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传统校与体校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比较研究

2011-12-22 00:51正,王
衡水学院学报 2011年4期
关键词:运动队体校生源

孙 正,王 建

(安徽工程大学 体育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

河南省传统校与体校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比较研究

孙 正,王 建

(安徽工程大学 体育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

通过查阅大量国内有关“传统校与体校”方面的文献、书籍等资料,结合专家提出的建议与问卷统计的结果,总结出河南省传统校与体校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比较研究的结构体系.传统校拥有相对完善的招生管理体系,选材途径较为丰富,但教练员运动经历普遍较低;学训矛盾较体校相对缓和,运动员训练时间、次数较为合理,文化学习氛围好,参赛目的较为科学合理,但参赛次数少;传统校经费来源渠道多经费充足.

竞技体育;体育传统项目学校;体育运动学校;体教结合;人才培养;河南省

竞技体育后备人才是未来我国竞技体育事业的中坚力量、主力军,2000年,国家体育总局颁布的《2000-2010体育改革与发展纲要》明确指出,国家竞技体育的改革要走“体教结合”之路,即青少年业余训练要回归于教育,优秀运动队要迈步向院校化过渡.可见国家已经在政策取向上肯定了“体教结合”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体教结合”已成为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必由之路.经走访调查发现,河南省“体教结合”培养模式的主要形式是体育传统项目学校(以下简称传统校),而体育运动学校(以下简称体校)作为竞技体育举国体制的产物,在培养高水平运动员上仍占有一席之地;然而,随着和谐社会的观念不断深入人心,传统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在具体的培养过程中出现了诸多弊端,众多专家学者也都对其提出质疑;那么,在具体的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过程中两者到底是什么情况呢?本文将河南省传统校与体校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进行比较研究,用事实进行论证.

1 研究目的

将河南省传统校与体校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进行比较研究,找出两者的优缺点,为进一步完善河南省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系提供有益的参考.

2 研究方法与研究对象

3.1 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数理统计法、比较分析法.

3.2 研究对象

河南省18个地市中的14个市级体校、部分典型的少体校、4所国家级与12所省级传统校的管理人员、教练员、运动员.

3 结果与分析

3.1 河南省传统校与体校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比较研究结构体系

通过查阅大量国内有关“传统校与体校”方面的文献、书籍等资料,及在走访过程中专家提出的宝贵建议与问卷统计的结果,我们总结出对河南省传统校与体校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进行比较研究的结构体系,主要有8个方面,每个方面都包括几个指标,共19个指标,见图1.

3.2 河南省传统校与体校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比较分析

3.2.1 生源方面

生源是学校运动队生存发展的根源所在,生源的质量与数量都直接关系到学校运动队的发展,关系到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与输送.

1) 生源满足情况.经调研发现河南省大部分体校都存在生源危机,有占57.1%的学校表示生源不充足.然而,传统校则生源相对充足,生源很充足的占 12.5%,比较充足的占 56.3%.据统计,河南省普通中、小学在校生人数为1 837.94万人,占全国普通中小学在校生人数的8.95%,这从一个侧面说明河南省参加体育传统项目的人数还是过少,从人口比例来讲还有2.15%以上的潜力可挖.

图1 河南省传统校与体校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比较研究结构图

2) 招生管理.通过调研发现,河南省体校绝大多数都没有完善的招生管理体系,其中28.6%的学校表示没有,42.8%的学校表示有、但不完善;而传统校则相对较好,50%的学校有比较完善的招生管理体系,25%的学校在宏观上与国家招生政策一致.从这些数据中,我们不难发现河南省体校尚需进一步完善招生体系,以更多地吸引具有运动天赋的青少年参与竞技体育.

表1 河南省传统校与体校运动员生源情况统计表 %

表2 对生源质量的满意度 %

3) 生源质量.从问卷的统计结果来(表 2)看,体校管理人员、教练员对其运动员的质量普遍表示不满,其中对生源质量非常满意和比较满意的,管理人员占 35.6%,教练员占 43.2%;传统校的管理人员、教练员也是对其生源质量表示不太乐观,其中对生源质量非常满意和比较满意的,管理人员占 57.6%,教练员占63.2%.可见传统校的管理人员、教练员对生源质量满意度要比体校高.

3.2.2 选材方面

通过调研我们了解到,河南省大部分体校运动队仍然实行自然选材和经验选材,见表 3.体校的选材指标是:以经验为主、各种指标测试为辅(78.6%)>以运动员的成绩(53.6%)>各种测试指标为主、经验为辅(32.1%)>根据世界优秀运动员的模式、特征进行选材(28.6%)>完全根据自己的经验(25%)>完全根据各种指标的测试(17.9%);而传统校的选材指标是:各种测试指标为主、经验为辅(46.9)>完全根据各种指标的测试(37.5%)>以经验为主、各种指标测试为辅(31.3%)=以运动员的成绩(31.3%)>根据世界优秀运动员的模式、特征进行选材(28.1%)>完全根据自己的经验(9.4%).另外在选材途径上,河南省传统校主要有通过各级运动会(75%)、自己到各中小学寻找(66%)、通过别的教练员推荐(43.7%)、下一级运动队输送(37.5%).相比之下,体校在选材途径上显得有些单一,主要有通过各级运动会(82.1%)和下一级运动队输送(64.3%).我们不难看出,体校选材不科学,选材途径较为单一,而传统校选材相对比较科学合理,途经较为丰富.

