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家族中的传奇女子

2012-01-10 08:21张娴
人民周刊 2012年3期
关键词:孙中山革命母亲

◎张娴

百年之前,辛亥革命的先驱孙中山振臂一呼,风起云涌。几千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灰飞烟灭,民主与共和思想的清风迎面扑来。孙中山从一个留学生成长为国父、大总统,其身边的女人也随之经历风云变幻,历尽世事沧桑,演绎出多姿多彩的人生传奇。

在革命中颠沛流离的母亲——杨太夫人

孙中山的母亲杨氏生于贫苦之家,气质温雅端庄,性格大义而善良。嫁到孙家后,她终年辛勤劳作,加之孙中山从事革命,更使得她的生活颠沛流离,但她从未抱怨,一直支持儿子的革命事业。

追溯祖上,孙中山的祖父、祖母都是没有土地的佃农,其父亲孙达成16岁便离家到澳门,在一家鞋店做学徒。孙达成3年后出师,每月工资只有4元钱,这一干就是16年。他到了32岁,才攒了一点点钱结婚生子,娶了比他小15岁的杨氏。杨氏生有3男4女,孙中山在其中排行老三。孙达成夫妇终生相爱,且都为人忠厚,生活虽然不富裕,但终年辛勤劳作,怡然自得,也很受村民们的尊敬,被尊为“杨太夫人”。杨氏聪颖伶俐,虽未有更多的读书机会,却十分知书达理,以贤惠著称乡邻。据说,孙中山长得极像母亲。

孙中山出生那年,孙达成像中国千千万万个父亲一样,卖苦力养家糊口,累得骨瘦如柴。但妻子即将临产,他不能穷守家业,还是得离家去奔波,妻子的热泪也没能拦住他的脚步。待产的杨氏只好挺着大肚子,独自照顾孩子与整个家。

随着年龄的增长,孙中山的求学欲越来越强烈。当时,孙中山的哥哥孙眉已在美国夏威夷州首府檀香山打拼出一片天地。1879年,母亲终于撑不住她心爱的小儿子再三恳求,迈着一双小脚,陪年仅13岁的孙中山乘轮船到檀香山去找孙眉,这一次跨海越洋的陪伴与支持,为孙中山之后的革命事业夯下了最坚实的一块基石,也注定了杨氏此后与儿子聚少离多的人生。

1895年11月,孙中山领导的第一次广州起义失败。孙中山的家人受到牵连,家中田产房屋被清政府封没。孙中山在香港委托友人将母亲杨太夫人、妻子卢慕贞和孩子带到夏威夷,托给哥哥孙眉照管。从此,孙母因为自己最喜爱的小儿子的革命生涯而不得不饱受艰难。

1903年,孙中山因为保皇党人进行论战而赴檀香山,繁忙的他只能抽空去茂宜岛看望自己的母亲,没想到,这竟是他最后一次见到母亲。杨太夫人晚年受儿子牵累无法落叶归根,1910年7月,在中国香港九龙逝世,享年83岁。接到这个噩耗时,孙中山正在由新加坡赴槟榔屿筹备黄花岗起义的途中。丧葬之时,孙中山也因为被清政府通缉无法入境,这给他留下了终生遗憾。

革命情侣——陈粹芬

上海孙中山故居纪念馆

才华横溢的孙中山一生有过三次婚姻:原配卢慕贞、平妻陈粹芬和后来的总统夫人宋庆龄。其中,父母双亡的陈粹芬,自从1891年认识比自己大7岁的孙中山之后,在将近20年的时间里,一直追随孙中山从事革命活动。她经常替革命同志洗衣做饭,传递密函,甚至从事秘密运送枪支弹药之类的地下工作,是革命先驱孙中山的第一位革命情侣。

陈粹芬出生于香港,父亲是一名中医,她在家中排行第四,故人称“陈四姑”。因早年父母双亡,陈粹芬与当时的普通妇女一样,没有读过什么书,甚或有人说她不识字。但她性格豪爽,为人聪敏、机智、热诚。自从参加革命后,她便未曾回过家,亦与兄弟姐妹失去联系。这样果敢有勇气的陈粹芬,经陈少白介绍认识孙中山时才只有18岁。

此时,孙中山正一边学医,一边奔走革命。他虽早因父兄之命与卢慕贞结为夫妻,但总是聚少离多。尤其在从事革命事业方面,两人往往意见相左。年纪轻轻的孙中山博闻强识,意气风发,这让陈粹芬为之倾倒。他俩初次相见,即畅谈推翻满清,效法洪秀全、石达开,敬佩中原志士收复河山的豪情壮志。陈粹芬万分钦佩孙中山,认为他是一个杰出的领袖人物,于是立志追随。不久,两人便结为革命伴侣,在香港红楼租屋而居,策划反清工作。

