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某社区居民抑郁症防治知识知晓情况调查

2012-01-03 01:11马蕴宜刘芳黄森翟所迪
中国社会医学杂志 2012年4期
关键词:被调查者人群问卷

马蕴宜, 刘芳, 黄森, 翟所迪

抑郁症是当今社会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抑郁症是一种妨碍社会和躯体功能的严重精神科疾病,有2/3的患者出现自杀想法和行为[1]。长期追踪发现,有15%~25%的抑郁症患者最终死于自杀[2]。虽然抑郁症发病率高、危害很大、自杀率高,其发病机制也仍存在争议,但抑郁症并非不治之症,通过药物及心理治疗一般都能取得效果[3,4]。目前的研究对抑郁症状及抑郁症的治疗、发病原因及发病特点报道较多[2],但社区居民对抑郁症状的认知状况却很少有报道。本文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北京某社区居民对抑郁症状的认知状况,为抑郁症状及抑郁症的预防、治疗保健和提高居民生活质量提供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北京市海淀区花园路牡丹东里社区的居民为调查对象。调查对象纳入标准为:该社区常住居民(户口在该社区),年龄12岁以上,能够配合调查。排除患有智力障碍或认知障碍、精神分裂症等重性精神障碍的对象。

抽样比例为常住居民总数的1/10,利用居委会提供的居民名单进行简单随机抽样。共抽取样本300例,符合调查对象纳入标准的250例。

1.2 调查方法及内容

采用自行设计的自填式问卷调查,由经过培训的调查员面对面进行现场无记名调查,问卷当场回收。调查时间为2010年7月5~18日。调查问卷内容包括个人基本信息(年龄、文化程度、婚姻状况、健康状况、是否患抑郁症等)、对于抑郁症的发病情况、临床表现、危害、治疗、预防的认知情况。问卷总分为10分,每题1分。多选题无错选、漏选方可得分。

1.3 统计方法

所有数据采用Excel建库录入,并运用Excel及SPSS 18.0进行统计描述。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发放问卷250份,收回问卷240份,有效问卷数量为213份,有效回收率85.2%。有效问卷应答者中,男86人(40.4%),女127人(59.6%);年龄范围:18岁以下8人(3.8%),18~49岁82人(38.5%),50~65岁80人(37.6%),65岁以上43人(20.2%);文化程度:小学及以下18人(8.5%),中学或中专103人(48.4%),大专49人(23.0%),大学本科及以上43人(20.2%)。所有问卷中被调查者均否认独居、否认曾患或现患抑郁症。

2.2 问卷总评分

问卷总分的平均值为4.5分,18~49岁人群(4.99分)及教育程度为中学或中专的人群(5.12分)平均分最高。按总分0,1~3,4,5,6~8,9~10分段,总分9~10分的问卷0份;6~8分54份,占总问卷数的25.5%;5分55份,占总问卷数的25.9%;4分53份,占总问卷数的25.0%;1~3分50份,占总问卷数的23.6%;0分1份,占总问卷数的0.5%。1~3,4分分组中50~65岁人群正确率最高,5,6~8分分组中18~49岁人群正确率最高,在所有分组中教育程度为中学或中专的人群正确率最高。对不同分数的教育程度(χ2=70.6,P<0.01)及年龄组(χ2=68.9,P<0.01)人数进行统计学比较,两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表1 问卷总分各分组情况 %

2.3 对抑郁症的基本认识

能够正确认识抑郁症发病情况的有97人,占45.5%;能够对抑郁症患者采取正确态度的有200人,占93.9%;能够正确认识抑郁症疾病本质的有121人,占56.8%。

对抑郁症发病因素的认识方面,只有2.8%(6名)被调查者能够选出全部正确选项;但被调查者中,对发病因素完全不了解的也仅占少数,总计6人(2.8%);在至少了解1项抑郁症发病因素的被调查者中,有25人(11.7%)认识到“患有慢性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也是抑郁症的发病因素。见表2。

表2 对抑郁症发病因素的认识情况 n=213,%

2.4 对抑郁症临床表现和治疗的认识

2.4.1 对抑郁症临床表现的认识 被调查者中,有133人(62.4%)将“常常出现幻听、幻视、妄想”等精神分裂症状等同于抑郁症症状;仅有29人(13.6%)能够认识到“身体不适,头痛、腹痛等,但就是查不出原因”可能是抑郁症的临床表现;所有被调查者在问卷中均未能正确选择抑郁症的全部临床表现。见表3。

2.4.2 对抑郁症治疗方法的认识 能够全面正确认识抑郁症治疗方法的有67人(31.5%);59人(27.7%)认为抑郁是“思想问题,只要做好思想教育工作就会好”;134人(62.9%)认识到抑郁“有时需要住院治疗”;54人(25.4%)认为“目前对抑郁存在有效的药物治疗,单独用药即可”;177人(83.1%)选择了“应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联合进行”;13人(6.1%)选择了“不清楚”。见表4。