表3 体校与体育传统项目学校选材指标统计表

表4 河南省运动学校与传统校学训矛盾情况统计表(n=30)

长期以来,由于受“重训轻读”思想的影响和优秀运动队管理体制等一些主、客观因素的制约,相当一部分运动员忽视对文化知识的学习,造成身心发展不协调.

运动训练是一个循序渐进过程,运动成绩的取得与提高需要一定的训练时间作保证.河南省体校运动员训练的周次数主要是6~9次占73.5%,而传统校运动员的周训练次数主要是4~6次占79.1%.次训练时间上,体校运动员的次训练时间主要是 90~150 min占 64.4%,而传统校运动员次训练时间主要是 60~120 min占55.6%.徐本立等研究认为,在一般的基础训练阶段每周训练次数在2~4次,持续时间在0.5~1.5 h;专项训练阶段每周训练次数在3~6次,训练时间在1~2 h较为科学合理[1].

时间和精力是影响运动员文化学习的主要因素,结果显示体校运动员除课堂外的学习时间较少,主要集中在 1 h以下及 1~2 h,分别占 35.8%与 31.2%,传统校运动员平时学习时间主要集中在 2~4 h,占60.6%.可见传统校运动员在平时学习时间上要多于体校运动员,文化学习成绩相对较好.不难想象,体校学生经过早训和下午大运动量的训练,学生坐在教室上课时学习精力不够充沛,注意力不容易集中,学习效率低.

从管理人员问卷统计结果来看,河南省竞技体育运动员“学训矛盾”仍很严重,其中,体校中学训矛盾非常突出的占 21.4%,比较突出的占 42.9%;相比之下传统校中,学训矛盾非常突出与比较突出的只分别占到12.5%和18.7%,见表4.

3.2.4 教练员方面

竞技体育运动发展历史雄辩地证明,影响一个国家竞技体育水平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教练员队伍的质量与数量是其中一个决定性的因素.统计结果显示,从河南省运动学校与传统校教练员的情况来看,在年龄与教龄上两者的差异性不大;体校教练员学历层次结构中本科及本科学历以上的占 57.1%,传统校的教练员本科学历的占75%;从等级上看,体校主要以中高级为主,而传统校主要以初级与中级为主;从运动经历来看,体校教练员大多来自体校,而传统校的教练员多数来自体育院校或体育系;传统校的教练员在参加岗位培训的愿望上较迫切,其中选择较迫切的占 43.8%,很迫切的占 37.5%,而体校教练员选择较迫切的占 39.2%,很迫切的只有17.8%;发表专业论文上,传统校的教练员发表文章5篇以上的占46.9%,体校的教练员发表文章5篇以上的占14.3%.

可见,传统校与体校教练员在各方面还是存在差异的,虽在年龄与教龄上两者的差异性不大,但传统校教练员在学历、岗位培训与科研情况上占有优势,而体校教练员在等级与运动经历占有优势.

3.2.5 比赛方面

运动竞赛是竞技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运动竞赛设置的目的就是通过系统地设置不同性质的比赛形成一个对运动技术水平和发展状况进行评价的系统,促进运动技术的发展.运动员问卷统计结果显示,体校的运动员年参加省市级比赛次数较多,而传统校的运动员参加省市级比赛次数则相对较少,其中体校运动员年参加省市级比赛次数5次以上的达60.1%;而传统校的运动员参加省市级比赛次数5次以上的只占21.7%.从参赛目的上看,体校运动员参加比赛的目的主要是:运动成绩(57.1%)、名次(46.4%),相比之下,传统校运动员参赛目的主要是锻炼运动员的比赛能力(65.6%),发现问题、以待改进(59.4%).

从这些数据我们可以看出,体校运动员参加比赛次数较多,但追求运动成绩与名次仍是主流;实施“体教结合”的传统校参赛次数较少,但在参赛目的上更加注重积累经验、锻炼运动员、发现问题.

3.2.6 场地器材情况

竞技体育训练需要一定的空间,要取得好的训练效果需要一定的场地条件和先进的设备器材.从运动员对场地器材满意度的统计表中我们可以看出,只有 51.6%运动员表示对该校的场地器材表示满意.尽管河南省政府部门在建设体育运动场地、器材上已经做出了很大努力,每年都投入大量经费用于建设运动场地或购买运动器材,但由于河南省人口众多,经济相对比较落后,学校数目巨大,平均到各校的经费也只是冰山一角.

然而,从传统校运动员对其学校场地器材满意度的统计结果来看,只有41%的运动员感到满意,与总体满意度的 51.6%相比还有差距.在访谈中,我们发现传统校的场地器材设施建设都非常好,但真正用于运动队训练的却不多,有的学校还出现训练让位于普通体育教学、让位于文化课学习的现象.

