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固定钛板在颌骨骨折治疗中的临床效果

2012-01-25 14:14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2年16期
关键词:钛板颌骨口腔医学

张 静

江苏徐州市铜山县中医院口腔科,江苏 徐州 221116

颌面部骨骨折的主要表现是面部畸形,咬合紊乱和张口受限。颌面部骨折的治疗目的是恢复骨解剖结构和连续性,并在限定的时间内实现骨折愈合。复位和固定是治疗骨折的两个最基本方法[1]。目前临床多采用坚固内固定,其基本方法包括不锈钢板内固定,拉力螺钉固定,动力加压接骨板固定,以及目前颌最广泛应用的小型钛板和微型钛板内固定,而小型钛板和微型钛板因纯钛良好的性能和优良的治疗效果,近年来得到广泛认可。我科自2004到现在共收治20例颌骨骨折患者,均采用小型钛板和微型钛板进行内固定治疗,发现其疗效良好,具有很多优势,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本组20例,男15例,女5例,年龄15~55岁,平均年龄24岁,其中下颌骨骨折12例,占60%,LefortⅡ、Ⅲ型骨折合并颧骨颧弓骨折8例,占40%,骨折原因:车祸致伤8例,跌倒致伤4例,打击伤4例,其它原因致伤4例。受伤到手术时间7~14天。

1.2 材料 选取用浙江慈溪,宁波慈北医疗器械厂生产的钛板系列和配套器械,长度规格4孔6孔8孔10孔。有桥或无桥。

1.3 方法 手术前给予口腔全景片,CT、及三维CT来判断骨折的类型、部位,骨折线的数目、方向以及骨折线上的牙齿的情况。并根据颌骨骨折的部位和骨折线位移位情况选用不同型号和规格的钛板、及不同的手术的手术入口,下颌骨骨折一般采用2.0系统的小型骨板固定,板厚1.0mm。根据骨折线的方向和骨折的宽度选择不同规格的骨板。一般颏孔前的骨折采用双板固定,两板间距离不少于5mm,固位螺钉长度为6~8㎜,颏孔后骨折采用单板固定,而中部多采用1.5系统,板厚0.6~0.8mm.眶周及鼻筛区用1.3mm系统的钛板固定。板厚0.4~0.6mm[2]。所有手术均选用经鼻腔插管全身麻醉,根据手术前口腔全景片、CT及三维CT判断骨折部位及移位情况选择手术切口,手术切口一般有口内、口外两种入路,面中部骨折选用冠状切口,一例上颌骨复杂性骨折伴眶骨爆裂性骨折。加用下睑缘下切口,切开后到达骨折部位,充分暴露骨折部位,切开骨膜,剥离骨折处骨膜,暴露骨折线,根据咬合关系及解剖关系复位,复位后选用合适的钛板塑形后使其与骨面贴合,接骨板水平置与根尖下和下牙槽神经管之间,接骨板必须与骨面贴合,骨折线两侧至少各固定两颗螺钉。然后钻孔固定钛板,钻孔时用生理盐水冷却,选用合适的钻头,钻头一定要与骨面垂直。防止损伤血管神经,确定骨折断端贴合稳定,咬合关系恢复良好,然后分层缝合。手术后给予抗感染支持治疗5~7天。进食流汁:半流汁或软食[3],一个月后改常规饮食,手术后一个月、三个月、十二个月复查X线。观察骨折愈合情况。

2 结果

本组20例患者均Ⅰ期愈合,无过敏及排斥等不良反应,咬合关系均恢复正常,术后均未做颌间结扎。有一例患者因多发性骨折并伴有眼眶爆裂性骨折,术后眼球轻度陷没,内眦处骨质少许错位愈合,骨质少许膨隆,其余均无面部畸形。口腔功能良好。无一例出现面神经损伤症状,一例手术后出现下唇麻木。给予营养神经治疗,半年后恢复。固位螺钉无一例损伤牙根。骨折线上的牙齿均成活,未拔除。手术后一年复查均达到骨性愈合,无骨质愈合不良,钛板钛钉移位情况,20例患者均未做Ⅱ期手术,取出钛板。