表3 对抑郁症临床表现的正确认识情况 n=213,%

表4 对抑郁症治疗正确认识的情况 n=213,%

2.5 对抑郁症预防的认识

能够全面正确认识抑郁症预防的共18人(8.5%);18 岁 以 下 (25.0%)和 大 学 本 科 及 以 上(11.6%)选择率最高;较多被调查者认识到适量运动和适当的情绪宣泄有助于预防抑郁,分别为160人(75.1%)和177人(83.1%);131人(61.5%)错误地认为经常改变生活方式可预防抑郁;32人(15.0%)选择了“多吃维生素或保健品”。

3 讨论

WHO统计发现,全球范围前10种致人残疾或丧失劳动能力的疾病中,抑郁症位居第5,并且预测到2020年,除心血管疾病以外,抑郁症将成为影响寿命、增加经济负担的第2大疾病、21世纪人类健康的主要杀手[5,6]。而包括抑郁症在内的精神疾患在我国疾病总负担的排名中居首位,已超过了心脑血管、呼吸系统及恶性肿瘤等疾患。2001年世界卫生日将“精神卫生”定为主题,而在2003年精神卫生日主题为“抑郁影响每个人”。但在我国精神疾患的治疗中,仍普遍存在识别率低、治疗率低的问题。国内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抑郁症1999年治疗率是10%[4];而2008年的报道仍没有明显进步[7]。关于抑郁发病情况的调查已有较多文章发表[8,9],但未检索到国内在社区人群中开展的抑郁相关知识知晓度调查。

本调查发现,尽管抑郁症已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但社区居民中对抑郁症的临床表现、治疗和预防仍存在认识不足的情况。对于抑郁症的临床表现,所有被调查者均未能完全回答正确,表明目前社区居民对抑郁症的临床表现尚缺乏全面的认识。多数人没有意识到,不明原因的躯体症状可能也是抑郁症的临床表现[3,10]。并且居民对抑郁症的临床表现存在误解,有近6成的人将神经分裂症与抑郁症的临床表现混淆。对抑郁症的临床表现缺乏基本认知,使得居民在自身或家庭成员出现抑郁症状时,不能及时到医院就诊,也就无法进行早期干预。而对于抑郁症的危害,虽然多数人了解并不全面,但有近9成的人能够认识到抑郁症可能导致患者自杀,这对于预防抑郁症患者自杀是有益的。

对于抑郁症治疗的知识,部分被调查者仍存在错误认识,如认为通过思想教育工作可治疗抑郁,也有部分被调查者夸大药物治疗的作用。并且有近1成的人表示对于抑郁症的治疗完全不了解。这可能与人们认为自己不会患上抑郁症,并且认为这方面的知识过于专业,因而关心较少有关。对于抑郁症防治方法的低认知率可能是导致抑郁症治疗率低的原因之一。从此次调查问卷总分值的统计结果来看,问卷的平均分仅为4.5分,这虽然与多选题选项较多,不易答对有关,但是依然反映出被调查者对于抑郁症的相关知识掌握较少,甚至存在误解。在18~49岁及教育程度为中学或中专的人群中,问卷的分数相对较高,这与近年来卫生部门加强了抑郁症相关知识的普及及教育,教育部门也在学校开展了心理卫生教育有关[11]。因此,对于年龄较大人群及社会人群更应加强抑郁症知识的普及。

本研究仅对一个社区的居民进行了抽样调查,调查样本量较小,结果的统计分析会有一些偏差。但根据本次调查结果,北京社区居民对于抑郁症防治知识尚存在欠缺,特别是抑郁症发病因素、临床表现和防治方面,今后需在以上几个方面加强宣传教育,特别是对于年龄较大人群和社会人群。

[1] 卫生部疾病控制司,中华医学会精神病学会,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中国抑郁障碍防治指南[S].北京:卫生部,2003.13-60.

[2] 赵明,赵鹏.综合性医院对抑郁症的诊断与治疗[J].医学综述,2009,15(10):1552-1553.

[3] 罗盛,蒋云,吴恺,等.综合性医院抑郁症的特点及疗效分析[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18(8):587-589.

[4] 葛玲飞,陈丽君.家庭成员的护理干预对降低产后抑郁症的作用[J].中国社会医学杂志,2008,25(5):294-295.

[5] 世界卫生组织.精神卫生政策与服务指南[R].日内瓦:WHO,2003.11.

[6] 顾牛范.抑郁症——全科医生诊疗中的误区[J].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2005,24(8):592-594.

[7] 刘明.普通内科对抑郁症的误诊分析[J].海南医学院学报,2008,14(6):671-672.

[8] 马辛,李淑然,向应强,等.北京市抑郁症的患病率调查[J].中华精神科杂志,2007,40(2):100-103.

[9] 洪忻,李解权,梁亚琼,等.南京市中学生抑郁症现况调查[J].现代预防医学,2011,38(5):903-906.

[10] 王涛,陈玉龙,卢艳如,等.综合医院消化门诊以躯体症状为首发的抑郁症调查5 754例[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10,18(8):851-853.

[11] 杨虹,苏莉,黄佟,等.205名高一新生心理卫生知识知晓率调查[J].现代预防医学,2008,35(11):2078-2079.

猜你喜欢
被调查者人群问卷
一个可供选择的全随机化模型
糖尿病早预防、早控制
00后阅读偏好的三大特点
我走进人群
财富焦虑人群
问卷网
问卷大调查
问卷你做主
秘书缘何成为『高危人群』
你为何不能幸福地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