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呼吸道感染合并急性良性肌炎22例临床观察

2011-12-08 17:05沈阳市苏家屯区中心医院110101马丽双
辽宁医学杂志 2011年4期
关键词:步态良性急性

沈阳市苏家屯区中心医院(110101) 马丽双

2006~2008 年,我科门诊收治上呼吸道感染患儿9686例,其中合并急性良性肌炎22例,发生率为0.23%。现就其临床特点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22例儿童急性肌炎为我院门诊及住院患儿,诊断均符合儿童急性良性肌炎标准[吴喘萍,胡亚美,江载芳.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231]。男16例,女6例。1~2岁4例,3~6岁10例,7~13岁8例。确诊前病程1~3天,住院4~7天,平均6天。前驱症状持续2~3天,上呼吸道感染10例,消化道感染2例,无明显前驱症状8例。

1.2 临床表现 3岁以上18例均于夜间睡醒或晨起行走时突然出现下肢肌肉疼痛和步态异常,甚至拒走和行走困难。12例症状为小腿肌肉酸痛,4例为大小腿肌肉酸痛。16例均为双侧对称性疼痛。1~2岁幼儿4例,均表现为晨起哭闹烦躁,其中2例表现为拒走和易摔倒,2例拒站立。22例腓肠肌均有不同程度的触痛。所有病例肌张力、腱反射均正常,脑膜刺激征及病理反射均阴性。3例幼儿心前区闻及奔马律。

1.3 实验及其他辅助检查 22例患儿血清肌酸激酶(CPK)均显著增高,为580~1600U/L,3例奔马律患儿肌酸肌酶同工酶(CK-MB)也显著增高,平均56U/L(正常1~24U/L)。末梢血白细胞降低5例〔(2.5~3.6)×109/L〕。心电图异常4例。14例做病原学检查,其中5例血清柯萨奇病毒IgM抗体阳性,4例肺炎支原体IgM抗体阳性。

1.4 诊断、治疗 患儿晨起突发小腿肌肉酸痛和步态异常,结合血清CPK显著增高可明确诊断。确诊后给予综合治疗,限制活动,疼痛严重者卧床休息。治疗以炎琥宁、痰热清、大剂量维生素C为主,合并细菌感染者加用抗生素。肌痛剧烈及肌酶显著增高者加服强的松1mg/(kg·d),2~3天。

2 结果

经过上述治疗,16例1~2天肌痛消失,可下地行走。3例心前区闻及奔马律,治疗2天效果欠佳,鉴于肺炎支原体抗体阳性,改用红霉素或阿奇霉素静滴后,第2天心脏奔马律消失,一般状态明显好转。所有患儿均于治疗4~7天,肌酶降至正常。出院后随访3~6个月,无复发及后遗症。

3 讨论

儿童急性良性肌炎于1957年由Lundberg首次报道,是儿童在呼吸道病毒感染病程中发生的肌炎,以流感病毒多见。发病年龄主要为5~13岁,文献报道发病年龄最小为1岁。男孩较女孩多见,可能与男孩好动有关。发病季节以冬春季为多。部分病前2~5天有上呼吸道感染前驱症状。随后常于晨起时突然出现下肢肌肉明显酸痛,以腓肠肌为主,其次为大腿肌肉。小腿肌肉常有明显触痛。因腿痛而致步态异常、跛行、拒走,严重者行走困难。肌力下降不明显。患儿皮肤无感觉异常,无红热,神经反射无异常。实验室检查的特点为血清CPK显著增高,增高水平可达正常的数倍及10倍以上。随着病情恢复CPK迅速下降,并与临床恢复相平行。

本病为一良性疾病,诊断并不困难,根据患儿有上呼吸道前驱症状,有晨起肌痛,步态异常,无神经异常征,急性期血清CPK显著增高,即可明确诊断。但往往临床医生对此病认识不够,特别对一些<2岁,不会表达的婴幼儿,极易漏诊。本组4例1~2岁幼儿,突发烦躁哭闹、拒站、拒走数日,多次在院外就诊未果。Zafeirion等报道,急性良性肌炎误率达到78.1%,并认为是儿童突发腿痛及步态异常的主要原因。本病需与格林巴利综合征、多发性肌炎、流行性肌痛及急性肌红蛋白血症相鉴别。

儿童急性良性肌炎的治疗主要是以限制活动,卧床休息和抗病毒、营养肌肉等综合治疗为主。肺炎支原体抗体阳性者应用大环内酯类药。肌痛明显或肌酶显著增高者短期服用强的松1mg/(kg·d),2~3天。本组16例,于治疗1~2天后肌痛消失,行走正常。所有患儿均于治疗4~9天肌酶降至正常,随访无后遗症及复发病例。

猜你喜欢
步态良性急性
基于步态参数分析的老年跌倒人群步态特征研究
走出睡眠认知误区,建立良性睡眠条件反射
特别策划《步态分析研究综述》
急性心包炎1例
良性胆肠吻合口狭窄球囊扩张与再手术治疗的疗效比较
Bp-MRI灰度直方图在鉴别移行带前列腺癌与良性前列腺增生中的应用价值
中西医结合治疗HBV相关性慢加急性肝衰竭HBV DNA转阴率的Meta分析
步态识人
按摩治疗儿童急性颈僵直
按摩治疗儿童急性颈僵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