3 讨论

3.1 内固定钛板的优点 ①纯钛表面会自动形成一层极强的氧化钛层,这层氧化钛能提供一个极其稳定的界面,使钙化的骨基质沉积于其上,因而具有良好的生物相溶性[4],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的钛金属为细胞及组织的愈合提供了一个类似于正常愈合的过程。且纯钛不致敏,无毒,不刺激组织,可以长期留置,不需二次手术[5]。②钛板厚度只有1mm或0.4mm、0.6mm、0.8mm,减少了钛板的体积,尤其是在眶周和鼻筛区,只有0.4~0.6mm不易感觉到,即使不取出也不影响美观。③内固定钛板,用钛钉内固定断端有骨质直接沉积较钢丝固定有较快的临床和组织学愈合过程[6]。而骨间钢丝结扎固定属于半固定,生物学视之为不稳定固定,此种骨折愈合为间接骨愈合,临床X线显示骨折处有大量外骨痂形成[7]④内固定钛板手术时,只需分离骨折线唇夹侧的软组织,损伤较小,且无需穿透颌骨全层,不易造成下牙槽神经损伤。⑤钛板较柔韧易于弯曲,易于与骨面贴合,密合度较好,固位效果较好。⑥钛板具有稳定及固定骨折片的能力,适用于各种部位及各种类型的骨折,并且对小的骨质缺损起到支架作用,有助于恢复患者的面部外形[8]。⑦钛板内固定,手术后不需要作颌间结扎及牙弓夹板固定,不影响患者的营养摄取,有利于骨质的愈合,及早期的功能训练,有利于维持良好的口腔卫生,提高患者手术后的生活质量。

3.2 内固定钛板的缺点 ①价格昂贵。②需要相配套的器械。③微型钛板固位力较小,只适用于面中部及力量较弱的部位,且需要限制患者早期的下颌功能,故手术后须流汁饮食、半流汁饮食一月后恢复常规饮食。

3.3 常用的颌骨骨折固定方法 颌骨骨折复位固定治疗中,以往大多采用颌间结扎、不锈钢丝或不锈钢板内固定、牙弓夹板复位、固定等,大部分能获得较好的咬合关系和复位效果,但存在着许多缺点。用不锈钢丝内固定需经口外行切口,手术时需分离唇颊和舌侧的组织,创伤大、不易操作,不锈钢板可对机体致炎、致敏,手术时钢板因硬性大,难以弯曲与骨面贴合,使术者操作困难,术后患者感觉不舒适,术后此区膨隆影响美观,另外。在骨愈合后期须取出钢板,也给患者造成再次手术的创伤和负担颌间结扎因为限制了颞颌关节的运动,严重影响患者的营养摄取,影响了骨质的愈合。而采用纯钛板进行颌骨骨折复位内固定治疗,因纯钛具有上述良好的性能,克服了以往骨折治疗方法中的众多不足,能对各型骨折进行坚强内固定,获得良好的解剖复位和咬合功能,早期即能恢复患者的口腔功能和保持良好的口腔卫生,使骨折愈合速度加快,质量提高。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另外早期功能锻炼对颌骨骨折的修复重建和颌面部各部位的功能协调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减少面部畸形的发生[9]

[1,2,4]张震康,俞光岩,口腔颌面外科学,2007,5(1)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8号,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7.246-265.

[3]冯颖、姚晨、戴中华等,微型钛板内固定治疗面中部骨折30例临床观察[J].口腔医学,2007。27﹝10﹞558~559

[5]汪大林,钛在口腔医学的应用研究[J].固外医学,口腔医学分册,1993.20(1):43.

[6]张智勇,归来,侯全志.小钛板坚强内固定在颌面创伤治疗中的应用[J].实用美容整形外科杂志,1998,9(3):129-131.

[7]郑麟蕃,张震康,俞光言,实用口腔医学,2001,5﹝2﹞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368.

[8]周培刚,顾永春,丁月峰,小型钛板固定治疗下颌骨骨折112例的临床观察[J].口腔医学,2007,27﹝7﹞389~390

猜你喜欢
钛板颌骨口腔医学
种植体-颌骨界面微动损伤的多指标评价
轧制方向对粉末轧制多孔钛板力学性能的影响
《口腔医学》2022年杂志征稿及征订启事
46例牙源性颌骨囊肿的治疗体会
2019第14届口腔医学十大新闻评选
药物相关性颌骨坏死的研究进展
口腔医学讯息
铌在口腔医学中的应用
Y型小骨锁定钛板治疗桡骨头骨折
重建钛板修复下颌骨缺损术后32例失败的临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