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慧玲:突出发展重点,加快建设世界文化名城

2011-11-28 06:25本刊编辑部
市场周刊 2011年8期
关键词:南京市文化产业南京

本刊编辑部

2011年8月4日,南京市召开了促进文化产业发展工作座谈会,会议公布了2011年度南京市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资助企业名单,并与受资助文化企业签订了《专项资金使用协议书》。南京市委常委,宣传部长许慧玲在会上作了重要讲话。

会议公布了2011年度南京市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资助企业名单,市文化体制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王嵬与项目补贴类企业代表签订《南京市文化产业专项资金使用协议书》。

南京市文化体制改革与产业发展领导小组成员,各区县常委宣传部长、分管副部长、文化局长,宣传文化系统主要领导,以及市重点文化企业负责人共约150人参加了此次会议。

会后,本刊记者采访了许慧玲部长,听她详细介绍了南京市文化体制改革与文化产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与美好未来。

《市场周刊·文化产业》:许部长,您好。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文化繁荣发展工作,坚持政府引导、市场主导,企业主体的发展模式,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在过去的一年中,政府给文化企业提供了怎样的发展优良环境?

许慧玲:2011年,南京市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共资助了时代传媒创意产业园、全IP网络化自动播出平台等108个项目共计资助金额4382万元,其中项目补贴类41个,扶持资金合计1826万元;贷款贴息34个,贴息金额合计1300万元;动漫作品播出奖励5个,奖励金额合计635万元:纳税、出口奖励28个,奖励金额合计621万元。

今天我们邀请了全市部分重点文化企业,在这里举行促进文化产业发展工作座谈会,就是想利用这样一种互动的形式,建立起政府与企业之间文化产业发展沟通交流的桥梁,一方面来检验市级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的使用效能,一方面也来共同探讨推进南京文化产业发展的路径,有的企业代表提出了很多非常好的意见和建议,讲得非常中肯,使我深受启发,我深刻感受到了文化企业家对南京文化产业发展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我们将在会后认真整理研究大家的真知灼见,并充实到我们的文化产业发展规划政策当中去。

《市场周刊·文化产业》:请您谈谈近年来南京市文化体制改革与文化产业发展取得的显著成效。

许慧玲:2007年,南京被列为全国第二批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地区,根据中央精神和全省统一部署,在文化体制改革上实现了新突破,在今年4月召开的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会议上,南京市荣获“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先进地区”称号。

南京市合并了原文化、广电、新闻出版三个局,组建了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统一履行文化、广播影视、新闻出版、文物、版权行政管理职能;合并了原文化、新闻出版两支文化执法队,组建了市文化综合执法总队,负责集中行使市文广新局行使的行政管理和行政执法、扫黄打非等职责。政府管理机构的改革,标志着南京市文化管理体制改革实现了由微观管理向宏观管理体制的转变,进一步推动了政府职能的转换和工作方式的转变,强化了依法行政和行业监管的职能。各区县也完成组建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和文化综合执法大队。

通过改革组建了南京市文化投资控股集团。依照市政府授权,重点从事政府授权范围内国有文化单位资产经营和资本运作,承担大型文化产业项目投资、建设,管理、融资等任务,南京市电影剧场公司和市属剧团公司作为市文化集团的核心子公司,由市文化集团实施一体化管理。今年8月,市文化集团与中国银行、交通银行、中信银行、浦发银行签署了银行授信协议,四家银行将为市文化集团及我市文化企业授信140亿元,这是商业银行首次定向扶持南京市文化产业;去年10月,市文化集团和南京高新技术风险投资股份有限公司共同作为发起人,联合南京金维宁集团等民营企业,合作成立“公司型”文化创业投资基金,基金规模1亿元。这将有利于推进南京市中小型文化企业的发展,促进文化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和发展升级。

