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形态转换的基本问题再探讨

2011-11-19 20:28吴培显
中国文学研究 2011年2期
关键词:文学小说传统

吴培显

(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湖南 长沙 410081)

小说形态转换的基本问题再探讨

吴培显

(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湖南 长沙 410081)

小说形态;传统形态;现代转换;基本问题

小说形态是一个整体有机系统,叙事方式、语言等仅是其外在标志,而决定性的因素是其内在标志,包括创作主体对生活的认知方式、文学观念、审美追求等。促成中国小说现代形态转换的根本动因,是其传统形态内部因素的矛盾作用;中国小说形态的现代转换,主要是中国小说自身演进发展的结果。小说“传统形态/现代形态”的关系,不是简单的“旧/新”关系,更不是“夕阳/朝日”关系。传统形态的文学观念、审美追求等,大多值得继承发扬;传统的叙事方式和大众化语言,同样可以产生伟大的作品。

近十几年来,不同学科领域都在以大致相同的思维方式,谈论着一个同类话题,即“……的现代形态”、“……形态的现代转换”等。如“社会主义从传统形态向现代形态的转变”、“民族传统文化的现代形态转换”、“中国哲学从古典形态到现代形态的历史性转换”、“文学的古典形态与现代形态”、“中国雕塑从传统形态向现代形态转变”等。文学批评领域也往往各取所需地借用这一“公共话语”作为批评的武器,如小说批评中就经常出现“故事性与小说的现代形态”、“90年代小说形态的现代转换”、“历史小说的现代形态”这类提法。但同时也难免出现这样的概念错位现象,即有时大家谈论或涉及的看似同一话题,字面上都称为“新时期小说形态的现代转换”,其实往往是自说自话。比如有人把“小说形态”限定为一个文体意义上的概念,把叙事方式、语言等形式因素作为其充分必要条件;或者将小说形态的“现代转换”,仅对应为从“文言”到“白话”的变迁。有人将中国小说的现代形态的生成过程,机械地附着在中国社会历史形态的发展阶段上:古代社会历史期间的小说就是古典形态的小说,而进入现代史阶段之后的小说就是现代形态的小说;或者以“现代性”为价值坐标,来判断中国小说是否为“现代形态”,将中国小说形态的发展对应于中国历史阶段上的现代性特征的变化;或者认为小说的“现代形态”就是西方“现代派”小说的形态,中国小说形态的现代转换就是中国传统小说向西方现代派小说的靠拢。凡此种种,不一而足。与此相关,人们对中国小说形态的“现代转换”的价值评判,也存在较大分歧和差异。比如有人将“历史进化论”的价值逻辑比附在中国小说形态“转换”上,赋予其形态“转换”以某种宏大历史价值,赋予它由旧到新、由“落伍于世界”到“与世界接轨”、由“夕阳”到“旭日”的意义等。更有人一说起中国小说的形态转换,就必定将其定位于由“中”向“西”的转换,视“西方影响”为其形态转换的根本动因,甚至将这种小说形态的“转换”与价值意义上的“进步”划上等号。鉴于此,笔者以为,有必要对有关中国小说形态的现代转换的几个基本问题,加以进一步辨析。

首先应明确,小说形态是一个整体的有机系统。正如“艺术形态学”理论家所说,形态学本身便是“关于结构的学说”〔1〕。这个“结构”就是指整体的“系统”。按照形态学的理论,一种成熟的文学(小说)形态,就应该是由一定的文学观念、认知范式、审美追求以及叙事方式、语体范式等内、外因素构成的有机系统,所以国内有学者将这种“形态”构成进一步概括为外部形状、内部结构及其变化规律等三个层面的要素。这自然也是符合对事物的一般性特征的认识规律的。就小说形态这个整体结构而言,其叙事方式、语言等要素是其形态的外在标志,创作主体的文学观念、对生活的认知方式、审美追求等,则是小说形态构成的内在的、具有决定性意义的要素。对某一时期的小说或某类小说、具体文本等作出形态层面上的考量,或者判断某一时期小说是否发生了形态转换等,都不能不综合分析这种内、外在因素和特征。也就是说,所谓小说形态的现代转换,自然是指这一整体的有机系统的转型或变迁,并且首先应是在其内在要素特征方面,构成了对传统形态的突破和超越。

