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中教师“无为”现象的分析与思考

2011-11-29 07:58陈永红
新课程学习·中 2011年8期
关键词:无为引导者新课程

陈永红

新课程改革在我市已全面铺开,许许多多的教师自觉更新教学理念,踊跃投身到新课程改革中,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教育中发挥着中坚力量。但目前在不少地方,特别是农村学校,却有部分教师在课改中驻足不前,抱着陈旧教学观念不放,教学质量低下,“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成了一句空话,这种视自己为“边缘化”的教师的“不作为”(简称“无为”)现象必须引起我们教育部门的重视与警惕。笔者试对其原因进行分析。

一、错误的思想:不思进取,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

在农村地区,有部分老师对新课改热情不高,最主要的原因还在于这部分教师年龄普遍较大且大多已评上了高级职称,在校内以德高望重自称,自认为离退休没有多少时间了,几十年的教书生涯已形成一套固有的教学模式,认为课改只是改改教材,新教材还不是照样子教就行了,抱着不变应万变的思想来看待新课程改革。再一原因就是农村学校的老师少,有些教师一人要拿四、五本教材,他们上课只要管好学生,不让学生在课堂上出事,就已经万事大吉了,课教不好,教学质量上不去,工资也照领,反正上好上坏都一个样,哪还管什么课改。

思考:新的课程改革要改的首先是全体老师的教学观念。人们常说:最难转变的就是人的观念。而在许多地方,由于教育经费严重不足,教师难有机会出去培训学习。还有的学校教师少,一两个教师要外出培训,就有一至两个班要停课。上课时间不让学生来学校,如果出事了,谁负责?学校领导干脆就不派老师参加培训。教师难有机会出去培训学习,而仅靠教师自觉或靠进修学校教研员一两天的突击培训学习是很难转变教师固有的教学观念的。因此,笔者认为在学校经费困难的情况下,学校领导应立足于校本,多开展课改的学习研讨,多组织教师进行深入学习;县教研员也应该经常去学校,进课堂,了解教师的真正想法,帮助教师解决教学中的疑难问题,让课改的理念真正扎根于教师的内心,使教师得以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

此外,还应树立部分教师的危机意识,应用职称聘用制度,干不好工作职称再高也要靠边站。人事部门应把好考核关,对那些工作拖拉,不思进取,不顾教学质量的老师,职称应降级,工资按职称级别该扣的照扣不误。要消除那些工作不负责任的教师头脑中存在的过一天算一天,拖一拖就可以混到退休的错误思想,让他们跟上大家学习前进的步伐。再就是教育行政部门应该重视教师老龄化、边远山区学校缺老师的问题,最好能抽调一些有能力的骨干教师去支教,改变一些学校缺老师、教学质量低的教学现状。

二、思想的误区:激励学生等于一味肯定

在新课程改革中,教学理念崇尚对学生要给予充分的表扬、激励,结果有的教师理解为不管学生的实际行为如何,都一概地给予肯定与赞赏。在课堂中,我们常常可以发现“你真棒”、“你真行”、“棒极了”等话语满天飞。笔者曾听过一节数学公开课《找规律》,教师为了鼓励学生,一节课竟然说了15次“你太棒了”来表扬一位学生,然后让全体学生鼓掌鼓励。这样的鼓励,刚开始学生或许会在意,但同样的话听多了也就失去了激励的作用,听了太多言不由衷的赞美反而容易养成学生自我感觉良好的错误心理,造成学生只爱听好话却听不进批评的教育情形。社会上因教师或家长一两句批评的话,结果造成学生做出极端行为的事也不鲜见。

思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合作者、激励者,也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对学生的表现教师应当做出适当的评价,这其中有肯定、赏识,也有不赞成与批评,在看到学生优点的同时,也不能对学生身上暴露的缺点熟视无睹。学生毕竟是成长中的人,诸多方面还需家长、教师加以引导,在用放大镜看到学生身上的优点并施以赞赏时,也应把握时机纠正其缺点,赞赏并不等于一味地肯定。作为老师,应该加强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对学生鼓励、赞赏的话语应多样化,不要太单一、乏味。

三、理解的偏差:误认为“不能体罚学生就是不管学生”

有人把教师比作“戴着镣铐的舞者”,就因为法律健全了,对教师的语言行为有了比较明确的规范,在全面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的今天,杜绝教师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这本是教育的进步,而部分教师就以为教师不能管学生了,将学生看成了“上帝”,一点也不敢去约束和批评,当碰到严重违规的学生时,只是不痛不痒地说几句了事。顶多打个电话把家长请到学校来,依赖家长来进行对孩子的教育,使学生错误地认为老师不敢管自己,以至于这样的学生在学校中变本加厉,无法无天,视学校是他们大肆玩耍吵闹的乐园。

思考: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除了应教给学生课本知识外,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学会做人。不体罚学生,不伤学生的自尊心,是我们批评教育学生的底线,但不是说教师就不能批评教育学生了。我们知道,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学生的思想本来就存在巨大的差异,不是所有的学生来到学校都是循规蹈矩的乖小孩,有的学生由于各种原因或多或少有一些不良的习气。对于这样的学生,教师如果一味地宽容、忍让,没有及时地给予引导,势必滋长学生的错误心理,教师应把握机会适当地进行约束,除了给予口头批评教育,还应当根据学校的校规与班规给予适当的处罚,让他们承担一些校内的力所能及的义务劳动,如给花草、树木浇水,为班级打扫卫生等等,并与家长及时联系沟通,让家长配合学校进行教育,使其明白不良行为将要承担被处罚的后果,以示警醒,同时也告诫其他表现不良的学生。俗话说:办法总比困难多。只要老师们能真诚地对待学生,把“锁”着手脚的思想镣铐打开,多想办法去接近学生,尽量去发现学生的闪光点,“问题”学生最终会成为好学生。

总之,教育的根本核心是让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教师在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引导者地位是不可替代的,教师只有真正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卸下不必要的思想负担,真正做好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引导者,才无愧于教师的神圣职责。教育的主管部门应自觉运用教师的工作评价机制,让那些在工作中“无为”行为的教师没有生存的空间,让全体教师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承担起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合作者、促进者与引导者的重任,只有这样,我们的新一轮课程改革才有坚实的成功基础。

(作者单位 广西壮族自治区罗城仫佬族自治县教育局教研室)

猜你喜欢
无为引导者新课程
正确把握教师角色转变合理组织综合实践活动
2021聚焦新课程 专注新高考 欢迎订阅全新《新高考》
引导者 传播者 担当者——新年寄语《人大建设》
导学互动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探究
道家思想对当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发挥自制教具在初中数学新课程实施中的作用
我区初中化学新课程实施中典型问题的思考
高中体育新课程实施“碰壁点拔”式教学模式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