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词学研究的现状与展望

2011-11-19 22:27傅宇斌
中国韵文学刊 2011年1期
关键词:学家词学论文

傅宇斌

(云南师范大学 文学院,云南 昆明 650500)

二十世纪学术史的整理和研究在学术界已成方兴未艾之势,人们日益认识到上世纪的学术对现代学术和当代学术的影响。二十世纪的词学作为现代学术史的一支,它同样对于词学的现代化进程以及当代的词史建构具有重要的意义。我们对词史的阐释和认识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现代词学家的研究。及时地整理和研究现代词学史,有助于深化我们对词学史和词史的进一步认识,并从而为当代的词史撰述贡献出我们的成就。本文即试图缕析现代词学研究的现状并提出自己的看法。

现代词学的研究已有不少成果出现。尽管尚无现代词学的研究专著,但自 20世纪 90年代以来,已出现很多单篇论文或博硕士论文涉及或论述了现代词学上的现象与问题。撮要言之,学术界对现代词学的研究可从两方面述之,一是从宏观上确定现代词学的内涵、范畴以及分期情况;二是从微观上讨论著名词学家的词学成就。

从第一个方面言之,刘扬忠先生早在 2000年就发表了《二十世纪中国词学学术史论纲》[1](P7-13)。此文首次提出现代词学成熟的六个标志并据此为现代词学分期。这六个标志是:一是学科性质的确定和研究对象、研究范围的界定,二是具有现代意味、同时又充分吸收了旧词学合理成分的研究体系的形成,三是一批精专词业、精力充沛的青年词学家在三十年代崭露头角,各显所长而又互相呼应,共同撑起了现代词学的门面,促成了三四十年代词学研究的繁荣昌盛,四是研究词学的专业园地的创辟和经营——词学研究专门刊物的成功创办,五是不仅所谓“体制内”的人们(即被承认为词学专门家的上述诸人)而且“体制外”的许多人(即并非词学专门家的教授、文人们)也对词学感兴趣,就词学问题发表了不少议论,刊布了不少论文、词作和其他研究成果,六是一批标志着词学观念更新、词学由传统向现代转型的词史和词通论著作的问世。这一精辟论述说明刘扬忠先生对现代词学已有通盘的掌握和考虑。他据此将百年来的现代词学发展分为四个阶段,“一、1901-1930年,为词学由传统向现代化转型的酝酿期;二、1931-1949年,为现代词学初具规模、词学研究现代科学体系基本形成的时期;三、1950-1978年,为词学研究先是持续有所发展,后因政治文化的强力干预而陷人困境的时期;四、1979 -2000年,为词学研究获得新生,空前繁荣并趋向多元化的时期。”这个分期自有他的合理处,然而,其危险在于这种分期与他所说的“二十世纪词学研究现代化的进程,基本上与整个古典文学界的变化同步”并不吻合。中国的现代学术发端于清末民初,而提出和确立则在于新文化运动时期,可以说,自 1919年后,真正的现代学术已经展现了。此期,随着问题与主义之争,国故运动的发展,学术界在研究方法上已经较普遍地采用现代研究方法了。即以词学研究而言,在 1919-1930年间,已经有大量的词学研究论文和专著,均吸收并运用现代学术理念,论文如梁启超《中国韵文里头所表现的情感》(1922)、胡先驌《评朱古微彊村乐府》(1922)、严既澄《韵文及诗歌之整理》(1923)、李万育《说词》(1923)、郑振铎《李后主词》、《纳兰容若》、《碧鸡漫志》(1923)、冯沅君《玉田朋辈考初稿》(1926)、孟诗根《关于樵歌》(1927)、台静农《宋初词人》、张友仁《论北宋慢词》、滕固《纳兰容若》、郑振铎《宋人词话》(以上 1927)、施蛰存《李清照词的标点》(1928)、郑振铎《敦煌的俗文学》(1930)、叶恭绰《清代词学之摄影》(1930)等等[2]。所以,如果为现代词学分期,现代学术的发展是一个重要的参照, 1919年自可以作为一个转折点,而不必延后。刘先生又有《本世纪前半期词学观念的变革与词史的编撰》一文[3](P157-163),详细论述了 20世纪上半叶词史撰述与词学观念之间的互动,他根据词史撰述方式的不同将此期词史著作分为白话文和文言文两类,认为,不管是以新文学观点治词的白话文词史还是以传统观点治词的文言文词史,都是新思潮、新观念的产物。这一特点启示我们认知现代词学中新旧词家之间的结合与疏离的复杂关系。这篇文章的疏忽之处在于他对刘毓盘《词史》、吴梅《词学通论》、王易《词曲史》三部著作发表的时间认识有误,虽然这三部书出版于三十年代,但在二十年代已经在报刊上连载[4],其影响应始于 20世纪二十年代。这一不确认识无疑影响了他对现代词学的分期。

