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沈阳铁西区产业建筑改造的思考

2011-12-20 03:49赵宝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2011年23期
关键词:铁西区重工业工业区

赵宝

摘要: 2003年国务院决定,将东北老工业基地作为改造重点。目的是在改善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环境,提升其经济活力。在此背景下,如何从城市,建筑和环境的角度来确定的老工业基地的价值和潜力,进行科学发展规划并实施发展战略,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紧迫任务。

关键词:产业建筑空间改造 功能更新产业文化

沈阳是中国重要的重工业基地,尤其是铁西工业区,曾被誉为“鲁尔”。然而今天的铁西工业区正面临着资产重组,经济和产业结构重大调整。大量的产业建筑遗产,由于开发商的建设和对工业遗产的无视,正面临着毁灭,抢救产业建筑遗产势在必行。保护并利用好这些不可再生的宝贵的精神财富,不但可以使产业建筑重焕生机,还可以带动区域间的发展。

一、铁西区衰退背景

和世界各地很多重工业区一样,铁西区也面临着衰退的困境,形成这种局面是由诸多原因造成的。

(1 ) 区域优势的变化

铁西重工业基地是建立在东北地区丰富的矿产资源基础上的,抚顺煤矿、鞍山铁矿等作为沈阳重工业的支撑,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随着资源逐渐枯竭,环境恶化,东北地区重工业尽显疲态,这也是重工业发展的一个瓶颈。

(2 ) 产业结构畸形

铁西区产业主要以重工业为主,结构严重单一化,没有相应的轻工业及第三产业,产业布局的畸形发展,这也是计划经济遗留下来的历史问题。根据产业结构演变规律,第二产业会逐渐向第三产业进行转变,但铁西重工业区却几十年如一日地以重工业为主发展,严重违背了产业结构演变规律。

(3 ) 供求关系的变化

在计划经济时期,工业生产供需关系完全由政府调控。我国进入市场经济体制后,逐渐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国家不再提供市场,铁西区众多国有企业需要自己寻找市场。国有经济比重过大,所有制结构不灵活。除此之外,由于国民经济发展的调整,重点向轻工业及第三产业转变,重工业市场萎缩,给重工企业带来严重困难。

(4 ) 市场经济产品竞争力下降

铁西区众多重工业工厂由于多年经营,设备老化,产品多年内没有改进,不能应对市场的迅速变化。此外国有企业历史包袱过重,欠账太多,积重难返,产品成本远高于同类新兴企业,导致竞争力严重不足,无法同其他企业竞争,纷纷倒闭破产。

(5)思想意识落后,观念老化

体制僵化,思维方式落后也是制约铁西区发展的重要因素。许多国有企业在经济转型初期还抱着盲目的自大心态,不熟悉市场规律,不愿对企业进行改革。事实证明,不进行体制改革,仅依靠政府的扶持,只是“输血”,而不能“造血”,铁西众多国有企业永远无法走出困境。

二、老工业区退化后的现存问题

(1)产业没落:

从宏观层面上讲:由于资源危机,整个地域生产综合体——以沈阳为中心,包括抚顺、鞍山、本溪等城市的东北老工业基地,都在面临产业衰落的问题。中观层面产业衰落的表现主要是产业集群的衰退,最明显的例子就是铁西重工业区的衰退,不仅严重影响了自身发展,对整个城市以及周边城市的影响也很严重。微观层面的表现是众多企业停产、倒闭。

(2)环境衰败

由于行业的不景气,工业区无法继续在环境上投入资金,生产性建筑严重受损;住宅和服务性建筑更是完全没有更新,已经很难满足现代生活的需要;厂区环境及绿化设施已显肮脏、破败;市政基础设施跟不上需求,无法改善。

(3)空间杂乱

东北老工业区的城市空间结构完全以功能为基准进行建设,在建筑、道路、场地、环境的设计布局和建设过程中几乎不考虑空间形态问题。此外,随着生产的不断扩大,工厂的空间形态也相应发生变化。主要表现为:随着生产用地范围的扩大,不断侵占相邻休憩用地和其他功能用地,各种不规则的用地边界也相应出现;在厂区内扩建的过程中,大小不一、新旧不同的厂房、仓库,没有经过规划,填塞在场地中,使原本就混乱的空间更加糟糕。

