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曹禺的读书和看戏学习《曹禺全集》第五卷

2011-11-16 12:07刘厚生
中国戏剧年鉴 2011年0期
关键词:曹禺戏剧读书

刘厚生

关于曹禺的读书和看戏学习《曹禺全集》第五卷

刘厚生

为纪念曹禺老师百年诞辰,我又一次打开《曹禺全集》的第五卷。原因是我想写一篇介绍曹禺老师读书和看戏的文章,我知道第五卷全部是他的戏剧散论,所收文章中有不少材料。

但是当我翻阅了这一卷中许多文章后,颇生感慨,止不住要在进入主题之前,先写几句题外话。

曹禺是戏剧语言大师,人所共知,其实他的散文同样精彩优美。比如他早年为自己的作品所写的序、跋、后记等等,都是情意倦倦,有感而发,而且分寸准确,文字华美流畅,都称得上是第一流的散文。他后来写的某些散文和悼念文章,收在第六卷中,同样都是感情深厚,深切动人。但是,第五卷中也有不少文章,稍稍一看,就令人感到像是从文件上套下来,人人会说的话,实在不像这样的大作家的作品。

举几个例子。“同志们,我们正处在一个伟大的新时代里,我们要建设四个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新中国,我们要建设高度的物质文明,同时,要建设高度的精神文明……

“尤其是今天,全国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空前提高,各种改革正像万马奔腾,迅猛地开展,文学艺术出现前所未有的繁荣局面……

“当前,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正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全国人民正在进行新的长征,我们的戏剧要配合新时期的总任务,完成时代赋予我们的重任……”

都是完全正确的话,高层建设,气势宏大,却没有了曹禺的风格特色。当然,曹禺有他的不得已之处,在具体的情境中,曹禺也难免说些套话。然而,让曹禺在几十年中,无休止地写和念各种活动的开幕词、闭幕词,做领导讲话,写名人表态文章,祝贺多少年纪念,给新人新戏捧场打气……当时是为了借重大师声望,似乎他一讲话就提高了规格,但究竟起了多大作用?人们看了一次《北京人》能记上一辈子,有谁还记得他念的那些开幕词或表态文章?

不过也有。第五卷中有4篇有关莎士比亚的开幕词、发刊词的短文,不是论文,却有着鲜明的曹禺语言和风格。

更让人难受的是,他不仅随大流说了许多套话,有时更说了连自己也不相信的废话。比如1958年“大跃进”时期,他有一篇文章中说:“以北京人艺为例,前天,《带枪的人》散场,领导号召话剧创作,立刻就组织了一批剧本。《骆驼祥子》上场前,再一号召,又是一批。从30本、80本,到120本,现在已经是450本了,然而比起其他剧院……”作为大剧作家,他会相信这些数字吗?但他能不说,敢反对吗?这是曹禺的悲剧,更是时代的悲剧,是我们永不能忘的历史教训。

当然,这只是曹禺这个复杂的多面体的一个方面。在他大量或长或短的文论中,最令我感动的,是他对读书的关注。

曹禺不到10岁就开始读书,一直到生命的最后也没有停止(在他逝世前不久,我去医院探望,他手里还拿着一本《莎士比亚研究》)。肯定他自己也说不出一生看了多少书,但我们首先可以例举他在一篇自述中提到的他少年时期读过的一些书:“我没有上过小学,是家里请来老师,读的是那些孔孟之道的书。……偷偷地看了不少小说。如《红楼梦》、《西游记》、《三国演义》、《镜花缘》、《水浒传》、《聊斋志异》等等……林琴南用文言翻译的西方小说,后来读各种半白半文或白话的……如霍普特曼的《织工》、果戈理的《巡按》,还有莎士比亚的作品如《威尼斯商人》……印象最深的是都德的《最后的一课》……非常喜欢《鲁滨逊飘流记》……还记得读过一本《林肯传》……甚至文史方面的书,像《春秋》、《左传》、《古文观止》,还有孔夫子的书,……我读过《东方杂志》……《少年杂志》……我读《戏考》读得很熟……”

在1982年曹禺另外一篇重要讲话中,他又提到一些书:《史记》、《资治通鉴》、《离骚》、陶渊明的作品、李白杜甫白居易苏东坡陆游等等,中国戏剧的经典著作如汤显祖的《玉茗堂四梦》,外国文学作品如《域外小说集》、莫泊桑、狄更斯、托尔斯泰、巴尔扎克、屠格涅夫、哈代等人的作品;他还着重讲解易卜生、莎士比亚、契诃夫、奥尼尔的剧作,一直到现代西欧的戏剧如荒诞派的戏剧……他是作为向青年剧作家推荐应读之书提出这些人和作品的,但他当然都是自己读过的。

在他多篇文章中随便提到、我随手记下的,还有《官场现形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歌德谈话录》、《道德经》、《圣经》、《敦煌变文》、《天安门诗抄》、《古诗十九首》……

