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安本科院校电子取证新兴交叉专业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2011-12-28 03:30周建华史伟奇
湖南警察学院学报 2011年5期
关键词:公安专业课程

周建华,史伟奇

(湖南警察学院,湖南长沙 410138)

公安本科院校电子取证新兴交叉专业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周建华,史伟奇

(湖南警察学院,湖南长沙 410138)

电子取证专业是新生事物,是我国公安高等教育改革发展过程中的重大探索。在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中应重视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注重多学科知识的交叉渗透融合,加强优秀教学团队建设,重视核心课程的整合,增强专业教学监督力度,构建适应公安网监业务需求的立体人才培养模式。

电子取证;特色专业建设;人才培养;学科交叉融合;立体实践教学

1 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互联网支持人们以前所未有的方式交流沟通、信息共享和业务开展,但以计算机作为犯罪工具和以网络作为犯罪对象的各类犯罪活动也与日俱增[1],为了打击这类犯罪,公安部确立了以办理计算机犯罪案件为主线,以计算机犯罪侦查为主要内容,以电子数据证据为核心的技术展开专项研究,主要对存在于计算机及相关网络外围设备介质中的电子证据进行取证,在这种背景下,电子取证专业在我国高等院校尤其在公安高校应运而生。但由于我国开展计算机取证的研究时间不长,对于计算机取证的理论与实践教学尚处于起步阶段,着力建设好电子取证专业,培养计算机犯罪取证的专门人才是当前公安网络监察领域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2]。

电子取证专业是一门涉及领域宽、范围广、基础性强的跨学科新兴交叉专业。所谓“跨学科”,是指本专业打破了单一专业学科的知识框架,其知识内容涉及到许多不同的专业学科,这些学科包括法学、侦查学、计算机科学等。所谓“交叉专业”是指本专业的知识构成以计算机科学的有关学科的知识为主体,按照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和侦查工作的原则规范,从计算机取证工作的实际需要出发,对这些学科知识进行有机交叉整合,达到有机协调统一。公安院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公安院校开办电子取证专业,对网络安全健康发展和打击计算机犯罪所需网络安全监察人才培养起着关键性作用[3]。加强电子取证专业办学特色以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具有重要的意义。

刑事技术(电子取证方向)专业(以下简称为“电子取证专业”)作为湖南警察学院新升本第一批本科专业,紧紧把握新形势下公安工作和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及学科专业发展趋势,勇于创新电子取证新兴专业建设的内涵与实践,努力构建适应公安网监业务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我院坚持“主动适应电子信息技术的新发展和计算机网络犯罪新形势,积极培养适应公安网监部门需求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教育理念,注重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不断加强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在专业建设、教学管理、人才培养等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2 电子取证专业培养目标与定位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工作的总体设计和实施蓝图。在充分考虑我院电子取证专业办学条件和潜在优势的基础上,通过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等措施,跟踪电子取证技术最新发展,培养适应公安工作需求的网监专门人才,建设具有鲜明公安应用特色的强势专业。一直坚持高起点、高标准的办学思路和宽口径、厚基础、高素质、强能力的人才培养模式。对学生的培养突出质量要求和综合素质要求,把基础扎实、实践创新能力强的人才培养目标放到最重要的位置。经过几年的建设,形成了特色鲜明的电子取证专业,集教学、科研及基地实习于一体的电子取证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在公安教育人才培养中起到了一定的示范、辐射作用。湖南警察学院电子取证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为政治坚定、作风过硬,具有较高文化素质、法律素质和身心素质,掌握公安工作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基本技能和相关的法律法规,掌握计算机信息网络技术,有较强计算机及网络管理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从事计算机网络安全管理、网络安全监察、计算机取证、计算机犯罪侦查及其他公安工作,富有创新精神,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复合型的应用性高级警务网络监察专门人才。

湖南警察学院电子取证本科专业学制四年,授予工学学士学位。培养规格分为基本能力、专业能力、综合能力和整体素质四个方面。

基本能力包括具备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去认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备较强的语言及文字表达能力;具备运用外语进行简单会话,能够阅读本专业外语期刊,并具有一定的听、说、读、写、译能力;具备利用计算机常用应用软件进行文字及其他信息处理的能力;具有撰写专业科技文档和软件文档的基本能力;具有掌握新知识、新技术的自学和继续学习及自主创业的能力;具有自尊、自爱、自律、自强的优良品格和人际交往及管理能力。

专业能力包括掌握计算机网络和信息安全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具有较强的计算机应用技术、网络通信技术、信息安全技术和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熟悉我国主要的法律、法规以及公安工作的路线、方针、政策,具有较强的法律素质;具备从事网络监察与刑事技术(电子取证)行政执法、刑事司法的基本素质和初步能力;掌握电子证据司法检验的基本技术,掌握电子数据的基本恢复技术;职业技能或岗位资格水平达到国家有关部门规定的相应职业资格认证的要求。

