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泊酚和异氟醚对颅内肿瘤患者抗炎性因子的影响

2012-01-05 06:37王昆鹏
天津医药 2012年8期
关键词:异氟醚抗炎丙泊酚

王昆鹏 宫 建 白 宇

丙泊酚和异氟醚对颅内肿瘤患者抗炎性因子的影响

王昆鹏 宫 建 白 宇

目的:观察丙泊酚、异氟醚对颅内肿瘤患者抗炎性因子白细胞介素(IL)-4、IL-10及IL-13的影响。方法:择期全麻下行颅内肿瘤手术患者106例,ASAⅠ或Ⅱ级,随机分为丙泊酚组(P)和异氟醚(I)组各53例,P组采用血浆靶控输注丙泊酚3~6 mg/L,I组使用1%~2%的异氟醚持续吸入,2组术中均按需静脉给予芬太尼和维库溴铵,并于手术结束前5 min分别停止丙泊酚输注和异氟醚吸入。2组均于麻醉诱导前(T0)、术后0 h(T1)、24 h(T2)和48 h(T3)各时点抽取静脉血,测定血清IL-4、IL-10和IL-13水平。结果:P组和I组比较,T0、T1时,IL-4、IL-10和IL-13的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T2时,P组IL-10和IL-13的水平均高于I组(均P<0.01);T3时,P组IL-4、IL-10和IL-13的水平均高于I组(均P<0.01);P组、I组患者血清IL-4、IL-10和IL-13的水平自T0~T2时逐渐上升,T3时均较T2时明显下降(均P<0.01)。结论:丙泊酚靶控输注较异氟醚吸入可更好地增强颅内肿瘤患者术后抗炎性水平,这可能是丙泊酚较异氟醚发挥脑保护作用强的原因之一。

脑肿瘤 二异丙酚 异氟醚 白细胞介素4 白细胞介素10 白细胞介素13 丙泊酚

颅内肿瘤约占全身肿瘤的2%,占儿童肿瘤的70%,而其他恶性肿瘤最终会有20%~40%转移至颅内[1]。近年来颅内肿瘤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当肿瘤在颅内占据一定空间时,不论其性质是良性还是恶性,都会危及患者的生命。异氟醚作为临床常用的吸入麻醉药,对脑组织具有保护作用[2];丙泊酚作为一种静脉麻醉药,对心、脑、肺和肾等脏器的损伤也有一定的保护作用。本研究通过观察临床常用麻醉药丙泊酚和异氟醚对颅内肿瘤患者术后白细胞介素(IL)-4、IL-10及IL-13影响,为临床使用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择期颅内肿瘤(KernohanⅠ~Ⅱ级脑胶质瘤和脑膜瘤)手术患者106例,年龄35~60岁,男56例,女50例,体质量39~82 kg,ASAⅠ或Ⅱ级。采用分层随机法,分为丙泊酚(propofol,P)组和异氟醚(isoflurane,I)组。排除各种急慢性炎症、细菌与病毒感染、免疫系统疾病、结缔组织病、创伤、术后1个月内再次手术等患者。2组患者的年龄、性别、体质量、体质指数及ASA分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1。所选病例均通过医院伦理道德委员会的同意,并由患者或其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

Table 1 Comparison of baseline characteristics between two groups表1 2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n=53)

1.2 麻醉方法 术前30 min肌内注射苯巴比妥钠0.1 g、东莨菪碱0.3 mg,麻醉诱导用咪达唑仑0.15 mg/kg、芬太尼4 μg/kg、维库溴铵0.1 mg/kg,气管插管后控制呼吸:潮气量10 mL/kg、呼吸频率10~12 次/min、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CO2)]维持在30~40 mm Hg(1 mm Hg=0.133 kPa)。术中麻醉维持:P组采用血浆靶控输注丙泊酚3~6 mg/L,I组使用1%~2%的异氟醚持续吸入;2组均按需给予芬太尼、维库溴铵,并于手术结束前5 min停止丙泊酚输入和异氟醚吸入。操作均由同一个麻醉科医师进行。手术室室温控制在24℃~27℃。