可见,曹禺读书的特点首先就是广博。他清醒地指出,读书的目的“一是提高我们认识生活的能力,二是提高我们表现生活的能力”,因此“就应当学习马列主义、学习党的重要文件和领导同志的讲话……就应当学习古今中外的优秀作品,吸取前人的创作经验”。但是,他当然知道“世上可读的书是很多的,要把好书都读完也是不可能的”,他自己读的书广博而芜杂,但他总结自己的经验,深深感到,在广博的基础上,还必须精、透。

也只能举例。曹禺曾几次谈他对《红楼梦》的痴迷和学习。他先后读了5遍,一遍的注意力重点是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二遍深入注意王熙凤,三遍注意一些丫头,特别喜欢晴雯,四遍注意贾政和贾母,最后更注意到袭人和薛宝钗。第二部他最感兴趣、也反复读了好几遍的书是《西游记》。他认为这部小说“气魄之大,人物之多,故事之妙是罕见的”,“反映了明代的社会思想”。对于外国戏剧家,他多次说特别喜欢莎士比亚、易卜生、契诃夫和奥尼尔,承认受了他们的影响,他在一篇文章中对契诃夫的《海鸥》做了极细致的分析,显示了他因精读而得到的理解。同一篇文章中他还对汤显祖的《邯郸记》和《南柯记》做了同样的分析,他认为两剧中的反面人物和正面人物写得“刻肌刻骨”地动人,真正把人物写透了。他是精读之后认为作者写人物写得透,但当然也是他把这样的作品读透了。他曾以鲁迅、茅盾先生为例,说“他们读书不但多,而且透。茅盾先生曾经谈到过他年轻时读过很多书,《昭明文选》就读过3遍,其他书也反复地读”。他有一篇短文的题目就叫《多读书,读透书》,其中说“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他要求我们不仅要博览万卷,而且要‘读破’万卷”。曹禺正是继承了我们文坛前辈的读书传统。

曹禺终身不懈地尊重书籍,热爱读书,提倡精读,读透,是因为他深切明了读书的意义,懂得读书对一个人——具体说,对一个戏剧工作者尤其是剧作家成长成熟的作用。因此,读书应该有兴趣,但不能仅仅停留在兴趣层面,还应有其目的性。他没有像个理论家那样列出目的性的一二三四,但从他的许多论述中我们还是可以感悟到,他不仅认为多读书才能提高文化教养、文艺修养,才能“眼高”,这是人人皆知的基本道理,不用多说;更重要的是多读书才能提高认识生活和表现生活的能力。在认识生活方面,他曾说过他没有下功夫研读马列主义的书,“没有好好读过中国革命史……使我不能够像茅盾同志所指出的:‘全面地历史地来分析研究局部现象,从局部现象去看到全面,从一定人物或事件来反映广阔的时代风貌和精神’”。

他更多地论述过读书对于增强表现生活的作用。比如他极为注意语言问题,1962年,他曾写过一篇专谈语言的约7000字长文《语言学习杂感》。其中就反复阐释一个作家不仅要从生活中学习语言,更要“下艰苦的功夫”,要“熟读好文章、好剧本、好诗,背诵它,揣摩它,一边读,一边想作者的用心处,一遍两遍,乃至无数遍地熟读,久而久之,便心领神会,理解了它的好处……”。在另外一篇文章中他还说:“读透了优秀的作品,再看看自己的那些败笔,取舍之间就能‘狠’了。”

强调读书,重视读书对创作的作用,很可能被误解为轻视生活,不愿长期地深入到火热的斗争生活中去。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从来就认为生活是创作的源泉。但是这个问题必须辨证地理解,不可僵化。长期无条件地深入火热的斗争中去,中心是指工农兵生活,目标首先是自我改造,了解自己不熟悉的生活,曹禺写《雷雨》、《北京人》,生活底子自然厚实,但是《日出》中大城市大饭店纸醉金迷的腐朽生活,作者只能依靠有限的观察、偶然的参与来了解。特别是第三幕三流妓院的生活,更是只能冒着生命危险,仅仅两三次短时间地去接触一下自己完全不了解的生活,决不可能长期、深入。然而为什么《日出》写得那么真实生动而深刻?我再一次阅读了曹禺写的那篇长长的《日出·跋》。他在其中坦露了自己的心情,没有说他参阅了什么书。但读者会很容易地感受到,在他27岁写出《日出》之前,如果他没有读过无数的大书,从《书经》到《老子》,从莎士比亚到莫里哀,从《三姊妹》到《人与超人》,等等,他能写得出这部不朽之作吗?正是因为读了那么多书,融汇贯通,有了高度文化教养,受了深刻薰陶,增强了对各种生活和语言的敏感和选择力,提高了对生活的表现力,因而才能只靠冒险采访了两三次,就能塑造出一个有着金子般的心的三等妓女翠喜。读书能够理解生活,能够消化生活,能够提炼生活,能够真实地优美地深刻地表现生活。

