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因子分析法的西北五省区旅游环境竞争力评价

2012-01-18 16:14牛晓春杜忠潮
地下水 2012年3期
关键词:省区竞争力因子

牛晓春,杜忠潮

(1.西北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陕西 西安710127;2.咸阳师范学院旅游与资源环境学院,陕西 咸阳712000)

基于因子分析法的西北五省区旅游环境竞争力评价

牛晓春1,杜忠潮2

(1.西北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陕西 西安710127;2.咸阳师范学院旅游与资源环境学院,陕西 咸阳712000)

旅游业日益成为各国各地区重点扶持的战略产业,旅游环境竞争力的研究是旅游竞争力研究的重要方面。本文构建了旅游环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借助SPSS17.0统计软件,运用因子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法,定量评价了西北五省区旅游环境竞争力,并依据评价结果提出了提升区域旅游环境竞争力和加强区域旅游合作的措施及建议。

旅游环境竞争力;因子分析法;旅游合作;西北地区

旅游业正日益成为各国各地区国民经济发展重点扶持的战略产业,因其对相关产业的带动性强,发展旅游业对于推动第三产业快速发展、促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扩大国内需求、促进就业和增加居民收入以及推进国内外的交流与合作等具有重大意义。旅游业已成为许多地区经济发展的支柱性产业之一,同时在区域经济合作发展的背景下,旅游合作的概念也被提上议程。

西北地区狭义上包括甘肃省、陕西省、宁夏回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青海省,地处偏远,人口稀少,经济欠发达,但这里却拥有丰富而独特的自然景观、民族风情和古代文化遗存,丝路文化一脉相承,旅游资源丰富,旅游合作前景十分广阔,但由于所涉及的省区省情差异巨大,生态环境脆弱,旅游业发展涉及到各方面的利益,合作并不是件简单的事,因而有必要对区域内各单位的旅游发展状况进行比较分析,通过对区域内旅游环境竞争力的科学评价,可以发现区域内各单位旅游环境的优势与不足,便于其取长补短,实现优势互补,以提高本单位及整个区域的旅游环境竞争力。

目前国内外关于旅游竞争力评价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旅游竞争力评价原则、评价指标的选取方法、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以及案例研究。万绪才等[1]从旅游资源与产品、社会经济和其它条件3个方面建立了一套评价指标体系,并用层次分析法和德尔菲法对江苏省各地市的旅游竞争力进行了定量评价。张陆等[2]通过层次分析和“象限图法”评价了旅游区域竞争力。王丽萍与周丽君[3]将旅游竞争力分为四个方面,即基础性因素、引导性因素、发展性因素和支持性因素。窦文章等[4]认为决定区域旅游竞争优势的因素有五个,即要素条件、需求条件、旅游环境、区域行为、介入机会。徐喆等[5]运用因子分析法对吉林省9个地级市的旅游环境竞争力进行了定量评价,并比较分析了各城市旅游环境竞争力差异及其与各城市旅游收入之间的关系。目前国外最权威的国家竞争力指标体系是由瑞士洛桑国家管理发展学院(MD)与世界经济论坛构建的全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和统计计算方法[6]。但迄今,国内外关于旅游环境竞争力评价还是没有形成统一的指标体系。本文采用因子分析与层次聚类分析的方法对西北五省区的旅游环境竞争力进行评价,是对旅游环境竞争力评价研究的有益探索。

1 研究区概况

西北五省,包括陕西、甘肃、青海、宁夏和新疆五个省区,面积共计304.3万平方公里,占西部总面积的57.7%,占全国陆地面积的31.7%;人口约9 000万,为全国的7%;2009年区域生产总值18 258亿元,仅占全国的5.44%。由于深居内陆,来自海洋的湿润气流很少能够到达,区域大部分都属于干旱或半干旱地区。受特殊地理条件的限制,总体来说,自然景观比较单一,生态较环境脆弱。但其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众多的名胜古迹,自然的再造作用,给该地区的景观注入了活力,吸引了开发者的目光和旅游者的视线。由于该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从而使旅游的发展也存在个性突出但发展不足的现状。这需要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充分挖掘旅游资源的潜力,提升区域旅游环境的竞争力。