此外,通过各项资源整合,增强了南京报业传媒集团的核心竞争力。开展了《大众证券报》,《江苏商报》,《现代家庭报》等非时政类报刊的转企改制工作,将转企改制的南京出版社有限公司并入报业集团有限公司,拓展了报业集团的经营范围;整合优势资产组建南京时代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公司形成了广告、发行、印刷,物流,新媒体等五大经营板块,并与江苏高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南京交通产业有限公司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进一步完善上市前的各项准备工作:龙虎网、报业网和手机报等数字资源进行集中开发。《南京日报》进入中国报刊广告投放价值全国日报10强和城市日报前三名,《金陵晚报》在连续三年获评“中国最具品牌传播力强势媒体”后,被评为“中国十大晚报”。今年6月,原南京日报报业集团更名为南京报业传媒集团。以时代传媒创意产业园为主体的出版基地已经被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命名为“国家数字出版基地”。

数字出版事业百花齐放,广播电视传媒也迎来多元化发展的春天——广电集团开展制播分离改革,成立了电视节目公司,完成了电视节目公司人员重组;与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共同出资组建“大江南传媒有限公司”,将省域与市域的电视国际广告资源有机融为一体,这是全国首家省级台和省会城市台合资的传媒企业;广电集团与上海东方CJ公司建立战略合作,共同成立了江苏东方电视购物有限公司;组建控股公司石城网,拓展了广电集团传播平台;探索电视剧生产市场化运作,扩大生产规模,在数量上实现了翻三番。

2009年8月,南京市完成了市属剧团的转企改制工作,成A7南京市京剧团有限责任公司、南京市越剧团有限责任公司、南京市话剧团有限责任公司、南京市杂技团有限责任公司、南京市民族乐团有限责任公司和南京市歌舞剧院有限责任公司。各剧团公司经过一年的改革实践,初步实现了面向市场增活力的转变。各剧团公司在改革中,积极建立公司化运作机制,结合自身优势,克服各种困难,勇于在市场中寻找发展新活力,取得了初步成果。南京市歌舞剧院有限公司创作演出了大型音舞诗画《四季江南》;南京市杂技团有限公司与日本三丽鸥文化艺术株式会社合作创作了杂技《湖的童话》,并签订了长期商业演出合同:南京市民族乐团有限公司创作演出的民族交响音乐会《金陵风韵》进入国家大剧院演出,近期又创作了《梵呗音乐》投入市场;南京市越剧团有限公司创作演出的越剧《柳毅传书》入围“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30台初选剧目;南京市京剧团有限公司与常熟市沙家浜镇签订了长期演出合同;南京市话剧团有限公司创作演出的《高速时代》入选了第六届全国优秀话剧剧目展演。南京出版社有限公司改制后并入南京日报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不仅增添了图书出版的实力,也为报业集团推进上市增添了新内容。

市委市政府出台了5+1的文化产业政策,并设立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2006年以来共收到有效项目申请近900项,申请金额近10亿元,共对五批289个项目扶持了1.2亿元,设立专项资金对于助推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和促进产业结构升级调整,对于充分发挥政府在文化产业发展中的引导,扶持、推动、调

控和服务作用起到了重要作用;坚持推进文化园区提档升级,全市形成综合创意产业园(基地)、当代艺术创意园,网络游戏与动漫创意产业园、影视创作基地等10个类别50多个园区,吸引投资总额100多亿元;坚持开展文化产业招商交易活动,南京文化产业交易会以“百姓欢乐谷、文化嘉年华”为主题,融会、展、演、赛以及拍卖交易于一体,已经成功举办了五届,现场交易金额突破4.5亿元:坚持引导扶持文化企业上市,市文化集团目前筛选了部分项目投资,正在对乐博乐器有限公司,南京惠通展览用品开发有限公司上市进行指导,全力助推我市中小型文化企业的发展。预计到2015年,我市将有14家文化产业上市,其中民营经济文化企业7家,占总数50%;坚持推动文化产业向海外拓展,组织文化“走出去”活动,辐射英国,法国、日本、意大利、台湾、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多项作品和企业入选国家文化出口重点名录。

《市场周刊·文化产业》:政府搭台企业唱戏,双向共赢,推动了南京市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更加速了建设世界文化名城的步伐。那么文化的崛起对于一座城市的发展会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呢?

