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积累制养老保险体系下退休行为的选择
——基于经济增长的视角

2011-11-22 01:50○沈
当代经济 2011年6期
关键词:个人账户退休年龄存量

○沈 燕

(湖北师范学院 湖北 黄石 435002)

部分积累制养老保险体系下退休行为的选择
——基于经济增长的视角

○沈 燕

(湖北师范学院 湖北 黄石 435002)

延迟退休年龄来应对人口老龄化压力是国际通用的一种做法。本文主要通过研究退休行为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以及养老保险制度与退休行为的关联机制,以提出有利于经济增长的养老保险制度设计和退休行为安排。研究显示,我国应建立多支柱型养老保险制度,加大政府转移支付力度,降低养老保险缴费率,分阶段分行业分层级地延迟退休年龄。

养老保险制度 部分积累制 退休行为 经济增长

我国目前已经迈入人口老龄化社会,据预测,到2015年,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达到2.16亿,约占总人口的16.7%,将远远超过联合国10%的界限。人口老龄化的加速发展对养老保险基金的收支平衡提出巨大挑战。有学者提出延长退休年龄来缓解养老保险基金的支出压力,养老保险制度的国际经验也验证了这种观点,根据美国1983年的社会保障法修正案,从2009年起,美国将退休年龄从65岁推迟至66岁,其目的是应对老龄化压力;2010年,德国政府拟强制将其退休年龄延迟至70岁等。退休行为与养老保险制度之间的关联机制以引起许多学者的关注,合理的制度设计和安排最终目的是为经济增长服务,如何构建两者之间的均衡发展路径以带动我国经济增长是本文研究的主要目的。

一、退休行为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退休行为的经济增长效应主要通过人力资本变量传导。目前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提前退休有利于提高人力资本存量。老年人退休可以使更有生产效率的年轻人进入工作岗位,能够提高整个经济的效率。人力资本存在折旧,在超过一定的年龄之后,人力资本存量会随着年龄的上升而出现下降,因此,老年人的人力资本存量低于社会平均人力资本存量水平。这意味着老年人对年轻人的边际生产率有负的外部性,故年轻人就会激励使老年人少工作甚至退休。另一种认为延迟退休有利于促进人力资本投资。从未来收益法的角度,当劳动者延迟退休时,劳动者一生获得的总收入会随之而增加,这意味着人力资本投资的回报提高,进而会促进人力资本投资力度。依据人力资本的异质性,将劳动者分为两类:一类受教育年限较高,拥有专业化的知识和技能,人力资本存量较高;一类受教育年限较低,专门从事简单的体力劳动,人力资本存量较低。高人力资本存量的劳动者如果延迟退休,他们的总收入会大幅度增加,这将进一步推动人力资本投资,从而形成人力资本投资—高收入—延迟退休—人力资本投资的良性循环。因此,对于人力资本存量高的劳动者,延迟退休所形成的人力资本促进效应更为明显。目前认可第一种观点的文献很少,这种观点缺乏科学性,因为人力资本投资虽然存在折旧,但是劳动者人力资本的形成途径不单纯地依赖于正规教育,还有部分人力资本是通过在职培训、在工作中积累经验等而获得的,因此劳动者的人力资本投资是贯穿于整个生命周期的,不能说明老年人的人力资本存量就低于年轻人的人力资本存量。在现实生活中,越是人力资本存量高的劳动者,比如教师、医生、科研人员等,随着他们的年龄提高,他们的人力资本存量也在不断提高。另外,由于人类的预期寿命不断提高、劳动者教育投资的年限不断增加、劳动者进入劳动力市场的年龄不断提高等原因的影响,劳动者的最优选择不再是提前退休,他们存在潜在的延迟退休的动力。

二、养老保险制度、退休行为与人力资本的关联机制

人力资本投资包括大学教育、其他形式的学习和培训等。假设个体在人力资本投资上花费的时间相同且为常数,这意味着个体只需决定如何将时间配置于工作和退休上,人力资本投资的差异表现在支出方面。个体一生的总收入主要用于教育和消费。市场为完全竞争市场,市场利率为零,这说明消费在时间上不存在偏好问题。个体一生的总效用为消费总效用和退休后闲暇的效用之和,则个体一生的总效用函数为:=U(C)+V(R)。其中,C表示个体的消费支出,R表示个体的退休年限,这里假设工作年限和退休年限的总和为1,即1-R则表示个体一生的工作总年限。函数U为消费的凹函数,函数V为退休年限的凹函数,并均满足稻田条件,以确保函数有唯一最大值。