1.3 监测指标 2组患者于麻醉诱导前(T0)、术后0 h(T1)、24 h(T2)、48 h(T3)各抽取静脉血5 mL,分别置于预冷的抗凝(2 mmol/L EDTA)试管中,采血后即刻4℃离心10 min,转速3 000 r/min,分离血清后于-70℃冰箱中保存待测IL-4、IL-10和IL-13。IL-4、IL-10和IL-13的测定采用放射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使用中国晶美生物工程有限公司进口原装试剂盒。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6.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同时间点2组间比较采用两样本t检验或t′检验(方差不齐时),不同时间比较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当资料不满足Mauchly球形检验假设时,采用Greenhouse-Geisser ε校正系数校正自由度;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方差齐性检验水准定为0.1。

2 结果

2.1 组间比较 P组与I组比较,T0、T1时IL-4、IL-10和IL-13的水平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T2时P组IL-10和IL-13的水平均高于I组;T3时P组IL-4、IL-10和IL-13的水平均高于I组,见表2。

2.2 组内比较 除P组IL-13水平T0∶T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P组、I组患者血清IL-4、IL-10和IL-13的水平自T0~T2时逐渐上升,T2时各组各指标均较T0、T1时明显增高,T3时各组各指标均较T2时明显下降,见表2。

Table 2 Results of serum levels of IL-4,IL-10 and IL-13 in two groups表2 2组患者血清IL-4、IL-10和IL-13水平的检测结果(,n=53,ng/L)

Table 2 Results of serum levels of IL-4,IL-10 and IL-13 in two groups表2 2组患者血清IL-4、IL-10和IL-13水平的检测结果(,n=53,ng/L)

IL-4:F 组间=5.30**,F 时间=4 123.77**,F 交互=27.21**;IL-10:F 组间=13.58**,F时间=3 334.10**,F交互=81.56**;IL-13:F组间=23.17**,F时间=2 256.85**,F交互=216.89**;*P<0.05,**P<0.01;除P组IL-13水平T0∶T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79)外,P组、I组组内各时点间IL-4、IL-10、IL-13水平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

指标IL-4 IL-10 IL-13组别P组I组t P组I组t P组I组t T0 37.50±7.75 37.08±7.00 0.29 66.40±13.56 67.22±15.40 0.29 41.18±6.96 42.16±8.68 0.64 T1 40.27±6.86 40.40±6.37 0.10 73.54±16.77 70.73±15.69 0.89 40.91±8.76 43.82±6.97 1.89 T2 124.31±21.31 119.79±15.93 1.24 207.22±40.30 171.08±32.92 5.06**108.43±22.78 78.56±13.55 8.20**T3 68.52±10.77 54.83±8.54 7.25**143.96±24.86 117.62±20.25 5.98**85.75±15.58 66.44±12.82 6.97**

3 讨论

丙泊酚、异氟醚作为临床常用的麻醉药,对脑组织的损伤均有一定的保护作用。颅内肿瘤由于其膨胀的浸润性生长和对脑脊液循环、脑血液循环的影响,可引发脑组织局部缺血、缺氧、水肿和坏死等诸多病理生理变化,并可引起颅内压升高,压迫脑组织,导致中枢神经损害[3],甚至危及患者生命。颅内肿瘤患者术后由于脑血液循环的恢复,可引起炎性细胞因子的变化[4]。

炎性细胞因子互相作用构成了炎性细胞因子网络,这个网络可分为2个子网络:促炎性细胞因子网络和抗炎性细胞因子网络,二者经常处在平衡/失衡相互对立统一的变化之中。IL-4、IL-10和IL-13均为内源性抗炎症细胞因子,既是具有抗炎活性的效应性细胞因子,又是与多种细胞因子相互作用的调节性细胞因子。IL-4是由Th2细胞产生的标志性细胞因子,除具免疫抑制作用外,还能刺激Th2细胞增殖,导致Th1细胞介导为主的免疫反应向Th2细胞介导为主的免疫反应转化,从而抑制炎性因子的产生。IL-10是主要由Th2细胞产生的抗炎性细胞因子,它通过改变细胞内信号传导途径而选择性抑制多种免疫活性细胞因子mRNA的转录,从而有效地抑制Th1细胞和B细胞合成细胞因子,在炎症反应的瀑布效应中从多个环节抑制炎性介质,发挥抗炎和细胞保护作用[5]。IL-13是一种多功能细胞因子,主要由活化的Th2细胞产生;IL-13能诱导单核巨噬细胞分泌并延长其生存期,抑制单核巨噬细胞产生致炎性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在抑制炎症反应中起重要作用[6]。

