羟乙基淀粉联合依达拉奉治疗进展性卒中的疗效观察

2012-01-05 06:37张志明
天津医药 2012年8期
关键词:羟乙达拉进展

陈 丽 张志明

羟乙基淀粉联合依达拉奉治疗进展性卒中的疗效观察

陈 丽 张志明

目的:探讨羟乙基淀粉联合依达拉奉治疗进展性卒中的疗效。方法:将100例进展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每组5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增加羟乙基淀粉和依达拉奉治疗,均连续治疗14 d。在治疗前后对2组患者治疗进行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及日常生活能力(BI)评分,并观察2组的不良反应。结果:2组治疗后的NIHS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治疗组治疗后的BI评分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前,2组间NIH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BI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羟乙基淀粉联合依达拉奉治疗进展性脑卒中的疗效确切,没有明显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

羟乙基淀粉 自由基清除剂 依达拉奉 卒中 NIHSS评分 BI评分

进展性卒中(progressive stroke,PS)指患者发生缺血性卒中后神经功能缺失症状和体征在48 h内或更长时间呈阶梯式加重,最终出现较严重的神经功能缺损,是临床常见的一种卒中类型。此类卒中亚型约占急性缺血性卒中的1/3,预后差,致残率、病死率均较高[1]。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和阻止疾病发展的药物。因此在临床中寻找合适的治疗手段尤为重要。我科自2010年以来采用羟乙基淀粉联合依达拉奉治疗进展性脑卒中100例,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1月—2011年11月在我院神经内科住院的100例进展性脑卒中患者。入选标准:(1)符合1995年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诊断标准,并经头颅CT证实。(2)起病48 h内神经功能缺损症状进行性加重。(3)首次发病或过去发病未遗留神经功能缺损。排除标准:(1)头颅CT显示有颅内出血、出血性梗死及大面积梗死者。(2)有严重的并发症,如严重的心、肝、肺、肾功能不全者。(3)有意识障碍、消化道溃疡或血液系统疾病及近期手术史。(4)血压超过180/120 mm Hg(1 mm Hg=0.133 kPa)。按住院时间排序,根据单双号随机分成治疗组50例,其中男25例,女25例,年龄52~78岁,平均(62.34±7.89)岁;对照组50例,男26例,女24例,年龄57~79岁,平均(63.43±8.02)岁,2组患者的年龄(t=0.086)、性别构成(χ2=0.04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 方法 2组均给予阿司匹林200 mg、立普妥20 mg,1次/d,丁苯酞200 mg,3次/d,均口服。同时给予小牛血清去蛋白提取物(锦州奥鸿)1.2 g和舒血宁注射液(神威药业)20 mL,1次/d,静脉滴注。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应用羟乙基淀粉500 mL,1次/d,静脉滴注,同时再给予依达拉奉30 mg,加入100 mL生理盐水中静脉滴注,30 min内滴完,2次/d,连用14 d。若合并有糖尿病、高血压或冠心病者,均给予相应治疗,并给予维持水电解质平衡、抗感染等治疗,且在病情稳定后指导患者进行积极的康复锻炼。

1.3 观察指标 在治疗前和治疗后第15天对2组进行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和日常生活能力(BI)评分,检查治疗前后的血、尿常规,肝、肾功能。并观察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11.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组治疗后的NIHSS评分明显低于治疗前,治疗组治疗后的BI评分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前,2组间NIH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BI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1。2组均未见明确不良反应,治疗14 d后的血、尿常规,肝、肾功能均未见明显异常。

Table 1 Comparison of NIHSS and BI score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between two groups表1 2组治疗前后NIHSS和BI评分比较(n=50

Table 1 Comparison of NIHSS and BI score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between two groups表1 2组治疗前后NIHSS和BI评分比较(n=50

**P<0.01;t1为2组间比较,t2为各组治疗前后的比较

组别 NIHSS评分 BI评分治疗前17.33±1.45 16.89±1.35 1.12治疗后7.52±2.13 12.23±1.56 6.76**t2 t2治疗组对照组14.78**10.95**4.97**1.76 t1治疗前25.19±6.37 24.87±6.01 0.04治疗后70.24±7.07 39.62±6.89 3.14**

3 讨论

PS的发生最可能的原因是脑灌注下降和(或)缺血区不能快速建立有效的侧支血流。有研究报道,对进展性腔隙性脑梗死患者唯一有效的治疗方法是增加脑血流量[2],同时也有研究表明急性卒中的第1天血压下降是PS的重要预测因素[3],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通过处理全身循环增加脑血流可能有治疗价值,能够控制脑缺血的发展[4]。