此后的17年,孙中山为了革命,一直辗转于加拿大、日本、檀香山及中国香港等地,陈粹芬则陪伴在他左右,担任联络工作。无论是在日本横滨,还是南洋等地,在他们居住和活动的据点,都由陈粹芬来接待革命同志,照顾大家的生活。从烧饭做菜到洗衣服等一切粗活儿,任劳任怨,样样都做,无微不至,使那群为献身革命而背井离乡的亡命客,大有“宾至如归”的亲切感。她以女性的温柔与细致,加上贤劳兼至,热诚干练,使革命首领在亡命异邦的艰困生涯中,获得极大的精神支持与慰藉,也赢得了众人尊敬和孙中山的深情。

然而就在中华民国建立、孙中山事业达到顶峰之时,陈粹芬却选择了悄然离开。

离开孙中山之后,陈粹芬始终未嫁。民国38年,她携女儿一家重返香港。孙氏族人对她视如家人,中山先生原配卢慕贞女士与陈粹芬夫人谊同姊妹,相处和谐,晚年二人常相聚首,尤为难得。孙氏家族无论上上下下都对她尊敬有加,尊称她为“孙夫人”。1960年秋,陈粹芬因年迈体弱多病,溘然长辞,享年88岁。

为父所累的女儿——孙婉

孙婉是孙中山与原配夫人卢慕贞的第二个女儿。她因为与父亲同月同日生,当时又恰逢孙中山而立之年,因此,孙婉被人认为是孙家的吉祥之兆。作为孙氏家族的核心人物之一,她的一生同样充满了跌宕起伏。

孙婉1896年出生于夏威夷的檀香山。1911年辛亥革命胜利后,孙婉跟随母亲卢慕贞和姐姐孙娫从海外回国。次年4月,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一职,孙婉便同哥哥孙科、姐姐孙蜒赴美留学,接受西方文化教育。不幸的是,姐姐孙蜒18岁时就因患糖尿病去世了。爱女的青春早逝令孙中山悲痛不已,如此一来,孙中山对次女孙婉更加疼爱,见她在美国学习无人照顾,就嘱托当时在哈佛大学读书的王伯秋帮忙照顾。

王伯秋出身官宦之家,自幼敏而好学。他在日本留学期间参加同盟会,结识了孙中山、宋教仁等爱国志士。由于他学业优秀,办事干练,深得孙中山的赏识和器重。王伯秋素来敬重孙中山,对其嘱托一口应允。而当时孙婉尚处豆蔻年华,这一照料,便互生情愫。两人常在哈佛大学美丽而宁静的校园里漫步,难舍难分,于1914年结为夫妻。1916年,孙婉生下女儿王镶蕙,孙中山听闻非常高兴,因公务繁忙不能脱身,还嘱咐孙科偕妻子陈淑英代表他去探望。1919年4月初,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思乡心切的孙婉和丈夫王伯秋带着女儿乘邮船回国,一路上轮船颠簸使孙婉的第二个孩子提前降生,幸好母子平安,夫妻二人遂为子取名为“海平”。

这一家人的目的地,原本是游于归乡,其乐融融,家人团聚,但谁也没想到,一切的恩爱美满在这次归国旅途结束时走近了尾声。原来,王伯秋本是有妻室之人,尽管孙婉对此事并不介怀,但王伯秋担心母亲和原配夫人反对,只得带着妻儿先回上海让他们先住在哥哥孙科家中,再行商议。

孙中山历来主张推翻腐朽的封建制度,反对中国封建社会的一夫多妻制。加之孙中山长女早逝,只余这一个宝贝女儿,自己又少有时间关爱子女,内心充满歉疚。所以,绝不允许孙婉当别人家的小妾。他执意要求王伯秋与原配夫人离婚才答应这门婚事。然而,王伯秋回到家中,王母对其大加训斥。在王母根深蒂固的封建思想中,孙中山乃“朝廷反贼”、“大逆不道”,她觉得让此等人家的女儿做自己的媳妇才是有辱家门。

而婚姻的当事人,孙婉与王伯秋两人倒是没有分手的念头。孙婉并不图名分,只是一心希望与王伯秋厮守一生。怎奈,孙家这边连嫂嫂陈淑英当说客,都说服不了孙中山。渐渐地,受封建传统影响深远,侍母至孝的王伯秋也不愿违抗母亲,加之他的原配夫人刚因丧子之痛身心受伤,着实不忍,最后只好狠心放弃了孙婉。

1920年,一直守候在上海的孙婉赴澳门侍奉母亲卢慕贞。在这里,她迎来了挚爱她的第二任丈夫戴恩赛。

戴恩赛学成归国后在广州军政府供职,其间与孙婉的哥哥孙科建立了良好的个人友谊,因此有机会结识孙婉,并最终促成了这桩婚姻。孙婉与戴恩赛结婚后夫妻恩爱,相敬如宾,开始了幸福的蜜月生活,它弥补了孙婉曾在感情上遭受的难以愈合的创伤。

孙婉作为伟人之女,本应得到更多关爱的掌上明珠,却因其特殊的身份,在生命中承载了比常人更多的悲欢离合。

猜你喜欢
孙中山革命母亲
别开生面先行者——孙中山的哲学创意
油改水革命谁主沉浮
革命人永远是年轻
粉红革命
民国时期孙中山邮票赏析
孙中山民生主义的现代启示
悲惨世界
送给母亲的贴心好礼
孙中山的澳门情结
读《革命年代》遐思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