2 西北五省区旅游环境竞争力评价

2.1 评价方法的选择

旅游环境竞争力评价体系是一个综合性、社会性的复杂体系,该体系是由一些分类别、多系统、多层次的指标构成,原始指标之间存在着很大的相关性,信息冗余严重,为分析问题带来不便,影响了分析结论的真实性和可靠性。传统的层次分析法和模糊评价法无法进行很好地处理。为了能综合反映各地区的旅游环境竞争力,同时为了便于计算和结果分析,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本文采用因子分析[7]与层次聚类分析的方法对西北五省区的旅游环境竞争力进行评价。

2.2 指标体系的构建

在参考相关研究成果与专家咨询的基础上,根据系统性、综合性、主导性、层次性、可操作性等原则,构建西北地区旅游环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包括公共生活环境、公共信息环境、经济开放环境与旅游接待能力4大类17个指标项,见表1。

2.3 评价步骤与结果分析

2.3.1 建立原始数据矩阵

以《中国旅游统计年鉴2009》、《中国统计年鉴2009》及相关统计资料为基础,选取西北5个省区的17个指标(C1-C17),建立原始数据矩阵。

2.3.2 数据的标准化处理

为消除变量的量纲影响,需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本文采用标准差标准化法,公式为:式中,Xij表示第 i个省区的第 j个指标为第j个指标的均值;sj为第个指标的标准差;Yij为(0,1)之间的数值。

2.3.3 数据统计分析

借助SPSS17.0统计软件,对标准化后的原始数据矩阵运用因子分析法进行数据统计,得出主因子的特征值和贡献率。根据最初q个因子总方差中的累计百分率大于或等于90%的要求,选择前3个主因子为旅游环境竞争力评价的主因子(其总方差占到93.9%)(见表2)。

表1 旅游环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表2 主因子特征值与贡献率

2.3.4 因子载荷矩阵旋转

未经过旋转的载荷矩阵中,主因子在许多变量上都有较高的且近似的载荷,其含义比较模糊。经过旋转后,3个主因子变量的含义更加清晰。表3为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是采用方差极大法对因子载荷矩阵旋转后的结果。主因子F1主要成分为C2(建成区绿化覆盖率)、C4(工业废水排放达标量)、C6(互联网宽带接入端口)、C9(艺术表演场所)、C10(外商直接投资)、C11(国际旅游外汇收入)、C13(接待入境游客),其中C2、C4代表公共生活环境,C6和C9代表公共信息环境,C10、C11和C13代表经济开放环境;主因子F2主要成分为C8(报纸出版种数)、C12(进出口总额)、C14(星级饭店数)、C16(房间数)、C17(床位数),其中C8代表公共信息环境,C12代表经济开放环境,C14、C16和 C17代表旅游接待环境;主因子F3主要成分为C15(旅行社总数),代表旅游接待环境。

表3 方差极大正交旋转因子载荷矩阵

2.3.5 主因子及综合得分计算

运用线性回归法求得主因子得分。计算公式为:Qi=ai1c1+ai2c2+ …ai17c17,其中,Qi为主因子得分;c1,c2…,c17表示17 个原始变量;ai1,ai2,…,ai17为各个变量的系数。将 c1,c2,…,c17标准化后,计算3个主因子得分,据此计算西北各省区旅游环境竞争力得分。计算公式为:E=b1q1+b2q2+b3q3,其中,E为样本省区综合得分;q1~q3分别为3个因子得分;b1~b3分别为q1~q3在总方差中的特征值。省区旅游环境竞争力的综合得分反映其旅游环境的综合竞争力 (见表4)。

2.3.6 聚类分析结果与讨论

在SPSS17.0软件平台下,采用系统聚类方法中的最短距离法[8],通过对旅游环境竞争力综合得分进行聚类分析可知,西北五省区旅游环境竞争力可划分为三类:陕西省为一类地区,其旅游环境竞争力综合得分(14.08)在西北地区遥遥领先,尤其是主因子1的得分远高于其他省份,说明陕西省在公共生活环境、经济开放环境与公共信息环境上优势明显,进一步体现出其在经济实力、文化底蕴与旅游服务配套设施上的优势;但其主因子2和主因子3的得分相对较低,处于五省区中游,表明其旅游接待能力相对欠缺。新疆为二类地区,尽管其旅游环境竞争力得分高于平均水平,但与陕西省的差距仍很大。其中主因子2得分高居榜首,表明其旅游接待环境相对较好。甘肃省(1.17)也处于二类地区,比同类地区的新疆低1.64分,比一类地区的陕西省低12.81,但远高于宁夏和青海的综合得分,说明甘肃省旅游环境综合竞争力在西北地区具有相对比较优势。宁夏和青海均为三类地区,其综合得分均为负值,表明其旅游环境竞争力处于区域平均水平以下,与区域内其他省区的差距较大。

