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就业现状、原因及人力开发动态路径模式研究

2012-01-24 03:18胡金伟赵延奎尹文强郭洪伟胡式良
卫生软科学 2012年11期
关键词:公共事业就业率毕业生

胡金伟,赵延奎,尹文强,郭洪伟,胡式良

(潍坊医学院管理学院,山东 潍坊 261053)

目前,全国300多所高校已拥有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招生资格,专业规模日益扩大,但由于社会氛围、经济结构、价值理念等原因导致毕业生就业困难[1]。针对上述现状及问题,国内部分专家学者对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卫生人力资源开发进行了初步探讨研究。例如潍坊医学院刘宪亮《卫生事业管理专业毕业生跟踪调查分析》;第二军医大学 ‚国家教育部21世纪初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中杨一凤《卫生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研究》。这些研究提出了有关理论模式,但总体来看,研究方法不够严谨,专业人力资源开发模式不尽合理,模式应用较窄,普及性较差。本文利用陈然[2]、张晓燕[3]等对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调查数据进行二次分析,探讨发现影响专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及原因,探索医学院校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力资源开发发展方向,构建现代卫生管理人力资源开发动态路径模式,这对专业的发展和教学质量的提高,皆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1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就业现状分析

陈然等人[2]的调查显示,安徽医科大学公卫专业毕业学生主要选择到医院、事业、企业以及考取研究生,这三者比例达到 84.7%,考公务员比例较低。就业率呈现下降趋势,由2004届的96.7%下降到2007届的94.3%,就业难问题日益凸显(见表1)。

张晓燕[3]的调查显示,武汉大学公卫专业毕业学生考取公务员比例非常低,毕业生未就业率逐年增加,2004~2006届未就业率由1.6%升高到11.8%,就业形势呈现不良态势(见表2)。

表1 安徽医科大学公共事业管理专业2004~2007届本科毕业生就业情况统计 人

表2 武汉大学公共事业管理专业2004~2006届本科毕业生就业情况统计

2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就业影响因素分析

由表1、表2可见,公共shiye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率呈下降趋势,招生计划呈现逐年递减;未就业学生占一定比例。本文通过对某医学院应届毕业生访谈以及相关文献资料分析发现影响毕业生就业的原因主要有:

2.1 人才培养定位不准确,与社会需求脱节

就目前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建设的现状看,突出问题是招生规模太大、专业特色不明显、人才培养定位与公共事业管理体制及人才实际需求相互脱节,毕业生就业竞争优势不明显。一是随着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入,事业单位正面临改革,此类人才需求有限;二是公共事业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制约着公共事业的发展;三是参加公务员考试,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学生并没有专业知识能力优势。

2.2 专业结构和课程体系创新意识薄弱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沿用原有的专业教学模式,课程设置杂乱,不能真正实现从以教育教学资源为导向到以就业为导向的转变。从目前的现状看,仍存在着毕业生就业难和社会急缺应用型适用性人才的不和谐现象[4]。

2.3 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体系不完善

这主要是因为高校没有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不去主动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求,瞄准社会,盯紧市场[5],以就业为导向,没有按照‚立足现在,适度超前,人职匹配‛的原则,没有及时分析市场人才需求趋势,广泛进行行业、企业、职业岗位调研。

2.4 就业指导服务体系缺失

以就业为导向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缺失,尤其是就业指导教师的知识结构不合理,从而导致学生的社会实践和专业技能实习实训严重不足。学生接触社会、了解行业、认知职业、择机创业的切入点没有针对性,造成了大学生就业难。

2.5 科学评价体系滞后

目前,很多高校设计就业评价体系时,片面追求高就业率,不考虑学生的实际就业层次和质量,甚至为提高就业率不择手段,或诱使学生提供不真实的就业信息,或弄虚作假,对上虚报就业率。没有形成科学合理适用的专业评级体系,不能更好的为专业的调整和发展提供科学的理论支持。

3 卫生管理人力资源开发动态路径模式构建

针对上述现状及问题,本文提出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卫生管理人力资源开发动态路径模式(见图1)。

3.1 模式内涵

卫生管理教育人员要明确培养对象、目标都是在发展变化的,不能一成不变地看待他们,要根据社会经济发展、政策要求、社会需求以及人力资源开发模式等变化,及时调整,保持充分的人才培养弹性,有效地实现人力资源开发动态目标,包括复杂适应性系统理论(CAS)、胜任力(冰山)模型、终身教育的培养阶段划分及管理学与卫生事业管理学科模式形成的复杂矩阵等模块。

3.2 模式的内容

3.2.1 人力资源开发目标

多维的社会需求必然会导致多维的培养目标,动态培养目标需要最大限度体现多能级与多层次的专业人力资源开发特点,实现专业方向‚准确‛,灵活就业的目的。

3.2.2 人力资源开发知识结构

根据社会需求的变化,不断调整课程体系和内容,构建‚一个原点、三个维度‛的知识结构。一个原点是指课程理论知识,包括医学与专业等基础知识理论;三个维度包括时间维度、空间维度、应用维度三个方面。

3.2.3 人力资源开发方式

第一,人力资源开发方式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核心,由以教师为中心转为以学生为中心。以激励学生自主学习为目标,从以教师教为主转变为以学生学为主;从以学生听为主转变为学生以练为主、以亲身体验为主,积极采用参与式、互动式、体验式等的现代教学方式方法。

第二,注重实践教学,综合运用多种模拟实践教学的形式。模拟实践是一种介于直接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之间的一种特定形式。即在课堂内或校园内,引入管理要素,建立仿真环境,营造管理情景,使学生向实际管理者那样进行模拟决策。具体形式主要有:全程渗透案例分析讨论、角色扮演、情景模拟、调查与访问、案例游戏、岗位见习等。

第三,建立以能力为核心的、开放式的全程考核系统。

图1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卫生管理人力资源开发动态路径模式设计示意图

3.2.4 社会需求满意度评价体系

该体系能够对培养目标检验和评价,并通过不断的修改、调整人力资源开发方案和目标,从而使该模式更好地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4 结语

总之,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培养的学生应具有较强理论基础和创新能力。专业教育只有围绕创新能力培养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 ,按照基础教育、院校后教育、继续教育的教育规律,弱化基础医学与部分临床医学的教学内容,突出社会实践,拓宽管理专业知识,加强管理方法训练,注重素质教育与能力培养的有机结合[6],培养的学生才能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才能健康持续的发展。

[1] 郑代良,杨吉兴.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及对策研究[J].中国农业教育,2010,(5):15.

[2] 陈 然,李绍华,赵国子.卫生生事业管理专业本科生就业现状分析与对策[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08,28(7):510。

[3] 张晓燕.武汉大学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就业分布情况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2009,(1):181。

[4] 孙晓娟,赵红梅.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施[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5):161-162.

[5] 黄 敏,王安富,李连宏,等.‚医+X‛复合型医学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08,6(6):59-60.

[6] 张维亚,严 伟.基于就业导向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金陵科技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8,22(2):78-79.

猜你喜欢
公共事业就业率毕业生
伤心的毕业生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公共事业管理体制转型的方法初探
2017届毕业生就业率高职高专超本科
公共事业管理的局限性及管理方式选择
促进社会资本进入南昌社会公共事业领域的研究
最“叛逆”的毕业生
本科新闻专业在京就业率较低
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