杨海明、胡明、王兆鹏、彭玉平、曹辛华等在他们各自的文章中对现代词学的发展变迁各作了独到的分析。杨海明先生撰有《词学理论和词学批评的“现代化”过程》一文[5](P110-120),此文主要论述二十世纪以来词学批评的现代化历程,他将 20世纪前半叶的词学现代化贡献聚焦于王国维和胡适两人,这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现代词学的主要推动力量,但他着重批评形式的“现代化”面孔,对于 1900年至1949年的传统批评形式中所透射出来的现代性特点却忽焉不察。胡明有《一百年来的词学研究:诠释与思考》一文[6](P16-29),此文在立足于当代词学反思的基础上而对 20世纪近百年的词学研究作全面的回顾与批判。文章将民国的词学研究队伍分成“体制内”和“体制外”两派。尽管这种划分在成员构成上颇多可议之处,但对两派所代表的不同研究范式的归纳及评议却准确地描绘出一百年来词学研究的两种基本格局,这对于当代词学研究的警示作用也是显而易见的。王兆鹏撰有《20世纪前半期词学研究的历程》,[7](P106-113)此文将 20世纪前半期的前三十年作为词学研究的奠基阶段,后二十年作为定型阶段。奠基阶段为传统词学向现代词学转型时期,定型阶段为现代词学研究格局的确立时期。在论述中,作者结合现代学术与文学的发展,对于 20世纪前半期的词学研究作了客观精到的评判。如作者认为词学研究的定型时期有三方面的贡献是现代词学确立过程中的关键:观念上确定了词学研究的对象和范围;实践上确立了词学研究的基本格局;实际操作中更注重词史发展过程的链条式的把握。尽管论述时给人的感觉是提纲挈领式的简要,但高屋建瓴的眼光对于我们具体把握现代词学乃至现代词史都有指示作用。

彭玉平也在《词学的古典与现代——词学学科体系与学术源流初探》、《民国时期的词体观念》等论文中对现代词学的建构有精辟的论述①《词学的古典与现代——词学学科体系与学术源流初探》刊于《中山大学学报》2006年第 1期。《民国时期的词体观念》刊于《文学遗产》2007年第5期。。前文主要梳理了现代词学学科体系的形成过程,追溯了现代词学学科形成前两种词学形态:前古典形态和古典形态的词学。该文认为真正将词学作为一门学科、学问的始于龙榆生,另一关键人物为詹安泰,正是他们才使词学从单一朦胧转到体系清晰的轨道上来。后文考察的是新文学运动影响下的民国词体观念的变化,当时的词学家在面对这一时代际遇时,选择了两种方式来发展、改造词体,一种是以龙榆生、叶恭绰为代表的词人群体主张融合中外音乐并借以配合长短不齐之诗,以新体乐歌来代替传统词曲;另一种是詹安泰为代表,主张词应合声、情、乐为一体,最大程度地恢复宋词旧唱的面目。这篇论文对于我们了解现代词学发展过程中的复杂形态极具启发作用。

曹辛华在其《20世纪词学研究的“现代化”特色》一文中也为 20世纪词学作了一个分期[8](P55-60),他以词学研究方法的转变将 20世纪词学分为 1949年前、1949-1979、1979至今三个阶段。这种分期方法是粗放的,也可以说是传统的。对现代词学的的变化和延续缺乏深入细腻的认识。曹辛华又有《晚清文学思潮与近现代词学批评的转型》(与彭功智合著)、《词史的编撰与词学批评的现代化过程》、《二十世纪词学批评流派论》等文①分别见于《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第 2期、《中国韵文学刊》2000年第 1期、《江海学刊》2000年第 6期。,这些文章大体能对现代词学的某些问题有所勾勒,但在深度上尚有待开拓。

在世纪之交,严迪昌、刘扬忠、钟振振、王兆鹏等四位词学名家就二十世纪的词学研究作了一番回顾式的对话,这场对话以《传承、建构、展望——关于20世纪词学研究的对话》为名刊在《文学遗产》上[9](P1-12)。这篇文章给我们厘清了现代词学上的几个观念问题,如他们对于“体制内”和“体制外”两种词学研究派别并不全盘接受,而是认为不如用“传统派”和“新派”来区分更贴实际,而且认为这两派并非是势不两立或非此即彼的,他们之间常常有互相沟通、互相影响和互相合作的一面。同时,这篇文章也认为二十世纪词学研究格局是在三四十年代奠定的,并从四个方面进行了细致勾勒。这篇文章不仅对我们当代的词学研究有重大的启示作用,也对我们进一步探讨现代词学有很大启发。

