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之脾在糖尿病中的发病机制浅探

2012-01-23 09:57张燕王镁
中医药信息 2012年2期
关键词:水谷医家津液

张燕,王镁

(1.辽宁中医药大学,辽宁 沈阳 110032;2.辽宁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辽宁 沈阳 110032)

糖尿病属于中医学中“消渴”的范畴,中医论述消渴的历史源远流长,早在《内经》中就有关于消渴的论述。虽然历代医家多以阴虚燥热立论,但从脾的角度阐述消渴自古有之。近几年来,已有越来越多的医家重视“脾虚致消”的理论,并在不断的加深对此理论的探讨。笔者通过结合历代医家文献和临床实践的观察,试述中医之脾在糖尿病中的发病机制。

1 从中医脾论述糖尿病机制的溯源

从脾阐述消渴发病机制的论述散见于各代医家的医论中,《素问·奇病论》曰“夫五味入于口藏于胃,脾为之行其精气,津液在脾,故令人口甘也,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提出多食甘美多肥之品,脾胃乃伤,内热而生,阴津亦伤,消渴由生之机制。明·张介宾《景岳全书》云:“消渴者,其为病之肇端,皆膏粱肥甘之变,酒色劳伤之过,皆富贵人病之,而贫贱者少有也。”清·喻嘉言《医门法律·消渴门》中提到:“消渴之患,常始于微而成于著,始于胃而极于肺肾。”近代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也提到:“消渴一证,古有上、中、下之分,谓其证皆起于中焦而极于上下”。

2 现代医家从中医脾的角度对糖尿病病机的认识

现代越来越多的医家重视“脾虚致消”的理论,不少医家也在这一理论上做了许多有益的探索。熊曼琪等[1]提出的:脾虚是糖尿病的重要病机,并从体质、饮食、情志及误治等损伤脾气而致消渴进行了分析。潘善余[2]认为:脾气虚弱是糖尿病的病机关键。冯明清[3]认为:脾胃“不及游溢”是消渴病的发病基础[4]。徐钧[5]指出:现代流行病学调查发现,糖尿病患者很大部分有疲乏、多食口干、大便不畅等症状,提示了脾虚、胃热在糖尿病形成中的重要作用。蔡小平等[6]认为:“胃强脾弱”出现在糖尿病的全过程。刘振杰[7]亦认为:糖尿病发生发展的过程中一直存在脾虚、胃实(热)这一矛盾病理机制。

3 中医之脾与现代医学中胰的关系

《难经·四十二难》中说:“脾重二斤三两,扁广三寸,长五寸,有散膏半斤,主裹血,温五脏,主藏意。”清代叶天士明确指出“散膏”即为“胰腺”。后代医家多赞成叶氏之说。《中医大辞典》提到:“散膏,脾脏周围的一种组织……有人认为散膏可能是胰腺。”由上可知,中医藏象学说是将胰腺作为脾脏的一部分共同论述的。在现代医学中脾为人体重要的淋巴器官,无“运化水谷”的功能;而胰腺具有内分泌和外分泌的功能,这两种功能正与中医脾之“运化”相关。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中医之脾包括现代医学的胰腺。

4 中医之脾在糖尿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中医之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素问·经脉别论》谓:“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脾胃论》云:“饮食入胃,而精气先输脾归肺,上行春夏之令,以滋养周身,乃清气为天者也”。可见中医之脾在津液、气血的生成以及津液的输布中起着主导的作用。其中中医之脾能将饮食水谷转化为水谷精微,而糖为人体六大营养素之一,它亦是由饮食水谷转化而来,作为能量参与机体的一切代谢活动。所以水谷精微应该包括糖。

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体力劳动在生活中大幅度减少,人们的食量已经超出了他们生理的需求;同时出现饮食结构不合理,高热量的食物越来越多,动物性食物越来越多,进食的甜食也越来越多,而植物性的食物越来越少,运动越来越少。这一切使脾胃长期处于超负荷状态,造成脾虚。

李东垣于《脾胃论》中说到“……则元气之充足,皆脾胃之气无所伤,而后能滋养元气;若胃气之本弱,饮食自倍,则脾胃之既伤,而元气亦不能充,而诸病之所由生也。……诸病皆由脾胃而生明矣”。即在病理上“内伤脾胃,百病乃生”,脾胃乃伤,脾虚失运,不能正常的运化水谷精微;而糖作为水谷精微的一部分,也可能代谢异常而出现血糖升高。

脾之功能失常,饮食水谷转化成水谷精微和津液的过程障碍,化津不足,津亏失养,燥热内生,气血无源,血少气虚,表现为易饥多食、口干唇燥、口渴多饮、消瘦乏力等症。“脾气散精”的功能障碍,导致水液停滞体内,产生痰湿,痰湿困脾则表现为口淡乏味、渴不甚饮、腹不甚饥、形体臃肿肥胖、四肢沉重乏力、不耐劳累、神倦懒言、面色少华、或伴有脘腹痞满等症。痰湿郁而化热,更伤其阴,加重燥热之象。《万病回春·消渴》中提到:“消渴者,口常渴也。小便不利而渴者,知内有湿也。”脾失于“散精”,不能完成“上归于肺”的功能,则肺津无源,肺阴干涸,化生燥热,见口渴欲饮。脾主升,脾虚不升反降,津液下趋,见小便频、混浊量多。脾虚无以化生,不能“散精”,形体失养,则见乏力消瘦。津亏血少,血行艰涩可致血瘀;气为血帅,气虚运血无力,也可致瘀;痰湿内生,阻滞气机,气滞血瘀,则见其一系列并发症。由上可知,中医之脾与糖尿病的发生发展是息息相关的。

5 结语

综上,从中医和现代医学两个角度结合来看,无论在解剖结构上或功能上,中医所论述的脾都包括现代医学的胰腺。糖尿病是一种以糖代谢紊乱为主要表现的疾病。糖为水谷精微的一部分,我们可以间接地将“糖代谢紊乱”理解为“对水谷精微运化异常”。而从中医的角度,发挥运化水谷功能的是脾。所以当用中医的理论对糖尿病进行整体辨证论治时,“脾虚”便是我们不可脱离的中心。

[1] 熊曼琪,李惠林.脾虚是消渴病的重要病机[J].广州中医学院学报,1991,8(1):1.

[2] 潘善余.糖尿病从脾论治探讨[J].浙江中医杂志,2004,39(1):6-7.

[3] 王幼立.脾胃“不及游溢”对消渴病的影响-冯明清教授学术思想探讨[J].辽宁中医杂志,2008,35(10):1467-1468.

[4] 刘振杰,熊莉华,范冠杰.浅谈糖尿病从脾胃论治[J].新中医,2006,38(8):84-85.

[5] 徐钧.理脾法在糖尿病治疗中的运用体会[J].中医药学报,2010,38(4):90.

[6] 蔡小平,周宜强,朱艳琴.糖尿病证治新理论“脾弱胃强”观[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3,9(5):25-26.

[7] 刘振杰.扶脾抑胃法治疗胰岛素抵抗性糖尿病[J].湖北中医杂志,2006,28(10):31-32.

猜你喜欢
水谷医家津液
《伤寒杂病论》“阳气”实质探析
补津液不等于多喝水
基于数据挖掘的现代湖湘男科流派医家治疗激素难治性前列腺癌用药规律研究
浅谈从气血津液理论辨治干燥综合征
“燕赵医学研究”栏目征稿启事
嚼服枸杞子缓解口干
水谷隼接抢段技战术分析
明清小说中的医家形象研究
水谷雅子的草根儿“驻颜术”
中医所讲的“忌口”是怎么回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