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刻领会杨善洲精神内涵扎实做好云南“三农”工作

2011-12-15 08:07云南省农业厅党组书记厅长张玉明
云南农业 2011年7期
关键词:杨善洲保山三农

□云南省农业厅党组书记、厅长 张玉明

2011年3月7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同志作出了向“共产党员的楷模、领导干部的典范”——云南省原保山地委书记杨善洲同志学习的重要批示。这既是对杨善洲同志光辉一生的充分肯定;也是对广大党员干部的激励鞭策。作为杨善洲同志家乡的省级农业部门主要负责人,我对此倍感激动和自豪,同时也感到任重而道远。

杨善洲同志之所以事迹感人、深受敬仰,在于他“一辈子忠诚于党、一辈子为民谋利、一辈子艰苦奋斗、一辈子清正廉洁”。我认为,云南农业系统除了学习他的基本精神外,还要结合行业及自身实际,像他那样情系“三农”、重视“三农”、振兴“三农”,像他那样为政、干事、做人,始终把“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发展”作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全力以赴抓好农业农村经济工作,为顺利完成“十二五”规划开好局、起好步打下坚实基础,努力让老百姓人人过上有尊严的日子。

1 学习杨善洲同志,重在领悟其“决不能让老百姓饿肚子”观点的内涵,努力实现“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目标

有的人,当他是一般职工时,可能会任劳任怨、兢兢业业;当他是一般干部时,可能会认真负责、亲力而为;当他是领导干部时,可能就要想着“大手笔、大气势、大成就”了。而杨善洲同志经常想的却是“:我们是党的干部,如果让老百姓饿肚子,我们就失职了。“”共产党员不要躲在机关里做盆景,要到人民群众中去当雪松。“”作为共产党员,不能光想自己,要时刻牢记使命”。

1962年12月,杨善洲同志担任保山地区施甸县首届县委书记。当时正值饥荒时期,为了提高土地肥力,他独具匠心地指导农民用荷塘淤泥来改善土质,亲自蹲点、亲自示范、亲自检查。担任地委副书记、书记后,杨善洲同志很少呆在地委机关,一年大部分时间都往乡下跑。保山有5个县、99个乡镇,每一个乡镇都留下了他的足迹。

杨善洲同志平时喜欢顶个草帽、穿双草鞋,随身带着锄头、镰刀等各种农具,碰到插秧就插秧,碰到收稻就收稻。常常是田地看过了,群众访过了,然后才到乡上或县上检查指导工作。由于他的带头和努力,1978~1981年保山的水稻单产一直排名全省第一,引起了省政府和农业部的关注。1980年全国农业生产现场会在此召开,保山因此获得了“滇西粮仓”的美誉。

学习先进典型,重在付诸行动。2010年,面对百年不遇的特大旱灾,云南农业系统干部职工及农民群众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国家有关部门及全国各地的大力支持下,不畏艰难,众志成城,科学抗旱,奋力减灾,完成了粮食总播种面积达443.2万hm2、粮食总产量达1 650万t,实现了自2003年以来的连续8年丰收。省委、省政府一手抓粮食生产,一手抓农民增收。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 952元、增加583元、增幅17.3%;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13.2%,是改革开放以来农民收入增加最多的一年。

2 学习杨善洲同志,重在领悟其“知识可以改变命运,理论要与实践结合”观点的内涵,积极开展“学习农业科技,推广科学种田”活动

杨善洲同志文化程度不高,参加工作后爱动脑筋、勤于钻研、勇于实践,坚持利用业余时间自学政治理论、市场经济、农业科技、“三农”管理等知识。他是当之无愧的“粮食书记”、“草鞋书记”和“泥腿书记”,也是上下左右公认的“老黄牛”、“实干家”,但他能够“尊重知识、爱护人才、相信科学、反对愚昧”,自己力戒蛮干、乱干,也不允许别人蛮干、乱干。

原保山地区农田水利设施薄弱,河道弯曲,泥沙沉积,历史上水患严重。杨善洲同志号召干部群众大兴水利,通过改直河道和建设水库等办法治理水患,不断增强农业抗灾能力。担任施甸县委书记伊始,他就及时把解决人民群众的吃饭问题当作头等大事来抓。他按照“实验—示范—推广”的思路,带头耕种自己的一份试验田。县内许多粮食新品种,就是通过他和其他领导干部的试验田进入了农民的视野,进而渐渐被接受并推广。