从第二个方面言之,现代词学史上的不少著名词学家学术界都有所关注。然致力于梳理现代词家的学人并不多,大陆方面,谢桃坊、曾大兴、彭玉平、陈水云、朱惠国等五位学人对现代词学家着力较多,谢桃坊先生在其专著《中国词学史》(修订本)及相关论文中论列了王国维、梁启超、胡适、龙榆生、夏承焘、唐圭璋、胡云翼等现代词学家的词学成就②参见谢桃坊《中国词学史》,巴蜀书社 2002年 12月修订本。谢桃坊先生论述其他词学家的论文有《梁启超的稼轩词研究之词学史意义》(《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 1月)、《胡云翼与中国现代词学的建立》等。。如论王国维,在肯定王国维引进西方观念而创立“境界”说的同时,也对王国维词学思想的偏失和主观进行了细密的论证。这与前人夸大王国维的词学成就相比,更显得客观冷静得多。再如关于梁启超,谢桃坊撰有《梁启超的稼轩词研究之词学史意义》一文,注意到梁启超采用实证方法和社会学方法结合研究辛弃疾词。谢氏认为梁启超这一研究不仅发掘出稼轩词的社会意义,具有鲜明的时代感,而且导致近世对豪放词的重新认识。曾大兴近年来写作了一组论文,多为论述现代词学家的词学成就,这批文章包括《夏承焘的考据之学与批评之学》、《标举苏、辛——龙榆生的词学主张》、《唐圭璋对朱、况词学的继承与超越》、《詹安泰对常州词学的继承与修正》、《缪钺对王国维的继承与超越》、《王国维的“境界说”与顾随的“高致说”》、《俞平伯先生与词的鉴赏之学》、《胡云翼先生的词学贡献》、《浦江清先生的词学贡献》、《刘永济先生的词及其词学成就》等等③曾大兴先生的这组论文分别见于《浙江大学学报》2008年5月;《纪念辛弃疾逝世 80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2007年8月;《中国韵文学刊》2007年 12月;《学术研究》2008年第 3期;《四川大学学报》2006年第 6期;《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 3月;《长江学术》2007年 2月;《文学遗产》2006年第 2期;《清华大学学报》2006年第 1期;《词学》第二十辑,2008年 12月。。这些文章大体属于综论性质,然而也发现了一些前人所不及的问题,如龙榆生标举苏、辛词风,俞平伯的鉴赏之学,刘永济的词学贡献等等。当然这些文章中也有可商榷之处,如龙榆生标举苏、辛,并非是孤立的词坛现象,不仅胡适、胡云翼等人提倡豪放词风,而且龙榆生也有他的同道中人,叶恭绰、夏承焘、唐圭璋、卢前等尽是,前辈中如朱祖谋、夏敬观、张尔田等人也持此论,尽管出发点有所不同,但在文中应有辨析。再如论唐圭璋对朱祖谋、况周颐的继承与超越,在词学批评方面主要取唐圭璋的《唐宋词简释》为例,固然可以说明一些问题,但唐先生尚有《梦桐室词话》以及一些论词书札,在此文中一字未提,不为无憾。

彭玉平论述现代词学家的论文也有多篇,如《朱祖谋〈宋词三百首〉探论》、《从论“寄托”到专言寄托——评詹安泰先生〈花外集笺注〉》、《俞平伯与〈人间词话〉的经典之路》、《论民国年间的词学编纂和研究——以叶恭绰为中心》、《“借古人之境界为我之境界”——王国维三种“境界说”新论》等等④彭玉平的这组论文分别见于《学术研究》2002年第 10期;《中国韵文学刊》2002年第 2期;《学术研究》2008年第 2期;《南京大学学报》,2009年第 2期;《中山大学学报》2005年第 4期。。这些论文大都角度新颖,立论坚实。如论俞平伯与《人间词话》的关系,其着眼点在《人间词话》。历来论述《人间词话》的论著不下几百,而这篇论文则考察了《人间词话》成为经典的契机。《人间词话》早在 1908年就在报刊连载,但引起学术界重视却在1926年俞平伯将其标点并出版后。此论文以此为切入点,对俞平伯的《重印人间词话序》其俞氏的后续评论作了考察,认为俞氏不仅揭示出《人间词话》的理论核心在于“境界说”,而且评断出《人间词话》并非单一论词之作,包孕着巨大的理论拓展空间。这一考察可以说准确地描述出了《人间词话》经典化的主要过程。对叶恭绰清词研究的切入点也很新颖,如考察叶氏清词研究的同时也注意当时的词坛风会,并进一步探讨叶恭绰词学研究的终极目的。结合叶恭绰对“新体乐歌”的论述,此文认为叶恭绰梳理清词的目的实在于探讨词体有无进一步发展的空间。全文论述丝丝入扣,不仅增强我们对叶恭绰词学的认识,而且对于我们研究民国词学都极有裨益。此文亦有美中不足处,即民国词人将新体乐歌与词创作相结合并不乏人,最重要的龙榆生在此文中竟未涉及。

