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博物馆建筑的职能拓展研究

2011-12-31 06:51马立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2011年28期
关键词:职能博物馆空间

马立

摘要:博物馆建筑是极具可塑性、又与时代发展联系紧密且能及时反馈社会信息的一种建筑类型。时至今日,博物馆的发展已经脱离了传统意义上的概念,而是在社会要求下做出了相应的衍生,并且紧随时代脉搏;其职能也从传统意义上的储藏、展示、研究有了一定的变化,与城市的发展、城市经济起落、城市文化传播都生发了关系,得到了相当意义上的拓展。本文正是基于上述分析来谈讨新时期下博物馆建筑的职能拓展问题,希望以紧随社会发展的视野去研究当代博物馆建筑。

关键词: 博物馆职能拓展

博物馆是一个国家、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标志,是城市中一种独特的文化标签,博物馆对于促进科技的发展、文化的传播、教育的推进等都能起到重要作用。在城市空间形象中,博物馆被作为具有高度象征意义的元素植入到城市中, 逐渐成为当代城市空间中重要的标志性建筑,它像“容器”一样容纳着人流、事件和信息, 并且作为可识别的符号存在于城市之中, 强烈的表征出城市的文化精神。(图1-1)在西方一些发达国家, 平均每2—3天就增添一座新的博物馆。人们把博物馆作为“终生学校”, 用以提高科学文化水平, 培养掌握现代科学的兴趣和能力。近年来我国博物馆的建设也是方兴未艾,不管是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至2008年底,已建成的博物馆有2600多家,对比建国初期的21家,已是数量大增。博物馆的发展呈现丰富多态的趋势,除历史类、艺术类博物馆外,科技类、自然类、综合类、行业类、民俗类、专题类的博物馆纷纷出现。博物馆的规模既有国家级和省级的大型、综合馆,也有地方性、中小型专题馆、人物纪念馆和革命纪念馆等;在地区的分布上更为广泛,并深入城乡。

当代博物馆建筑不再是一种只展现精英文化的场所和神圣不可侵犯的角色,而是趋向了大众化、休闲化、娱乐化。当博物馆从高雅神圣的文化艺术殿堂走向观赏、学习、休闲、娱乐的大众建筑时,人们不只需要欣赏博物馆丰富多彩、精美有趣的陈列展览,还需要有轻松、愉悦,让人流连忘返的参观环境与活动场所,这时的博物馆自身不应仅是单纯的提供展览功能的参观圣地,还应成为与城市发生联系的大众开放空间,成为城市文化的纽带,拓展自身职能,带动城市发展。作为城市中文化内涵最为丰富的一类建筑,博物馆建筑设计是建筑师将理念付诸实践的良好锻炼机会,其本身所具有的文化性和精神性是建筑师进行建筑创作和积极构思的有力支柱。

时代的剧烈变革、社会的极大发展要求当代建筑也作出相应的变化以适应这种激变。就博物馆建筑来讲,其自身的意义及对所处城市的影响已是今非昔比,传统意义上的储藏、展览、研究的职能对于博物馆建筑来讲只能是墨守成规。基于此,笔者提出了紧随时代发展所衍生出来的、与城市建设和社会发展紧密相连的博物馆职能。

博物馆作为“城市公共空间”的职能

扩展公共空间类型

城市与博物馆的共通特性无疑会是公共性。城市的公共性,使它成为人群聚集,交往的中心,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场景的舞台以及传播大量信息,让人们获取知识,开阔眼界的场所。博物馆的公共性同样也表现在上述诸多方面,而较之其他公共建筑类型,其观众结构的全民性,使它有可能拥有更广泛的公众来源,由于当代博物馆的空前开放化,其可能的观众群体覆盖了不同性别及各年龄段的人。可以说,它为不同阶层提供了进入博物馆参加活动的机会。同时,人的社会属性在城市与博物馆中都得到明确的体现,市民能够通过对各项活动的平等参与,促进彼此间的接触与联系,产生强烈的认同感。正是城市与博物馆这种相通的公共性使他们在空间上的连续与融合成为可能。

延伸大众消费场所

随着工业化的不断推进,西方社会开始向后工业社会过渡,与之相应的是城市由生产中心转变为消费和服务中心,其生产空间很大程度上被消费服务空间所取代,大众消费构成了城市生活的主导力量。具体在博物馆建筑上的表现是:博物馆建筑的文化消费倾向;博物馆建筑对城市综合体的价值引导;博物馆展示空间的城市消费倾向。

复合城市生活职能

博物馆自产生之日起,就与城市生活结下了不解之缘。它成为了当今公众交流的平台;成为了当今大众休闲娱乐的场所;还提供了社会生活发生的舞台。

博物馆作为“城市媒体中心”的职能

形成城市公共展示空间

传统的博物馆展示空间只是室内化的,基本上属于博物馆内部空间,而对于城市角度上的公共展示空间却是由内而外的展示方式。巨型的屏幕与建筑的表皮相结合形成了新媒体的展示环境,城市空间变成了展示场所,参观者变成了来往的人群,信息的传递能力得到了巨大的拓展。博物馆将展示空间拓展到外部与周围环境形成一个交流、感知、反应和相互作用的界面,这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体现了普通大众的心理需求,着重信息的交互。这种操作方式将建筑外界面变成为一个发布信息的平台,城市空间不再是单纯的阅读,而很可能是以一种互动的方式呈现。时下,很多先锋的博物馆设计已经把外部的公共展示空间视为一种重要的展览手段加以考虑,使其与传统的展览方式相结合。

