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羊楼洞茶业盛衰表象及原因分析

2011-11-18 05:50狄英杰陈玉琼倪德江
湖北农业科学 2011年16期
关键词:盛衰羊楼洞茶业

狄英杰 陈玉琼 倪德江

摘要:羊楼洞茶业起于唐,盛于宋,清末民初达到鼎盛,之后逐步衰落。茶区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区位优势为茶业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随着全面饮茶之风的兴起,茶叶市场需求逐渐旺盛,加之宗教的影响,羊楼洞茶业蓬勃发展,主要表现在茶区扩大、名茶发展、茶政变迁、贸易兴起、出口扩张5个方面;但是随着政局动荡、外茶冲击、自身墨守陈规以及竞争上种种不利因素的影响,而逐渐走向衰落,主要表现在茶号衰落、茶园面积和贸易量下滑2个方面。

关键词:羊楼洞;茶业;盛衰;表象;原因

中图分类号:S571.1(635YLD)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39-8114(2011)16-3321-04

Analysis on the Phenomena and Causation of Prosperity and Decline of Yangloudong Tea Industry in History

DI Ying-jie,CHEN Yu-qiong,NI De-jiang

(College of Horticulture and Forestry Science, Huazhong Agiculture University, Wuhan 430070, China)

Abstract: Yangloudong tea industry originated in Tang Dynasty, developed well since Song Dynasty, reached its peak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and Early Republic, then gradually declined. The unique natural environment and geographical superiority provided a material bas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local tea industry. With the overall rise of tea drinking and the influence of religion, market demands for tea increased strongly and the tea industry in Yangloudong grew vigorously. The prosperity could be seen from the expansion of tea area, development of famous tea, change of tea policy, rise of tea trade and expansion of exportation. However, unfavorable factors including political turmoil, impact of foreign tea, shortcomings of its own as well as the disadvantage in competition led to the gradual decline of Yangloudong tea industry whch was mainly showed in the fading of the tea business and glide of tea garden areas and export volume.

Key words: Yangloudong; tea industry; prosperity and decline; phenomena; causation

作为近代中国重要的茶叶原料供应和加工集散中心,羊楼洞茶区影响着汉口和九江两大茶市的发展,因此其发展史的研究对于探讨近代中国茶叶史有着重要的意义。目前已有的研究中,主要侧重于羊楼洞茶区经济史[1,2]、茶文化的形成[3]等方面,关于羊楼洞茶业历史发展过程尤其是盛衰表象和原因的研究较少。笔者通过查阅历史文献,对羊楼洞茶业起于唐、盛于宋,清末民初达到鼎盛,而于20世纪30年代走向衰落的历史发展脉络进行了详尽的展述,并从客观的角度全面分析了羊楼洞茶业盛衰的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科技等诸方面的影响原因,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羊楼洞茶业兴盛表象及其原因

1.1兴盛表象

1.1.1从茶区扩大看羊楼洞茶区的发展繁荣唐代陆羽《茶经·茶之出》[4]将当时全国分为8大茶区44个产茶州郡,其中湖北占3区6州,羊楼洞茶区作为一个重要产茶地,已经蜚声茶界,其所产“大茶黑色如韭叶,极软,治头痛”[4]。宋代以后,随着饮茶风盛、茶类丰富和茶叶贸易的崛起,植茶面积逐渐扩大,当时的兴国、崇阳和通城等地曾一度出现“民不务耕织,惟以植茶为业”的极盛茶事。崇阳县令张咏因茶课太重,下令“拔茶植桑”,使民少受茶租之苦,被后世传为美谈。明代以后,“我国产茶之地,惟江苏……两湖云贵为最”,而两湖之地又以羊楼洞茶区为首[5,6],且湖北7个州县的请茶引领由羊楼洞茶区负责。《蒲圻县志》中这样描述其采茶盛况:“三月春风剪嫩芽,村中少妇解当家。残灯未掩黄粱熟,枕畔呼郎起采茶”。

