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做恶的抱怨者 要做善的行动者

2011-12-24 06:37■盛
民主与科学 2011年5期
关键词:彭宇官德行动者

■盛 翔

不做恶的抱怨者 要做善的行动者

■盛 翔

广东佛山两岁女童小悦悦相继被两车碾压,7分钟内18名路人路过但都视而不见,最后一名拾荒阿姨上前施以援手。

国家正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此时此刻,频频曝出的社会冷漠事件,却给文化大发展的蓝图敲了一记警钟:如果没有文明,还谈何文化?没有文明基础的夯实,冷冰冰的经济数据,绝对撑不起文化的大繁荣。因此,对于小悦悦这样的典型事件,政府部门不能将之视为特殊个案而无动于衷。

在网络上掀起的大讨论中,主流的有两种观点:一种当然是对冷漠路人的谴责,有的甚至直接向被指认出的路人做出一些过激行为;还有一种则认为不能止于道德谴责,更要反思,反思什么呢,反思“影响行善的环境”。被提到最多的是南京彭宇案。确实,这是一个“十倍于犯罪”的极坏案例,它在相当程度上破坏了社会道德的“水源”。但是,在被放大的彭宇案之外,我们也不该选择性忽略那么多懂得知恩图报的被救者。还有人提到了官德。官德下滑是无可回避的现实,但是在现代社会里,民德与官德不应该再是那种主导与被主导的关系。

我会不会成为小悦悦身边的第19名路人?——其实,这才是我们所有人都首先需要反思的。能够检讨自己,能够反思自己,能够正视自己,这样的功课不应该被各种抱怨所代替。的确,我们可以抱怨“不敢善良”的理由有很多,但是,真正强大的“头顶的星空和内心的道德律”,并不畏惧于此。就像那位拾荒的阿婆,看到一个被悲惨碾压的孩子,赶紧呼救别人帮忙找寻孩子的父母,难道不是最为起码最为情景反射的路人应有作为吗?之所以18名路人视若无睹,果真都是彭宇案给吓的,还是我们已经习惯在陌生人的社会里冷漠和麻木呢?

是的,见死不救不能止于道德谴责,而是应该积极反思;但是,所谓反思绝不简单等同为抱怨恶。如果我们的反思只是止于抱怨恶,那么善永远也不会成为有力的行动。所谓反思,应该是两个层面,一个层面是政府部门和立法者,另一个层面是我们每一个个体公民。现在,几乎所有人都在前一个层面指责政府部门的缺位和法律规则的错位,这当然是有必要的;但是,还有一个同样重要的维度,那就是客观反思自我在抱怨同时的“小”。

没有对自身心灵的反思,我们的抱怨即使并不牵强附会,也是没有力量的,无法形成疗救的力量。更何况,真的是彭宇案让你见死不救吗?真的是官德下降让你麻木冷漠吗?如果我们足够诚实,这个等号真的不能划得那样理所当然。

小悦悦等不起我们喋喋不休的抱怨,也等不起法律法规的彻底完善;而且,谁也不知道我们中的哪个人会成为下一个小悦悦。如果我们不能在抱怨恶的同时,首先反思善践行善,那么小悦悦的悲剧,对于“我们”这个集体的发生概率将是百分百。不做恶的抱怨者,要做善的行动者——我们是路人,但我们遵从内心的道德律。

猜你喜欢
彭宇官德行动者
与异质性行动者共生演进:基于行动者网络理论的政策执行研究新路径
视觉搜索中风味引发对关联颜色的注意偏向*
苗族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行动者网络——贵州反排木鼓舞个案的体育民族志研究*
最萌“海拔差”:我要给你一个“补齐的幸福”
大唐宰相狄仁杰的官德
行动者网络理论对社会网研究的启示
区域旅游行动者网络构建的路径研究—基于田野调查法
莫把“官德”教育当“选修课”
古代官德之清廉俭朴与现代意义
官德立法可以有民众监督不能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