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语言习得中误用原因的调查研究

2011-12-22 07:03邱丽君
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1年1期
关键词:文脉代词母语

邱丽君

(河南农业大学 外国语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2)

第二语言习得中误用原因的调查研究

邱丽君

(河南农业大学 外国语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2)

在国内学习外语的学生多数是通过母语对外语进行理解。因此,容易形成中国式外语,这种现象就是“母语迁移”。针对这种现象,提出日常生活里使用频率极高并且学习者经常出错的指示代词来作为研究的对象,进行了调查,找出学习者的误用实例,进行分析,阐明误用的原因。从中找出隐藏在日语和汉语类似性后的相异性,化解日中指示代词完全相同的误解,使学生在不具备语言环境的条件下通过识别母语迁移现象来减少误用。

文脉指示;心理距离;负迁移

一、调查目的

日语的指示代词有“コ·ソ·ア”三个,而汉语中的指示代词只有“这、那”两个。日汉指示代词不存在简单的对应关系,再加上中国日语教育界长期忽视指示代词的文脉用法,从而对母语为汉语的日语学习者而言,日语指示代词成为学习的重难点。本调查考察中国大学日语专业和非日语专业学生的指示代词使用情况,侧重分析错误用例,结合现行国内日语教科书,统计数据,分析成因,提出解决途径,以期对日语教育界有所借鉴。

二、调查对象和方法

调查对象为以日语为第一外语和第二外语的中国学生。河南省是人口大省,近年日语学习者呈递增趋势。河南许多高校都开设了日语专业。本调查选取河南两所高校的日语学习者,合计185人。

调查问卷共20题。现场指示用法5题,文脉指示用法15题(为能准确调查文脉指示的使用状况,准备了多项问题)。每个问题中有“コ·ソ·ア”三个选择答案,从中选一个为正确答案,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20分钟内答完问卷。允许翻阅教科书、字典等,但不允许相互交谈商量。答题完毕后得出的结果按学校年级整理。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1.日语专业一年级学生的调查

日语专业使用的教材是《新编日语》。一年级学生回答考查眼前事物的现场指示问题正确率是100%。这表明学生在现场指示中,能够准确掌握指示代词“コ·ソ·ア”的物理距离用法。文脉指示用法正确率为50%。对于一年级学生而言,文脉指示用法比现场指示用法出错率高。在这里把文脉指示用法错误多的问题拿来归纳分析。

*”ソ→ア”表示应使用ソ,使用为ア这种类型的错误,□中的是正确答案

译文:A:“前田说向你问好。”

B:“前田?一点也想不起来,那人是谁呀?”

题17的正确率极低,只有19.05%,题中的指示对象是“前田”,对于B来讲,A的话题中所提到的前田是一个根本不认识的人。对对方所提出的事物自己并不知道的场合用“ソ”来指示,不用“コ”和“ア”,因此题17只能用“ソ”系列指示代词。但是选“アノ”的学习者也为数不少,占47.62%,其误用的原因如前所述,汉语中的指示代词有远称和近称之分,其中远和近不仅指物理距离的远近,还指心理距离的远近。题17的“ソノ方”是指不认识的人即对B来讲,到想起为止,“前田”是不认识的人,因此距离远,翻译为汉语时,比起“这人”,来讲“那人”更为贴切。一般人认为“ソ、ア”系列的指示代词和“那”相对应。“ア”比“ソ”所指示的物理距离远。所以“ア”翻译为“那”的数量比“ソ”更多。正是如此,一年级学生选“アノ人”的人比较多。另一方面选“コノ”的学习者比例为33.3%。其原因,也许因为刚叙述不久,而选“コノ”。他们使用的教材《新编日语Ⅰ》,第八课中(P145)这样写道:“一般‘コノ、コレ’指示说话人刚讲过或下面就要讲述的事物。”学习者可能受教材的影响认为“ソノ人”是B的前面话题中所指“前田”,所以选了“コ”。

2.二年级学生调查情况

从日语系二年级学生现场指示用法的选择状况来看,现场指示的5个问题正确率为100%。文脉指示用法的15题中6题的正确率超过60%,题12的正确率是50%,剩余8题的正确率是50%以下。文脉指示用法的平均正确率为48.33%。由此得出二年级学生的文脉指示用法的正确率比一年级高,针对指示代词的文脉指示用法,我们重点考察分析偏误情况。