1.1.2从名茶发展看羊楼洞茶区的发展繁荣唐太和年间(公元827~836年),因朝廷喜欢“洞茶”而将其定为贡品。宋代马端临在《文献通考》中把羊楼洞茶区出产的进宝、双胜、白毛尖茶、桃花绝品和碧云凤髓列为片散茶名品,苏东坡赴江西筠州(现高安县)上任履新途中,因风寒感冒,桃花尖的和尚用当地茶叶使苏东坡康复,由此苏东坡写下了《问大冶长老乞桃花茶栽东坡》流传至今[3]。明代羊楼洞茶叶已名声大振,黄一正在《事物绀珠》中将崇阳茶、嘉鱼茶、蒲圻茶列为名茶記录在册。清代以后,贡茶沿袭明制,名茶数量更是与日俱增。清代学者查慎行在《海记》中记录清初湖北省武昌府为贡茶地。《清会典》载:“湖广岁贡茶芽二百斛,武昌兴国州六十斛”。

1.1.3从茶政变迁看羊楼洞茶区的发展繁荣唐德宗建中年间(公元780~783年),户部侍郎赵赞提出“茶十税一”,茶之有税,肇于此矣[7]。唐《膳夫经手录》载:“蕲州、鄂州、至德三处茶税倍于浮梁”[8]。浮梁是产茶名区,每年收税十五万贯,而鄂州茶税倍于浮梁,足见其税收之多。宋太宗淳化二年(公元991年),全国榷茶2 306.2万斤,湖北8处州郡共榷茶247万余斤,占全国总量的10.7%。宋高宗绍兴三十二年(公元1162年),全国共产茶17 811 844斤187两33钱,其中湖北茶区共计生产1 204 002斤23两5钱,约占全国总产量的7%,仅次于两浙、江西和湖南;而羊楼洞茶区共产茶约646 549斤,占湖北茶叶总产量的53.7%[9]。元代实行茶引制,1276~1280年4年时间茶引收钞增加了3~4倍,1276~1314年近40年时间茶税增加了300多倍[10]。到了明代,以茶易马官营体制使1383年后的十年时间,茶马比价增长了2~3倍[5],透过全国情形也可瞥见羊楼洞茶区的生产盛况。

1.1.4从贸易兴起看羊楼洞茶区的发展繁荣随着饮茶习俗的传播,我国北方和边疆地区饮茶日盛。旺盛的茶叶需求与不产茶之间的矛盾为茶叶边销铺开了道路。湖北作为唐代三大茶叶出口产区之一,其贸易已初具规模。《新唐书·食货志》记载当时洞茶可凭券进入国家茶马市场。据《万全县志》记载:宋景德年间(公元1004~1007年),官府以两湖茶叶与蒙古进行茶马交易[11]。明代初年,边茶贸易有了很大发展。《明史·食货志》记载,1366年商人纳钱请引,每引照茶百斤,一年间引钱增加4倍[5],这也反映出明代不可遏制的贸易发展趋势。明以后以茶治边的政治策略使主产老青茶的羊楼洞茶区逐步繁盛,羊楼洞一跃成为著名的茶叶市场。

1.1.5从出口扩张看羊楼洞茶区的鼎盛清康熙年间(公元1661~1720年),废除茶马市,开放蒙汉民间贸易,西北茶商纷纷进入羊楼洞茶区,压制砖茶销往边疆,边销茶业再度兴旺起来。汉口开埠前,两湖茶叶经广州转销欧洲。1840年,羊楼洞有红茶茶号50余家,而制作帽盒茶的茶庄仅有10余家[4]。汉口开埠后,英俄两国先后来羊楼洞采办茶叶。1886年以前,以英国为主,主采红茶。随着印锡茶的崛起,英国渐渐撤离羊楼洞,红茶贸易衰落,之后俄商代替英商主宰茶市,砖茶因其而兴,茶区也因此迎来其巅峰时期。从中国旧海关统计资料[12]看,1866~1919年,汉口砖茶出口量在总出口量中的比例总体呈上升趋势,1897年首次超过红茶,1910年达到近代史上最大值626 161担。1897~1919年砖茶出口总量为10 464 742担,占茶叶出口总量的52.1%,这段时间是羊楼洞砖茶发展的鼎盛期,年平均出口量在45万担以上。

1.2兴盛原因分析

1.2.1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地理位置羊楼洞茶区位于长江中游南岸,幕阜山北麓,地处湘鄂赣三省交界处。该地多山少地,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江河湖港纵横交错,土质为红壤土,非常适合茶树生长。加之茶区河流纵横,塘堰星罗棋布,水力资源丰富,主要河流潘河、陆水、富水和淦水均为航道要津。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得天独厚的运输优势使商品性极强的茶叶自然成为羊楼洞茶区的主导产品。