综合能力包括具有从事本专业相关职业活动所需要的方法能力、社会行为能力和创新能力;具备获取新知识、不断开发自身潜能和适应知识经济、技术进步及岗位要求变更的能力;具有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具备将自身技能与群体技能融合以及积极探索、开拓进取、勇于创新、自主创业的能力;具有良好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安心生产第一线,严格认真,求实守纪的敬业精神。

整体素质包括具备良好的思想品德、行为规范以及职业道德;具备大学层次的文化素质和人文素质;具备创新、实践、创业的专业技术开发素质;具备竞争意识、合作精神、坚强毅力;具有健康的体魄、良好的体能和适应本岗位工作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具有良好的气质和形象,较强的语言与文字表达能力及人际沟通能力。

3 电子取证专业建设思路与措施

电子取证新兴专业具有很强的应用性和多学科的交叉性[4],在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中应重视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注重多学科知识的交叉渗透、彼此结合和相互作用,加强优秀教学团队建设,重视核心课程的整合及增强教学监督力度,需要对专业建设进行不断的探索,对已有取得经验进行总结和优化,进一步扩大现有成果,提高专业教学质量。

3.1 优化课程体系,促进多学科交叉与融合

电子取证专业是在计算机科学、法学和刑事侦查学等学科基础上,由各个学科领域、部门和分支学科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彼此融合而形成具有综合与渗透特征的一个新型专业。在我国,由于长期以来高校学科分类太细,学科之间差距太大,学科之间交流太少,导致我国高校的院系专业发展越来越窄而不能适应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要求。当前电子取证领域中有许多法律问题及刑事侦查问题尚待解决,法学专家、计算机专家和侦查专家仅停留在各自专业领域内研究,沟通协作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我院新开设的刑事技术(电子取证方向)专业集聚了大量交叉专业的科研教学人员,具有学科交叉融合创新的潜力与优势,着眼于知识的整体化和综合化,创新地打破多学科之间的限制,实现多学科的交叉融合,形成一套完整的课程融合机制。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课程体系主要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以及选修课程四个部分组成。结合当前计算机取证技术的发展趋势和研究热点,遵循交叉学科规律特点,我院电子取证专业课程体系分多个层次多平台展开。第一,设置专业必须的基础理论知识课程,包括高等数学、线性代数与概率论、大学英语、大学物理、刑法学、刑事诉讼法、刑事侦查、治安管理学、物证技术、行政法与行政诉讼、公安文书制作等;第二,设置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基础知识课程,包括计算机组成原理、离散数学、数据结构、程序设计、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计算机网络、算法设计与分析等;第三,设置专业方向的理论知识课程,包括网络安全技术、应用密码学、操作系统安全、计算机病毒原理与防范、数据库安全等。第四,设置专业方向学科交叉课程,包括计算机犯罪、电子取证、计算机司法检验、重要信息系统安全监察、网络情报信息获取与分析。从课程平台模块设置来看,现代基础素质课程模块、专业课模块及素质拓展课模块均有不同学科不同程度交叉融合,具体分析如表1所示。交叉课程设置并非简单的叠加[5],而是充分为专业目标服务,培养具备基于计算机技术、法学、刑事侦查技术等科学与技术,具备从事网络安全管理、计算机犯罪侦查、电子取证等工作能力、具有宽口径知识本科应用型人才。

表1 课程平台学科交叉分析

3.2 创新小组实践模式,构建立体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巩固理论知识和加深对专业技能认知的有效途径,是培养学生专业素养和提高动手能力的重要平台,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电子取证专业的实践性、实务性很强,在具体实践教学实施过程中改变灌输试、填鸭试、论坛式教学方法,将讲授法、视听技术法、讨论法、案例教学法、角色扮演法、小组交流互动法、情景教学法相结合,取证实战训练模式中突出实战对抗,培育实战状态下的敌对意识,提升学生的实战能力,促进学生的战术观、战术思想的成熟,提高实践教学效果。创新电子取证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立体化、多元化,构建实践教学保障新体系。