消解传统媒体建筑界限

随着时代的发展,新的信息媒介的产生,使得一些传统的媒介形式不再是存在的主体。与此同时,人的交流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进入博物馆中的人们,将不仅仅满足于参观的愿望,还会有阅读、听觉享受的要求,传统的媒介形式将被新型的媒体所取代,人们将以相互补充的方式混杂的使用它们。笔者认为,应该提供一个独立的大空间,内部没有任何阻挡,展览的方式也不固定,可随时进行更换,并且可随时加入其它的活动内容。

增值“文化游移”现象

相较于之前的博物馆,当代博物馆的高速兴建超越了独立展示极大丰富的视觉艺术品以建构地方形象的需求,而试图从更大范围以大众文化的形态回应当代生活的需求。在这里,博物馆这样的媒介传递的不光是视觉艺术的信息,更多的是传递一种外来文化或者某种社会效益和商业价值的信息。于是,建立博物馆品牌,使这种品牌效应在城市中以媒介的形式传播,无疑会扩大博物馆的公共性和文化性的繁衍能力。博物馆品牌,是一座博物馆在公众心目中的印象、感受和看法的总和,它体现出博物馆被认识、理解和支持的程度。当代博物馆发展迅速、数量激增,其职能和服务对象不断扩大,与其它公共文化机构形成竞争,为了继续生存和谋求优势,大多数博物馆都将提升品牌形象作为建设发展的首要目标,以期争取更多的观众和支持。

博物馆作为“城市象征空间”的职能

体现城市图标价值

在当代建筑研究领域,博物馆在城市和公共空间的建构中担当着重要的角色。世界上每一周就有两个新的博物馆开放,这表明用于文化交流的空间越来越成为一种认知符号,定义出区分各种阶层的界限。近年来,新博物馆的修建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鲜明地展现出建筑在城市变更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甚至可以说,建筑设计在城市规划中的首要地位由此确立起来。自从20世纪后期以来,城市中的博物馆建设越来越重视城市形象职能的体现。作为一个城市地区的特色代表,城市由于博物馆的存在而更加知名。在很多新建博物馆案例中,业主需要建筑师创造独特的建筑形式,以构成城市鲜明的地标。对于城市来说,博物馆独立于它们内部展示的艺术品,其自身构成了永久的展品。在许多城市,博物馆逐渐成为城市的主要地标和文化象征,它们最大的价值在于具有文化的象征性和公共性。

延续城市主题文脉

分析博物馆建筑在城市中的地位,不能局限于空间坐标上的位置关系,而必须注意时间上的延续性和文化的发展,作为空间物质实体,博物馆处在城市空间脉络中特殊的点上,对于城市空间结构的完善起到了一定的作用;而作为城市历史文化的载体,博物馆应该是城市特定环境中历史、文化特点的表征,使人们身处其中时因潜意识中的熟识而产生心理上的认同感和地域上的确定。每个国家和民族,以至每个城市和地域,都有其自身的历史文化传统。而博物馆建筑作为重要的文化设施,其创作必然要表现出来所在环境的文化需求。

促使城市经济触媒

博物馆与一般学校、图书馆、科研机构等文化建筑不同,尤其是综合类、艺术类、历史类、民族民俗类,收藏类的博物馆,不仅有广泛的收藏,而且许多藏品还是人类文明的艺术结晶。这使博物馆比一般文化建筑具有更加强烈的艺术内涵,更能激发建筑师为它们创造具有特色的建筑造型。因此,许多博物馆在建筑群中占据主导地位,或是成为推动城市经济、带动当地的税收、就业、旅游和文化投资的重要元素。近10年内增建的博物馆中,就有不少是以推动社会经济发展为目标的,因为它们可以在介入城市发展的过程中引起一连串的经济反映。

时代的变革、社会的发展要求当代建筑也做出相应的变化。博物馆建筑作为最具可塑性和最具表现力的一类公共建筑,在变革中表现得最为突出和强烈。传统意义上的博物馆建筑,只是一个封闭的建筑体,其职能莫过于储藏、展览和供研究之用,参观博物馆的人们,都要怀着朝圣般的心情前往。而当今时代,博物馆建筑的旧貌已一去不复返,其不再仅仅作为一个建筑单体而存在,更多的是与其所处的城市发生了联系。除却传统意义上的街道、广场等供人活动的城市公共空间,博物馆建筑也可以作为一类“公共空间”而存在;其传递信息的媒介能力已不仅限于建筑内部,而是拓展到了外部空间,或者倾向于整个城市;其处在城市中的凝聚力和象征性形成了一个“场”空间,向城市辐射着能量,使边缘空间不断地得以触媒。基于此,笔者以为,当代博物馆建筑的职能有了一定规模的拓展,并且将其拓展表现进行了归纳总结。

参考文献

程世丹.构造城市公共空间的建筑.华中建筑.2003/1

王路.关联的容器——当代博物馆建筑的一种倾向.时代建筑.2006/6

周根红.博物馆与城市文化的空间生产.东南文化.2010/6

猜你喜欢
职能博物馆空间
数字化时代政府掌舵职能的再思考
空间是什么?
创享空间
博物馆
关于会计职能转变若干问题探究
露天博物馆
博物馆
QQ空间那点事
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