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甘松研究概况

2012-01-25 14:14韩祖成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2年16期
关键词:挥发油

袁 捷 韩祖成 王 敏 陈 青

1.陕西中医学院研究生院,陕西 咸宁 712046;2.陕西省中医医院脑病科,陕西 西安 710003;3.陕西省中医医院骨科,陕西 西安 710003

甘松是败酱科植物甘松 (Nardostachys jatamansiDC)的干燥根及根茎。其性辛、甘、温,无毒,归脾、胃、心经。功能理气止痛,开郁醒脾[1],安神[2]。用于脘腹胀满、食欲不振、呕吐,外用治疗牙痛、脚肿。现代药理研究认为甘松能抗心律失常、抗心肌缺血、降压、镇静、解痉、抗菌等。甘松是我国传统中药,历史悠久,首载于唐代《本草拾遗》,1963年收入《中国药典》,又名苦弥哆、甘松香、人身香、麝果、邦贝。其来源有甘松、匙叶甘松和大花甘松三种,2010年版《中国药典》认定的药材来源和市面上销售的以甘松为主,四川、甘肃、青海、西藏、云南等地产的甘松为道地药材[3]。现对中药甘松的化学成分、药理研究、临床应用进展等作一系统综述。

1 化学成分研究

国内外研究者已对甘松的化学成分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萜类、黄酮类、香豆素类和木脂素类等为其主要化学成分[4]。崔志斌等[5]认为甘松抗心律失常的有效成分主要存在于石油醚及乙酸乙酯提取物中。李丽等[6]从甘松乙酸乙酯提取物中分离出9个化合物。分别为熊果酸、甘松香酮A、丹参酮ⅡA、蒙花苷、马兜铃烯、β-谷甾醇、齐墩果酸、α-香附酮、去氢木香内酯。后两个化合物为首次分离得到,是作用于心血管系统的有效成分。张旭等[7]采用柱色谱法首次分离出蒙花苷、熊果酸、二十八烷醇,并确认其为甘松抗菌消炎的有效成分。张苏阳等[8]首次研究了运用水提醇沉得到的甘松多糖抗氧化能力较高,其浓度与抗氧化活性呈现一定的量效关系。甘松新酮和缬草酮为甘松抗痫的主要活性成分,甘松苷可促进神经生长,增加乙酰胆碱酯酶活性,为天然的神经营养剂[9]。国外学者[10]从甘松甲醇提取物中分离到3个新的愈创烷型倍半菇类化合物,分别为甘松过氧物、异甘松过氧物、甘松氧化物,前两种对恶性疟原虫有抗疟活性、细胞毒活性,且第二种化合物抗疟活性可与奎宁相比。

2 药理学研究

心血管系统 葛郁芝[11-14]观察甘松挥发油对心肌细胞单纯钠通道、L型钙通道的影响,表明对其快钠离子通道有加速失活与抑制激活的作用;且膜电位越低,对钠通道阻滞越强,提示临床可用于因心肌缺血导致膜电位降低而诱发的心律失常;对钠电流有抑制作用,能降低动作电位幅度,减慢动作电位0相上升速度,以对抗快速型心律失常;减少钙离子内流以及细胞内钙超载,有效避免早期后除极、延迟后除极。他认为甘松挥发油抗心律失常的靶点可能是多通道阻滞的一个复杂机制,针对延长动作电位、有效不应期、影响心肌兴奋性、不应性和传导性。同时,甘松挥发油是否对其它离子通道有阻滞作用,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刘元伟[15]等实验证实甘松提取物可显著抑制大鼠心室肌细胞中的钠、钾电流,从一定程度上也揭示了甘松抗心律失常的机理。国外学者[16]用匙叶甘松根茎的乙醇提取物,在多柔比星诱导大鼠心肌疾病观察心脏内抗氧化剂状态等试验中,认为该植物提取物通过降低脂质过氧化水平来防治心脏损害。张荣宝等[17]制作实验性心律失常与心肌缺血家兔动物模型,分别对比复方黄杨甘松片、单味黄杨注射液、单味甘松注射液对家兔心电图ST段改变,得出单味甘松液对室早及室速均有明显拮抗作用,但其抗心肌缺血效应不明显。李先进等[18]对40例诊断为室速的患者进行口服甘松煎剂前、后的电生理检查,从影响窦房结功能、心房、房室结电生理相关指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甘松可延长心房有效、相对、功能不应期。

内分泌系统 南一等[19,20]观察回回甘松饮高、中、低剂量对链脲佐菌素、四氧嘧啶诱导的1型糖尿病大鼠血糖、血脂 (TG、TC、HDL、LDL)的影响发现口服给药2周均可明显降低大鼠的血糖值,改善血脂代谢。中剂量组与格列美脲、二甲双胍的降糖作用相当。张义伟等[21]实验观察得出回药甘松丸子的浸流膏能降低正常小鼠的血糖,降低正常大鼠的胰高血糖素,且对大鼠胰岛素水平无影响。