中国小说孕育、萌芽于古代神话传说,发展到“话本”阶段而渐趋定型。“话本范式”既是中国小说传统形态的标志,在中国小说发展史上也具有承前启后的重大意义。一方面,它是对此前小说形态的承接。相对于此前的文人士大夫的创作,它是“平民底小说”,“不但体裁不同,文章上也起了改革,用的是白话,所以实在是小说史上的一大变迁”。〔2〕另一方面,它对此后小说的延续和发展产生源远流长的影响力。一如鲁迅所说:“宋人之‘说话’的影响是非常之大,后来的小说,十分之九是本于话本的。”〔3〕而中国小说突破自身传统形态,首现“现代形态转换”的曙光,也发生在古代,起始于古典小说《红楼梦》。即“自有《红楼梦》出来以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4〕。这样的判断是中肯的。《红楼梦》“摆脱旧套”〔5〕的根本体现,“其要点在敢于如实描写,并无讳饰,和从前的小说叙好人完全是好,坏人完全是坏的,大不相同”〔6〕,也在于其“叙述皆存本真,闻见悉所亲历,正因写实,转成新鲜”〔7〕。也就是说,《红楼梦》首先是在小说形态的内在要素方面,即“本真”、“无讳饰”、“如实描写”等方面,率先实现了中国小说形态的现代转换。它打破的首先是传统小说的认知范式,这是鲁迅特别强调的一点。因为在如何看取和表现生活、人生这一根本点上,传统形态的中国小说往往缺乏正视的勇气,不敢直面社会现象和现实生活,不敢直面人生,“陷入瞒和骗的大泽中”〔8〕。同时,鲁迅在肯定《红楼梦》打破“传统的思想和写法”这一开拓性贡献时,也指出“它那文章的旖旎和缠绵,倒是还在其次的事”〔9〕。不难看出,《红楼梦》虽体现出新的“日常叙事”特征,但其“话本范式”的外在特征还是非常鲜明的;从作为小说形态外在标志的“文章”因素来看,它并未完全打破传统的话本形态。

由此,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启示:一,小说形态是否实现了转换,根本之点要看其是否在小说形态的内在要素方面有所突破。二,中国小说“现代形态转换”的最早实践,发生在古典小说时期,它打破的是中国小说的“传统形态”。三,中国小说形态的现代转换,是在自身演进中而实现的,是中国小说自身演进发展的一种结果。由此也可以说,在小说发展和演进过程中,自身内部因素的互动,是可以产生出某种新的变革性基因的,小说传统形态内部所孕育的这种新的因素,是可以在基本层面上促成其现代形态转换的。

批评界在关于“小说现代形态转换”的理解上,除了过于倚重“叙事圈套”、“语言冒险”等外在因素,来作为其形态转换与否的判断尺度之外,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倾向,即往往将西方现代派小说的影响,视为中国小说形态转换的决定性的、乃至唯一的动因。在评价“五四”及新时期小说的形态转换时,许多人往往归结于中国小说对西方现代派文学的借鉴,而相对忽略了“历史激变的形势”这一时代因素对文学的影响,忽略了发展着的小说自身孕育的新因素对其形态转换的作用。笔者以为,有这样两点需明确:第一,中国小说现代形态的转换,的确存在着上述两方面的作用力,即西方现代派的影响力与时代激变和小说传统形态孕育的变革因子的活力,这二者之间的关系,其实属于一般意义上的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后者是其现代形态转换的内因,是决定性因素;前者是外部动因,是如周作人所说的那种“万事俱备”之际的“西风”,〔10〕是催生性因素。与此相关,第二,在这一问题上,需要转变那种由来已久的“影响/接受”的“中西比附”思维惯性。正是由于这种思维惯性的作用,某些论者不自觉地将现代形态的中国小说视为西方现代派小说的复制品。如上所述,就中国小说现代形态的转换生成及其外在特征来看,不能否认西方现代派的影响作用,但归根结底,这种转换是中国小说自身演进发展的一种必然倾向。借用贾植芳先生的话说:“承认和研究外国文学对本国文学的影响关系,不但缩小不了本国文学的独创性,反而是足以说明本国文学独创性的一种有用手段。”〔11〕如果进一步探讨这种影响小说演进发展和形态转换的外部动因,也应首先归因于“历史激变的形势”和“现代取向的意识形态”的综合作用。正如没有春秋战国那一历史激变的形势,就不可能有先秦文学的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一样,没有清末民初的时世激变,也不可能形成“五四”新文化和新文学运动,同样,没有“文革”后的改革开放的时代大潮,就不可能形成几代作家在同一时期所汇聚的思想解放和创新追求的活力,也就难以出现近三十年文坛的繁盛景观和整体上的小说形态现代转换的全新格局。

