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的宦官就是指被阉的太监吗?

2011-12-14 02:04李传军宣炳善马宝记
读书文摘 2011年12期
关键词:吕不韦宦官太监

李传军 宣炳善 马宝记

汉代的宦官并不都是指被阉的太监,这要从“宦”这个字说起。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的解释是“宦,仕也”,也就是做官的意思,《论语》中说“学而优则仕”,说的也是做官的意思。古籍中常说某女子出生于“官宦人家”,也就是官员家庭。“宦”这个字最初的涵意有两种,一是在帝王身边作仆人服侍帝王,如《国语•越语》中记载越王勾践与范蠡“入宦于吴”,说的就是到吴国作吴王夫差的手下臣子,成了吴王夫差的仆人。二是在贵族家里作门客,也叫舍人。这些人的工作主要是替贵族出谋划策,由于被贵族养在府上,所以也叫“宦养”。“宦”这个字,从字形上看,即是在别人的府上尽为臣之道。因此,“宦”字一直是官员的通称。所谓“宦途”,也就是指官场。

其实,我们现在说“太监”一词是晚起的。战国时,朝廷里就有被阉割的内侍,史书上称为“宦者”,也就是我们现在理解的“太监”。《史记•吕不韦列传》记载吕不韦把大阴人嫪毐冒充太监献给太后,太后很喜欢他,以至于嫪毐成为当朝红人,“诸客求宦为嫪毐舍人千余人”。意思是说当时有一千多人争先恐后地想成为嫪毐的门客,这里用了一个词“求宦”,意思就是想在嫪毐府上谋得一官半职。但嫪毐毕竟是一个假太监,这件事情后来就被人告发了。《史记》记载:“始皇九年,有告嫪毐实非宦者,常与太后私乱,生子二人。”说的就是嫪毐虽然是个“宦者”,但其实是假的,他与太后私通,竟然生下了两个儿子。可见,在战国晚期“宦者”既可以指做官的人,也可以指被阉割的太监。

《后汉书》卷78《宦者列传》记载:“中兴之初,宦者悉用阉人,不复杂调他士。”这里的“宦者”就不是指太监,而是指朝廷大臣,意思是说在东汉光武帝中兴初年,朝廷的大臣都用宦官,也就是被阉的男人,而不再任用儒生。东汉著名的十常侍,就是十个被阉的男人,也是当时朝廷的重臣,控制了整个朝政。《后汉书》的这几句话也说明,在东汉光武帝之前,在朝廷做官的人是不用被阉的宦官的,但在光武帝之后,发生了变化,开始重用“阉人”,从而导致汉代朝纲混乱,三国也就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产生了。

猜你喜欢
吕不韦宦官太监
靠投机发达亦靠投机败亡的吕不韦
南京三座明代宦官墓的发掘现场及出土器物
明清太监也读书
吕不韦之死
一个字的笑话
“宦官”与“太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