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目标定位的比较研究

2011-12-22 00:51
衡水学院学报 2011年4期
关键词:体育院校培养目标体育教师

张 玉 宝

(安阳师范学院 体育学院,河南 安阳 455000)

中外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目标定位的比较研究

张 玉 宝

(安阳师范学院 体育学院,河南 安阳 455000)

体育教育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要实现从数量到质量的转变,要满足日益精细的社会分工对体育教育人才的需求,有必要对现在的培养目标进行系统分析.通过研读大量文献,梳理了我国体育教育本科专业培养目标定位的表现形式,并与国外部分体育院校培养目标定位进行了比较,旨在发现我国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目标定位方面存在的问题,为我国体育教育本科专业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提供参考.

体育教育;培养目标;复合型人才

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目标是体育师资培养过程中最为根本的问题.随着我国体育院系中体育教育专业数量的逐渐增加,体育教育人才从数量上已基本满足了我国各级各类学校对体育教育人才的需求.然而,近年来,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对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的质量提出了新的挑战.如何实现从数量上的提高过渡到质量的提高上,是未来体育教育专业从业人员需要认真研究的重要问题.提高未来体育教育人才的质量当然不是培养目标单方面的问题,但它与培养目标有着必然的重要联系.因为培养目标决定课程设置,课程设置进而对学生的综合能力产生重要影响.本研究主要对我国体育教育本科专业培养目标变化情况、近年来(主要指2004年以后)我国各级各类体育院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情况进行分析,并与部分国外体育院系的培养目标定位情况进行比较,提出我国体育教育专业未来培养目标定位时需要思考的问题,以期为我国体育教育本科专业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提供参考.

1 部分国外体育院校培养目标定位

美国第一所体育院校是欧•路易斯博士于 1861年在波士顿创办,其性质是师范学校,培养目标为体育师资.直到 1975年美国高等体育院系才由单一的培养体育师资向多方面培养体育专业人才方向转变.澳大利亚的体育院校主要目标是培养精英运动员,其体育师资主要是在教育院系里培养,其他类型体育人才的培养主要在综合性大学里.各国的培养目标各具特色,依李鸿江和黄汉升的研究总结如表1.

由表1可以看出:国外体育院系培养目标定位有如下特点:第一,培养目标的层次较为完整.有中小学体育教师、初级体育教师、中级体育教师、高级体育教师、大学体育教师.第二,所培养人才的类型较为全面.如:体育教师、体育卫生教育指导者、体育科研人员、精英运动员、体育教练员、体育管理人员、体育心理专家、体育运动顾问等.第三,培养目标的定位具体而明确.如:残疾人体育教师、舞蹈教师等.这种具体的培养目标具有明确的方向性,利于各类人才各尽所能,共同促进各国体育事业的发展.

2 国内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目标定位

我国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经历了由“专才”到“通才”的逐步转变过程,现在仍处在目标定位的不断完善阶段.我国体育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见表2.

表2 我国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目标演变情况

从表2可以看出,多年来,我国体育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主要表现为以下特征:第一,定位类型多样.从1908-2003年,我国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目标主要有完全体操教师、中等学校体育教师、体育教育专门人才和复合型体育教育人才等多种定位.第二,培养目标中兼有对培养规格的要求.在完全体操教师、中等学校体育教师、体育教育专门人才和复合型体育教育人才前都加有长长的定语,这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我国的教师或体育教育人才并没有严格的职业标准.第三,对体育教育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培养目标中对人才的要求从基本的职业标准要求到“五育”+“三基”的要求再到“教育、教学、训练、科研、竞赛、管理、社会指导等多方面都具备的所谓复合型人才的要求.第四,培养目标定位向模糊性方向发展.培养目标的定位经历了“中等学校体育教师——体育教育专门人才——复合型体育教育人才”的发展过程,如果说“中等学校体育教师”的目标定位较为明确、具体,那么复合型体育教育人才的目标则难以理解.

