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能源发展分析及路径选择

2012-01-05 11:47刘志雄
中国矿业 2012年6期
关键词:生物质能太阳能新能源

刘志雄,王 玥

(广西民族大学商学院,广西 南宁530006)

新能源,又称非常规能源,是在新技术基础上,系统地开发利用的可再生能源,如核能、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海洋能等。新能源具有污染少、储量大、永续性等特点,发展新能源已经成为世界能源发展的重要方向和领域。当前,中国新能源发展表现出的特点,发达国家新能源发展对我国具有的启示,未来我国新能源发展应该选择的路径,本文将对这些问题进行研究。

1 中国能源消费的现状

据统计,世界能源消费总量从2000年的9382.4百万t油当量增加到2010年的12002.4百万t油当量,比2000年增加了27.92%(表1)。2009年之前,美国是世界上一次能源消费量最大的国家,占世界的比例保持在20%左右。2010年,我国一次能源消费总量达到2432.2百万t油当量,成为世界上一次能源消费最多的国家,占世界的比例达到20.26%。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能源消费结构基本上是以煤炭消费为主,煤炭消费占能源消费总量的70%左右(表2)。石油消费也占有一定比例,2011年石油消费占能源消费总量的18.4%。水电、核电和风电消费占能源消费的比重表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从1978年的3.4%上升到2010年的9.0%。我国的能源消费结构仍然不合理。

从能源供需状况来看(表3),1992年之后我国能源消费总量开始超过能源生产总量,当年的能源供需缺口为1914万t标准煤。2009年,能源供需缺口达到32028万t标准煤,能源供需缺口进一步增大。尽管2010年的能源供需缺口下降为28023万t标准煤,但供需缺口仍然非常大。此外,2010年我国煤炭净进口达到1.46亿t,创下历史新高;当年石油消费总量为4.49亿t,其中进口2.39亿t,进口依存度达55%。

表1 主要年份世界及中国一次能源消费量比较 (单位:百万t油当量/%)

注:原始数据来源于《BP世界能源统计2011》。

表2 中国能源消费构成(单位:%)

注:2010年之前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11》,2011年数据是根据《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计算得到。

表3 主要年份中国的能源供需状况(单位:万t标准煤)

注: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11》,能源供需缺口=能源消费总量-能源生产总量。

总之,我国能源消费总量在不断增加,能源供需缺口在不断增大,而能源消费结构不合理,传统能源消费仍然占主体。因此,我国需要改变能源消费现状,缓解能源消费危机,解决途径之一便是发展新能源。这是由于发展新能源不仅可以节能减排,而且能够更加有效地利用资源,扩大市场需求,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双赢”。

2 中国新能源发展的现状及特点

2.1 我国新能源发展的总体状况

当前,新能源发展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并成为全球经济新的增长点。与传统能源产业发展不同,我国的新能源产业发展与全球同步,并在国内外市场强势拉动下,凭借国内资源和制造成本优势,在短时间内迅速成长为全球新能源产业大国。其中,民营企业是新能源产业发展的主体,产业园区是新能源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地方政府成为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1]。民营企业、产业园区和地方政府的共同作用,加上新能源的技术进步,极大地推动了我国新能源产业的快速发展。总体来看,我国新能源技术不断进步,产业规模迅速提高,新能源装备制造业水平和产业化技术研发水平提升迅速[2]。

2.2 我国新能源发展的主要特征

2.2.1 新能源发展迅速,产业不断升级

我国新能源发展迅速。2007年,我国太阳能产业规模就已经位居世界第一,是全球太阳能热水器生产量和使用量最大的国家。2008年,我国生产的太阳能热水器占世界的比例高达72%(表4)。同期,我国太阳能电池占世界规模的比例也达到40%,成为全球太阳能电池第一大生产国。由于新能源领域技术的不断进步,新能源占国内能源生产总量的比重不断提高,生物质能、核能和地热能等新能源发展越来越迅速,新能源产业不断升级。以生物质能为例,发展“可再生能源资源+生物质能源”是一种很有前途的路线[3]。我国生物质能来源丰富,仅国内秸秆类每年有7亿t以上在田间直接燃烧。经过多年的不断实践和探索,我国生物质能的开发利用取得了较大成效,形成了一定规模,为保障能源安全做出了巨大贡献[4]。

表4 2008年全球新能源产业规模以及中国所占比例

注:数据来源于赛迪顾问(2010)。

2.2.2 新能源产业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

当前,我国已经在光伏电池制造、太阳能电池封装材料、风电装备制造、风电零部件制造等领域涌现出了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能源制造技术,新能源产业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截至2010年底,我国累计风电装机容量达4473万kW,位列全球装机排名第1位。我国风电行业专利申请量也由1985年的23件增加到2010年的2686件,风电行业专利申请的创新主体则从1985年的22人增加到2010年的1245人,表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资料来源于中国电力报:从专利申请看风电领域技术创新,2011。。我国新能源产业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不仅是源于新能源产业技术投入力度不断加大,大量新能源研究机构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2.2.3 新能源产业发展得到国家政策支持