在第5卷所收文章中,除了谈读书,再一个重点就是谈看戏。曹禺一生读书,也一生看戏。小时候在母亲怀抱中就看过谭鑫培,一直到大学看过无数著名京昆名角。小时还看文明戏,中学时自己也参与话剧演出。成为话剧作家以后更不用说。晚年担任中国剧协主席时,他听觉已经退化,还是什么戏都看。不仅看,还常常参加讨论会,写戏剧评论。第五卷中剧论、剧评共收文85篇,而剧评就占了将近一半。

曹禺是话剧大师,热爱话剧。但他兴趣广泛,京剧、昆剧、地方戏乃至舞剧等等都得到他的热情关注。他非常尊崇民族传统戏曲。他认为“杨小楼、余叔岩都是了不起的表演艺术家”。杨小楼“演黄天霸演得妙极了”,“北昆侯永奎的《林冲夜奔》演得真好,40分钟,一个人在台上活活演唱出一个沉痛悲壮、‘有国难投’的林冲”。他非常赞赏川剧《打渔杀家》中前台萧桂荣唱,后台响起萧恩挨板子声音的高明手法。他认为“川剧是有着自己独特风格的剧种,它亦庄亦谐,幽默,泼辣;写得透辟,演得生动”。1983年蒲州梆子到北京演出。“24场中,我大约看了8场”,任跟心、崔彩彩、郭泽民等青年演员,“都非常精彩”。戏曲之外,“我也欣赏曲艺,爱听刘宝全的京韵大鼓,有一时期,几乎每一天听一场”。“我从年轻听评弹,听了数十年,爱之深,恨之切”,恨什么?“恨不生为苏州人”……

曹禺爱看戏,当然是他的强烈兴趣,但他更深切知道多看戏是任何戏剧工作者应有的修养。他郑重地指出,“一个人的艺术修养要广,除了读书,对各种艺术的鉴赏能力要多方培养,要从许多方面吸取营养,兴趣偏狭是不利于艺术创造的”。

看戏同读书不同。读书可以主动选择,看戏则比较被动。尤其当他成名和成为领导人如剧协主席之后,许多戏是不得不看,甚至还不得不写评论文章。据我所知,只要他健康允许,看戏总是愿意的;但写文章则有时相当为难。以他的学养和经验,当然很容易看出某些戏的缺失不足,但他的地位声望,还有他的性格,使得他不能不以鼓励为主。但是,我们今天回看,曹禺所赞扬的戏的绝大部分都是值得赞扬的优秀剧目。而且,尽管他有时用了些溢美之词,但如果他看到某些不能不说的缺点时,他还是会坦诚地写出来。比如,他曾针对某一名剧说:“在思想性艺术性的要求上,这个作品反映现实的深度,还是很不够的。在人物塑造方面,还不很鲜明突出。”对另一个戏:“没有集中优势力量来挖掘主要人物的思想感情的冲突,有时还让一些次要的事件与描写,左右了剧中的主人。”又一个戏:“这场戏很重要,但反面人物不鲜明,不突出,觉得很模糊,不那么活生生的。”又对一个戏曲,说他对“戏词上注意了一下,有些地方欠妥,如……”

曹禺终究是曹禺。他大量看戏,上台见演员,参加座谈会和种种纪念活动,写评论文章。可以明显看得出来,他是那么热爱各地的包括业余的演出,那么关怀有志青年特别是刚刚冒尖的偏远地区的小青年的成长。遇上一个特殊的好戏,他的高兴溢于言表。1978年,《于无声处》出世,他先读剧本后看演出,写了两篇文章还同作者宗福先做了一次长时间的火热对话并整理成文。

《曹禺全集》共7卷,6卷都是创作、改编、翻译的作品,惟独第五卷是自述和论说,是直接体现曹禺思想感情的文论结集。这一卷内容相当复杂,因为曹禺原就是一位伟大而复杂的作家。学习和研究这一卷,对于理解曹禺很有好处。曹禺有他的特殊性格和时代局限,但他留给我们的遗产中,这些零散文论同样具有很高的含金量,是我们不能忽视的宝贵的财富。他对祖国对党的无比热情,他的深邃的思想火花,他对戏剧的忠诚献身,他对青年的殷切关怀,时时刻刻都在引领着我们,给我们以深切的启示。我这里只是简略地梳理了他对于读书和看戏的一些情况和讨论,希望引起现在青年戏剧工作者的重视。我更希望有人能下功夫多方面地研究他的多方面的成就,比如他的散文,比如他的改编作品。

责任编辑:朱旭辉

注:本文引文,全部引自《曹禺全集》(田本相、刘一军主编)第5卷。

猜你喜欢
曹禺戏剧读书
裱在墙壁上的批评信
传统戏剧——木偶戏
我爱读书
正是读书好时节
戏剧观赏的认知研究
裱在墙壁上的批评信
好剧本离不开认真
论戏剧欣赏与戏剧批评
我们一起读书吧
读书为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