3.2.1 构建小组为平台的立体专业实践教学模式。借鉴国内外高校在公安相关专业实践教学工作的经验和成果,结合当前我国公安网监工作实际,我院确定了电子取证专业的立体实践教学体系,(如图1所示)。该体系实现了课程实验、课余实践、竞赛实践、顶岗实习、毕业实习、暑期实习、定时实习、校内实习与基地实训相结合;以分组学习方法为中轴,从系统分析出发,坚持主次有序;针对电子取证专业不同级学生的专业知识、实践能力的差异,依次设计基础性实践教学、技能性实践教学和综合性实践教学三个阶段,进行循序渐进的实践教学,实现了纵向实践教学体系与横向实践教学体系的结合;由内而外,多维一体,学生主动参与,做到实践教学的常规化,保证电子取证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小组(可以跨年级)合作学习以学生为主体,是整个实践教学的中轴,这种模式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竞争意识及人际关系能力、组织协作能力和综合管理能力。

图1 电子取证专业立体实践教学体系

3.2.2 构建真实的实训环境。鉴于专业的特殊性,一些电子取证模拟软件或取证实验室不能满足实践教学需要,有些专业取证实训需要在真实的环境中完成。一方面,将核心课程如重要信息系统安全监察、网络情报信息获取与分析等课程的实践教学搬到互联网上或公安网上进行;另一方面,通过与网络监察实际部门合作建立协作机制,采取顶岗实习方式,参与重大案件调查取证。

3.2.3 摸索学校与网络监察实际部门联合办学合作模式。我院组织专家队伍深入邵阳市公安局、永州市公安局等网监教学实习基地,进行实地拍摄,收集资料,积极申报优秀网监教学实习基地。摸索多种形式专业实践模式,老师采取多种方式带队到网监实际部门受训,基层民警任老师,真实案例当上课内容,该模式实践教学实现人才培养与公安需求零距离对接,使学生毕业后能快速适应自己工作岗位。

3.3 重视师资交叉培养,打造复合型教学团队

师资队伍建设是专业特色和实力建设的灵魂,没有高素质、勇于创新的教师队伍,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就无从谈起。学院高度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出台奖惩机制,建设成一支职称、年龄结构合理,具有先进教育教学理念和敬业奉献精神,教学和学术水平较高,以中青年教师为主的师资队伍。学院实施“四大师资计划”:教学团队、教学名师、学术带头人、青年骨干教师计划,优化电子取证专业教师队伍结构。有针对性地加强青年教师的培养,采取科研启动经费、改善工作条件、加入教学团队等办法,帮助教师创造优良的工作环境,促使其尽快出成果;鼓励青年教师外出进修,参加学术组织与活动,在职攻读博士学位,以利于更新知识结构,把握学科前沿发展动态,提升教学效果。

电子取证专业是一个新兴的交叉学科专业,胜任该专业教学的老师是需要既懂计算机技术,又懂法律知识和刑事侦查方法的复合型老师。目前我院任教的老师,有的是计算机专业的老师,精通计算机相关领域的知识,有的是法律各专业的老师,精通法律相关领域的知识,有的是刑事技术专业的老师,精通刑事侦查相关领域的技能,但严重缺乏各专业学科复合型的老师。为解决此问题,我院采取的具体措施为:一是对担任课程体系中计算机相关课程的老师进行必要的法律知识和刑事技术知识的培训,使得相关老师能够掌握相关学科知识,包括刑法学、民法学、诉讼法学、证据学、刑事侦查等;二是对担任课程体系中法律相关课程的老师进行必要的计算机知识和刑事侦查技能的培训,使得相关老师能够掌握电子取证专业所需的计算机核心课程和刑事侦查核心课程,包括计算机组成原理、操作系统安全、计算机网络、数据库原理、刑事侦查学、物证技术等;三是对担任课程体系中刑事技术相关课程的老师进行必要的法律知识和计算机技术知识的培训。这样老师在讲解课程知识点时就可运用相关专业课程内容来阐述,以加强学生对相关知识的认知,满足电子取证专业学生多学科、多层次、全方位的知识需要。电子取证专业学科的交叉特性表明教师只有通过合作,才能形成一个具有强大能量的知识复合型教学科研团队。

3.4 整合专业核心课程,渗透相关课程知识点

核心课程是专业教学重中之中,在课程设计中,课程组成员通过聘请基层民警、行业专家进行课程论证,根据岗位技能的要求对核心课程知识点进行系统整合。按照技能链和知识链整合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内容,使得相关课程内容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相互支撑。强调“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的培养目标,根据学生学习知识、能力递进的规律,按照“理论知识、模拟训练、实际岗位训练”的顺序组织核心课程教学。

