纤溶酶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观察

2012-01-24 08:28
亚太传统医药 2012年8期
关键词:溶栓神经功能血栓

胡 倩

(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河南 郑州 450052)

急性脑梗死是中老年病人的常见病、多发病,且发病年龄趋于年轻化,发病率有逐年上升趋势,以发病率高、致残率高和死亡率高的特点,对急性脑梗死的治疗迄今不令人满意,方法多,但疗效不十分肯定。超早期的溶栓治疗,具有明显的治疗效果,但受时间窗和禁忌证限制。如果丧失机会或病情不允许时,可给予抗凝、抗血小板聚集和脑神经保护等。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于2008年1月-2012年1月用纤溶酶(北京赛业药业有限公司生产,每支100U)治疗急性脑梗死82例,疗效满意且安全,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82例均在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住院患者,且病程超过6h,急性脑梗死诊断均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脑梗死诊断标准[1]。入院标准:①发病在72h内;②发病年龄小于75岁;③有明显的神经系统定位和体征;④经头颅CT证实脑梗死,排除脑出血;⑤未用尿激酶和抗血小板聚集药物者。排除标准:①有昏迷或大面积脑梗死者;②合并严重心、肺、肾功能不全;③严重精神疾病或痴呆、失语者;④血压高于195/105mmHg者;⑤有出血倾向或消化性溃疡者;⑥血小板低于8×109/L者;⑦过敏体质者。将患者按住院先后顺序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2例,男23例,女19例;年龄36~73岁;合并高血压病27例,糖尿病11例;梗死部位:基底节区15例,颞叶6例,丘脑5例,脑干2例,小脑4例,多发11例;临床表现有:中枢性面瘫、舌瘫22例,肢体瘫痪20例,头昏、眩晕、呕吐6例,构音障碍4例,头痛10例。对照组40例,男24例,女16例;年龄38~71岁。两组在年龄、性别、合并症、症状、病程、病情的变化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两组根据病情,合理调整血压,控制血糖,调脂,预防并发症,维持电解质、酸碱平衡及对症支持。对照组常规内科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给予注射用纤溶酶,首次100U溶于生理盐水250mL中静滴,45滴/min;第2天200U溶于生理盐水250mL静滴;其后每次300U,1次/d,连用8天,疗程为10天。

1.3 观察项目

观察第11天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疗效评估及血液流变学和药物不良反应等变化。同时观察治疗期间病人有无出血情况如皮疹、皮下出血、牙龈出血、穿刺部位出血、大小便潜血,头颅CT检查是否有脑出血和肝肾功能。

1.4 疗效评价标准

根据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DS)标准进行评价。在治疗前和治疗后第11天评分比较。①基本治愈:NDS减少90%以上,病残程度0级;②显著进步:NDS减少46%~90%,病残程度1~3级;③进步:NDS减少18%~45%;④无变化:NDS减少或增加18%以内;⑤恶化:NDS增加18%以上;⑥死亡。第11天评价总有效率=基本治愈率+显著进步率+进步率。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治疗结果

两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DS)比较,见表1。治疗后神经功能评分有显著性差异(P<0.01);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比较,见表2。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8%,明显高于对照组(62.5%),两组相比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

表1 两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比较()

表1 两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比较()

注:治疗后评分与对照组比较*P<0.01。

组别 例数(n) 治疗前 治疗后第11天治疗组 42 21.5±8.4 9.5±5.5*对照组40 20.9±7.8 12.3±7.6

表2 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比较 [n(%)]

2.2 治疗前、治疗后11天血液流变学部分指标变化比较(见表3)

表3 两组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

表3 两组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

组别 例数(n) 全血粘度(mPa·s) 血浆粘度(mPa·s) 红细胞比溶(%) 纤维蛋白原(g/L) P值治疗组 治疗前治疗后0.05对照组 治疗前治疗后42 42 4.85±0.60 4.06±0.521.98±0.291.52±0.28 46.73±3.40 43.09±3.68 3.92±0.501.79±0.51 <40 40 4.29±0.62 4.78±0.631.95±0.311.89±0.33 37.51±3.21 45.27±3.59 3.83±0.51 3.50±0.45 <0.05