◆ソ→コ

問13.もし適当な候補者が見つかったら、(この·その·あの)人の名前を知らせてほしい。

译文:如果找到候补人的话,请告诉我这人的名字。

题13的指示对象是前半句话中的“适当的候补者”,一般在假定的文脉或表示一般事态的文脉中出现的事物用“ソ”来指示,因问题13的“ソノ人”是前句被假定的“适当的候补者”,也是说话人要找的人,所以用“ソ”来指示。“候补人”如果对说话者“我”而言是陌生不确定的人,因心理距离相对较远,可以选择翻译为“那人”,如果认为和说话人自身利益关系很近,翻译为“这人”比较贴切。二年级学生中40%选“コノ”,30%选择了正确答案“ソノ”,还有 20%的人,选择“アノ”。“コ”系指示代词和汉语的“这”基本对应,所以受汉语影响选择“コ”指示代词的人为数不少。

3.三年级学生的调查情况

日语系三年级学生的现场指示用法的正确率比一、二年级高,达到81.57%。同时三年级学生文脉指示用法平均正确率达到58.19%。三年级学生的文脉指示中错误多集中在应用“ア”的地方,多用了“ソ”。

◆ア→ソ

問5.(彼は独り言を呟いた。)

“(この·その·あの)時はほんとうに悲しかったなあ”

译文:(他自言自语)

“那时候真的是太可悲了。”

题5是说话者独自发话。说话者在谈论关于自己的体验时,应用“ア”系列指示代词,正确答案为“アノ”。汉语中相同的意思表示“アノ時”时,用“那时”。三年级学生选择“アノ時”的学生是35.14%,选“ソノ時”的学生是59.45%,第二语言学习者,母语和学习的语言的类似点转移为正的转移,不同的地方的转移为负的转移。题5是答卷人根据汉语中正迁移选择了“那”和相对应的“ソ·ア”系指示代词,但是“那”究竟和“ソ”对应,还是和“ア”对应还是不能判断,所以出现错误。

4.非日语专业一年级学生的调查

非日语专业一年级学生,32名,现场指示的平均正确率为71.87%,比文脉指示的正确率要高得多。文脉指示的平均正确率是53.54%。学生没有充分掌握文脉指示,在这里举出错误率高的例子进行分析。

◆ソ→コ

問14.昨日渡辺という人とあった。(この·その·あの)人はちちの古い友人と言っている。

译文:昨天和叫渡边的人见了一面。那个人说是爸爸过去的好友。

题14的“ソノ”指前文中所提到的“渡边”。问题14是“ソ”系指示代词的文脉指示用法,指说话人提到的现实中的事物。在文章中,对于出现的事物再次提起时,用“ソ”或“コ”来指示。除去会话中,独语和个人回忆部分之外,几乎不用“ア”。在这里正确答案是“ソノ”。一年级学生选“コノ”的为46.88%,选“ソノ”的是34.38%,选“アノ”的是18.75%,误用的原因可以归纳为两点。因为选择使用“コ”或“ソ”指示代词时,视点不同,使用“ソ”的学生只着眼于昨天,使用“コ”的学生着眼于强调“渡边这个人”。结合这两点的原因作以下分析,第14问中“ソノ”指的是说话者父亲的朋友。还有会话中因为没有其他信息,难以判断说话者和指示对象期望保持近的距离还是远的距离,因此汉语中,“这人、那人”两方都能翻译,一年级学生选择 “コノ”的人为46.88%“ソノ·アノ”的人为50%,从一般的日中指示代词的对应关系和学习者选择的人数比例来看,明显是母语迁移影响的结果。

◆ソ→ア

問12.“もし10年前私にプロポーズ(求婚)してくれる人がいたら、私は(この·その·あの)人と結婚していただろう”。

译文:“如果十年前有人向我求婚的话,大概我和那人已结婚了吧。”

问题12的指示对象是假定文脉中出现的事物。正确答案为“ソノ”。“コ·ア”系指示代词不能使用。译文中“ソノ人”翻译成汉语为 “那人”。在本调查中学习者选择 “ソノ”的为43.73%,“アノ”的是40.62%。一般“ソ·ア”系指示词和汉语的“那”对应,所以受母语影响的结果选择“ソ”系或“ア”系的比较多。但是“那”和“ソ·ア”的具体哪一个能对应,却不能正确选择,所以出现了错误。

◆ア→ソ

問2.A:昨日は、遅くて電話をかけてすみませんでした。

B:君は(この·その·あの)時酔っぱらっていたんじゃないか。

译文:A:昨天深夜给您打电话对不起。

B:你那时不是喝醉了吗?