3 近年来国内有关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目标定位的研究

3.1 “复合型人才”的定位

王润平(1977)通过对国内外高等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的比较分析提出“……复合型体育人才”[1].这是所搜集到的我国较早提出“复合型体育人才”培养目标的资料.王超英(1999)以武汉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 95-98届本科生的毕业分配状况和当时部分毕业生跟踪调查的结果作为依据,提出了我国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目标的 4条基本标准,指出未来社会对体育教师人才素质的基本要求是复合型的体育人才[2].黄汉升、季克异(2003)指出体育教育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多能一专的体育教育专业复合型人才[3].”该文是在 1997年方案的基础上对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目标的进一步完善和细化,明确提出了体育教育复合型人才的概念,但是其赋予体育教育专业人才更多的要求和超强的能力是否适合所有学校的定位则要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确定.黄汉升、季克异(2004年)提出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方案的培养目标是:“……复合型体育教育人才[4].”此培养目标即为我国教育部现行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方案培养目标的定位.自从 2003年教育部颁布《课程方案》以来,“复合型体育教育人才”这一概念在多数高等学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培养目标中出现,国内一流体育专业院校培养的是复合型体育教育人才,国内末流院校的体育系也在培养复合型体育教育人才,但是这两者是否有必要区别,有什么样的区别,还很难界定.

3.2 “体育教师”的定位

张绍礼、宋学岷[5](2005)调查研究显示,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培养目标应定位在“以教学为主”的体育人才上,并指出体育教育专业培养出的毕业生就业后主要从事大中小学的体育教学工作.陈琦[6](2007)指出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首先要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趋势和基本要求,特别是要适应社会对体育人才品德、素质和能力的需要.广州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合格的具有一定教改精神的中学教师.陈文远、王葵[7](2006)研究认为:东华理工学院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可以考虑重点面向农村、面向中小学培养体育师资.在新一轮《课程方案》精神的指导下,明确提出培养体育教师的学校相对较少,像“重点面向农村、面向中小学培养体育师资”这样具体的培养目标定位就更少了.因为在很多人看来,这样的培养目标无疑是限制了学生的就业面,缩小了专业口径,但是,这样的目标定位也不失为一种巨大的进步,其效果的好坏还需要实践的检验.

3.3 “体育专门人才”的定位

林勇、王兴金[8](2007)提出新的培养方案应该修正培养目标.“体育教育专业建设虽然取得长足进步,具有一定规模,为全民健身事业提供了人才支持,但其在发展过程中亦暴露出一些问题,例如培养目标定位与社会需求相脱节就是一个较为突出的问题.同时指出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就是培养……专门人才”.刘根发[9](2007)指出,“新的人才培养目标应是:培养……应用型体育教育高级专门人才”.体育专门人才的提法在 1997年的《课程方案》中表述为“体育教育专门人才”,这种专门人才主要体现在专项课时数安排较多,从而形成学生的专长相对突出的体育教育人才.

3.4 “应用型人才”的定位

高天野[10](2007)研究建议将沈阳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 2005年培养目标表述为,“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系统掌握体育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学校体育规律,具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能够胜任中小学体育教学、课余体育训练和竞赛工作,并能从事学校体育科学研究、学校体育管理、社会体育指导等工作的应用型专门人才”.

以上研究表明我国现阶段体育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的特征主要有:以培养复合型体育教育人才为主流;少部分院校培养目标为体育教师;社会型人才、应用型人才、体育专门人才培养目标的提法也有提及.

4 国内部分体育院校培养目标定位

教体艺[2003]7号文件“教育部关于印发《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方案》的通知”决定从 2004年新学年开始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综合大学、师范院校、体育院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中实行《课程方案》.几年的实践过程中,我国各类高等院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在制定各自的培养目标时,体现出较大的差异,多数院校将其培养目标定位在培养“复合型体育教育人才”,但也有不同定位的提法.表3以我国专业院校、综合院校及师范院校中6所有代表性的院校为例进行分析.

表3 我国部分院校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目标定位情况

以上6所高等院校对培养目标的定位各不相同,对培养目标界定和表述的切入点也有所不同.如北京体育大学从未来学生能力、素质及从事工作的范围方面做了界定,目标定位在“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体育人才”;苏州大学和湖南师范大学都是从知识、能力、素质及从事工作的范围方面做了界定,目标分别定位在“复合型体育教育人才”“多能一专的复合型体育教育人才”;温州大学从知识、能力及从事工作范围方面做了界定,目标定位在“中学体育教师和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安徽师范大学从办学指导思想和学生从事工作的范围方面做了界定,目标定位在“体育专门人才”;安阳师范学院从知识和素质方面做了界定,目标定位在“中等学校合格的体育师资”.从各自的定位来看,6所院校主要表现为“复合型体育人才、复合型体育教育人才、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体育专门人才和中学体育教师”5种形式.以上6所学校的5种定位基本囊括了目前我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目标的全部定位形式,体现了培养目标多样性的特点.从这个意义上来看,各高校的培养目标体现了“因校制宜”的特点,但进一步搜集资料发现,大多数院校主要将该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在“复合型体育教育人才”上,与国家教育部 2003年 6月颁布的《课程方案》中所提出的培养目标定位保持了高度一致.而现实情况是,各校生源的差异、开设课程的差异、学校资源的差异等多种客观因素的存在,决定了各校培养的“复合型体育教育人才”应该存在较大差异,进而也会对“复合型体育教育人才”定义的科学理解提出要求.