通过将2009年西北五省区的GDP与旅游环境竞争力综合得分进行相关分析,发现其相关系数高达0.984 6,显然各省区的旅游环境竞争力与经济综合实力相关性很强,进一步表明了旅游环境竞争力不能简单理解为旅游资源数量的多少,而更是区域经济实力、社会文化软实力与旅游服务配套设施强弱等区域综合竞争力的体现。

同时,旅游环境竞争力与各省的地理区位关系密切。陕西省地理位置最靠近中东部,交通较发达,区位优势较明显,加之省内旅游资源量大质优,综合竞争力自然最高;新疆虽地处较偏僻,交通与信息条件不够便利,但其资源丰富,是我国与中亚国家进行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基地,也是我国西部大开发重点开发区,其对外开放程度相对西北其他省份较高,加上新疆独特的民族风情和旅游资源,使其旅游环境竞争力仅次于陕西省位居第二;甘肃省尽管地处内陆,但是地理位置得天独厚,是我国陆上的几何中心,位于交通十字要道,资源丰富,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且为民族融合区域,各种文化汇聚交流,包括西域文化、佛教文化、中原文化、伊斯兰文化等,是古丝绸之路必经之地,人文气息与文化氛围浓厚,旅游环境竞争力处于前列;宁夏的区位优势不明显,在人文环境与文化氛围方面也较为欠缺,其旅游环境综合竞争力处于下游;青海省则由于地理位置靠近高寒地区,气候寒冷干燥,加上交通的通达性较差以及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旅游环境竞争力最差。

表4 西北五省区旅游环境竞争力综合得分、排序和聚类结果

3 提升西北地区旅游环境竞争力的对策

3.1 加强旅游目的地建设,完善城市设施和服务,变“景区旅游”为“城市旅游”

将景区旅游扩展至城市旅游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一大趋势,其关键是要加强旅游目的地建设,西北地区城市发展相对落后,这方面的工作尤其需要加强。

3.1.1 加强城市各项设施建设

城市设施建设水平是城市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旅游目的地建设的关键。要加强西北地区城市公共交通(尤其是旅游交通)、邮电通讯、环境卫生、园林绿化、公共休闲等各项设施建设。西北地区气候干燥,植被稀疏,尤其要重视城市园林绿化,提高城市绿化覆盖率。在此基础上,还应注重城市形象光环区的打造和旅游标识系统建设。

3.1.2 强化城市环境综合治理

评价结果表明,西北大部分省区的公共生活环境得分都较低,亟需加强城市环境综合治理。要加强城市车辆排污监督与管理工作,不断改善城市及景区空气质量;重点搞好旅游景区的大气、地面水、噪声等环境质量目标的制定和落实;严格控制旅游景区的垃圾污染,在旅游旺季调配环卫工人跟踪管理,使旅游生态环境和旅游设施更加完备。

3.1.3 提升城市和景区旅游服务质量和水平

西北地区由于经济发展落后,居民文化水平相对于东部发达地区普遍较低,旅游服务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因此,尤其要注重加强公民的文化素质提升,强化对旅游专业人才及相关业务人员的在职培训和资质培训,不断提高旅游业务水平和服务质量;建立和完善游客对服务质量满意度的反馈信息系统,根据反馈意见及时提出相应的改进办法,以提高服务质量。

3.2 加强联系,推进整合,通过区域合作提高旅游环境竞争力水平

各省区要树立区域合作意识,加强区域内部联系,推进五省区在旅游资源、旅游交通、旅游管理等多方面整合,通过区域合作提高旅游环境竞争力水平。

3.2.1 整合旅游交通网络,实现区域交通无障碍

便捷的交通是区域空间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条件。实现区域交通无障碍,就要以“网”为核心概念,全力构建贯穿整个区域的铁路网、公路网,加快一体化的高速公路运输体系建设,以实现西北地区主要旅游景点的多点连接,利于旅游资源的整合推广。