消化系统 何跃等[22,23]通过甘松的水提浸膏成分和挥发油成分进行高、中、低剂量组合给药,观察对大鼠急性胃炎的预防和对小鼠小肠推动运动的影响,得出甘松能有效预防乙醇所致的急性胃炎和胃溃疡的发生,呈量效关系,并且有较好的促肠运动功能,其作用机理可能和提高局部氧自由基清除能力、抑制胃酸分泌有关,以及挥发油对胃黏膜的保护作用,而促进肠推进运动的机理可能与增加胃肠运动的协调性有关。

神经系统 国外学者研究[24]匙叶甘松根的乙醇提取物能引起大脑中主要单胺 (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5-羟色胺、5-羟基吲哚乙酸、Y一氨基丁酸)、牛磺酸浓度的增加并抑制氨基酸。丁莉等[9]通过观察青霉素致痫的大鼠行为学和脑电图,表明甘松能有效延长大鼠惊厥潜伏期,减少发作持续时间和次数,降低痫性发作程度,减少癫痫发作所导致的神经功能损伤、认知功能障碍。甘松同丙戊酸钠、苯妥英钠均有协同作用,可减轻其副作用,此观点在研究者随后的临床实验中也得到证实。伏兴华等[25]研究甘松抗痫灵不同药物成分搭配给药,观察小鼠后肢强直等情况,得出甘松、白胡椒、鲁米那三者协同使用具有显著的镇静、抗惊厥作用。高剂量甘松抗痫灵可使脑电图出现类似深睡眠的高幅慢波,并有中枢抑制作用和镇痛作用[26]。李新玲等[27]观察甘松作用于戊四氮致痫的大鼠行为学及脑电图、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 (NSE)浓度变化,同样得出其抗痫作用,且大鼠的脑脊液NSE水平证实甘松对神经有保护作用。

目前对甘松的药理研究主要包括以上几个方面,其余较少涉及。综上所述,甘松具有抗心律失常、保护心脏的作用,其抗心肌缺血证据尚不充分,还需实验说明。一定剂量的甘松复方制剂能降低血糖、血脂,这可能与甘松可使体内牛磺酸浓度增加,牛磺酸可与胰岛素受体结合,加速糖酵解,降低血糖浓度,与胆汁酸结合形成牛磺胆酸能增加脂质、胆固醇的溶解性。氨基酸的降低也有利于预防糖类和脂质的囤积,其机理也可能是复方作用,故需作进一步药理研究。甘松的水提浸膏成分和挥发油成分有保护胃粘膜、增强胃肠动力、助消化的作用。且甘松具有镇静、镇痛、抗癫痫、抗抑郁、抗焦虑、神经保护、调节血压、对抗帕金森的作用,这些均与其乙醇提取物的作用有部分关系。

3 临床应用进展

3.1 心血管系统

《本草求证》认为甘松归心经,性辛甘温,有解郁通阳的功效。杨从信等[28]自拟甘松整律汤 (甘松、大青叶、枳壳、玄参、桂枝、党参、甘草)治疗频发性室性早搏35例,临床控制10例,好转21例,总有效率88.6%,无不良反应。曾红钢[29]采用四参甘松调律汤 (丹参、党参、甘松、苦参、玄参、积壳、桂枝、甘草)治疗早搏48例,与乙胺碘吠酮进行对照观察得出四参甘松调律汤对早搏治疗的近期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黄伯舜等[30]用甘松为君配伍炙黄芪、炙甘草、麦冬、五味子、大青叶等治疗心悸伴有头晕,心烦少寐,面色不华,手足心热等;配伍丹参、川芎、葛根、瓜蒌等治疗心悸伴有胸闷不舒,胸痛,脉结代等;配伍苦参、人参等治疗心悸伴有健忘怔忪久而不愈者。众多医者在治疗心脏疾病时偏爱参松相配,诸参顾护人体之本,甘松宣泄胸中郁邪,一守一走,动静搭配。

3.2 内分泌系统

胡新林[31]自拟复方甘松汤 (甘松、青皮、香附、党参、山楂、制首乌、鸡血藤、生甘草)治疗高脂血症38例,痊愈26例,显效5例,有效5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4.2%,方中甘松为君药,行气化滞,痰瘀可消。南一等[32]研究回回甘松饮 (甘松、木香、大黄、香芋草、芦荟、松蕈、茴香、芸香、木香石蚕等)对宁夏回族2型糖尿病肾病禀衰兼湿型的疗效。显示血糖、血脂、肝功等指标的疗效和临床症候方面的疗效均优于西药组。糖脂为浊邪,甘松芳香之气可醒脾利湿,目前尚未查到甘松单味药降糖脂的文献,其机理也可能与复方作用有关。