主要变量说明:H,表示人力资本投资支出,一般而言,H越大,人力资本水平就越高。工资w为人力资本投资的函数,即w=w(H)。τ1、τ2,前者为统筹部分的工资缴费率,后者为个人账户部分的工资缴费率。B表示个体退休后从政府领取的年养老金数额。为退休前工资收入的比例。

部分积累制是现收现付制和积累制两种制度的结合,此时工作一代个体工作收入的一部分用于支付退休一代的养老金,另一部分则记入个体的个人账户,将来退休以后享用。社会保障基金收支平衡下有:(τ1+τ2)(1-R)·w(H)=RB+RT·w(H)。等式左边表示个体工作期中对社会保障的贡献,右边表示退休金收益,其中第一项表示社会统筹收益,第二项表示个人账户的养老金收益。个体的预算约束条件为工作期净收入加上退休期养老金收益等于消费和人力资本投资支出之和:(1-τ1-τ2)(1-R)·w(H)=RB+RT·w(H)=C+H。

在部分积累制下,个体效用最大化问题表示为:

一阶条件如下:

对(1)式中的H 和R 关于 τ1和 τ2求导:

对(2)式中的H 和R 关于τ1和τ2求导有:

综合由(1)和(2)式推导出来的四个方程得到:

个体效用最大化问题表示为:

将w(H)=Hα代入到社会保障基金收支平衡的条件中,可以推出:

一阶条件如下:

三、政策建议

1、建立多支柱型养老保险制度。目前我国养老保险体系处于碎片化发展状态,包含公共服务部门养老保险、企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和农村养老保险等,不利养老保险制度的健康发展。为了进一步扩大养老保险制度的整合性和可持续性,我国可以尝试建立多支柱养老保险制度,即有国民基础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养老金和职业养老金等多支柱型养老保险体制,不仅有利于扩大养老保险的覆盖面,也有利于降低养老保险的缴费率。

2、扩大养老保险体制的转移支付力度。我国从国家—单位养老保障到国家—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从现收现付制向部分积累制,这一系列的转变促进了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完善和发展,但却引发了保障水平偏低,缴费水平偏高、个人账户空账运行等问题。政府应该从财政支出中加大对养老保险的转移支付力度,以此降低劳动者和企业养老保险缴费率。

3、分阶段、分行业、分层级地延迟退休年龄。不同行业、不同人力资本水平的劳动者在退休年龄的延迟问题上应区别对待,并且延迟退休年龄是一个过程,需分阶段分步骤进行,不可一蹴而就,从事体力活动的劳动者可以暂时不纳入考虑范畴。

[1]Luzadis R A,Mitchell O S.Explaining pension dynamics[J].Journal of Human Resources, 1991(26).

[2]Sala-i-martin X.A positive Theory of Social Security[J].Journal of Economic Growth, 1996(2).

[3]Fischer J AV, Sousa-Poza A.The Effect of Pension Generosity on Early Retirement:A Microdata Analysis for Europe from 1967 to 2004.MPRA Paper, 2009, 6, No.15940.http://mpra.ub.uni-muenchen.de/15940/.

[4]Feldstein M.Social Security:Induced Retirement and Aggregate Capital Accumulation [J].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ics, 1974(5).

[5]Burtless G.Social Security, Unanticipated Benefit Increases,and the Timing of Retirement[J].The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 1986(5).

[6]Spataro L.Social security incentives and retirement decisions in Italy:An empirical insight[J].Research in Economics,2005(59).

[7]林忠晶、龚六堂:退休年龄、教育年限与社会保障[J].经济学(季刊),2007(1).

[8]杨燕绥、鹿峰、王梅:事业单位养老金制度的帕累托改进条件分析[J].公共管理学报,2011(1).

猜你喜欢
个人账户退休年龄存量
世界主要经济体 退休年龄都定在了65岁及以上
存量时代下,房企如何把握旧改成本?
改革医疗保险个人账户已成共识
管理方向是改革医保个人账户
浅谈退休年龄和养老保险相关问题的思考
完善个人账户是待遇调整的有效突破口
吉林存量收费公路的PPP改造
腐败存量
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个人账户超支额测算
盘活存量与扩大增量齐步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