3.2.7 经费管理方面

经费是学校体育工作得以正常开展的必要条件,学校办运动队,从选材、训练等都须要大量的资金,没有强有力的经济来源做后盾,不可能培养出较好的运动员.

经费来源上,传统校的经费来源主要是通过学校自筹(有75%的管理人员选择)及教育部门拨款(有50%的管理人员选择).体校的经费来源主要是体育部门拨款和学校自筹,分别有64.3%和57.1%的管理人员选择.两者相比,体校的经费来源主要靠上一级部门拨款,虽有些学校开始尝试产业化经营,但尚处于探索阶段,前景令人担忧;而传统校的经费主要是靠学校自筹,一般来说传统校在校人数都比较多,财力较雄厚.

经费支配情况上,从管理人员的问卷统计结果中我们发现,体校的经费非常紧张,71.4%的学校拨入小于支出,经费严重不足;相比之下,传统校经费较为充足,其中68.6%的学校表示拨入大于支出,经费充足.

3.2.8 出口方面

输送情况,作为中专性质的体校,大部分学生毕业后无法继续升学,就业则又面临出路窄的困难,直接影响了体校的生源,导致规模萎缩,成为体育、教育部门及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据河南省体育局统计,当前,河南省体校运动队向上一级优秀运动队输送率呈逐年下降的不良态势,输送人数占全国输送人数的比重从1999年的8.7%,下降到2001年的3.3%,输送率从1999年的1.5%,下降到0.5%,而同期全国保持了1.4%的输送率[2].相比之下,实施“体教结合”的传统校运动员的出口情况较为乐观,由于国家实施九年义务教育,体育传统项目小学的运动员可直接升入中学进一步深造;而体育传统项目中学的运动员除输送到上一级的运动队以外,还可以考高中升大学.

升学率情况,统计结果显示,传统校运动员升学率达到71%~90%的占12.5%,达到51%~70%的占50%;而体校运动员的升学率达到71%~90%的为零,达到51%~70%的只占14.3%.在访谈中,有些管理人员介绍,随着我国高校招生规模、招生比例的不断扩大,再加上对体育类学生的特殊招生政策等,使得学生运动员升入高校继续深造的机率大大提高.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1) 传统校拥有相对完善的招生管理体系,在生源上较为充足,生源质量满意度较高,选材途径较为丰富,但教练员运动经历普遍较低.

2) 传统校学训矛盾较体校相对缓和,运动员训练时间、次数较为合理,文化学习氛围好,参赛目的较为科学合理,但参赛次数少.

3) 传统校经费来源渠道多、经费充足,但运动员对场地设施满意度低;传统校运动员出口情况较体校运动员好.

4.2 建议

1) 进一步完善“体教结合”培养模式,将传统校与体校强强联合,训练在体校,生活、学习在传统校.

2) 降低对运动员的文化学习要求,规范参赛资格审查,将文化成绩、平时成绩作为参赛资格审查的标准.

3) 建立合理的教练员评价体系,将运动员文化学习成绩纳入评价指标中,并完善运动员输送等奖励制度,调动基层教练员积极性, 采取有偿训练.

[1] 刘庆山,周洪珍.广东省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10):26-28.

[2] 高松山.河南省体校的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05(5):33-35.

A Comparative Study of Cultivating Athletic Reserve Talents in Traditional Schools and Sports Schools in Henan Province

SUN Zheng,WANG Jian
(College of Physical Education, Anhui Polytechnic University, Wuhu, Anhui 241000, China)

Through consulting extensive domestic literature and books on “traditional schools and sports schools”, this paper, based on expects’ suggestions and the result of the questionnaire, summarizes the structural system of the comparative study about cultivating athletic reserve talents in traditional schools and sports schools. Compared with sports schools, traditional schools posses relatively more perfect enrollment management system, better ways to select students, but their coaches have less sports experience; the conflict between learning and training is relatively more moderate, and the athletes have more reasonable training time and frequency, better culture learning atmosphere and more scientific competing entries but fewer times; traditional schools have more sufficient funds because of their more funds sources.

athletic sports; traditional schools; sports schools; combination of sport and education; talent cultivation; Henan Province

G807.01

A

1673-2065(2011)04-0070-05

2011-04-22

孙 正(1983-),男,河南信阳人,安徽工程大学体育学院讲师,教育学硕士;王 建(1982-),男,山东潍坊人,安徽工程大学体育学院讲师,教育学硕士.

(责任编校:卫立冬英文校对:吴秀兰)

猜你喜欢
运动队体校生源
“对分课堂”在体校语文课堂应用初探——以《囚绿记》为例
新形势下提升传统本科专业生源质量的思考和认识
农村生源不是“摇钱树”
2019年全国体校杯足球比赛总决赛在广东清远举行
走到十字路口的业余体校
中学创办二线运动队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内蒙古高校运动队培训机制研究
集体性项目运动队的集体效能及其培养
高职院校农村生源的补短教育
业余体校击剑训练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