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阳陵泉穴的临床应用

2012-01-25 01:35孟宪军
中医药通报 2012年2期
关键词:阳陵泉灵枢肝胆

● 孟宪军

阳陵泉,前人依其所在部位而命名,胆属阳经,膝外侧属阳,腓骨小头部似陵,陵前下方凹陷处经气象流水入合深似泉,故名“阳陵泉”。又名筋会、阳陵、阳之陵泉;是足少阳之脉所入为合的下合穴,为筋之会穴。其局部解剖本穴的气血物质为胆经上、下两部的天部水湿风气会合而成,在本穴为聚集之状,表现出土的不动之性,故其属土。阳陵泉穴有除湿降浊的功能,又能调肝胆之气,所以临床应用广泛。

1 定位

现代教材定位为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中,定的是一个范围,不是一个点。《灵枢·本输》:“在膝外陷者中也”;《针灸甲乙经》:“在膝下一寸,外廉陷者中。”《针灸问对》:“膝下二寸”;《备急千金要方》:“在膝下外,尖骨前陷者……”《灵枢经》:“膝外陷者中也,为合,伸而得之。”据临床经验以腓骨小头前下方寻找敏感点为主。

2 主治

2.1 《灵枢经》记载 “胆病者,善太息,口苦,呕宿汁,心下澹澹,恐人将捕之,嗌中吤吤然,数唾,在足少阳之本末,亦视其脉之陷下者灸之,其寒热者,取阳陵泉。”

2.2 《针灸大成》里的席弘赋针灸大全篇里记载 “最是阳陵泉一穴,膝间疼痛用针烧,委中腰痛脚挛急,取得其经血自调。”《灵光赋针灸大全篇》里记载:“阴蹻阳蹻两踝边,脚气四穴先寻取,阴阳陵泉亦主之,阴蹻阳蹻与三里。”《长桑君天皇秘诀歌》记载:“脚若转筋并眼花,先针承山次内踝,脚气酸疼肩井先,次寻三里阳陵泉。”

2.3 其它文献记载 《甲乙经》:“胁下支满,呕吐逆,阳陵泉主之。”《铜人》:“治膝伸不得屈,冷痹脚不仁,偏风半身不遂,脚冷无血色。”《大成》:“主膝股内外廉不仁,偏风半身不遂,脚冷无血色,苦嗌中介然,头面肿。”《图翼》:“主治偏风,半身不遂,足膝冷痹不仁,无血色,脚气筋挛。”现代针灸教材认为其主要治疗以下几个方面的疾病:①黄疸、胁痛、口苦、呕吐、吞酸等肝胆犯胃病证;②膝肿痛、下肢痿痹及麻木等下肢、膝关节疾病;③小儿惊风。[1]

3 临床应用

3.1 胆腑病证 《灵枢·邪气藏府病形篇》:“合治内腑”,《灵枢·四时气篇》:“邪在腑,取之合”。胆附于肝,内藏清汁,肝与胆在生理上相互联系,在病理上相互影响,故肝胆多同病。因湿热蕴结,入侵肝胆,胆汁外溢;或脾阳不运,湿热内阻,胆汁外溢;以及肝郁气滞、肝胆湿热、肝胆实火等所引起的病证,都属本穴的治疗范围。

胁痛案 李某,女,50岁,公务员,2007年3月20日来诊。主诉:右胁疼痛4天,痛如针刺样,咳嗽加剧。查体:舌淡、苔薄白,脉弦。以巨刺法针取左侧阳陵泉,快速捻转进针,深1.5寸,得气后,施以捻转泻法,病人胁痛即减轻,咳嗽时已无疼痛,留针三十分钟,起针,疼痛完全消失。

按 肝与胆相表里,肝脉布胁肋,胆脉循胁里,过季胁,说明胁痛与肝胆的关系甚为密切。《灵枢·经脉篇》:“胆足少阳之脉,……,是动则病:口苦,善太息,心胁痛不能转侧,……”。《灵枢·五邪篇》“邪在肝,则两胁中痛。”故循经取穴,取泻本穴治疗气滞、血瘀以及肝胆疾患引起的胁肋痛效果均佳。《杂病穴法歌》载有:“胁痛只须阳陵泉”。本症属气滞血瘀型,不通则痛。故用阳陵泉以通调气机,针后病人其痛若失。临床上以瘀血胁痛者取泻阳陵泉外,可辅以血会膈俞,配三阴交以活血。跌仆损伤者,尚可取阿是穴。以肝郁胁痛者取泻阳陵泉通调气机外,尚辅肝之原穴太冲感肝之募穴期门,以疏肝理气。以湿热胁痛者常以阳陵泉、支沟泻之能和解少阳而清热化湿。泻期门、日月能疏利肝胆的气血。

3.2 筋的病证 阳陵泉是筋之会穴,为筋气聚会之外。《难经·四十五难》云:“筋会阳陵泉”。故阳陵泉是治疗筋病的要穴,特别是下肢筋病,临床较为常用。具有舒筋和壮筋的作用。

