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校旅游地理学课程的改革与创新
——以河池学院为例*

2011-11-18 07:46韦福巍黄荣娟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2011年9期
关键词:旅游专业课程

韦福巍,黄荣娟

(河池学院 政治与法律系,广西 宜州 546300)

论高校旅游地理学课程的改革与创新
——以河池学院为例*

韦福巍,黄荣娟

(河池学院 政治与法律系,广西 宜州 546300)

旅游地理学是随着现代旅游业的发展而逐步发展起来的一门综合性、应用性极强的学科,也是高校旅游管理专业设置的主干课程之一,在专业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从旅游地理学课程的特点入手,分析高校旅游地理学课程教学中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结合教学实践活动经验,通过方法上的改革与创新达到改善教学效果的目的。

高校;旅游地理学;教学改革与创新

旅游地理学是研究人类旅行游览、休憩疗养、康乐消遣等同地理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是旅游研究的中坚力量[1]。在我国,对于旅游地理学的研究和探讨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的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其中郭来喜等学者于1981年编写的《中国旅游地理讲义》开创了我国旅游地理教育的先河[2]。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差异明显,因此我国各高校旅游管理专业都将以研究地域分异现象和地域分异规律为重要内容的旅游地理学作为一门主干课程开设,以适应我国目前旅游业高速发展对旅游管理人才的需要。经过几十年的建设和发展,虽然学科体系建设较为合理,文献研究丰富多彩,师资队伍也逐步增强,但在就业市场需求导向的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实践研究表明,改革与创新高校旅游地理学的教学模式对于改进教学质量、提高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理论知识水平和实践操作能力具有积极意义,这关系到高素质旅游人才的培养和旅游经济的长足发展。

一、旅游地理学的学科特点

(一)综合性

旅游地理学是处于自然地理学、经济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之间的一门综合性部门地理学。从旅游活动的行为性质看,旅游是一种文化活动,因而被视为是部门人文地理学;从旅游业是国民经济的一种新兴产业来看,旅游地理学又可以视为部门经济地理学。旅游地理学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旅游产生的条件及其地理背景、旅游者行为规律、旅游流预测、旅游通道、旅游资源评价、旅游地演化规律、旅游环境容量、旅游区划、旅游开发的区域影响以及地质地貌、水文、气候、植被、土壤等方面。此外,旅游地理学还涉及到历史学、民族学、宗教学、古典文学、美学、心理学、园林学、建筑学、经济学、环境学、交通运输学、社会学、考古学、民俗学等学科知识。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只有掌握这些基础理论知识和技能,才能在实际操作中形成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区域性

一方面,旅游资源是旅游业和旅游经济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载体,存在于某一尺度地理空间单元之内并受该范围内的自然环境和社会历史条件制约。另一方面,旅游产业正被越来越多的地方政府所重视并纳入到促进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之列。正是因为区域内的旅游资源状况、旅游资源开发条件以及开发战略与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关系密切而意义重大,所以旅游地理学的研究带有明显的区域性和典型性。

(三)应用性

旅游地理学作为一种综合性、应用性极强的学科,主要是应用地理学的方法和理论分析旅游活动并为促进旅游经济的发展提供现实的参考价值,它以旅游者行为理论、旅游需求理论、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旅游空间竞争理论、旅游资源评价方法等理论知识为支撑,通过对区域旅游线路的设计、旅游产品的开发、旅游环境容量的测算、旅游区的规划等内容的研究,指导和服务于旅游实践工作并获得良好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同时在普及人民群众科学文化和爱国主义教育方面也很有帮助。

二、旅游地理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专业素质问题

由于旅游地理学对旅游学科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旅游地理学被纳入到旅游管理专业的主干基础课或核心专业课程。长期以来,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师队伍专业背景不尽相同,一般情况下主要来自于地理、历史、生态和经济管理类几个学科,专业背景知识的不同导致了教师对旅游地理学理解和认知以及应用的侧重点有所不同,无法把专业知识和技能形象生动和全面地传达给学生。此外,部分专业老师知识面和视野不够开阔,引导学生学习时仅仅停留在理论研究阶段,无法上升到学以致用的层面,更谈不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热情。

(二)课程教学方法问题

经过几十年的研究历程,旅游地理学的研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有针对性地解决了我国旅游业所面临的一些急需解决的重大问题,有效地促进了旅游经济的快速发展,旅游地理学的研究工作者队伍也随之发展壮大,他们的研究成果大多结合地方旅游业的实际发展需要得出,不仅具有较高的应用参考价值,而且创造性地走出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因地制宜的发展路子,可以说成效显著。但就人才培养而言,在学科体系建设和教学方法方面仍然不够完善,还存在着许多迫切需要改善的地方[3]。因各个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对人才的培养目标有区别,使得教材选编、课程内容设置、学科体系构建都有差异;基于办学条件受到经费条件和办学理念等因素的制约,教学手段不尽人意,专业课程教学主要是以课堂讲授法为主,内容枯燥乏味,手段单一而缺乏创新,教学效果收效甚微,极大地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由此形成恶性循环。

