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行文字担日月 一双茧手著春秋
——“联卷河东”系列报道之四

2011-11-20 04:44傅海青
对联 2011年3期
关键词:诗联同龄人楹联

●本刊记者 傅海青

●本刊记者 傅海青

在山西省稷山县起伏不平的土地上,有400多位农民正在用一双双茧手,耕耘着对联的艺术田园。“白天种田,晚上作联”,是他们的生活写照。其中,仅在西社镇,就有5个由运城市楹联学会命名的“楹联文化村”。运城市联坛的一百零八将,西社镇就有5名。新年伊始,记者一行专程来到西社镇,领略了这里的楹联文化风采。

晴耕雨读 习艺养心

稷山县西社镇,是制定二十四节气的古代天文学家羲和兄弟故里,也是稷山县的经济强镇。规模化的蔬菜种植和家禽养殖,使西社镇群众普遍过着较为富足的生活。但令西社人最为自豪的,还是以对联文化为特色的乡村文化建设。目前,全镇29个村庄,已有9个成立了楹联书画学会,会员们大都保持者古代乡村文人晴耕雨读的传统,并定期开展村与村之间的对联文化交流。

据西社镇楹联学会张功利会长介绍,“小纸片”和“烂笔头”,是会员们随身携带的“两件宝”。无论是耕作,还是休闲,一有灵感马上记下来。出于庄稼人长期养成的节俭习惯,家里的小纸条、小烟盒纸,或者是学生作业本的反面,都被会员们当成锤炼字词的砧板。有时候,这些小纸片因为太不起眼,常被家人当成废纸倒入垃圾堆里,害得乡村秀才们经常急匆匆扒开垃圾,寻找自己的那份灵感。

在西社镇西社村楹联书画展览室,记者看到四壁都挂满村民自己创作、书写的楹联书法作品。如:

农耕立国延千古;

粒食济民惠八方。

富不读书身何贵;

贫而好学品自高。

笔下文章润;

人间雨露浓。

……

在用两张旧书桌拼成的书案上,张震泰和樊芳瑄两位会员,正在麻利地叠纸、裁纸、抻纸,继而挥毫泼墨:

西园犹唱屠龙曲;

社稷多出起凤才。

一等人忠臣孝子;

两件事读书耕田。

记者注意到,这些农村对联爱好者,穿着都非常朴素,有的裤腿上还粘着泥点。因为村里没有暖气,北风透过门缝吹进屋内,使人常感到一阵阵难耐的寒意,但他们搓搓手、跺跺脚,依然专注于琢磨、书写,用“一粒米能观世界;万卷书满载丰功”、“醉写兰亭序;梦游九成宫”等联语,表达着他们优雅的情怀和人生的境界。

70多岁的樊喜庆,是仁义村人,多才多艺,2007年出版个人诗词楹联选《稼穑居集》,被香港新亚书院钱穆图书馆收藏。40岁的诗联后起新秀贾武红,中社村人,近年来屡屡捧获全国大奖。古稀之年的兰刚认,是三界庄村人,一人著书近20本,写联2500多副,在全国及省级的获奖联300多副。他酷爱诗词楹联,每天孜孜不倦地创作,早起晚睡,经常废寝忘食撰联到凌晨两、三点。

兰刚认老人告诉记者,他们三界庄村位于新绛、乡宁、稷山三县交汇地,1992年就成立了书法学会,1995年又成立了诗联学会。现在,仅他们村的诗联学会会员就有145人。会员每人都有专著,大家平时在一起吟哦平仄、校对书稿,其乐融融。运城市诗词学会会长杨山虎赞三界庄:

诗联三界外;

书画一庄中。

张功利会长是西社镇文化活动的组织者和推动者,很多村的书画楹联学会,都是在他的协调和倡导下成立起来的。在农闲季节,西社镇各村都有不同的交流时节,每逢此时,张会长都要组织诗联爱好者“雅集”,其它村的爱好者也都应约而至,大家进行联墨友谊比赛,学习交流,取长补短,提高技艺,活动连续搞了多年,在当地反响很好。近者悦,远者来,新绛、襄汾、乡宁等县的诗联爱好者也慕名前来,“雅集”还影响和带动了周边地区的诗联文化发展。

