牦牛出血性败血症的诊治及体会

2011-12-09 13:25任广杰韩文阁
养殖与饲料 2011年6期
关键词:野牦牛出血性败血症

任广杰 韩文阁

青海省格尔木市畜牧兽医工作站,青海格尔木 816000

牛出血性败血症,简称牛出败,是多杀性巴氏杆菌引起的一种畜禽败血性传染病。该病的特征是急性败血性和组织器官的出血性炎症,传播速度快,死亡率高。近年来,天然放牧牦牛时有发生,笔者曾遇此病例,现介绍如下。

1 病因调查

野牦牛沟(俗称野牛沟)位于唐古拉山以北,海拔4 700 m,距格尔木市110 km,因经常有野牦牛出没而得名。现有15家牧户定居,以纯游牧式散养。2006年8月30日,因气温骤变,阴湿寒冷。其中,3户牧民饲养的398头牦牛中有127头发病,死亡39头,死亡率30.7%。由于这3户牧民居住相对较近,往来频繁,可能是造成疫病传播的主要原因。

2 临床症状

病牛精神沉郁,反应迟钝,喜卧,鼻镜干燥,流浆液性粘稠鼻液,后期呈脓性,眼结膜潮红,流泪,鼻颊两侧有明显泪痕,体温39.8~42.0℃,呼吸、脉搏加快,肌肉震颤,放牧时跟不上牛群,食欲减退,重病牛食欲废绝,反刍停止。犊牛主要是急性胃肠炎症状,表现腹痛,下痢,粪便初为粥样、后期为水样,其中混有粘液、粘膜及血液,恶臭。成年牛主要呈现肺炎症状,肺部听诊为干啰音,腹式呼吸,有时咳嗽和呻吟。部分病牛颈部、咽喉部、胸前的皮下组织出现炎性水肿。

3 剖检变化

病死牛皮下组织和肌肉出血,胸前部炎性水肿,有黄色液体流出。肿胀部皮下结缔组织胶样浸润,切面有黄色的血液或深黄色透明液体渗出。肺部气管内有血色泡沫,肺切面呈黑红色、灰白色或灰黄色大理石样病变。胃肠粘膜严重出血,淋巴结水肿,切面渗出暗红色液体,腹腔内有大量渗出液。

4 实验室诊断

取病死牛肝脏触片,瑞氏染色、镜检,发现大量两极浓染的小杆菌。以无菌法取病料接种于鲜血琼脂平板上,37℃培养24 h,长出湿润、圆形、灰白色、露珠样的小菌落。取菌落分离培养物,涂片、革兰氏染色、镜检,初步确定该菌为多杀性巴氏杆菌。

5 治 疗

根据临床症状、剖检变化和实验室诊断,可初步确诊为多杀性巴氏杆菌引起的牦牛出血性败血病。

具体治疗措施:病牛和健康牛紧急隔离,对同群健康牛立即接种牛出败疫苗,并注意观查。发病犊牛用硫酸庆大霉素10 mL、青霉素360万IU、链霉素200万IU混合肌肉注射,2次/d,阿托品0.5~1.0 mg/kg体重肌肉注射,只用1次。成年病牛用磺胺嘧啶钠0.7 mL/kg体重,加温,缓慢进行气管注射,1次/d,青霉素2万IU/kg体重、链霉素200万IU、安痛定20 mL,混合肌注,2次/d。牛圈严格消毒,发病牛圈养,暂不外出放牧,发病牛群改喂青绿多汁饲料,加强护理,以提高畜体抗病能力。病死牛禁止食用或喂狗,应作深埋或焚烧等无害化处理。

6 结 论

1)当地牧民放牧牦牛时,公、母有分群的习惯。在牦牛发情的季节,常有雄性野生牦牛,主动进入家养母牦牛群自然选配,从而保证了种群的延续。因此,牛群中有50%野牦牛血液成份。

2)混血牦牛犊发病13头,治愈率100%(13/13);牦牛犊发病8头,治愈率37.5%(3/8);成年牦牛死亡率24.0%(12/50);牦牛犊死亡率31.2%(24/77);混血成年牦牛未发病(因其野性,无法靠近,也未能接种疫苗)。说明成年混血牦牛和混血牦牛犊对牛出血性败血症有较强的抵抗力,成年牦牛和牦牛犊抵抗力稍差。

3)放牧牦牛晚上回圈后,依次拴在一条椭圆形的粗绳上,中间是羊群,牛和牛之间拴的较近,发病较集中,临床症状明显。说明此病长时间近距离接触能加大被传染的概率。

4)2006年10月相隔50 km的那赤台养路段牛群发病,此牛群3年前接种过牛出败疫苗,由于大雪封山,未能及时救治,241头牦牛,死亡180头,死亡率达75%。说明在此病常发地区,一定要做好疫苗接种工作。

猜你喜欢
野牦牛出血性败血症
自动痔疮套扎术治疗出血性痔疮患者的临床有效性研究
PAI-1基因多态性与缺血性脑卒中rt-PA静脉溶栓后出血性转化和血管再闭塞的相关性
低分子肝素在新生儿败血症治疗中的效果探究
探讨降钙素原及超敏C-反应蛋白在早产儿医院感染败血症早期诊断意义
探讨磁共振增强减影技术在颅脑出血性病变中的应用价值
警惕:全球每五名死亡者中就有一人死于败血症
野牦牛 可可西里的最后守望者
野牦牛 荒原的沉默者
远去的野牦牛
玛依岗日的野牦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