尽管有研究证明抗凝药、抗血小板聚集药和神经保护药等对卒中治疗可能有效[5]。但如果灌注持续不足,血液本身不能到达缺血区,到达那里的神经保护药就不可能达到有效剂量,其作用就很有限。因此,增加脑灌注和促进侧支循环的建立,对恢复脑缺血区的血液供应很重要。

羟乙基淀粉能改善大脑的微循环,并促进侧支循环的形成,增加脑缺血区的血供,其还具有抗炎和减轻脑缺血后再灌注损伤的作用[6]。动物实验证明羟乙基淀粉还可以减少栓塞性脑梗死的体积[7]。

进展性卒中脑梗死中心部位的周围存在大范围低灌注区,在低灌注以及再灌注的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自由基,进一步加重脑损伤,造成更严重的神经功能缺损。因此自由基的清除在进展性脑卒中的治疗中也很重要。依达拉奉是一种分子质量小,容易透过血脑屏障的强效自由基清除剂,静脉给药后可直接清除大脑内有高细胞毒性的羟自由基,有效抑制脂质自由基的生成,阻止氧自由基介导的脑损伤,减少脑缺血及缺血再灌注造成的损伤,对脑组织损伤有保护作用,并能抑制迟发性神经细胞坏死,延长缺血神经细胞的生存时间,为血流再通,脑细胞恢复赢得时间[8]。同时,依达拉奉在脑梗死急性期,还可抑制脑梗死区周围脑组织血流量的减少,阻止脑水肿和脑梗死的进展,并缓解所伴随的神经症状,抑制迟发性神经元死亡。还有研究发现,依达拉奉不仅有预防卒中进展的作用,还可缩小PS导致的病灶体积,改善PS所致的神经症状[9]。

本研究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静脉内输注扩充血容量的药物羟乙基淀粉,保证了大脑的有效灌注和侧支循环快速有效的建立,同时使用了依达拉奉清除自由基延长缺血神经细胞的生存时间。两者联合优势互补,神经细胞和组织得到血氧供应,恢复神经细胞的功能,避免了严重的神经功能缺损的发生。研究结果发现治疗组较对照组的NIHSS及BI评分均有明显改善。说明羟乙基淀粉和依达拉奉对改善进展性脑卒中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恢复日常生活能力疗效明显,且未见明显的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

[1]Davalos A,Toni D,Lweins F,et al.Neurological deterioration in acute ischemic stroke:Potential predictors and associated factors in the European Cooperative Acute Stroke Study(EC ASS)[J].Stroke,1999,30(12):2631-2636.

[2]Kelley RE,Martin-Schild S.Ischemic stroke:emergencies and man⁃agement[J].Neurol Clin,2012,30(1):187-210.

[3]李瑞华,刘磊,杨建美,等.血压变化与进展性卒中的相关性研究[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1,9(7):813-814.

[4]Shuaib A,Bornstein NM,Diener HC,et al.Partial aortic occlusion for cerebral perfusion augmentation:safety and efficacy of NeuroF⁃lo in Acute Ischemic Stroke trial[J].Stroke,2011,42(6):1680-1690.

[5]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撰写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J].中华神经科病杂志,2010,43(2):1-8.

[6]由成金,钟镝.东菱迪芙联合羟乙基淀粉治疗进展性脑梗死疗效观察[J].中国伤残医学,2010,18(1):40-42.

[7]Perez-Trepichio AD,Furlan AJ,Linle JR,et,al. Hydroxyethyl starch 200/0.5 reduces infarct volume after embolic stroke in rats[J].Stroke,1992,23(12):1782-1790.

[8]金岗生,郑水红,陈衍.依达拉奉与巴曲酶联合治疗脑梗死的临床观察[J].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2010,27(7):644-645.

[9]王建芳.依达拉奉防治进展性卒中的作用研究[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0,8(12):1454-1455.

10.3969/j.issn.0253-9896.2012.08.031

300050 天津市天和医院脑系科

(2012-02-29收稿 2012-04-13修回)

(本文编辑 闫娟)

猜你喜欢
羟乙达拉进展
国家药监局批准羟乙磺酸达尔西利片上市
HIV相关淋巴瘤诊治进展
晚期痴呆患者治疗及照护进展
Micro-SPECT/CT应用进展
扁平苔藓的诊断与治疗进展
(2-羟乙基)三苯基鏻甲基橙的合成
取代硼酸与羟乙基胺化合物间的相互作用研究
十天记录达拉维佳能EOS 5DS印度行摄
高渗盐水羟乙基淀粉与甘露醇治疗神经外科患者颅内压升高的疗效对比研究
依达拉奉联合奥扎格雷治疗缺血性脑卒中4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