三、旅游地理学课程教学的改革与创新措施

(一)强化理论联系实际,突出学以致用价值

高质量的教学不应只是局限于对教材理论的探讨,必须结合旅游地理学的学科特点要求学生在深刻理解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地把它运用到社会实践的调查分析中,这样以来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主动性,而且还可以树立专业成就感和自信心。例如,在探讨旅游需求这一章节的内容时,我们都知道旅游需求有两个特点:一是需求随着时间变化而出现剧烈的变化,二是每一个旅游目的地都有自己相对稳定的客源地;从数量上度量旅游需求随着时间的变化和客源地的空间分布变化,对旅游规划和经营决策是很有帮助的。为了让学生做到理论联系实际,突出学以致用的价值,笔者在课堂教学中布置任务:以广西为例,通过对广西入境旅游主要客源国进行空间和时间的集中性分析,总结其时空变化和发展规律。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当中,利用《广西旅游统计便览》、《广西统计年鉴》和《中国旅游统计年鉴》中的相关数据和SPSS软件对广西入境旅游客源市场中的主要客源国进行了时空变化综合研究,并得出结论(图1)。

图1 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

(二)立足地方旅游资源,实施特色优势教学

旅游地理学具有区域性,因此立足地方旅游资源,使学生在学习一般性理论知识的同时了解地方特色旅游资源和文化,让他们具备差异化优势,这对于他们的就业而言是十分有利的支持。笔者所在的高校地处山清水秀的河池市,不仅是中国有色金属之乡、中国水电之乡,而且还是世界长寿之乡、世界洞穴之乡、世界铜鼓之乡、壮族歌仙刘三姐故乡。依托地方特色旅游资源,把课堂教学延伸到广阔的外部空间,激发学生学习旅游地理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促使学生把所学的理论知识和技能应用于服务地方经济建设,这对于培养他们形成研究问题、分析问题并最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很有必要的。例如,带领学生进行实地考察活动,在充分了解河池市的旅游资源状况和地理环境因素的基础上,通过参与河池市相关旅游规划的研究探讨,达到提高和强化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笔者让学生根据河池市旅游资源的实际情况和特点,在广泛征求有关专家和学者的基础上,建立旅游资源评价体系,对每个指标相对于另一个指标的重要程度的确定采用特尔菲法进行分析,同时应用AHP对河池市旅游资源发展潜力进行评价(图2)。

图2 学生参与当地旅游规划研究的作业

(三)引入高效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效果

传统的以教师、课堂、教科书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已不能完全适应现代教学的要求。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普遍应用使课堂教学发生了革命性的改变,它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一个形象生动、内容丰富的教学环境。通过这样一个全新的教学平台,课堂教学方式得以多样化,教学内容得以向课堂外延伸,教学效果得以提高,教师可以使用情景教学、任务驱动教学、案例分析教学等寓教于乐的教学方式,把教学活动的内容直接以模拟环境表演、动画过程演示、视频播放讨论等形式拓展到实际的社会问题中去,把抽象、难懂、枯燥的教学内容通俗易懂地表现出来,在增强师生互动交流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参与热情,从而使教与学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4]。因此,采用多媒体提供和创造教学中需要的立体动态的地理空间或地理环境,使学生从多种感官角度加强对所学知识的感知和认识,从而达到提高旅游地理学教学效果的目的。

(四)优化专业结构设置,强化师资队伍建设

鉴于旅游地理学研究对象的范畴、内容和方向有所区别,首先在课程体系上也应该相应的有所侧重,形成由理论研究型旅游地理学、技术应用型旅游地理学、导游知识型旅游地理学组成的合理学科体系;其次根据培养专业层次的不同,形成专业选修课和专业必修课互为补充、理论教学和专业实践课时分配合理的课程层次体系。此外,对于一些学科相近的系部内专业如市场营销、行政管理,旅游地理学还应有针对地使用不同的教材,突出相应的教学内容与重点。

旅游地理学涵盖的学科内容是多方面的,边缘学科的特点对旅游地理学课程的授课教师不论在知识结构上还是专业技能上都提出了很高要求。教师必须具备熟练应用地理学各种研究方法与技术去解决旅游业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对某一区域旅游业发展问题进行定性和定量结合分析得出发展决策,只有做到不断地学以致用,才能培养出符合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合格人才。再者,还应根据职称梯度构建合理的专业教师队伍结构,形成高级职称教师讲授学科理论前沿发展动态和理论知识,中级职称教师主讲学科研究方法和实践技术应用,初级职称教师提供专业教学辅助的三元结构,既可使中高级职称教师有充足的精力与时间进行科学研究,又有利于形成科研与教学相辅相成的局面,进一步优化促进旅游地理学课程的建设与发展[5]。

四、结束语

旅游地理学是旅游管理专业的一门综合性和应用性都很强的基础学科。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根据所在学校的实际情况以及每堂课的具体教学内容和要求、学生已有的知识和能力水平,灵活地选用教学方法,科学合理地设计授课内容。通过教学方法上的改革与创新,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和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对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为培养高素质的旅游专业管理人才奠定了基础。

[1]刘锋.旅游地理学在中国的发展回顾[J].地理研究,1998,18(4):434~443.

[2]刘宏盈,张娟.旅游地理学课程教学实践探索与创新[J].网络财富,2010,(18).

[3]褚秀彩,张亚卿,贾士义.浅谈旅游地理学课程教学方法改革[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06,22(4):83.

[4]张梅,于丽丽.旅游地理学课程教学方法改革初探[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9(2):177.

[5]乌铁红,李文杰.试论高校旅游专业旅游地理学课程的建设与改革[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18(3):83.

G642.0

A

1006-5342(2011)09-0128-03

2011-08-03

猜你喜欢
旅游专业课程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旅游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