他在保山地委工作期间,提出过以“三个三结合”为主要内容的粮食丰产样板法,即“试验、示范、推广”相结合,重点开展改良品种、培优品种、建立示范区等工作;“点、片、面”相结合,先将试验成功的示范样板点的良种、良法向全区推广,然后把推广情况反馈到示范点进一步改进;“领导、技术、群众”相结合,通过各级领导干部蹲点种试验田,技术干部当参谋建立示范样板,来带动和帮助农民群众落实粮食丰产技术措施。

杨善洲同志当年在施甸县保场公社的样板田上,采用“三岔九垄”式插秧,使亩产量提高了三四百斤,深受农民的欢迎。直到现在,当地还是乐于采用这种插秧方法。不过,时过境迁,今非昔比,云南省农业科技较之过去总体上不知先进了多少倍!

可以告慰杨善洲同志的是,近几年来云南省农业工作紧紧围绕“实现粮食丰收、保障粮食安全”两大主题,不断加快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步伐。2011年,重点实施了优势特色产业“十优十强”创建、现代农业“百县百园”创建和“生猪规模化养殖百万工程”实施。根据省委、省政府的要求,要确保粮食总产量增加50万t、达到1 700万t,力争增产100万t、达到1 750万t;要确保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500元、达到4 460元,力争增加600元、达到4 560元。目前,全省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49%,与“十五”相比提高4个百分点。

3 学习杨善洲同志,重在领悟其“多种经营促发展,心系农民多增收”观点的内涵,大力加强“十二五”规划中的“3699工程”建设

原保山地区93%的国土面积是山区,71%的耕地是山区耕地,66%的农业人口是山区人口。杨善洲同志从实际出发,认为发展农业生产决不能孤立地抓粮食,而要充分发挥山区优势,大力开展多种经营。

他注重实效,不图虚名,力戒虚功假做,反对急功近利;他重视农业,关注民生,认真抓好土、肥、水、种等基础工作;他调研深入,工作细致,对哪个地方缺粮、缺水、受灾,心里都有一本明细账;他因地制宜,统筹发展,坚持做到“粮、畜、茶、林、果、蔗”等多种经营。

杨善洲同志担任地委书记期间,为解决山区农民的脱贫致富问题,保山地委每年都要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如何总结经验,充分发挥山区优势,大力发展多种经营,加速发展商品经济。他根据保山的实际,确立了能够使山区尽快富裕起来的3条经验:多种茶、多栽树、多养畜。保山农民按照这样的思路,把办林场和养牛、养猪、养蜂、养鱼、种菜,以及林粮间作、发展果园等方面结合起来,逐步摸索出了一条可持续发展的路子。

如今,多种经营促发展在云南省已成为常态,心系农民多增收也成为基本目标。在努力扩大生产、保障农产品供应的同时,更加注重调整产业和产品结构,更加重视发展特色农业、生态农业、品牌农业、创汇农业、冬季农业和高效农业,更加重视农业产业化。

“十二五”期间,云南省将围绕“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农业增效”,重点开展“3699工程”建设。即“优质水稻、优质玉米、优质小麦及啤饲大麦”等3大粮食基地;“生猪、肉牛、肉羊、奶源、家禽、水产养殖”等6大养殖基地;“蔬菜、马铃薯、蔗糖、茶叶、蚕桑、水果、橡胶、咖啡、油菜”等9大特色作物基地;“良种繁育、农业科技、市场信息、现代物流、农产品加工、农机服务、农产品质量安全、动植物防控、防灾减灾救灾”等9大服务体系。

杨善洲同志在83年生涯中,选择了“坚定、坚守、追求、奉献”,即坚定理想信念、坚守精神家园、追求人生价值和奉献热血汗水。我十分赞同他这样诠释自己的所作所为,并愿与之共勉:“每一个党员干部,不论在哪里工作,也不论时间多长,都要有一种为人民谋利益的明确目标”。这是每一个共产党员应有的觉悟,也是我们党和其他党不同的根本标志。

猜你喜欢
杨善洲保山三农
数说2021“三农”新变化
商务部:多措并举惠“三农”
云南保山百花岭中国“五星级”观鸟圣地
2020年“三农”十大新闻
走过万水千山 最爱一座保山
儿女讲述杨善洲:家训家风照亮四代人心
40年,时光轴下的“三农”演进
李雪健:感恩、 大爱、顽童
杨善洲精神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
漫画10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