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根群体网络参政对政府管理的挑战及治理路径

2012-01-22 03:00万春灵任高丽
中州大学学报 2012年1期
关键词:参政草根群体

万春灵,任高丽

(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广州510006)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统计,截至2011年6月底,中国网民规模已达4.85亿,是世界上网民数量最多的国家。互联网的普及,为草根群体提供了一个可以自愿参与政治,表达政治意愿,抒发不良情绪,缓解社会压力的自由平台。草根群体通过论坛、博客、QQ群、MSN、微博等参政议政。中国网络公共领域的兴起对传统的政府管理提出了挑战,同时也为政府管理的形制嬗变提供了条件和机会。

一、草根群体的定义

国内外的学者对“草根”(Grass Roots)有不同的理解,它最早来源于美国,19世纪美国淘金热期间,盛传有些山脉草根生长的地方就蕴藏黄金,这个消息很快就吸引了大批民众,所以“草根”就被当成了“普通民众”。在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时期,有“草根族”这个称呼,那是对社会底层的百姓的一种称呼。

我国较早关注并研究“草根”现象的社会学家艾君认为,草根寓意指民间的、社会的、群众的、底层的、弱势的阶层或群体。2011年3月24日,《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网络,对4224人进行了一项在线调查显示,56.6%的受访者表示自己就是“草根”。还有80.6%的人表示,日常生活中“草根”一词很常见,其中32.8%的人表示“非常常见”。根据调查结果,最能代表“草根”标签的前三个选项分别是社会底层(72.5%)、弱势群体(72.4%)和没有权势(67.9%)。[1]

本文所指的草根群体是指“没有权势”的一个特殊的不被重视的群体,是一个同主流、精英文化或精英阶层相对应的弱势阶层。如一些不太受到重视的民间小市民、在基层默默工作的人或群体等。当然,还有一部分特殊的草根群体,他们大多数所受的教育程度相对较高,经济状况也较好,具体包括:部分知识分子、私有企业主、一般新闻工作者等等。他们具有一定的社会责任感,也更懂得维护自己的利益,经常通过网络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他们是代表草根群体发言的群体,他们的存在对整个草根群体非常的重要。他们被称为网络“意见领袖”,他们在网络上发表的观点,在现实中能得到成千上万的普通民众的支持。

二、草根群体网络参政的现状

20 世纪90年代以来,互联网在全球飞速发展和普及,把人类带入了一个全新的信息时代。互联网不仅深刻地改变了中国普通民众的生活,同时也开始逐步改变中国的政治生态环境。普通的公众也开始通过博客、论坛、微博、网络舆论、与官员在线互动等方式对公共事务关注,或者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

(一)草根群体网络参政兴起的背景

总的来说,草根群体网络参政兴起有三方面的背景,分别是技术背景、政治背景、社会背景。草根群体网络参政兴起的现实基础是源于20世纪90年代以来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由于网络本身的特性,如廉价性、迅速性、方便性及隐蔽性,使得公众愿意通过网络发表自己对公共事务的看法或者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坚定不移地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要从各个层次、各个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近年来,网络参政从肇始到兴盛、从零散式到制度化、从网友自发到官民互动,已经成为凝聚社会共识、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2]改革开放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带来了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高。过去,草根群体常常停留在为温饱而操劳的物质需求层次,而现在,一些草根群体在解决温饱问题后开始关注政治生活。

(二)草根群体网络参政的特征

随着网络技术的推陈出新,网络传播的方式多样化,草根群体的意见、情绪、态度等通过即时通讯方式所构建的庞大的人际传播网络迅速传播,从而产生强大的声势,对现实社会的影响日益加大。草根群体网络参政的特征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隐蔽性与平等性

由于网络的虚拟性,很多草根网民在网上发表自己的观点的时候用的可能是假名,大家对他的性别、年龄、工作情况等可能一无所知。不论他的地位、经济条件、知识程度如何,他都可以畅所欲言,这样就使得很多网民能够大胆的发表自己的观点。在网络社会里,草根群体能够和精英群体分庭抗礼,网民在网上的身份都是平等的。

2.群体性

草根网民所表达的想法和观点,会使很多的赞同者积极的参与进来,这类观点就会越来越大胆地发表和扩散。互联网的匿名环境,海量贴文的气氛渲染,观点相近的人群频繁沟通,容易产生一种“群体极化现象”。这种特征使得有的事情在网上曝光后,便有成千上万的人响应,甚至在现实中导致公共群体性事件。

3.便捷性与高效性

网络改变了信息获取的渠道,使得获取信息的成本变低了。草根群体网络参政可以不受时间、地域、身份地位、经济条件的限制,随时随地都可以自由参与、讨论社会公共事务,或者维护自己的权益。