情关百姓 联写人生

在西社镇,凡婚丧嫁娶、生子订婚、盖房上梁、祝寿乔迁、开业集会,楹联学会都要为百姓依事而创作,并提供书写服务。记者采访时,恰逢西社村张怀珠给孙子过满月,村楹联学会为他们撰写了十几副对联,把个农家小院映衬得喜气洋洋。

四世同堂庆大喜;

六亲聚首贺良辰。

这副联悬挂在院子中央,旁边还张贴着四尺对开的“天降石麟”四个大字。张功利说,这是写完对联后剩下一张红纸,为了不浪费,就设计了四个大字,把这张纸“因地制宜”用上了。

在西社村还有一个特色活动,就是用楹联为36岁同龄人同贺新春。当地一直有36岁闹新春的习俗,人们认为,36岁是人生的一个转折点,俗话说是个“坎儿”。这一年凡是36虚岁的同龄人,都要自发集资,掏钱吃饭、照相,或请戏班子唱戏,有的人干脆买上万元的鞭炮,噼里啪啦放一阵,以求平安吉祥。

据此风俗,楹联学会积极介入、正确引导,从2008年开始组织36岁同龄人用楹联书法的高雅形式来共度新春。

2008年春节前,他们把村里19位36岁的同龄人召集到一起,成立了36岁同龄人小组,选出一名组长,组织大家共同出资,在报刊上刊登征联启示,为每个人征一副嵌名联。一个月时间,共征来500多副联,学会选出19副鹤顶格嵌名联,像“云飞山欲动;志毅石为开”等,大家都非常满意。学会请书家逐个书写,分别装裱,赠给每位同龄人。随后又联系印社,将这些楹联书法作品辑成小册子,配以红火喜庆的装饰印成画册。这些同龄人表示:“这样过36岁新春太有意义了。”这种活动已经连续搞了三年,形式日渐完美,内容更加充实,社会效果一年比一年好。

扎根沃土 放眼神州

在西社镇,凡有工程剪彩,会员们都要积极创作,讴歌经济建设,引导社会风尚。张大魁为西社镇牌坊门撰联:

六柱擎天,巍也壮也风云地;

五楼披彩,奇哉妙哉锦绣乡。

樊喜庆撰:

名镇雄风,民殷物裕声蜚远;

古陵奇景,春早秋凉日落迟。

裴海涛为高渠新建门楼撰嵌名联:

高山无墨千秋画;

渠水似弦万古琴。

这些联作均被选用。

除了为身边人,就身边事提供对联艺术服务外,西社人还扎根沃土,胸怀天下,围绕国际国内大事,用诗联表达自己的情怀。

在纪念毛主席诞辰一百周年全国征联活动中,樊喜庆的联作获金奖。联曰:

开天辟地有谁人?建党缔军立国,谋略藏韬胸似海;

博古通今无匹手,赋骚论史著文,播云布雨笔如椽。

屈子明联作获三等奖。联曰:

润之润神州诸族,业辉千秋,秦汉唐宋孰能比;

泽东泽华夏众民,功高万世,马恩列斯可并肩。

在滕王阁杯征稿活动中,兰刚认撰写的获一等奖。联曰:

南昌起义,伟大功勋齐日月;

八一建军,光辉思想照山川。

贾武红的作品获奖最多,其词作《声声慢·汶川地震》,获第四届新视点全国诗词书画大赛金奖。七绝《题上海世博会》获2010年5月魅力世博会国粹题赠艺术大赛优秀奖。

在迎奥运征联中,张震泰、张恩太、卫天江创作的作品均入围:

祥云传梦想;

福娃唤和谐。

迎百年奥运;

展千古文明。

北京燃圣火;

奥运沐春风。

2011年元月19日,即农历腊月十六,是西社镇逢集赶会日,各村群众都来赶会购置年货。西社镇书画楹联协会与稷山县楹联学会、稷山县老年书画研究会,共同组织了一次送春联活动。他们在西社镇中心地段摆了十几张桌子,由20余名书法高手挥毫泼墨,为赶集的群众赠送新春联1000副。

茧手两只,耕云种月,联苑展风采;

痴心一片,酌字倾情,稷山飘墨香。

黄土地上的对联爱好者们,正在用楹联实现着他们的人生价值。

猜你喜欢
诗联同龄人楹联
赏梅时节品咏梅诗联
孔府的年节楹联
莫等闲, 同龄人正在抛弃你
溽暑大梨树挥毫
叫我大名儿
谁动了我的零花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