最后,是关于小说形态转换的意义评价问题。在这方面,目前主要存在这样一种思维误区:批评家在涉及新时期小说“传统形态/现代形态”的意义评价问题时,每每隐含着一种“新旧比附”的定位方式,即多以“旧/新”、“落后/先进”的价值判断方式,来为小说的“传统形态/现代形态”作出价值定位。其实,小说“传统形态/现代形态”的意义关系,不是简单的“旧/新”关系,不是价值意义上的“落后/先进”、“夕阳/朝日”关系。这需要具体分析。既然小说形态是一个整体的有机系统,一个包涵着内、外在多重因素的有机系统,那就不应一概而论。从小说形态的内在因素方面说,创作主体对生活的认知态度和价值取向发生某种现代转换,如“五四”小说对传统小说“瞒和骗”的生活观的突破,新时期的“新写实”小说所体现出来的理性的生活观等,我以为,这是具有“进步”和升华的价值意义的。但同样是作为小说形态构成的内在因素,如创作主体的文学观念和审美追求等,就需要做进一步的具体分析了。传统形态的文学观念、审美追求等,有些可能是极具继承价值的宝贵遗产,比如传统形态的小说创作中往往融注着具有永恒价值的文学观念,“话本方式”中的惩恶扬善、为时代立言等观念,及其“十年磨一剑”的虔诚的艺术信念等,都是值得文坛“新生代”和“先锋派”作家们继承和发扬的;而现代形态的小说创作中却不乏与媚俗、“玩文学”、“游戏”等消极观念相纠结的例子。从文体形式因素方面说,传统形态的小说所坚持的某些观念特征,如以情节和人物形象塑造为本、注重叙事的悬念设置、追求语言的性格化等,都恰恰是小说之所以成为小说的根本性元素;而现代形态的小说所呈现的某些叙事方式、语言的“陌生化”等,虽然对小说文体发展具有某种“解放”的意义,但其中有些新的形式实验,则可能意味着小说发展过程中的某种曲折、徘徊,甚至其消极、负面意义大于其积极、正面意义。某些先锋派小说家所追求的现代形态转换,所获得的正面、高度评价,也许已有过度阐释之嫌了。而传统形态的叙事方式和“非陌生化”语言,同样可以造就伟大的作品。

〔1〕[俄]卡冈.艺术形态学〔M〕.凌继尧,金亚娜,译.上海:学林出版社,2008:1.

〔2〕〔3〕〔4〕〔6〕〔9〕鲁迅.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M〕.鲁迅全集:第 9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3:319,322,338,338,338.

〔5〕〔7〕鲁迅.中国小说史略〔M〕.鲁迅全集:第 9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3:233,234.

〔8〕鲁迅.论睁了眼看〔M〕.//鲁迅全集:第 1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3:241.

〔10〕周作人.中国新文学的源流〔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52.

〔11〕贾植芳.贾植芳文集·理论卷〔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233.

A Re-d iscussion on the Basic Issues of Tran sform a tion of Novel Form

WU Pei-xian
(CollegeofLiberalArts,HunanNormalUniuersity,Changsha,Hunan410081)

novel form;traditional form;modern transform ation;basic issues

Novel form asan integrated organic system,itsnarrativemode,language etc.are on ly external signs,but the decisive factor is its internalm arks,such as the creation subject’s cognitive style of life,literary concep ts,and aesthetic pursuit. The fundam ental cause contributing to the transform ation ofmodern Chinese novel fo rm s is the role of contradiction among internal factorsof the traditional form;themodern transform ation of Chinese novel form ism ain ly the resu ltof itsown evo lution and developm ent.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raditionalnovel form andmodern novel form isnot simp ly the“o ld/new”relationship,nor the“sunset/sunrise”relationship.L iterary concep ts,aesthetic pursuit,etc.of traditional form aremostlyworthy of inheriting and carrying forward;traditional narrativemode and popu lar language,can also p roduce greatwork.

I207.4

A

1003-7535(2011)02-035-02

2011-01-12

吴培显(1956-),男,山东单县人,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

本文系湖南省教育厅重点立项课题“中国小说形态的现代转换问题研究”(06A 041)系列论文之一。

[古代文学 ]

猜你喜欢
文学小说传统
我们需要文学
那些小说教我的事
郑国明 立足传统 再造传统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我与文学三十年
文学
清明节的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