4.互动性

网络是一种双向的交互式的信息传播通道,网络的最大价值,就在于它的互动性。一方面,领导干部可以通过网络向草根群体征求意见或者与网民对话,解决他们提出的问题;另一方面,草根群体也可以在互联网上直接向领导干部提出建议,出谋划策。

(三)草根群体网络参政兴起的原因

草根群体网络参政是有其特殊原因的,这些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草根群体自身民主意识的觉醒。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政治体制改革的推进,民主法治建设的不断完善,人民的民主意识不断加强,有着强烈的参政议政愿望。随着网络声音在社会舆论中影响力的加强,草根网民逐渐成为一些重大社会事件的推动者。第二,转型时期社会矛盾的增加。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各种矛盾相对集中,很多社会问题不可避免地暴露出来。这些矛盾和问题影响到了人们的切身利益,加上群众所关注的一些问题在基层通过常规渠道很难得到解决,因此草根群体只能通过网络“曲线救国”。[3]第三,传统的政治沟通渠道不足。中国传统的政治方式习惯于不公开和不透明,政治过程缺少公众的政治参与,人们在现实中政治参与受阻,才会转而求诸于网络。

三、草根群体网络参政对政府管理的挑战

随着网络的普及,网络成了公众对社会公共问题讨论的平台,公众能够就社会的热点问题进行探讨,能够就新闻事件进行分析,能够在网络上评析国家的政策方针,能够进行自身的利益诉求和维护,并且能够彼此交换意见,形成公共舆论。

(一)对“官本位”的挑战

过去,我们政府的管理理念从本质上都是政府本位,把政府作为管理者,而把民众作为被作用的对象,民众很明显的处于弱势地位,这样政府和民众就处于一种不对称的地位。在社会管理的过程中,如基础设施改造、政府政策、公共交通、社会治安等利益攸关的民生问题,不能够很好的倾听草根群体的声音,表现在现实生活中就是政府的服务意识淡薄、政府权力异化现象严重、政府的行政效率低下导致的行政供给能力相对不足等等。

(二)对传统的直线传播式的行政思维的挑战

随着草根群体网络参政的兴起,在政策制定的过程中他们可以指出公共政策的不合理性,或者提出批评和建议;在政策实施期间,草根群体可以密切关注政策的走向以及实施的情况,然后将自己的感受、意见反馈给政府。草根群体自身的利益问题也可以通过网络以各种形式得到表达,而当今我国的政治权力运行仍然倾向于自上而下的单向化的运行模式,注重权力的纵向贯彻和执行,而忽视上下互动的沟通体制的构建。权力运行的单向化严重制约了民意的表达,沟通渠道的不畅又造成了政府与公民之间的误解与隔膜。

(三)对政府管理方式的挑战

网络的存在不仅使得政府的工作更加透明,同时让草根群体也有机会能够监督政府的工作,对政府的管理提出了严峻的挑战。目前,公众参与公共事务的渠道狭窄甚至堵塞,他们基本上只能通过网络表达自己的意见和看法。在“7·23”温州动车事故中,一些草根博客和微博披露了大量事故及救援信息,并强烈批评铁道部的善后处置。草根群体网络参政,不仅对政府的政务公开、政府的行政效率、政府处理公共危机事件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还要求政府在维护社会公平和正义的同时,不断满足社会各阶层的不同需求。

(四)对政府回应能力的挑战

网络时代更加注重效率,政府必须迅速回应草根群体所关注的公共事件或者利益诉求。否则可能会引起大批网友的质疑,引起网络舆论,甚至从虚拟空间走向现实生活,引发群体性事件。湖北的“石首事件”就是由于政府没有及时公开信息而是急于要求家属火化尸体,造成了民众的误解,政府在关键时刻没有及时回应民众,使得民众无法了解死因的真相,于是通过网络,各种“假真相”不断传播、扩散,现实政治生活中不信任和不满的情绪瞬间被点燃,由虚拟空间进入了现实生活,上万市民连夜上街,聚集在酒店周围的各个路口,并引发了警民冲突大骚乱。在“厦门XP事件”中,正是因为政府没有及时回应网络舆论,很多市民才会去市政府门前“散步”。

(五)对政府公信力的挑战

在互联网时代,一切政府行为和腐败现象都可能暴露在网民面前并诉诸公众,这是任何其他权力监督形式都不可比拟的。一些地方官员消极对待网络监督,反应滞后,被网络舆论牵制而丧失主动权,严重损害了政府的公信力。比如,孙志刚的“开胸验肺”事件,云南“躲猫猫”事件,南京“天价烟”事件,张家港“官太太团出国”事件,温州“干部出国旅游清单”事件,湖北“邓玉娇案件”等等,网民通过在线或匿名的方式借助网络论坛、社区、博客等途径很快形成了强大的舆论氛围,只有等相关部门做出调查后,事情才得以平息。如果政府不能很好的解决,那么政府的公信力无疑将会受到挑战。