当前,我国积极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推动新能源产业发展。2006年1月1日正式实施《中国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为新能源的发展确立了法律基础,并将新能源发展作为能源发展的优先领域。此外,2007年国家发改委发布《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2009年北京市出台《北京市振兴发展新能源产业实施方案》以及同年上海市出台《关于促进上海新能源产业发展的若干规定》等,都将新能源产业发展作为重点对象。在一系列政策支持下,预计到2015年我国风电、太阳能、生物质能、太阳能热利用及核电等非化石能源开发总量将达到4.8亿t标准煤。其中,风电将达到1亿kW,年发电量1900亿kWh;太阳能发电将达到1500万kW,年发电量200亿kWh*资料来源于经济参考报:可再生能源规划目标敲定,电力配额制明年或推出,2011-12-16。。

总之,我国新能源产业发展成效显著,在国家和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各地都在较大规模地投资新能源建设,新能源装备制造业水平和产业化技术研发水平提升迅速,我国新能源产业发展已经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3 发达国家的新能源发展

3.1 美国的新能源发展

美国的新能源产业发展非常迅速,据美国能源部信息署统计,在2006~2010年期间,美国生物质能源在可再生能源消耗中的份额从49%增加到53%[5],2009年的风能则比2000年增长了14倍[6]。美国新能源产业的快速发展得益于政府制定的能源战略政策,例如美国总统奥巴马拟定的能源战略政策目标则包括:大力开发可再生能源、控制温室气体、提供大量绿色就业岗位、提高美国的能源利用效率等。自2010年开始,美国计划用3年时间使可再生能源产量增加一倍,2012年可再生能源占发电比例提高到10%,2025年增至25%。美国未来10年还将投资1500亿美元建立“清洁能源研发基金”,用于太阳能、风能、生物燃料和其他清洁可替代能源项目的研发和推广[7]。2030年,美国将用20%~41%的玉米及非粮原料来替代30%的石油运输燃料;2050年达到替代50%的石油运输燃料。

3.2 日本新能源发展

日本常规能源较为匮乏,因而非常注重新能源发展。例如,日本新能源中核能的100%和可再生能源的72.1%都集中在电力行业[8]。为了摆脱对进口和传统能源的长期依赖,日本能源政策把重点放在节约传统能源、发展可再生能源和新型能源,以实现能源生产和消费的可持续发展。

日本发展新能源离不开政策支持以及长远规划。2004年日本公布了新能源产业化远景目标,即到2030年把太阳能和风能发电等新能源技术扶植成商业产值达3万亿日元的支柱性产业之一[9]。2010年,日本在修订的《日本战略能源计划》中更明确地将扩展可再生能源的引入和提高核能生产以实现国家能源战略[10]。在具体行动方面,日本软体银行于2011年5月底则表示将斥资数亿美元在东日本推动大规模太阳能电厂计划,目标是在2020年以前将可再生能源发电量的比重提高至30%[11],可再生能源将成为日本下一步能源发展战略的核心。

3.3 德国的新能源发展

德国在沼气、风能、太阳能、电动汽车、生物质能等方面的技术在世界新能源产业发展中处于领先地位。例如,在太阳能发电市场,德国占世界太阳能发电产能的55%[12]。德国新能源领域的快速发展得益于2000年颁布实施的《可再生能源法》以及一系列战略路线的制定,如1991年的《电力输送法》,1998年的“10万屋顶计划”,2002年的《环境相容性检测法》和2009年的《德国可再生能源取暖法》。一系列政策法规的支持,使德国新能源产业发展非常迅速,并领先于世界各国。据德国能源署统计,2007年德国新能源供给中生物质能占70.1%,水电占9.1%,光电占1.3%,地热占1.0%,太阳能占1.6%,其他占16.9%[13]。德国确立了能源发展的总体目标,即到2020年可再生能源的发电比例达到20%,2050年达到50%[14]。此外,德国联邦环境部和各大研究机构研究发现,到2020 年新兴能源及其产业为德国经济所做出的贡献将首次超过汽车工业和机械制造业的产值,成为德国的第一大产业。

总之,从发达国家对能源政策的调整以及新能源产业发展的状况来看,发达国家在新能源发展上高度重视,通过实践不断地对新能源政策进行调整和完善,并拥有先进的技术。因此,对正处于快速发展的我国而言,发展新能源产业需要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以期实现新能源产业发展目标。