我院把课程群的理念引入电子取证专业的课程教学,建立了以电子取证课程为核心的专业核心课程群、计算机课程群、法学课程群、公安学课程群、基础课程群及素质课程群,其中专业核心课程群包括电子取证、网络情报获取与分析、信息系统安全监察、计算机司法检验、计算机犯罪侦查等课程。课程群以培养综合运用电子取证专业知识能力为目标,打破课程间的壁垒,强化课程联系互补。专业核心课程群将电子取证的一些课程知识点内容如密码破解、证据获取等渗透到应用密码学、网上情报获取与分析课程中;将重要信息系统安全监察、计算机司法检验等需要使用取证课程知识点内容的部分在电子取证核心课程中以应用的实例进行讲解;将电子取证检验报告书等知识点内容安排到公安文书制作课程中讲授,从而将相关课程知识点的授课内容相互渗透形成统一的整体,(如图2所示)。核心课程群是建立在素质基础课程群和专业基础课程群之上的,在大力推进核心课程建设的同时,以点带面地全面辐射提高其他课程群的教学质量,为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应用人才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图2 电子取证专业课程群

3.5 精细化教学管理,健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科学、有效的教学管理制度是教学工作的重要保障,结合教育部的本科教学质量工程建设的要求,我院进一步加强和规范电子取证专业教学精细化管理,形成了学校、系部和教研室三级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加强过程控制和督导,严肃教学纪律,提高教师的责任意识和质量意识,保证教学工作规范有序,严格制定教学计划、教学过程、教学辅助、教学实践等方面考核细则,实现考核与评估工作公开化、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全面提高专业教育教学质量。

我院通过聘请具有丰富教学和管理经验的计算机专业离退休教授,担任本专业的教学督导员或教学顾问。教学督导组根据专业教学计划对理论与实践教学、考试、阅卷等各个教学环节进行检查和评价;通过随机性听课,对教师课堂教学提出意见或建议并进行评价;参与青年教师新开课、教师开新课的考评工作;对教学秩序进行检查;收集教师、学生及有关部门对教学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向学院或有关部门提出改进教学或管理工作的建议。把教学质量的监督管理落实到日常教学活动的每一个具体环节上。通过学生评教来实时教学监督与管理也是保障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环节,我院电子取证专业学生评教采取以下途径:一是每学期定期召开2次学生评教会,发放调查问卷,认真听取学生反馈信息,查阅教学日志;二是建立网上测评体系,利用教学质量监控微博、邮箱、QQ群等工具,使学生与教学质量监督小组信息交流畅通,并能使教师对学生反映的教学问题能够及时得解决处理;三是建立教学信息员制度,每个区队推选2至3名认真负责的信息员,及时汇报教学情况,以便获取全面准确实时的教学信息。

4 总结

随着公安高等教育事业新的发展趋势,为适应公安网监工作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新增设了电子取证专业,由于该专业具有很强的应用性和多学科的交叉性,只有在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中应重视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注重多学科知识的融合,才能培养适应公安网络安全监察部门需求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随着社会的发展,电子取证新型交叉专业的毕业生将成为公安基层部门的新宠。

[1]周建华,钟钢.在公安高校开设计算机犯罪取证课程的探索[J].湖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3):101-104.

[2]宋秀丽,陈龙,邓红耀.计算机取证实验室教学探讨[J].实验室研究与探讨,2007,(6):12-15.

[3]周建华,徐联华,史伟奇.一种用于取证的加权支持向量机的人脸识别方法[J].计算机时代,2010,(6):18-20.

[4]唐跃进.计算机取证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研究[J].电信科学,2010, (11):183-186.

[5]高洪涛.案例-任务驱动教学法在电子物证检验中的应用[J].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2011,(02):35-38.

Key works:computer forensics;characteristic major construction;personnel training;interdisciplinary fusion;threedimensional practical teaching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n Construction of Newly-built Crossing Computer Forensics Specialty in Police Academy

ZHOU Jian-hua
(Department of Computer,Hunan Police Academy,Hunan Changsha 410138,China)

Computer Forensics is a new specialty and is an important exploration of the reform and development in the higher education of public security.With the construction of computer forensics specialty in Hunan Police Academy,the students'practical ability training should be stressed,academic knowledge integration should be paid attention to,excellent teaching team constructionshould be strengthened,the core curriculum integration and the professional teaching supervision strength should be enhanced,so as to construct a three-dimensional talents training mode to meet the needs of public security nets prison business.

D631.15

A

2095-1140(2011)05-0139-05

2011-09-15

2011年度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高校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及其权益保护机制研究”(编号:XJK011CXJ003);2011年湖南省科技厅项目“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的网络有组织犯罪规律挖掘与跟踪技术研究”(编号:2011FJ6040)。

周建华(1974-),男,湖南宁乡人,湖南警察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网络犯罪取证研究;史伟奇(1967-),男,湖南长沙人,湖南警察学院教授,主要从事信息安全研究。

叶剑波)

猜你喜欢
公安专业课程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老公安”的敛财“利器”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Frequent attacks on health workers in China: social changes or historical origins?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