和父亲的爱情故事依然被三个女儿奉为经典,母女之间彼此相爱、尊重、关怀、信任,而平凡的生活也许就是人生漫长路上最浪漫的事。就是这些最为平常的亲人之间的亲情、朋友之间的友情,却是一种和平静穆的美,也永远能够打动人的心灵最深处。

当然,这样将影视作品中的意境分为四类是从作品的整体风格上而言,但每个作品中的意境从微观上讲又是多种多样的,一个作品会呈现出多种意境来。比如前文提到的李少红导演的《大明宫词》,它虽然在整体上体现出了一种明艳的美,但这明艳与虚华之下,却包含着一种深深的悲凉凄清的美:在大唐掌权者光彩夺目的背后,是亲情的冥灭和人性的沦丧,这是让人悲哀的,是让依然还有着人性的主人公所痛苦的。作品表面上越明艳,这种深层的悲凉之美就越让人心痛,这两种意境之美是互为依托的,毫不冲突。

结语

任何一种作品中都有着美,这种美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一种独特的意境,影视作品当然也不例外。上文所谈到的仅仅是冰山一角,影视作品中包含的意境是丰富而多彩的,等待着我们去发现,并去创新。

注释

[1]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毛泽东选集》第三卷,第860页

[2]同上, 第 861 页

[3]亚利斯多德,《诗学》,《诗学•诗艺》,第28-29页

[4]王国维:《文学小言》,《静安文集续编》

[5]清朝 刘熙载 《艺概》

参考书目

1、《现代传播》 2006年第二期

2、《诗学》、《诗学•诗艺》 亚利斯多德

3、《文学小言》、《静安文集续编》 王国维

4、《艺概》 刘熙载

10.3969/j.issn.1002-6916.2011.13.026

马娜,中州大学文化与传播学院。

猜你喜欢
意境
墨彩出奇 意境清雅
“意境”这样实现
———《“意境”如何实现———恽寿平意境观念研究》评介
“逍遥游”壶的创新和人文意境
论紫砂壶“寻觅”的造型艺术和意境之美
中國畫的意境
意境心造 达其自然
探讨现代景观设计中意境的体现
镜头里的意境
舞蹈意境的认知与养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