1.2.2茶的特性与全面饮茶之风的兴起茶自神农尝百草以来,其功效就为人们所了解。《神农食经》、《华伦食论》、《本草拾遗》、《本草纲目》均指出茶消食去腻、提神醒脑、治病减肥。茶叶自身的这些特性,为饮茶之风的兴起奠定了物质基础。唐代中期以后,饮茶之风大兴,“穷日尽夜,殆成风俗,始自中地,流于塞外”。南方的茶被源源不断地运往北方,舟车相继,极其热闹,还一度出现过“商人重利轻别离,上月浮梁买茶去”的景象,饮茶之风的兴盛推动了羊楼洞茶业的迅速发展。

1.2.3旺盛的市场需求与高额的利润回报因茶能“滋饭蔬之精素,攻肉食之膻腻”,被少数民族视为生活必需品。旺盛的茶叶需求与不产茶之间的矛盾对茶叶边销产生了强大的拉动力。一时之间,种茶者一拥而上,商茶者络绎不绝。汉口开埠后,洞茶经汉口转销世界。不论是国内市场发展还是国外市场走俏,在旺盛的茶叶需求背后隐藏着高额的利润回报。据中国海关史料统计,1866~1919年,汉口茶叶出口总额达555 036 245海关两,占汉口土货出口总值的26%;砖茶出口总额达167 809 809海关两,占茶叶出口总额的30.2%[12]。

1.2.4宗教的影响在唐代,佛教、道教广泛传播,饮茶在寺院道观中极为盛行。羊楼洞茶区位于幕阜山北麓,其主脉九宫山是道教御制派名山。茶区四大水系都是由九宫山西、前、东发源并直入长江。论起羊楼洞茶区茶事发展,九宫山当是总源。明代名士朱廷立和画家米芾之子米友仁在游九宫山后留下了“扪罗振袂历茶寮”、“瓦罐煎茶燃竹叶”的诗句;清光绪年间(公元1875~1908年)《九宫志》也记载了九宫山勤劳的道徒在山间平地植茶的逸事;这些都说明九宫山茶事悠久。

2羊楼洞茶业衰落表象及原因

2.1衰落表象

2.1.1从茶号衰落看羊楼洞茶区的衰落茶号经营状况是茶业兴衰的晴雨表。光绪初年,羊楼洞有大小茶庄80多家,清末民初尚有48家。隨着战争频发,匪害猖獗,大部分茶庄歇业,只有少数惨淡经营着。1933年羊楼洞28家茶庄倒闭了9家,第二年又倒闭4家。1935年,只剩下晋商6家茶庄,且产量大幅下降,就连资力雄厚的“义兴”茶庄产量也不过五千箱,资本薄弱的茶庄更是招架不住,纷纷关停,闲置房屋七八十幢。1937年日本入侵,随之而至的抗战使羊楼洞茶业遭遇重创,从此一蹶不振。

2.1.2从贸易量和茶园面积下滑看羊楼洞茶区的衰落茶叶产量和贸易量的萎缩是茶业衰落的直观表现。1915年羊楼洞茶叶出口量达到历史最高值55.4万担,茶园种植面积为55.8万亩,占湖北茶园总面积的一半以上。之后,受战争影响,茶叶出口量大幅度下滑,1920~1924年砖茶年均出口量仅为1.5万担,仅为1915年的1/37[12]。战后,外商全部离开茶区,茶庄全为晋商垄断,羊楼洞砖茶贸易又获得了短暂的发展,1925~1932年砖茶年平均出口量回升到25.3万担。然而好景不长,由于资金缺乏,被战争破坏的交通未能及时恢复,茶价已难维持成本,茶农忍痛割去茶树,茶商纷纷改业。1933年尚有茶园面积26.1万亩,但到1937年只剩7.7万亩。日本人占领茶区后,茶园仅存2.9万亩,直至解放前保全的茶园面积仅为1938年的10%~20%。

