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生多元识读能力培养的实验性研究

2011-12-23 07:31韦琴红叶双燕戴飞菲
关键词:教学实验读写能力实验班

韦琴红,叶双燕,戴飞菲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浙江杭州 310018)

高校学生多元识读能力培养的实验性研究

韦琴红,叶双燕,戴飞菲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浙江杭州 310018)

该文以高校非英语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开展以网络资源为学习内容,从英语视听、英语网络识读和英语读写等三方面培养学生多元识读能力的教学实验。实验结果显示:学生的英语视听和网络识读能力有了明显提高,读写能力也有一定程度的提升,这些均表明学生的多元识读能力得到了提高。该教学实验证明了基于网络的大学英语教学方法可以培养学生的多元识读能力。

多元识读;视听识读;网络识读;读写能力;非英语专业学生

多元识读是新伦敦小组[1]对当今教学的使命和识读教学的未来进行学术探讨的成果。国外很多学者对多元识读进行了研究。如Lotherington[2]探讨了传统读写识读发展为多元识读的过程;Mills[3]报告了对不同阶层学生实施多元识读教学的研究结果;Pullen和Cole[4]开展了将多元识读融入教学课程的教学实践。

国内胡壮麟教授提出要对学生进行“多元识读能力的培养”[5];朱永生教授认为对学生多元识读的培养应提到“国家战略的高度”[6]。此外,笔者分析了大学生的多元识读意识与能力,认为其“多元识读意识和能力较弱”[7],并提出多元识读不仅包括传统的读写识读,还包括文化、视觉、听觉、空间、姿态以及现代信息网络时代的“技术识读和信息识读”[8];葛俊丽和罗晓燕[9]研究了多元识读教学实践;张义君[10]探索了多元识读的实践框架。本文拟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开展培养学生多元识读能力的教学实验,目的在于增强学生在当今多种识读文化背景中的参与意识,探索提高学生多元识读能力的途径。

一、多元识读能力培养的研究设计

本实验以杭州某高校非英语专业二年级两个班的学生为研究对象,其中一个班为实验班,另一个为对照班,人数均为35人。收集数据的工具有测试和问卷调查。具体包括:(1)英语视听测试;(2)英语网络识读测试;(3)英语读写能力测试;(4)对实验班的调查问卷。

本研究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首先对学生在英语视听和网络识读测试中所获取的信息量进行评判,然后用定量研究的方法比较其实验前后的差异。对英语读写能力的评定也采用定量研究的方法。实验结束后再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实验结果进行定性分析。

为方便观察,本研究中多元识读被分解为英语视听、英语网络识读和英语读写等三个方面。在具体教学过程中,首先对实验班和对照班进行英语视听、英语网络识读和英语读写进行第一次测试(前测),以确定两组实验对象无显著性差异。然后开展为期一个学期的教学实验。实验结束后进行第二次测试(后测),目的是检验两组实验对象是否出现显著性差异。具体研究问题如下:

1.通过为期一个学期的培训,学生的英语视听和英语网络识读能力是否得到提高?

2.上述两个能力的提高是否影响学生的基本英语读写能力,从而使学生的多元识读能力得到提高?

二、结果与讨论

(一)英语视听

英语视听的前后测试均选取美国CNN学生新闻视频。在视听测试中,实验班和对照班的实际参加人数均为33人。评分原则是按学生所获取的有效信息进行评分。将实验班和对照班所有66个学生的分数进行统计,并通过SPSS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均值比较,结果如表1。

表1 实验前英语视听测试结果数据描述

表1显示,在教学实验前,实验班和对照班的视听成绩相差不大,且独立样本T检验的显著度远远大于临界值(P=0.715>0.05),表明两组实验对象的成绩不存在显著差异。但经过一个学期的教学实验后,成绩发生了变化,结果如表2。

表2 实验后英语视听测试结果数据描述

由表2可知,实验班的平均成绩得到了显著提升,且独立样本T检验的显著度远远小于临界值(P=0.002<0.05),这表明实验班的试听水平较实验前有明显提高。

(二)英语网络识读

英语网络识读能力的测试内容包括浏览英文网页的人数、获取信息的速度及大小等三个方面。在该项测试中,两组实验对象的实际参加人数均为33人。具体如下:

1.浏览英文网页的人数

经统计,实验前实验班有仅5人偶尔浏览过英文网页,28人从未浏览;对照班有15人偶尔浏览,18人从未浏览。实验后,实验班有28人经常查看英文网页;而对照班的情况则无明显变化。因此,经过强化训练,实验班阅读英文网页的人数明显多于对照班。

2.获取信息的速度

获取信息的速度指找到目标页所需的时间。在网速相同的情况下,实验前两组实验对象进入目标页的时间十分接近。实验后,实验班和对照班在1分钟内找到目标页的人数比为19∶16;2分钟内的人数比为31∶29。这些数据说明经过培训后,实验班获取信息的速度得到明显提高。

3.信息量大小

信息量大小可以衡量学生获取和整合信息的能力。要求学生获取的信息是申请攻读目标大学硕士学位的要求或步骤。将两组实验对象所有66个学生所获取的信息量大小进行统计,并通过SPSS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均值比较,结果如表3。

表3 实验前获取信息量的数据描述

由表3可知,实验前,实验班和对照班获取的信息量不存在显著性差异。但是实验结束后显著性差异出现,结果如表4。

表4显示,实验后实验班的平均成绩有了显著提高,且独立样本T检验的显著度远远小于临界值(P=0.02<0.05),这表明实验班获取的信息量较实验前有明显提高。

表4 实验后获取信息量的数据描述

(三)英语读写能力

英语读写能力的前后测试均采用大学英语考试改革前的六级真题。在实验前后的两次测试中,实际共有61人参加,其中实验班31人,对照班30人。结果如表5。

表5 实验前英语读写成绩对比

表5显示,两组实验对象在实验前的英语读写成绩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实验后结果如表6。