(4)文化断层

很多工人在那些在旧工业区的工作,生产和生活,亲身参与了工业区的崛起,发展,也经历了工业区的衰落。产业工人和他们的家庭成员对旧工业区有着深刻的感情,但在旧工业区的改造过程中,他们却被排除在考虑范围之外,而是仅仅通过资金补贴等方式敷衍,这对于他们来说是无法接受的,也是对人文精神的一种不重视。

三、合理的改造模式

(1)空间改造

常见的空间改造模式不外乎以下几种:

根据整体涌现性理论:整体与部分是系统科学的一对重要范畴。若干部分按照某种方式整合成为一个系统,就会产生出整体具有,而部分或部分总和所没有的东西。一旦把系统分解为它的组成部分,这些东西便不复存在。即整体涌现性。整体涌现性理论说明,想要保存铁西区的工业特色,单单保留个别建筑师很难实现的,众多的产业建筑组成一个有机的系统,才能最大程度地体现其工业特色。

但是从另一角度讲,铁西区产业建筑众多,城市需要重新建设,想要完全保存整个地区产业建筑也是不可行的,因此,以上模式都不太适合于铁西区的改造。笔者认为可以提炼出一种新的模式,“骨架模式”,来应对铁西区的改造。

网状骨架主要由街头公园、绿地、滨水空间等構成,串联起整个区域。再辅助以点状斑块,包括保护建筑、景观公园、开放空间等。通过网点结合,提升整个区域的空间质量,并能最大限度的保护地区原始肌理。

(2)功能更新

铁西地区产业建筑生产功能不复存在,但与之附属的商业、服务功能继续存在,在改造中应受到尊重并继续发展。从单一的工业功能向商业、居住、娱乐等多功能发展,有助于增加整个区域的经济适应能力。

在提高地区活力方面,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居民才是整个地区发展的血液。保持原住居民的稳定,他们是第一稳定使用人群;旧工业区改造后的住宅吸引其它地区人进入,形成第二类人群;强调商业、休闲、餐饮等服务性行业,吸引其它地区人高频进入,形成第三类人群。

(3)文化更新

根据“拼贴城市”理论,在历史的长河中,城市不同时代的东西层层叠加,像拼贴画一般,呈现出间断的结构和起伏的和多样化的时间特性。可以从典型的传统主题,组件或元素中进行选择提取,通过错位,变动或重新组合,可以使一个城市具有丰富的历史拼贴感。表现在旧工业区的改造中,不一定要保存完整街区才是对历史和文化的尊重,用现代化的手段,将不同时期的城市片段融入到城市建设中,也是对城市文化的尊重,文化保护和城市建设并不矛盾。其中文化要素主要包括:

(1)视觉要素:通过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工业物品,用颜色、灯光等方式增加艺术感染力,体现工业文化

(2)文献要素:通过标语、摄影、文艺作品等,弥补紧靠视觉带来的肤浅感

(3)公用要素:把工业物品作为可使用的工具,如路灯、座椅、标识等,散布于区域个角落,使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工业文化。

四、旧工业区更新改造的启示

建筑师/规划师不应当只是设计者,他们同时也应当是一个社会学者。城市、社会的发展是由很多力量驱使的,掌握资本的利益追逐者是主要动力,建筑师不仅要驱动城市、社会不断发展,而且应当是文化、社会平衡发展的坚守者,使我们的城市发展不至于误入歧途,这是每个建筑师都应该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张伶伶夏柏树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改造的发展策略工业建筑2005年第35卷第3期2—3、7

2. 王建国戎俊强城市产业类历史建筑及地段的改造再利用世界建筑6/200117—22

3. 周卫产业建筑保、改造和再利用城市建筑(主题专栏)2005 0115—16

猜你喜欢
铁西区重工业工业区
我是一个兵红色在心中
沈阳铁西区:1亿元引“高精尖缺”人才
文莱鲁谷工业区欢迎高科技工业入驻
斯大林工业化思想论析
滨海新区轻纺工业区规划建设的管理与实践
浅论我国前四个五年计划对当代改革的启示
浅论我国前四个五年计划对当代改革的启示
沈阳铁西区装备制造产业聚集实证分析
做一棵不一样的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