许慧玲:目前,南京已经形成了六朝文化,明文化、民国文化和革命文化四张历史文化牌。这些历史文化构成了南京城市精神,城市灵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南京城市魅力、吸引力和活力的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南京的历史文化对于发展城市旅游,无疑具有重要的价值,必然对世界旅游者产生极大的吸引力。因为,现代人旅游的一个重要动机,就是对于质朴、真实的追求和历史的追寻。而城市历史文化遗产是历史文化的“真品”,与时下一些城市非常热衷于建造的那些所谓仿古一条街、仿古建筑之类的历史文化“赝品”,显然有本质的区别。现代世界的旅游,也是一种对意义的追求。而历史文化遗产也具有给旅游者提供或生产“意义”的功能。通过对话,世界深刻地了解了南京,必然有大量的旅游者慕名而来,大大推动南京旅游业的发展。

世界各地的旅游者大量涌入南京,必将拉动以旅游业为首的一系列文化产业的发展,特别是第三产业的发展。在给南京带来大量的看得见的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将给南京带来许许多多看不见的“软收入”,包括旅游者本身携带的世界先进文化的输入,南京的国际知名度提高,南京的城市建设速度加快,南京城市的综合竞争力增强等等,从而促进南京城市的综合实力的提升。

《市场周刊·文化产业》:南京是文化资源大市,那么,这个资源的优势有没有真正被转化为竞争优势呢?

许慧玲:丰厚的文化底蕴成就了南京这个文化资源大市,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这一资源优势正在转化为文化竞争优势。但与实力较强的先进城市相比,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相比,南京的文化发展繁荣都还有较大差距。要将南京的文化“原生矿”转化为文化的“高矿”,还需付出艰辛的努力。

《市场周刊·文化产业》:那么,现实的差距和问题是什么?

许慧玲:我们需要下大力气解决好四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文化发展体系尚待建立。尚未真正建立科学有效的宏观文化管理体制和引导机制、富有效率的文化生产和服务的微观运行机制,尚未真正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完善的文化创新体系和投融资体系。文化资源整合不够,要素改革进展不快,利用效率总体偏低。文化行政管理部门与所属文化企事业单位关系没有真正理顺,管办分离、政企分开。政事分开还有待进一步深化,文化发展市场中介机构和行业组织不健全。文化市场管理与繁荣市场的政策需要进一步规范和完善。

二是文化产业发展不快。与先进城市相比,南京的文化产业总量偏小,对经济的贡献份额偏低。到去年底,南京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9%,苏州市为4%,武汉为5.6%,无锡为6%,深圳为6.5%。南京的经济总量低于这几个城市,文化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也低于这几个城市,与南京历史形成、与文化城市地位和潜力不相称。

三是文化服务和创新不足。现在,南京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已达1万美元,伴随人民群众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市民的精神文化需求也越来越丰富,并且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而与此不相适应的是,现阶段我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文化创新体系的建设与城市发展进程、与人民群众的需求相比滞后,存在发展不平衡,建设水平不高、建设经费和活动经费不足、体制机制不健全的问题,新型文化业态发展不快,多元化供给能力不足,不能很好地满足人们对文化的多样化需求。

四是文化品牌打造不够。从国际上看,一个具有较高国际知名度和美誉度的城市,通常都有自己独特的城市文化品牌和龙头企业。调查表明,中外游客无法形成对南京特色文化的清晰脉络和深刻印象。相关研究表明,就品牌系数而言,上海为0.86,青岛为0.84,而南京只有0.39。南京尽管有“六朝古都”、”十朝都会”之称,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但对文化内涵的挖掘和开发往往停留在表象层面,具有国际影响的城市文化品牌和名片少之又少。