表6 实验后英语读写成绩对比

从表6可知,实验班的平均成绩比对照班高,但独立样本T检验的显著度大于临界值,这表明实验后,实验班的平均分虽然略高于对照班,但差异并不显著。

为了检验实验对象本身的前后差异,我们又对两组实验对象自身分别进行了实验前后的对比。具体如表7、表8。

表7 实验班前后测读写成绩对比

表8 对照班前后测读写成绩对比

由表7可知,虽然没有达到显著性水平,实验班的后测平均成绩较前测有所提高,且标准差变小,表明实验后实验班学生之间的成绩差异缩小,整体水平在提高。由表8可知,对照班前后测成绩几乎没有变化,其独立样本T检验的显著度远远大于临界值,且标准差与实验前相比也几乎没有变化,这表明学生之间的成绩差异仍然较大。

(四)问卷结果分析

从以上数据分析可知,经过一个学期的教学实验,实验班的英语视听能力和英语网络识读能力得到明显提高,同时英语读写能力有所提高。尽管和对照班相比,实验班的英语读写能力的提高并没有达到显著性水平,但整个教学过程对学生兴趣的培养还是起到一定作用。实验结束后对实验班的问卷调查显示,同学们都认为多元识读的教学活动不仅有助于提高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在多种文化背景中的参与意识,还可以提高听说读写能力。

为什么两组实验对象在读写成绩上没有达到显著性差异呢?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的原因:

首先,实验时间不够长。整个教学实验过程为一个学期,但除去实验前准备、前后测时间以及法定假日,整个过程不足一个学期;其次,课外学习时间不够。尽管所有参与学生都表示多元识读的教学任务提高了英语学习兴趣和听说读写能力,但由于该课程为选修课,问卷结果显示部分同学缺乏自觉性和自我约束能力,导致他们没能很好地完成某些课外学习任务;第三,实验对象人数偏少。如果选择足够多的实验对象,那么系统误差将会缩小,这也有助于得到更加真实的实验数据。

三、结论

多元识读是知识型社会对学习者读写能力提出的新要求,它代表当今多种识读文化背景下出现的一种新识读能力,更代表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本实验研究证明,通过对多元识读能力的分解和对学生英语视听、英语网络识读和英语读写等三方面能力的培养,学生的英语视听能力、英语网络识读能力有了明显提高,这些能力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给学生的英语读写带来正迁移,使得学生的英语读写能力也有了一定的提高。这三方面能力的提升表明学生的多元识读能力得到了提高,因此该教学实验证明了基于网络的大学英语教学方法可以培养高校学生的多元识读能力。

[1] Cope B,Kalantzis M.Multiliteracies[C].London:Routledge,2000.

[2] Cummins J,Davison C.International Handbook of English Language Education[C].New York:Springer,2007.

[3] Mills K A.Access to Multiliteracies[J].Ethnography and Education,2007(2):305 -325.

[4]Pullen L D,Cole R D.Multiliteracies and Technology Enhanced Education[M].New York:Information Science Reference,2009.

[5]胡壮麟.社会符号学研究中的多模态化[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7(1):1-10.

[6]朱永生.多元读写能力研究及其对我国教学改革的启示[J].外语研究,2008(4):10-14.

[7]韦琴红.多模态化与大学生多元识读能力研究[J].外语电化教学,2009(2):28-32.

[8]韦琴红.超文本化与大学生多元识读能力培养模式研究[J].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44-47.

[9]葛俊丽,罗晓燕.新媒介时代外语教学新视角[J].外语界,2010(5):13-19.

[10]张义君.英语专业学生多元识读能力实证研究[J].外语界,2011(1):45-52.

An Experimental Study on Improving College Students'Multiliteracies

WEI Qin-hong,YE Shuang-yan,DAI Fei-fei
(School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Hangzhou Dianzi University,Hangzhou Zhejiang310018,China)

Based on the Internet resources,this paper took college non-English majors as subjects and launched an experimental study on multiliteracies in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from three aspects:the English visual-audio literacy,the internet-based literacy and the basic English reading and writing abilities.The results show that not only students'visual-audio literacy and the internet-based literacy have been greatly improved,their basic English reading and writing abilities have also progressed to some extent,which indicates the students'improvement in their multiliteracies.Thus,this teaching experiment demonstrates that the internet-based teaching method can be used to develop the students'multiliteracies.

multiliteracies;visual-audio literacy;internet-based literacy;basic reading and writing abilities;non-English majors

H0-06 < class="emphasis_bold">文献标识码:B

B

1001-9146(2011)04-0065-04

2011-11-02

浙江省新世纪教改项目(ZX090402004)

韦琴红(1965-),女,浙江东阳人,教授,语言学.

猜你喜欢
教学实验读写能力实验班
Your trash for our books
山西农大乡村振兴“双创”实验班开班
行知实验班
实验班以情促教教学策略谈
气排球与硬式排球技术教学实验对比研究
英语学科读写能力培养与思辨能力测评衔接研究
卓越司法人才培养实验班的小样本考察(2014-2017)——以安徽师范大学法学院13级实验班为样本
提高小学生读写能力的方法研讨
基于PLC的冲压成型自动化教学实验系统设计
基于模因论的英语听说教学实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