陈水云撰有《胡适与 20世纪的中国词学》、《刘永济〈词论〉与〈文心雕龙〉相关性之考辨》、《叶恭绰论词及其对现代词学的贡献》、《从传统到现代的词学转型——俞平伯家族的词学史》等等论述现代词学家的论文①陈水云的这组论文分别见于《武汉大学学报》2005年 1月;《中国韵文学刊》2004年第 1期;《北方交通大学学报》2003年 9月;《社会科学辑刊》2005年第2期。。论俞平伯家族一文,通过其家族词学观的变化,而折射出词坛词风的演变,颇见作者的洞察力。朱惠国撰有《中国近世词学思想研究》一书[10],该书下编主要论述现代词学,选择了王国维、梁启超、胡适、夏承焘、唐圭璋、龙榆生六个重要词学家作为阐述对象。该书在坚实的文献基础上,提出梁启超才是中国词学由传统向现代转换的第一个关键人物。该书对胡适词学思想的阐发也不乏新意,如论胡适对于寄托的看法,发现胡适其实也不废寄托,而且胡适所言寄托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词里必须有明、暗两层意象系统;二是词中的表层意象系统不依赖深层意象系统而独立存在。这与之前对胡适词学的批评相比,无疑更进一步。在论述现代词学三大家时,该书尤其注意到了现代传播媒介对词学研究的影响,如《词学季刊》、《同声月刊》、《青鹤杂志》等等,这是词学界首次较为细致讨论词学刊物与词学研究关系的专著。稍感遗憾的是,此书对现代词学三大家的词学成就论述得较为简单,仅以一节带过。

港台方面,林玫仪、刘少雄等先生分别撰文论述过郑骞、施蛰存等现代词学家的词学贡献,多为概论性的②港台的现代词学研究论文主要来源于台北国家图书馆的会议论文检索和博硕士论文数据库检索,其中博硕士论文的情况主要根据论文摘要和目录。。台湾的博硕士论文也有几篇论及现代词学的,如金鲜《清末民初宋词学析论》,将其时的宋词研究置于当时的学术、文化背景之下,从而进一步探讨清末民初宋词学对整个词学的影响。徐秀菁《龙沐勋词学之研究》主要从本质论、创作论、鉴赏论几个方面梳理龙榆生的词学理论,同时结合当时的词学发展背景和龙榆生的交游并词作,阐述了龙榆生的词学贡献。

其他重要的论文有王水照《况周颐与王国维:不同的审美范式》、程郁缀《史有遗贤,而文章无穷——邵祖平〈词心笺评〉略评》、王兆鹏、刘尊明合撰《集诸家之大成,创亘古之伟业——唐圭璋先生整理研究词学文献的方法和贡献》、张宏生、张晖合撰《龙榆生的词学成就及其特色》、刘石《梁启超的词学研究》、聂安福《胡适的词学研究与新诗运动》、肖鹰《被误解的王国维“境界说”——论〈人间词话〉的思想根源》、邓子勉《吴克歧的词学研究》、沙先一《论卢前的词学成就及其特色》、谢永芳《梁启勋的辛词研究》等等③王水照等先生的论文分别见于《文学遗产》2008年第 2期;《北京大学学报》2008年 3月;《文献》1997年第 2期;《江西社会科学》2003年第3期;《文学遗产》2003年第 1期;《长江学术》2007年 2月;《文艺研究》2007年第 11期;《中国典籍与文化》2003年 1月;《徐州师范大学学报》2008年 3月;《江西师范大学学报》2008年 8月。。

综上所述,关于现代词学的研究已取得了不少丰硕成果。但不足之处也是显然的。对于现代词学的研究,我们今后要加强以下工作的开展:

一、及时整理和搜集现代词学文献。现代词学文献的整理学术界还没有充分展开。现代词学的文献存在的形式更为复杂。它不仅继承了传统的词学批评形式,如序跋、评点、选本、词话等,同时也出现大量的现代词学批评形式,如研究专著、论文等等。而这种整理是亟需学者来进行辛苦的爬梳的。现代词学文献的整理工作目前所知仅开展了最初步的书目著录工作,即林玫仪等先生编的《词学论著总目》,这可以说是极有功于学界。然而这仅是初步工作,我们应该按图索骥,及时地将这些材料整理出来。此外,《词学论著总目》也存在大量失收现象,如民国年间编的《国学论文索引》及上海图书馆开发的《全国报刊资料索引》电子数据库,它并没有加以利用。根据这两种索引,所增加的现代词学论著将有百种以上。

二、加强现代词学家的个案研究。学术界对现代词学家的个案研究已经取得了不少成就。但我们发现,学术界所注目的都是建国以来得到广泛认可的著名词学家,而民国时期很多著名的词学家并没人着力研究。如夏敬观、张尔田、陈匪石、汪东、缪荃孙、夏孙桐、赵尊岳、任二北、蔡嵩云、邵瑞彭、周岸登、郑骞、孙人和等,当时大都在著名学府任教,在民国词坛及词学上都占有重要地位。然而对他们的词学成就和影响学术界多置喙不问。实际上,研究现代词学,缺乏对现代词学的主流构成加以把握,其所得到的认识必将是一叶障目,不见森林的。

三、要注意将现代词学的研究置于现代学术史发展的背景下进行。目前学术界对现代词学的研究大都采用的孤立的、静止的研究方式,很少将现代词学的发展置于现代社会的文化和学术背景下加以考虑。然而现代文化及学术对现代词学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如新文化运动、白话文运动、国故运动对现代词学的影响,再如三十年代以来民族危机的出现对词界推崇豪放词风的影响。这些时代背景对每个词人影响的程度并非是相同的。这都需要我们去研究、去探明。

四、加大现代词学与传统词学之间的比较研究。学术界对现代词学与传统词学之间的关系多注意到它们的差异,对于明显的继承关系揭示得却很不够。对于所谓“体制内”词学家与传统词学的继承关系学术界或者能够理解,但对于那些“体制外”词学家与传统词学的关系多采取一刀截断的方法。但正如当代历史学者桑兵先生注意到民国时的老辈对民国学术的影响一样,这些“体制外”的词学家与传统的词学及词学家之间也有千丝万缕的关联。如胡适对朱祖谋的推崇,俞平伯与黄侃的师承关系,吴梅对浦江清的影响等等。需要发掘的历史真相还有很多。

五、开拓现代词学研究的新领域。根据龙榆生对词学的内涵概括,词学大约可以分成八个方面:图谱之学、词乐之学、词韵之学、词史之学、校勘之学、目录之学、声调之学、批评之学。现代词学家在这八个方面都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但当代词学界现代词学家的研究多集中在词史之学和批评之学两个方面对他们其他方面的成就整理和研究得都不够,如吴梅的词韵之学,夏承焘的词乐之学,唐圭璋、赵万里、周泳先等人的校勘之学,龙榆生的声调之学,赵尊岳、饶宗颐的目录之学等等,学术界都有待发掘与深入。

如上所述,现代词学的研究还有很多工作要做。随着现代学术史研究的深入和繁荣,我们也有理由相信,现代词学的研究也必将走上繁荣的新局面。

[1]刘扬忠.二十世纪中国词学学术史论纲 (上篇)[J].暨南学报, 2000(6)1

[2]王重民,徐昌绪.国学论文索引[J].北京:中华图书馆协会,1922 -19551

[3]刘扬忠.本世纪前半期词学观念的变革与词史的编撰[J].江海学刊,1998(3)1

[4]林玫仪,吴熊和,严迪昌.词学论著总目[M].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筹备处,19951

[5]杨海明.词学理论与词学批评的“现代化”进程[J].文学评论, 1996(6)1

[6]胡明.一百年来的词学研究:诠释与思考[J].文学遗产,1998 (2)1

[7]王兆鹏.20世纪前半期词学研究的历程 [J].文学遗产,2001 (5)1

[8]曹辛华.20世纪词学研究的“现代化”特色[J].郑州大学学报, 2000(2)1

[9]严迪昌,钟振振,刘扬忠,王兆鹏.传承、建构、展望——关于 20世纪词学研究的对话[J].文学遗产,1999(3)1

[10]朱惠国 1中国近世词学思想研究[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51

猜你喜欢
学家词学论文
江顺诒《词学集成》的特点和意义
视域宏大 立论允当
——评《民国时期词学理论批评衍化与展开研究》
星相学家瓢虫
跟踪导练(五)4
本期论文英文摘要
词学胜境
词学胜境
本期论文英文摘要
本期论文英文摘要
2013年5—12月最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