3.2.2 整合旅游管理政策,积极开创区域旅游管理新局面

要建立有效的资源开发和旅游发展协调机制,加强西北五省区旅游机构的合作,研究制定区域旅游业协同发展的战略和政策;要建立各省区旅游产品与形象宣传的联动推广机制,共同打造区域旅游精品,提升区域旅游影响力和吸引力;要建立区域旅游行业风险监测和预报机制,完善突发事件的应对处理机制,最大限度地规避和消减区域旅游风险。

3.2.3 整合信息资源共享,建立区域旅游合作网络体系

随着资讯网络时代的到来,互联网已成为信息发布、共享的有效载体。完善电子政务建设,开发共同管理、资源共享、功能多样的“西北旅游合作网”,提供旅游咨询、旅游线路选择等方面的信息服务,并致力于使其成为让世界了解中国西北的平台,起到吸引游客、吸引外资、促进发展的作用。

4 结语

本文在构建区域旅游环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运用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方法分析了西北五省区的旅游环境竞争力,评价结果表明,西北五省区旅游环境竞争力存在明显的梯度差异。陕西旅游环境最为优越,竞争实力最强,为该区旅游竞争力一类地区;新疆、甘肃旅游环境竞争力次之,属二类地区;宁夏、青海综合得分均低于区域平均水平,旅游环境竞争力最差,与其他省份差距较大。

提升西北地区旅游环境竞争力水平主要有两个途径,一是各省区认清自身优势与不足,加强旅游目的地建设,从省区内部挖掘潜力;二是树立区域合作意识,推进西北五省区实现旅游相关产业多方位整合,通过区域合作提高旅游环境竞争力。“内外兼修”以提升各省区旅游环境竞争力,是实现西北地区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1]万绪才,李刚,张安.区域旅游业国际竞争力定量评价理论与实践研究[J].经济地理.2001(3):355-358.

[2]张陆,夏文汇,徐刚.旅游区域竞争力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02(9):113-117.

[3]王丽萍,周丽君.区域旅游竞争力提升策略研究[J].经济纵横.2005(5):18-19.

[4]窦文章,杨开忠,杨新军.区域旅游竞争研究进展[J].人文地理.2006(3):22-27.

[5]徐喆,张国坤,李悦铮.吉林省城市旅游环境竞争力及提升策略研究[J].世界地理研究.2009,18(2):121-127.

[6]林叠,陈庆椿.“泛珠三角”旅游环境竞争力评价——基于主成分分析与聚类分析法[J].发展研究.2008(4):37-40.

[7]杜忠潮,韩申山.基于主成分分析的土地生态安全评价实证研究——以陕西省10个省辖市为例[J].水土保持通报.2009,29(6):198-202.

[8]杜忠潮,董智勇,金萍.基于系统聚类分析的陕西县域经济差异研究[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29(2):79 -83.

A study on the evaluation of tourism environmental competitiveness in the five province of Northwest China based on factor analysis

NIU Xiao-chun,DU Zhong-chao
(College of Urban and Environment Sciences,Northwest University,Xi?an 710127,Shaanxi,China;College of Tourism,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Science,Xianyang Teachers College,Xianyang 712000,Shaanxi,China)

Tourism is increasingly becoming the key support strategic industry in many countries and regions.The research on competitiveness of the tourism environment is the key part of the tourism competitiveness study.The paper constructs a tourism environmental competitiveness evaluation index system,based on SPSS13.0,using the factor analysis and cluster analysis,evaluates the tourism environmental competitiveness of the five provinces in Northwest China,and put forward some 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about enhancement the regional tourism environmental competitiveness and strengthen regional tourism cooperation,based on the evaluation result.

Tourism environmental competitiveness;Factor analysis;Tourism cooperation and Northwest China

X22

A

1004-1184(2012)03-0173-04

2012-03-28

陕西省重点学科专项资金建设项目——省重点扶持学科历史地理学(10722,060103)

牛晓春(1986-),男,甘肃庆阳人,在读硕士研究生,主攻方向:城镇化、旅游规划研究。

猜你喜欢
省区竞争力因子
我校成功举办第四届沿黄九省区黄河论坛
因子von Neumann代数上的非线性ξ-Jordan*-三重可导映射
一些关于无穷多个素因子的问题
影响因子
论外卖品牌的竞争力
我的健康和长寿因子
真抓实干,为这26省区点赞!
日本竞争力
我国沿海省区海洋产业集聚水平比较研究
“北上广深”pk城市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