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鉴农村聚落建设生态住区

2011-12-31 06:51王诒建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2011年28期
关键词:居住空间

【摘要】住区是人类文明的重要产物,当前各种环境问题对住区的建设产生了一定影响,将生态学思想引入到人类住区建设之中已成为改善住区环境的有效对策。农村聚落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不断适应自然生态环境,同时也创造了安全舒适的社会交往空间。城市住区作为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借鉴农村聚落中的精华部分,把生态与社区的思想融入现代住区设计之中,实现人类与环境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

【关键词】居住空间;农村聚落;生态住区

住区是当今社会人们生活居住的的场所,占据着城市25%~40%城市空间。纵观历史,在不同的社会发展背景下,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住区建筑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简单的住屋,即六七千年前,原始社会聚落的“茅茨土阶”阶段,第二阶段为一定精神意义与物质功能的住宅和住宅群,如北方的四合院,苏州私家园林,古代城市的“闾里”制和“里坊”制,借构筑体现“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的封建意识,第三阶段为社会化住区,随着工业革命带来的资本主义大发展,大量人口涌入城市,大规模解决人口居住问题,第四阶段为创造绿色人居环境阶段,在社会进一步发展和理论不断提高的基础上,人们更加认识到居住环境的可贵和相互间情感交流的需要。

影响居住空间的环境因素包括自然生态和社会文化。人们受资源、气候等自然条件的限制,在长期的生产生活过程中,人们充分发挥创造性,适应所处的自然条件,创造了丰富多彩的居住形式,如黄土高原的窑洞产生于自然条件的限制,木材短缺,经济匮乏,气候少雨等结合坚实的黄土,创造了冬暖夏凉的居住型式,并得以延续和发展。同时农村聚落具有更多的交往空间,以地缘及血缘关系为纽带,使身居其中的人们具有安全感、领域感、社会认同感和对居住地的特殊感情,在农村社区中,地广人稀,人们之间互相熟悉,彼此了解,交往带有一种很强的个人性,甚至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现代城市住区应汲取农村聚落的积极成分,深入研究其空间布局和建筑形式,努力创造一种安全舒适的空间环境,创造一种有利于人们相互交流的空间环境,使住区有一种凝聚力,从而产生融洽的人际关系,住区的交往空间使人们相互沟通,使犯罪分子望而却步,良好的人际交往就是安全防卫的最佳方式。深入研究农村聚落,发掘其中的某些特点,这对把生态与社区的思想融入现代住区设计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生态思想早在亚里士多德与荀子时代就开始萌芽了,在上世纪20年代形成学科框架,主要研究生物与环境关系,上世纪50年代已意识到自然对人类的重要性,开始考虑自然与人的相互关系,并试图运用到设计中,60年代在《设计结合自然》一书中深刻阐述人与自然的关系,抨击了现代技术由于轻率和不加思索的应用科学知识和技术,已经损坏了环境和降低了它的可居住性,同时通过生态的设计描述了设计结合自然的方法,成为生态建筑学的基石。与农村聚落有某些相似之处,城市生态建筑学采取集中聚居的概念,反对由于汽车普及引发的离散居住的概念,反对城市的无限扩张。这就要求我们正确处理人、技术和自然之间的关系,技术包括规划、选址、设计、施工等一系列行为,这些是人与自然联系的媒介,并体现人与自然关系的平衡,正确适度的运用技术,才能维系这个平衡。另外,生态学中再生与共生的原则对现代住区规划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再生原则认为自然界中的物质、资源是有限的,因此成熟的自然生态系统必然表现出对物质、资源的高效和循环式利用。在居住区设计中充分考虑对可再生资源(太阳能、风能)的高效利用,减少对人工资源的依赖。共生原则认为在不同有机体或小系统间建立合作共生及互利互惠的关系,使整个系统有序,如与环境共生的住宅,采用屋顶绿化和垂直绿化,用生物特性来调节室内气候,减小能耗和环境污染。以上生态思想在居住中的具体应用,可以从不同自然条件、资源条件下的聚落建筑中得到某些启发。