《市场周刊·文化产业》:近年来,江苏省动漫产业发展迅猛同样,数字传媒和网络服务进展也很迅猛,请您向我们读者(市民)介绍一下,现已形成的这股新兴产业优势。

许慧玲:近年来,南京的数字传媒和网络服务进展较快,出现了游戏,出版,通信等多行业的融合,《南京手机报》收费订户已超30万;投资1亿元的《哈皮星球》网游项目,是国内首款互联网、电视、手机“三网合一”的网游产品:《仙元天下》成为第一款可投入运营的南京本土原创游戏;原创动画电影《太阳使者》、《沧海桑田》在全国发行,实现南京动画电影零的突破。一些新兴的文化业态市场化程度较高,与高科技,网络结合紧密的文化产业获得风投关注,民营企业南京途牛科技有限公司的“途牛旅游网”获得美国红杉基金5000万美元的投资。另外,新与力文化传媒公司,掌富科技的百阅软件、原力动画公司等文化企业,通过新技术与传统产业的结合探索与市场成功实践,成为了国际投资基金股权投资的热捧对象。

此外,在动漫游戏产业方面,我们的原创能力在不断增强。2010年全市原创影视动画作品14部,产量达5046分钟,其中在中央电视台播出的动画片超过2000分钟。随着动漫游戏企业对南京本土市场的大力拓展,以及企业自身的健全成熟,我市越来越多的动漫游戏企业产生了进军国际市场的雄心壮志并开始付诸行动。2007—2010年,南京鸿鹰动漫娱乐有限公司通过授权经营,出口成品等方式,创汇1052万美元。南京阿法贝多媒体有限公司的原创动画片《阿法贝乐园》系列片,在2009年戛纳影展上的版权交易额达130万元人民币,并获文化部文化“走出去”奖励。南京蓝海豚公司的原创动画片《马可波罗历险记》,由意大利国家电视台、意大利L&T国际动画制作公司和蓝海豚共同制片。总投资约8700万人民币,中方,意大利国家电视台、意大利最大的玩具公司PEA玩具公司共同投资,并负责后期玩具产品的开发与推广。南京苗行天下传媒科技有限公司创作的动画形象“南南猫”,获得了中国动画学会首届中国十大卡通形象入围奖。

《市场周刊·文化产业》:增强南京市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在文化产业人才队伍培养上,有什么举措?

许慧玲: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队伍是根本,人才是关键。世界一流城市无不大师云集,人才荟萃。“十二五”时期,我们将采取超常规的办法尽快培养、抓紧引进高层次的文化领军人才。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文化人才市场体系,本着“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用人观念,建立文化人才尤其是高层次文化人才的柔性管理机制。建立文化人才服务机制,重点掌握和管理一批优秀专家和拔尖人才,为他们提供“一条龙”优质服务。大力实施文化名人激励和培育工程,鼓励各类大师、名家、名人传技艺、带高徒,突出培育青年文化名人和本土文化名人,放大名人效应,加快构筑南京文化人才高地。加大南京高层次和紧缺文化人才引进力度,打造人才交流、创业平台,促进文化产业人才之间的对话与交流。不断探索艺术、技术、管理等各类要素参与收益分配的办法,鼓励有特殊才能和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文化人才以文化品牌、创作和科研成果等享有文化企业的股份,打造一支由专门技术人才、文化创意人才、文化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构成的高层次文化人才队伍。希望文化企业家在成为文化产业带头人的同时,努力成为创新的主体、引才的主体,聚才的主体,为南京建设长三角科技创新中心和世界文化名城贡献力量。

《市场周刊·文化产业》:听了您的介绍,我想每个南京市民都会有别样的自豪感。我们的城市,有历史的韵味,更有现代的力量。它的未来一定会很美好。也谢谢您接受我们的采访。

许慧玲:经济决定基础,文化决定未来。南京的各项工作已经站在一个新的起点上,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和艰巨的转型任务。我们要以更大的力度、更实的举措开拓创新,全力推动南京文化产业新一轮腾飞跨越发展,为南京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文化名城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猜你喜欢
南京市文化产业南京
刘辉
挖藕
南京大闯关
南京博物馆18件“镇院之宝”
重庆市文化产业结构、效益比较分析
重庆市文化产业结构、效益比较分析
南京市长
南京:诚实书店开张
南京、南京
中国民营文化产业商会:举办文化产业沙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