2.2衰落原因分析

2.2.1政治上内忧外患,阻碍茶叶贸易发展十月革命爆发后,羊楼洞茶业由盛转衰,汉口俄商砖茶厂停办,砖茶贸易一落千丈。沙俄退出茶区之后,茶庄主权重归华商,洞茶获得了短暂的发展。1925年苏联将茶叶贸易收归国有,限制输入,砖茶销路大减。1927年内战爆发,内外交困下,民族砖茶业纷纷破产。1937年羊楼洞茶区沦陷日寇敌手,他们低价制砖高价售出,八年来在其暴力统治下,茶农辍业,茶商星散,茶园荒芜,农民失业破产不能自存者约六七十万人。自此,曾经显赫一时的砖茶贸易,进入了空前萧条的惨淡时期。

2.2.2外茶崛起和自身不足,使华茶地位下降19世纪90年代,印锡茶和日茶的崛起改变了世界茶业中心原有位置,华茶垄断世界茶市的格局彻底被打破。英国放弃汉口茶叶市场,转而购买印锡茶,洞茶销路大减。非但如此,在英国人的扶持下,大量印锡茶进入汉口,挤占了洞茶的砖茶原料市场,使业已衰落的茶业受到更沉重的打击。此外自身存在的问题也是其走向衰败的重要原因,首先,缺乏统一的经营管理组织。在羊楼洞茶区,茶被视为副业,各地植茶面积狭小、分布散乱,茶叶重收不重养,制法粗糙,难以形成规模化生产,导致茶叶品质各异,竞争力下降。其次,机器制茶业起步晚。在俄商进入羊楼洞前,这里仍用手工压制砖茶。1877年俄商阜昌砖茶厂引进首台制茶机[7],机器制茶高效短时,产品质量好,很快赢得市场认可。尽管1898年汉口商办机器焙茶公司为茶区配备了第一部压砖机[5],可对于已经走向衰落的华茶而言,为时已晚。最后,缺乏从事茶叶改良的专门研究机构。在印锡茶叶科技如火如荼发展之时,国人仍墨守陈规,不思进取。虽然1909年在羊楼洞设立了湖北惟一的茶叶试验机构,但终因目光短浅,仅为维护同业者利益、不顾茶业长远发展而半途夭折。

2.2.3税收不平等使成本增加,市场竞争力下降一方面,外商凭借其在不平等条约中获取的种种特权,免除外商和外国茶叶的进、出口关税;另一方面清政府为扩充国库弥补大量的军政开支,对出口华茶和民族资本课以重税,致使华茶成本提高,竞争力下降,最终走向衰落。正如《中国实业要论》中所说:“华茶销路之障碍者:一曰关税之不平等。关税问题倘能解决,则华茶障碍已去其一”[10]。尽管1919年中国政府决定免除茶叶出口税,然而对于已经走向衰落的洞茶贸易已无济于事。

参考文献:

[1] (美)罗威廉. 汉口: 一个中国城市的商业与社会(1796~1889)[M]. 江溶,鲁西奇,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154-155.

[2] 赵李桥茶厂, 华中师范学院历史系厂史编写组. 洞茶今昔[M]. 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80.15.

[3] 万献初,宗嵩山. 鄂南茶文化[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3.9-13,15,28-29,45.

[4] 吴觉农. 茶经述评[M]. 北京:农业出版社,1987.279.

[5] 王雷鸣. 历代食货志注释第四册[M]. 北京:农业出版社,1991. 173-188.

[6] 王雷鸣. 历代食货志注释第五册[M].北京:农业出版社,1991. 328,332.

[7] 杨大金.现代中国实业志[M].北京:商务印书馆,1938.765-767, 785-786.

[8] 庄晚芳. 中国茶史散论[M]. 北京:科学出版社,1988. 51,217-218.

[9] 朱自振. 茶史初探[M].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6.76, 80, 383-386.

[10] 金廷蔚.中国实业要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25.18-20,33.

[11] 万全县志编纂委员会. 万全县志[M]. 北京: 新华出版社,1992. 22.

[12] 茅家琦.中国旧海关史料(1859~1948)[M]. 北京:京华出版社,2001.

猜你喜欢
盛衰羊楼洞茶业
论赤壁市羊楼洞茶产品的新媒体营销
李世熊对“盛衰之大原”的探索
以史为鉴:从辩证的角度看魏国的兴衰与人才的流动
返乡,闯出茶业一片天
林秀娟 茶业“双师”
羊楼洞翠入梧桐秀,香来蕙草幽
羊楼洞:翠入梧桐秀,香来蕙草幽
《芜城赋》之艺术及思想
贵州茶业大事记
第二章:千年茶都羊楼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