问题2的指示代词是指A和B两方都知道的事情,根据说话者叙述,说话者和听话者有共同体验的事情时,以及和听话者确认的场合时用‘アノ時’。因此,问题2正确答案为“アノ”。“アノ”翻译成汉语不是“这”而是“那”,从数据上来看,选择“アノ”的为40.62%,选择“ソノ”的为46.88%。由于受汉语的迁移影响,一般学习者认为“那”和“ソ·ア”对应,因而误用“アノ”。

5.非日语专业二年级学生的调查

二年级的36名学生全部为英语专业的学生,使用的教材为《中日交流标准日本语》。从调查的结果来看,在现场指示中关于指代眼前事物的题9和题20的回答中只有两个人回答错误,其余的全部正确,关于文脉指示的平均正确率为39.44%;和日语专业学生不同的是许多学生对于问题不回答,不选择。因此可见,二年级学生对于指示代词用法不甚了解,在这里列举文脉指示中正确率低的问题进行实例分析。

◆ソ→ア

問19.息子が家出をしたり、妻が倒れて入院したり、この一年は大変だった。

(これ·それ·あれ)もこれも、実はみんな私のせいなのだ。

译文:儿子离家,妻子住院,这一年太糟了。

这些其实都是我的原因。

问题19的“ソレ”和后面的“コレ”是一起使用的惯用句,和前面叙述的事情、状况等归纳成一个来表示。选择正确答案“ソレ”的学生是5.56%,选择“コレ”的学生是86.1%,“ソレもコレも”翻译成汉语为“这……那……,在汉语中作为惯用句“这……那……”经常使用,但“那……这……”却不怎么用,汉语有“上上下下”“左左右右”“里里外外”,这样由顺序、位置来叙述的惯用语,写成“下下上上”,“右右左左”,“外外里里”等意思虽然不变,但“下下上上”,“右右左左”,等不符合汉语表达习惯而不被使用。因此,学习者受母语的影响,以 “这……”为顺序而误选了“ソレ”。

6.非日语专业三年级学生的调查

三年级学生和二年级学生一样,使用的教材是《中日交流标准日本语》。他们所回答的指示眼前事物的现场指示题全部正确,现场指示中用心理距离来区分,说话者指代自己身体的一部分选“コ”系的比较多。正确率不到50%。与此同时,关于文脉指示用法的问题的正确率达到60%的只有2题,剩余问题中有3个问题的正确率为50%,10个问题的正确率为50%以下。另外,文脉指示问题的平均正确率是45.47%,因此可以推断三年级学生对于现场指示和文脉指示无论哪一个都未很好地掌握。

四、结语

日中指示代词不能简单对应是日语习得的难点,学习者错误率高。在对河南高校的185名在校大学生进行调查后,我们发现文脉指示的用法错误率高,无论日语专业的学生,还是非日语专业的学生,无论高年级学生还是低年级学生,都不能达到预期目标。对于现场指示,日语专业的学生不论低年级还是高年级都能达到100%的正确率,而非日语专业的学生只有40%~60%的正确率。由本问卷调查得出结论,对于回答问卷的中国学习者来讲,日本指示代词是个不容易掌握的难点,其中文脉指示用法是难点的核心。误用的主要原因为母语的负转移现象。其现象虽然是第二言语习得中误用的主要原因,但是对于这种有规律的错误是可以通过和汉语相对照,在负迁移发生之前就将其消灭的,由此来提高第二语言学习者的外语正确率。

[1]庵 功雄.中上級を教える人のための日本語文法ハンドブック.株式会社スリーエーネットワーク[M].2001.

[2]金水 敏.談話管理理論からみた日本語の指示詞[D].認知科学の発展.講談社.1990.

H36

A

1671-2862(2011)01-0054-03

2010-11-10

邱丽君,女,河南郑州人,硕士,河南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中日语言对比。

猜你喜欢
文脉代词母语
二十四节气的历史文脉
代词(一)
代词(二)
母语
设计的文脉 第一季
设计的文脉 第一季
设计的文脉 第1季
这样将代词考分收入囊中
母语
母语写作的宿命——《圣天门口》未完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