5 对我国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目标定位的建议

培养目标应微观、具体.国家规定的培养目标相对宏观、抽象.如“体育专门人才”“复合型体育教育人才”“体育教师”等,但这些抽象、宏观的概念必须要有唯一确定的内涵,否则其外延可以有无数种理解,从而也就失去了目标的导向作用.对于一个学校的一个专业而言,其培养目标的制定应该相对微观、具体,具有操作性.

正确处理“单一”与“复合”的关系.什么是“单一”,什么是“复合”;“单一”人才更有优势还是“复合”人才更有优势,不能一概而论,也不能把这两者绝对化.“单一”人才可以成为大师,“复合”人才可以不是大师.“单一”和“复合”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应该辩证理解两者的关系,体育教育专业的人才应该不拘一格、全面发展.

我国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目标落脚点定位在体育教育人才或体育教师上,这是体育教育专业赖以生存的基础,如果失去这个基础,也就失去了其存在的价值,当然也就很难培养出合格的体育师资.另外,在制定培养目标时尽量避免加入太多培养规格方面的要求,否则就会既缺乏明确的方向也缺乏具体的操作.

[1] 王润平.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目标与课程设置的比较研究[J].内蒙古师大学报:自然科学汉文版,1997(3):72-78.

[2] 王超英.试论转型期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目标的基本标准及实现途径[J].浙江体育科学,1999, 21(6):15-18.

[3] 黄汉升,季克异.我国普通高校本科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方案的研制及其主要特征[J].体育学刊, 2003,10(2):1-4.

[4] 黄汉升,季克异.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研究[J].体育科学,2004,24 (3):51-57.

[5] 张绍礼,宋学岷.沈阳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培养规格的社会倾向性调查与分析[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5(5):87-88.

[6] 陈琦.体育院校制订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思考[J].体育学刊,2007,14(9):6-9.

[7] 陈文远,王葵.新形势下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东华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5(2):181-185.

[8] 林勇,王兴金.新形势下关于修订体育教育专业培养方案的思考[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7,28(4):90-91.

[9] 刘根发.面向新世纪构建地方多科性本科院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新方案[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7,22(3):40-42.

[10] 高天野.沈阳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改革之2005年培养方案的分析研究[D].武汉:武汉体育学院,2007:18-19.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raining Objectives of Physical Education at Home and Abroad

ZHANG Yu-bao
(College of Physical Education, Anyang Normal University, Anyang, Henan 455000, China)

To achieve the transformation from quantity to quality for undergraduates’ physical education, and to meet the needs of the increasingly elaborate social division of labor for physical education professionals, it is necessary to make a systematic analysis of training objectives. Based on extensive literature study, the study shows the manifestations of training objectives of undergraduates’ physical education and compares them with those of foreign institutions, in order to find the problems of training objectives in Chinese physical education and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and improvement of Chinese undergraduates’ physical education.

physical education; training objectives; compound talents

G807.4

A

1673-2065(2011)04-0058-04

2011-03-28

张玉宝(1977-),男,甘肃靖远人,安阳师范学院体育学院讲师,北京体育大学在读博士.

(责任编校:卫立冬英文校对:吴秀兰)

猜你喜欢
体育院校培养目标体育教师
素质培养目标下经管“专业课程链”构建研究
论博物馆学教育的名实关系与培养目标
体育院校体育经济与管理专业课程模式构建与探索
我国法学教育培养目标的偏失与矫正探析
冬奥会视域下体育院校加强英语教学的必要性
体育教师如何上好室内课
体育院校(系)在我国体育强国建设过程中的作用分析
对外汉语专业本科培养目标初探
体育教师要重视“听、说、读、写”
试论高等体育院校图书馆面向社会开放的特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