3.3 消化系统

文献中[30]甘松配伍香附、陈皮、麦芽、郁金治疗脾胃气虚,气滞血瘀的胃脘痛伴腹胀痞满,纳呆,苔白腻,脉弦细。配伍白芍、甘草、青木香、九香虫、高良姜治疗腹痛阵发性绞痛胀痛。甘松合四金汤 (金钱草、海金沙、鸡内金、郁金)、白芍、炙甘草、青木香、枳壳、紫珠草等治疗肝胆结石所致绞痛;配伍穿山甲、鳖甲、治疗结石较大者。笔者所查文献多是个人经验方治疗消化系统疼痛,不通则痛,甘松善理气止痛,气行才能促有形、无形病理产物消散。归脾胃经的理气药很多,有医者临床观察用甘松理气优于其它药,且用药疗程短。这还需对照实验证明。

3.4 神经系统

朱良春经验[2]对胸襟拂逆,肝失条达,自觉腹内有气冲逆,胸闷如窒,或妇女经期乳胀,善太息,无端悲伤流泪者,常用甘松配伍疏肝理气药,或养心安神药,疗效佳。甘松平衡心、肝、脾三脏。对情志病有很好的调节作用。另有临床报道单味甘松煎剂 (20g加3倍水)与丙戊酸钠合用可以有效降低癫痫发作频次,改善脑电图异常,减少西药剂量,减轻毒副作用[33]。中医讲怪病多痰,用甘松醒化痰之源,配以抗痫西药增加协同作用,不失为中西医结合用药的一种好思路。

3.5 其它作用

罗顺洪报道[34]用甘松煎汁外洗治疗妊娠浮肿效佳。小青龙汤加味甘松、炒僵蚕、炒地龙、徐长卿可治疗散寒蠲饮、止咳平喘之哮喘[30]。国外学者还报道甘松植物根茎作为一种芳香附加剂用于制备药物油,促进毛发生长和改善黑色皮肤[35]。

4 其它研究

甘松的煎煮方法和时间有报道称在抗心律失常、镇静等方面采用浸泡、后下、煎煮5分钟,以免破坏挥发油成分;在抗溃疡、解痉等方面需久煎才能使有效物质溶解[36]。还有学者[37]认为甘松抗心律失常等方面应雾化吸入给药,其对比大鼠心外膜局部浸润和气道吸入给药,得出用药后15-45 min之间效果明显稳定,吸入给药更佳。从而为研究甘松的新剂型提供理论依据。

5 结语

笔者跟随导师韩祖成学习之时,见导师常在消化不良、抑郁症、失眠等患者方药中加味甘松,遂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发现甘松温而不燥,甘而不滞,微辛能通[2],药性相对平和,实乃一味良药,却不如中药书中同类药物使用广泛。

笔者认为,该药行气理气,可解众脏之郁。与温阳药相合,可解寒郁;与行气药相合,可解气郁;与清热药相合,可解火郁;与活血药相合,可解血郁;与消食药相合,可解食郁;与燥湿药相合,可解湿郁;与化痰药相合,可解痰郁,随症加减,配伍广泛,适合运用在虚实夹杂,病程较长的疾病中。为让医药工作者更好的认识、利用、开发此药,对甘松的概括作了一系统阐述,不足之处,有误之处,还望指正。

[1]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S].一部.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0:79-80.

[2]朱良春.甘松芳香以醒脾 解郁而安神[J].上海中医药杂志,1998(8):28.

[3]武姣姣,石晋丽,刘勇,等.甘松的本草考证[J].中药材.2011,34(9):1459-1461.

[4]万新,石晋丽,刘勇,等.甘松属植物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J].国外医药 (植物药分册),2007,22(1).

[5]崔志斌,刘芬,黄家锟,等.甘松抗心律失常有效组分的药理筛选[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2008,34(3):504-506.

[6]李丽,王英锋.甘松有效成分的研究[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2010,31(6):31-34.

[7]张旭,兰洲,董小萍,等.甘松有效成分研究[J].中药材,2007,22(1).

[8]张苏阳,蒋开年,王煜,等.甘松多糖的体外抗氧化性研究[J].华西药学杂志,2009,16(2).

[9]丁莉,李新玲,邵良.甘松对青霉素致痫大鼠行为学表现及脑电图的影响[J].癫痫与神经电生理学杂志,2010,19(3):132-135.

[10]陈笔岫.从甘松根分得抗疟愈创烷型倍半萜[J].中草药,1998,(12):848.

[11]葛郁芝,吴志婷,胡朗吉,等.中药甘松挥发油对HEK细胞Nav1.5电流电压及电导电压的影响[J].时珍国医国药,2009,20(1):1.