四、草根群体网络参政背景下政府管理转型的路径选择

在人人面前都有一个麦克风的网络时代,在逐渐成熟的网络民主语境中,如何正确对待草根群体网络参政,成熟应对网络公共事件,政府管理必须在“治理理论”的指导下,寻求一种更有效率、更公平、互动、法治以及回应能力更强的政府管理模式。

(一)树立以人为本的现代行政服务理念

首先要破除官本位的管制行政理念,树立民本位的服务行政理念。应以公民的利益为出发点,对公众的需要及时地做出有效的反应。在政府社会管理的过程中,管理的主体应该从一元到多元,让草根群体能够有机会来参与社会管理。草根群体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阶层,有其特殊的利益需求,政府在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管理服务上,必须做出相应的调整。治理理论的本质特征在于政府与公民一起合作管理公共事务,是政府与公众之间的一种新的关系,是一种达到最优状态的管理。

(二)加强“官民互动”,实现双向沟通

传统的行政管理中自上而下的决策指令导致正面的反馈信息多,负面的反馈信息少甚至没有,必然会影响政府的决策和管理。只有有效沟通、双向互动,才能知道民情、了解民意,做出正确的政府决策。要通过网络这个“新渠道”,主动邀请草根群体为政府决策出谋划策,问需于民,化解矛盾纠纷,采纳合理化建议,在沟通和交流的过程中实现社会和谐发展。

(三)执政方式转变:从管理到服务

治理理论认为,一个政府要达到“善治”就必须提高有效性、增强透明性、加大责任性。政府要以服务的心态来满足公众的合理要求,政务信息能够公开的就要尽量公开,让草根群体也有知情权,要提供尽量让每一个阶层都满意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在政府服务的过程中,要提高政府的办事效率,增强责任心。同时,在政府管理的过程中,要更加注重社会的公平和正义,防止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草根群体作为社会上相对弱势的群体,他们的要求其实相对来说更低,如果他们连最基本的生存生活需求都无法满足,那么社会如何能稳定?

(四)加快电子政务建设,增强政府回应能力

治理理论要求政府能对社会事务和公众的要求及时、有效、负责的回应。一个负责任的政府必然能够做到矛盾面前不回避,质疑面前不遮掩,指责面前不冲动。要尽快完善和加快电子政务的建设,利用网络平台,应对草根群体的质疑,心平气和地做好解释和说明工作;应对不实之词,及时回应予以澄清;应对网上炒作,利用主流媒体加强引导,防止恶意炒作。面对突如其来的网络舆论,要快速做出反应,主动进行沟通,在第一时间获得权威信息,做出正确决策并积极实施。

(五)完善依法行政,提高政府的公信力

合法性和法治性也是“善治”的基本特征。合法性,要求管理者或机构协调各主体之间以及公民与政府之间的利益矛盾,从而使公共管理活动得到公众的认同和支持。法治性提出了依法治国的目的,法治就是用宪法和法律来规范公民的行为以及管理社会公共事务。政府只有严格执行程序,依法办事,才能提升其公信力。网络的力量在于凝聚强大的民意,敦促执法部门查处违法行为。在南京“天价烟”事件发生后,面对网民的质疑,相关部门严格按照《中国共产党纪律检查机关案件检查工作条例》规定程序进行核实,并建议有关部门对其采取免职的组织措施,进而立案调查。这个案件的查处最终得到了社会各界及草根群体的一致认可,从而提高了政府的公信力。

总之,草根群体网络参政,推动着政府和公权力部门不断纠正和调整自身的角色和功能,放低姿态,尊重和听从民意,走向良政和善治。正所谓“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政府管理必须尽快实现转型,以适应网络时代的变化。

[1]向楠.草根流行彰显社会趋向底层认同[EB/OL].(2011-03-24)[2011 -08 -05].http://zqb.cyol.com/html/2011-03/24/nw.D110000zgqnb_20110324_2-07.htm.

[2]陶建中.我国网络政治参与的发展条件分析及前景展望[J].学习与实践,2008(5).

[3]王海英.网络问政下的政府角色[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0(11).

猜你喜欢
参政草根群体
王燕清:从草根创业到世界领先
颜回之乐
通过自然感染获得群体免疫有多可怕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校园“三剑客”
辛亥革命时期知识女性的参政运动研究
草根艺术家
美国华人参政问题初析
湖南农村妇女参政问题研究
草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