聚落中完整的社会结构以及人们所具有的地域认同感、归属感、安全感与近代社区思想有一些相似之处。社区的思想是一个社会学上的概念,“社”是一种集体组织,“区”是指地域,社区是指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具有某方面共同利益的群体相互交往、相互影响,形成共同的利害关系及价值准则。社区就是地域生活共同体,德国社会学家拖尼斯提出形成社区的四个条件:①具有一定社会关系,②在一定地域内相互独立,③有比较完善的公共服务设施,④有相近的文化、价值、认同感。社区更加强调人际间的社会互动关系,所属人群对所在地域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即所谓的社区意识。社区概念主要在于针砭以往居住区、居住小区对人们生动的生活及多元化的空间环境的表达力的不足,重在体现居住的社会文化性,建立一种地域感,使家庭单位联合成一个具有一定社会凝聚力的、可识别的、无形的统一体,居住环境具备了这些品质,就可以认为它具有了社区性。如我国传统的“四合院”,表面上可看作是一个建筑形式,但实际上它已超越了形式的范畴,它蕴涵者深厚的文化因素,体现系统化的社区结构,已经衍化为一种居住文化,新型社区也将成为一种新的居住文化。今天,人们备加重视社区的概念,是由于人们在逐渐失去融入自然、造化自然的人文意境的寄托,失去与地域的历史文化相联的古老传统,失去亲切和睦的邻里交往空间与活动场地之后,突然发现他们的生存空间已异化为以多、高层公寓为主体的居住形式。社区作为生存空间强调对人类心智健康的影响,形成居民共同的归属感,促进人际交流,以可识别性和地域建筑文化为追求目标。

我国目前已进入城市化发展的快速阶段,主要表现在城市人口数量在社会总人口中的比重逐渐上升和城市的某些特征向周围的郊区传播扩展,使当地原有的文化模式逐渐改变的过程,结合当前情况,深入研究农村聚落居住形式的优点,把其中积极的成分引入城市住区,使住区环境与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完美结合起来。当前在我国,相当数量的开发项目征用了富饶的耕地,城市迅速扩张,可耕地面积迅速减少,资源大量消耗,居住建筑形式单调,忽视人的深层心理需求,因此对现代居住的认识不能仅停留在满足住的要求,而且还要从多领域、跨学科的角度去深入研究。

借鉴农村聚落,现代住区的规划要注重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的有机结合,居民的活动空间与大自然的天然网络相融合,人与人之间相互交流、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使人们对自己的住区有强烈的认同和深深的依恋。因此,在进行住区设计时首先要结合自然特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结合太阳设计。太阳决定了建筑形式的某些地域性,如南方建筑普遍采用深檐、敞廊、骑楼、大层高、通透的语汇,而北方的建筑则空间封闭、厚重。居住区的建筑设计决不能漠视这些现象而采用千篇一律的建筑形式,在北方采用的南向大玻璃窗、日光廊道、热惰性体对南方来说就不合适。结合太阳的设计还表现为对阳光的主动利用,如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空调、太阳能电池等。②结合水设计。居住区内的排水系统往往在降雨后的短时间内迅速将雨水排走,而生态观点的模式是阻止或减缓地表径流—蓄水--缓释或利用。这一过程涉及到:屋面蓄水、生态地面的滞水及渗水、雨水及污水管的更新设计等方面,这并不意味着景观的僵化,相反,其中蕴含着新的景观生成机制。例如水池、跌水、喷泉、输水管以及可接近的水域边界将组成参与性的动态景观,成为人们流连的场所,更增进了居住的社区性内涵。③结合土地设计 。结合土地设计不仅指结合地形、地貌设计,还包括保护土壤,防止水土流失。除软质铺地、生态铺地外,建筑间角落、屋顶、阳台甚至墙面等部位都是潜在还原地表土的对象,进而又显示了城市植物生长与城市农业的可能前景,预示了更高层次意义上的生态住宅的美好前景。其次还有结合风设计,结合动植物设计等。另外,还要强调居住的社区性,注重交往空间的规划,为居民参与社区事务提供可能。人的意识中有表达自我的要求,“心性本具,相由心生,三界惟心,境随心转”,建筑作为人的“第三层皮肤”,早在奴隶社会之前就已成为体现精神意识的途径。

农村聚落经过长期的发展演变,历史赋予其适应自然环境的独特之处,同时又具有完整的社会组织结构。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更多的农村人口将转变为城市人口,人们的生活、生产方式将发生变化,也将面临环境、污染、能源等诸多问题,城市住区作为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借鉴农村聚落中的精华部分,努力创造生态社区,满足环境方面与人的精神方面的需求。

[参考文献]

[1] 李德华.城市规划原理.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2] 张玉坤.聚落·住宅——居住空间论.天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1996.

[3] 董鉴泓.中国城市建设史.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4] 陈易.城市建设中的可持续发展理论.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3.

[5] 王笑梦.住区规划模式.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作者简介】:王诒建,注册规划师,邢台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高级工程师。

猜你喜欢
居住空间
针对幼儿居住空间的室内设计
基于人文关怀的无障碍居老住宅空间设计
浅谈残疾人居住空间无障碍设计
试析居住空间设计中的环保节能
居住空间设计的思考方法
儿童住宅室内空间设计研究
环境心理学在老年人居住空间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老年人居住空间的室内陈设设计
居住空间绿饰陈设原则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