肩周炎案 王某,男,35岁,工人,2008年12月30日初诊。主诉:双肩疼痛一月余。一月前无特殊原因忽感两肩沉重、麻木、疼痛,遇寒痛甚。活动受限,不能梳头,以右侧为重。曾服中药治疗多日不果。查体:局部外观无明显异常,外展50°,上举90°,不能摸到对侧耳朵,勉强到百会处。舌淡苔白,脉弦。随取双侧阳陵泉,以快速捻转刺入,得气后,施以泻法,留针三十分钟,每日隔五分钟行针一次,在行针时嘱患者活动患侧(运动法),范围由小到大,针1次后疼痛缓解,活动范围增大,外展 60°,上举 110°,摸对侧耳朵能过百会。患者要求再针2次后肩关节活动自如,追访未再复发。

按 肩痛一证,病因多与感受风寒之邪有关,亦有因经脉受损,气血不和,不通则痛之故,根据上病下取的法则,选筋会阳陵泉一穴治之,尤其对新病患者或因扭伤或因挫伤所致者,疗效尤著。患者肩痛,多因营卫虚弱,复因局部感受风寒,遂致气血阴滞而致筋脉失养,不荣则痛。现医多在肩关节局部进行治疗,效果均多不佳。根据“筋会阳陵”多用阳陵泉以疏通调理气血,治之每每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落枕案 王某,男,34岁,教师。2006年3月2日初诊。患者昨日上午工作繁忙,下班时突感头项强痛、左转困难,经活动、自我按摩症状稍有缓解。午睡后症状又有所加重,现颈项强痛,不能左转侧。检查时,局部肌肉压痛明显,但无红肿。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滑。针取右侧阳陵泉穴,得气后提插捻转强刺激,同时嘱患者活动颈项,以左转活动为主,病人立感疼痛减轻,留针30分钟后,其痛若失。

按 落枕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肌肉扭伤,如夜间睡眠姿势不良,头颈长时间处于过度偏转的位置;或因睡眠时枕头不合适,过高、过低或过硬,使头颈处于过伸或过屈状态,均可引起颈部一侧肌肉紧张,使颈椎小关节扭错,时间较长即可发生静力性损伤,使伤处肌筋强硬不和,气血运行不畅,局部疼痛不适,动作明显受限等。二是感受风寒,如睡眠时受寒,盛夏贪凉,使颈背部气血凝滞,筋络痹阻,以致僵硬疼痛,动作不利。总的病机就是颈项部筋脉不利。不能转侧之落枕多与少阳经相关,又多为筋病,阳陵泉为足少阳经合穴,又为八会穴之筋会穴,用之自然能得立竿见影之效。落枕很容易发生在风池或肩井等部位,风池及肩井都属胆经的路线,可扎阳陵泉。我常碰到落枕的病患以及双肩皆酸痛的患者,常在针阳陵泉一穴后立即得到舒缓。落枕时局部的风池和肩井等穴固然可取,但风池深刺易伤人脑,肩井刺深会致气胸,针取阳陵泉除了可以加速疗效及当场可以测试外,也可避免不必要的风险。

腰扭伤案 余某某,女,34岁。2天前,做家务致腰部扭伤,第二天加重,腰部转侧受限,两手撑腰,不能直立,行走困难,服止痛药无效。喷嚏、咳嗽、甚至大声说话,均可引起疼痛加剧。取双侧阳陵泉穴直刺1.5寸,强剌激,留针15分钟。双侧委中穴刺血(出血为度),痛点用梅花针叩刺加拔罐,吸出少量瘀血。出针后,疼痛减轻,腰部能转动,隔日一次,三次即愈。未服他药。

按 取阳陵泉散瘀为法,配合委中穴放血,梅花针叩剌出血,以达活血散瘀而止痛的效果。经筋的疾病表现在运动方面,如经脉的牵引、拘挛、驰缓、转筋、强直和抽搐等。《灵枢·经脉》:“阳急则反折”,“阴急则俯不伸”《难经·二十九难》:“寒则反折筋急,热则筋骨驰缓不收”。急性腰扭伤是腰部组织经筋阴阳失调,而发生功能障碍,亦即“阳急则反折”,“阴急则俯不伸”;“寒则反折筋急,热则筋驰纵不收”。阳陵泉为筋之所会,总理筋伤之病,故用此穴施以不同的针刺手法,可收到调整阴阳,扶正祛邪,镇痛却疾之功。取阳陵泉散瘀为法,配合委中穴放血,梅花针叩刺出血,以达活血散瘀而止痛的效果。

[1]石学敏.针灸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96.

猜你喜欢
阳陵泉灵枢肝胆
《素问》《灵枢》引用、解说关系初探
吴盂超:肝胆医学创始人的创新灵感
“中国肝胆外科之父”吴孟超
浅析“肝胆阳陵泉”的理论依据及临床应用
解你难言之隐按摩妙穴少女痛经不痛
《黄帝内经》中“阴阳”的整理与分类
针刺阳陵泉治手臂筋急1则
“满血复活”常按三穴位
采采卷耳
多处肝切除术在复杂肝胆管结石中的应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