[12]葛郁芝,吴志婷,张淑华,等.HEK细胞Nav1.5电流对中药甘松挥发油浓度及电压依赖性阻滞[J].中药药理与临床,2009,25(3):30.

[13]葛郁芝,盛国太.甘松挥发油对大鼠心肌细胞及HEK细胞Nav1.5钠电流的影响[J].岭南心血管病杂志,2011增刊,209.

[14]曹明,葛郁芝,罗骏,等.中药甘松挥发油对大鼠心室肌细胞膜L型钙通道的影响[J].时珍国医国药,2010,21(9):2264-2266.

[15]刘元伟,郭继鸿,张萍,等.稳心颗粒甘松提取物对大鼠心室肌细胞电流和瞬时外向钾电流激活动力学的影响[J].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2009,23(6):533-535.

[16]罗丽娜.匙叶甘松对多柔比星诱导大鼠心脏损伤时的氧化损害和细胞异常的抑制作用[J]国外医药 (植物药分册),2007,22(1):31.

[17]张荣宝,施绕云,陈渊,等.复方黄杨甘松对对实验性心肌缺血与心律失常的影响[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1996,6(1):1-2.

[18]李先进,蒋树中,李为东,等.甘松对心脏腔内电生理影响的研究[J].中国综合临床,2010,26(11):1136-1138.

[19]南一,袁玲,王荣,等.回回甘松因茵对链脲佐菌素诱导的I型糖尿病代谢的影响[J].内蒙古中医药杂志,2010,(1):33-34.

[20]南一,袁玲,王荣,等.回回甘松饮对四氧嘧啶诱导的I型糖尿病小鼠糖代谢的影响[J].内蒙古中医药杂志,2010,(2):49.

[21]张义伟,董琳,回药甘松丸子对糖尿病治疗作用的实验研究[J].宁夏医学杂志,2011,33(12):1141-1142.

[22]何跃,杨松涛,胡晓梅,等.甘松不同提取成分组合给药预防大鼠急性胃炎的实验研究[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11,8(1):27-29.

[23]何跃,杨松涛,唐建军,等.甘松提取物不同部位组合给药对小鼠小肠推进运动的影响[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30(4):38-41.

[24]匙叶甘松对大鼠脑中生物胺和抑制氨基酸的作用[J].国外医学 (中医中药分册),1994,(6).

[25]伏兴华,杨小洁.甘松抗痢灵的拆方实验研究[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1995,16(6):51-56.

[26]杨秀英.甘松抗痈灵的主要药效学实验[J].云南中医学院报,1996,19(3):9-14.

[27]李新玲,丁莉,邵良,等.甘松治疗戊四氮致痫大鼠的实验性研究[J].卒中与神经疾病,2010,17(3):151-178.

[28]杨从信,余群.甘松整律汤治疗室性早搏35例疗效观察[J].云南中医学院报,2000,23(1):32-33.

[29]曾红钢.四参甘松调律汤治疗过早搏动48例[J].新中医,2002,34(5):63.

[30]黄伯舜,宋红.甘松配伍一得[J].浙江中医杂志,2003,(8):361.

[31]胡新林.复方甘松汤治疗高脂血症38例[J].湖南中医药导报,1996,2(1):41.

[32]南一,徐海春,袁玲.回回甘松饮治疗宁夏回族2型糖尿病肾病禀衰兼湿型158例临床观察[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09,23:7-8.

[33]丁莉,李新玲,邵良,等.甘松合并丙戊酸钠缓释片治疗癫痫疗效观察[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9,43(8):35-36.

[34]罗顺洪.甘松外治子肿[J].中医外治杂志,1995,22(4).

[35]徐颂.匙叶甘松中一新的倍半萜醛化合物nardal[J].国外医药 (植物药分册),2008,(6):268-269.

[36]龙世琼,赵锦,潘庆.甘松制药方法研究[J].现代中医药,2008,28(3):76-77.

[37]葛郁芝,周萍,陈军喜,等.甘松挥发油浸润和吸入法对大鼠心室肌有效不应期的影响[J].中国心血管病研究报,2008,6(5):374-376.

猜你喜欢
挥发油
GC-MS法分析七十味珍珠丸中挥发油、脂溶性成分
捆都而(乳香)挥发油提取工艺研究进展
同时蒸馏萃取法提取花椒挥发油工艺的优化
牛扁挥发油的提取
不同大鼠模型探讨连翘挥发油解热、抗炎作用
连翘挥发油化学成分及其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香薷挥发油对湿困脾胃证模型大鼠的作用
3种干燥方法对片姜黄挥发油的影响
石菖蒲挥发油SFE-CO2萃取工艺的优化
正交实验优选鼻敏颗粒中挥发油的提取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