本研究显示,除P组IL-13水平T0∶T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2组患者血清IL-4、IL-10和IL-13水平均较麻醉诱导前升高,可见炎症反应在颅内肿瘤患者术后脑损伤的发生机制中发挥一定的作用,抗炎性细胞因子可能对促炎性介质的表达产生抑制作用。通过比较2组患者术后24 h及48 h血清IL-10和IL-13水平,可见P组各指标的水平均高于I组,说明2种麻醉方法对抗炎性因子分泌的影响不同,提示颅内肿瘤患者采用丙泊酚静脉麻醉的抗炎效果要优于异氟醚吸入麻醉[7-8],这可能也是丙泊酚比异氟醚对颅脑肿瘤患者脑保护作用好的原因之一,同时也为颅内肿瘤患者麻醉方法的选择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综上,丙泊酚可增强颅内肿瘤患者术后抗炎性的反应强度,可能较异氟醚吸入麻醉具有更广阔的应用前景。

[1]Landis SH,Murray T,Bolden S,et al.Cancer Statistics[J].CA Can⁃cer J Clin,1999,49(1):8-31.

[2]彭明清,夏佐中.异氟醚预处理与脑保护作用[J].重庆医学,2007,36(14):1436-1438.

[3]Collino M,Aragno M,Castiglia S,et al.Insulin reduces cerebral 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 in the hippocampus of diabetic rats:a role for glycogen synthase kinase-3beta[J].Diabetes,2009,58(1):235-242.

[4]Lin Z,Zhu D,Yan Y,et al.Herbal formula FBD extracts prevented brain injury and inflammation induced by cerebral ischemia-reper⁃fusion[J].J Ethnopharmacol,2008,118(1):140-147.

[5]Tabardel Y,Duchateau J,Schmartz D,et al.Corticosteroids in⁃crease blood interleukin-10 levels during cardiopulmonary bypass in men[J].Surgery,1996,119(1):76-80.

[6]Ward PA,Lentsch AB.Endogenous regulation of the acute inflam⁃matory response[J].Mol Cell Biochem,2002,234-235(1-2):225-228.

[7]Ceylan BG,Yilmaz F,Eroglu F,et al.Oxidant and antioxidant activ⁃ities of different anesthetic techniques.Propofol versus desflurane[J].Saudi Med J,2009,30(3):371-376.

[8]Chen RM,Chen TG,Chen TL,et al.Anti-inflammatory and antioxi⁃dative effects of propofol on lipopolysaccharide-activated macro⁃phages[J].Ann N Y Acad Sci,2005,1042:262-271.

10.3969/j.issn.0253-9896.2012.08.028

110001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麻醉科(王昆鹏,白宇);沈阳药科大学生命科学与生物制药学院临床药学教研室(宫建)

(2011-09-27收稿 2011-12-20修回)

(本文编辑 李国琪)

猜你喜欢
异氟醚抗炎丙泊酚
秦艽不同配伍的抗炎镇痛作用分析
牛耳枫提取物的抗炎作用
短柱八角化学成分及其抗炎活性的研究
七氟醚与异氟醚低流量吸入麻醉临床应用对比分析
地佐辛联合丙泊酚应用于无痛人流的临床探讨
熏硫与未熏硫白芷抗炎镇痛作用的对比研究
人参皂苷Rg1对异氟醚诱导caspase-3活化的影响
丙泊酚和瑞芬太尼联合应用对兔小肠系膜微循环的影响
异氟醚抑制Notch-1通路诱导小鼠神经干细胞凋亡
地佐辛复合丙泊酚在无痛人工流产中的应用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