4 中国新能源发展的路径选择

4.1 加强核心技术研发,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发达国家在新能源领域的研发一直走在世界的前沿,引领着世界前进的脚步。尽管我国新能源产业发展迅速,已经成为世界风电装机第一大国、太阳能电池生产第一大国,但基础研发领域投入明显不足,核心技术瓶颈始终存在,这制约着新能源产业的长远发展。而对于新能源生产企业来说,既要依赖于国外技术,又要参与国际激烈的竞争,但发展新能源所需资金不足以及融资难成为制约其自主创新能力的主要问题,一个有效解决途径就是制定一份详细的融资战略并认真执行[15]。我国新能源产业发展必须要迎合世界新能源产业发展的趋势,以新技术研发为核心,抢占新能源发展制高点,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4.2 继续加大对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政策支持

新能源产业发展离不开国家政策支持。自2009年以来,我国对新能源产业发展所持态度从“积极引导”提升为“战略高度重视”。“十二五”期间,我国新能源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建立初步适应大规模新能源发展的电网等重大基础设施体系,推动新能源装备制造业的壮大和升级,促进新能源市场的不断扩大,争取到2015年将非化石能源在能源消费中的比重提高到12%左右。预计到2020年,除水电外,可再生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将升至6%以上。国家将投入超过3万亿元的资金,推动包括太阳能、风电、生物质能等新能源的开发利用。

4.3 因地制宜发展新能源

当前,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新能源发展也在不断加快。然而,我国能源利用的主体还是传统能源(煤炭、石油),传统能源占我国能源消费的总量在80%以上。因此,发展新能源需要从长远考虑,因地制宜,需要优先开发利用具有资源优势的新能源。我国新能源资源品种齐全、数量多,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资源等十分丰富。据统计,我国的农业废弃物资源量每年约有3.0亿TCE,薪柴资源为1.3亿TCE,加上城市有机垃圾等,资源总量近7亿TCE。我国需要充分发挥这些资源优势以开发新能源,形成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一条能源链,实现可再生能源发展。

4.4 优化能源结构,提高能源利用率

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不合理,需要大力开发利用新能源,如生物质能、海洋能源、光能等,优化能源结构,以缓解矿物能源压力,减少环境污染,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此外,我国需要从管理和技术两个方面着手提高能源利用率。在管理方面,需要制定各行业节能降耗的标准、目标和政策措施,对各行业的耗能情况进行监督和奖罚等,促使企业不断提高能源利用率。在技术方面,通过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生产,发展和推广节能新技术,提高原煤和原油利用率,并加强在煤炭洗选加工、型煤、燃煤脱硫、使用清洁能源等方面的投资。

[1] 赛迪顾问.能源产业研究[N].2010-2-20.

[2] 任东明.国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和制度创新[J].中外能源,2011(1):31-36.

[3] Jim Lynch,Bioenergy Policy Analysis[R]. Copenhagen Biofuel Assessment Conference,2007.

[4] 刘志雄.何晓岚.低碳经济背景下我国生物质能发展分析及比较[J].生态经济,2012(1):117-121.

[5] U.S. Energy Information Administration. Renewable Energy Consumption and Electricity. Preliminary Statistics 2010[R]. Washington. DC:U.S. Energy Information Administration,2011.

[6] Rachel Gelman. 2009 Renewable Energy Data Book[R].Washington. DC:US Department of Energy,2010.

[7] 张国宝. 增加对新能源产业发展投资,抢制高点[N]. 新华网,2009-03-07.

[8] Agency for Natural Resources and Energy Comprehensive energy Statistics [EB/OL]. (2010-11-15). http://www. enecho.meti.go.jp/info/tender/index.htm.

[9] 姜雅.日本的新能源及节能技术是如何发展起来的[J].国土资源情报,2007(8):30-35.

[10] Ministry of Economy Trade and Industry Japan. The Strategic Energy Plan of Japan[EB/OL]. (2010-06-15). http://www.meti.go.jp.

[11] 日本和欧盟合作研发高性能聚光型太阳能电池[EB/OL]. (2011-06-16). http://www.most.gov.cn.

[12] 胡兴军.世界太阳能发电产业的发展形势及可借鉴政策[J].中国照明电器,2008(1):18-24.

[13] 黄玲,张映红.德国新能源发展对中国的战略启示[J].资源与产业,2010(3):48-53.

[14] 钱伯章.新能源——后石油时代的必然选择[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

[15] 张艳峰.我国新能源企业的融资战略研究[J].企业活力,2011(12):10-13.

猜你喜欢
生物质能太阳能新能源
瞿晓铧:让太阳能走进千家万户
发展农村生物质能源 给农民一个美好的环境
发展农村生物质能源 给农民一个美好的环境
太阳能维修等
生物质能源产业的比较优势
买不买新能源汽车
自制一个太阳能热水器
身边的太阳能
地里长出来的能源
绿色新能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