2.3 不良反应

两组在用药过程中均未发生不良反应和毒副作用。

3 讨论

急性脑梗死是威肋人类健康的三大疾病之一,占脑卒中的60%~80%,是我国常见病、多发病,在我国死因是第一位。主要是脑动脉硬化引起血管壁病变的基础上,管腔狭窄、闭塞或有血栓形成,造成局部血管中断发生缺血、缺氧性坏死,引起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急性脑梗死病灶是由缺血中心区及其周围的缺血半暗带组成。缺血半暗带的脑血流处于电衰竭与能量衰竭之间,局部脑组织存在大动脉残留血流和侧支循环,尚有大量存活的神经元[2]。实验证明,如闭塞血管能及时开通则恢复缺血半暗带的供血,增加半暗带神经细胞存活率。所以急性脑梗死的治疗原则是迅速恢复脑的血流灌注和减少缺血后神经细胞损伤,使神经功能迅速恢复[3]。首选最有效的方法是溶栓治疗,但溶栓治疗存在继发出血、再灌注损伤及脑组织水肿、血管再闭塞[4]。加上还有诸多的非适应证及禁忌证,最严重的还有严格时间窗,使溶栓治疗在绝大多数病人特别是基层医院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病人中无法实施。

纤溶酶是采用单克隆抗体纯化技术从蝮蛇中提取分离出的天然蛋白酶剂,与传统的降纤酶、巴曲酶不同,它直接作用底物是纤维蛋白原和纤维蛋白。其药理作用:①降纤抗凝、防止血栓;通过降解血浆中较高的纤维蛋白原水平,使红细胞聚集性降低,全血粘度下降,血液状态改善,外围阻力下降,从而改善微循环以及缺血部位的功能;②抑制血小板聚集;通过对血小板的间接抑制作用,使血液凝固下降,从而防止血栓的形成或进一步扩大;③降解纤维蛋白,通过直接降解新生血栓纤维蛋白,抑制血栓进一步扩大;④药物组分单一、纯度高,达到99.9%,不含有出血毒、神经毒等其他蛇毒成分,临床应用更加安全;⑤适度溶解血浆中的纤溶系统[5],而不激活纤溶酶原,且半衰期长达6.5h,避免有出血倾向。还有纤溶酶具有明显的神经生长因子活性,对受损的神经细胞有营养、修复作用[6]。同时纤溶酶促使内源性TPA释放,产生溶栓功能及阻止血栓的进一步形成,并能降低血液粘度,减少血小板聚集,从而改善微循环,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综上所述,纤溶酶在急性脑梗死治疗中有独特疗效,克服了TPA存在的不足,且无严格治疗时间窗,是急性脑梗死治疗的一个新途径、新的选择。

从本组资料可以看出,应作纤溶酶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92.8%,明显高于对照组62.5%,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较治疗前均有显著改善,治疗组(9.5±5.5)与对照组(12.3±7.6)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同时在血液流变学中,血浆粘度、纤维蛋白原的改善明显。综上所述,纤溶酶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显著,明显减少或减轻致残率,降低血浆粘度及纤维蛋白原,不影响出、凝血时间及肝、肾功能,无副作用,无一例脑出血和上消化出血等严重并发症,提示纤溶酶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有效率,并且纤溶酶价格居中,易被广大群众、农村患者接受,值得在基层医院广泛推广应用。

[1]中华神经科学会.脑血管疾病分类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

[2]吴江,贾建平.神经病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5(3):158-159.

[3]王亚辉.纤溶液酶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疗效观察[J].实用临床医学杂志,2010,14(15):116.

[4]黄如训,苏镇培.脑卒中[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263-267.

[5]董发昌.注射用纤溶液酶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研究[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07,5(21):120.

[6]张颖,雷兰.蛇毒纤溶酶的神经生长因子活性[J].生物技术,2004,14(21):15.

猜你喜欢
溶栓神经功能血栓
超早期脑梗死痰瘀阻络证患者经活血化瘀法联合静脉溶栓治疗的疗效与安全性
综合康复护理干预对脑卒中患者抑郁及神经功能康复的疗效
溶栓期血压变化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溶栓疗效及预后的关系
护理管理在急性脑梗死超早期静脉溶栓中的应用观察
老年精神分裂症患者采用利培酮结合银杏叶胶囊治疗对神经功能的改善效果
防栓八段操 让你远离深静脉血栓
动静脉联合溶栓及机械取栓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观察
集束化康复护理对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
逐瘀祛痰法中西医结合治疗对脑梗塞患者神经功能的影响
三种血栓各有堵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