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例幼儿急疹临床分析

2012-01-25 14:14王爱珍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2年16期
关键词:出疹疱疹病毒丘疹

王爱珍

山西省汾阳医院儿科,山西 汾阳 032200

幼儿急疹是儿科常见的婴幼儿急性发疹性疾病,以冬春季节多见。本病多见于6个月至18个月小儿,3岁以后少见。现将我院儿科2012年1-6月份临床确诊的幼儿急疹10例的临床表现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0例患儿均来自我院儿科住院部,符合幼儿急疹的临床表现及皮疹形态。期中男6例占60%,女4例占40%,发病年龄最小6个月,最大2岁,平均年龄为10个月,发病高峰6月至10月。

1.2 临床表现 10例患儿出疹前均有突然发热,体温高达39℃,伴精神差、呕吐、腹泻、哭闹不安、食欲减退症状的有4例,体温38.8℃,伴惊厥1次,精神、食欲好,大小便正常,无咳嗽、呕吐、尖叫、嗜睡等症状,查体:前囟饱满,瞳孔对光反射灵敏,神经系统无阳性体征1例,体温在38.5℃左右,精神、食欲可,偶有咳嗽、流涕有5例。10例患儿均不伴明显神经系统症状。体温骤降,热退后9~12小时内出现皮疹为本病特征。皮疹多为不规则玫瑰斑点或斑丘疹,疹间皮肤正常,基本皮损2~4毫米,周围有浅色红晕,略高出皮面,压之消退,不痒、不痛,皮疹呈分散性,也见融合,初起见于颈部及躯干,胸腹部密集,面部和四肢末端稀疏,24小时可以出齐,2~3日后疹子逐渐消退,无脱屑和色素沉着,伴有枕后、颈部及耳后浅表淋巴结肿大,但无压痛,咽部充血,少数患儿软腭可见特征性红斑 (Nagayama’s spots)。

1.3 实验室检查 血象白细胞总数在 (3000至4000)6例,白细胞总数在10000与12000之间4例,淋巴比率最高70%,最低30%,中性最高60%,最低40%,可见异型淋巴细胞。临床对全身症状较重及精神状态不好,体温波动在38.5℃以上的患儿做病毒抗体分析,4例患儿检测到单纯疱疹病毒。

1.4 鉴别诊断

①麻疹 有呼吸道卡他症状、结膜炎及麻疹黏膜斑,发热3~4日后全身出现斑丘疹,出疹期间热度更高,3日出齐,4日出完,出疹3~4日后,皮疹开始消退,退疹与出疹顺序相同,疹退后有糠屑样脱皮,并留有褐色色素沉着,可与幼儿急诊区别。

②猩红热 有高热、中毒症状、咽峡炎、杨梅舌、环口苍白圈及扁桃体炎,发热1~2日后出疹,出疹期间高热,皮肤弥漫充血,其上有密集针尖大小的丘疹,有时表现“鸡皮样”丘疹,疹间看不到正常皮肤,以手轻压片刻,皮疹全部消退,出现白色手印,离开后立即回复,在皮肤皱褶处皮疹最多,密集呈线,常称“帕氏线”,当皮疹弥漫全身时,唯独口周没有皮疹,显得很苍白,称“口周苍白圈”,疹退后伴片状脱皮,可与幼儿急诊鉴别。

③风疹 该病全身症状轻,有皮肤斑丘疹及枕后、耳后、颈后淋巴结肿大伴触痛,发热半日至1日出疹。

④肠道病毒感染 有发热、咽痛、流涕、结膜炎、腹泻,全身或颈、枕后淋巴结肿大及散在斑丘疹,发热时或热退后出疹。

⑤药物疹 皮疹瘙痒,出疹与用药有关,无发热。

⑥其它前囟膨隆的疾病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维生素A中毒,有相应病史与临床表现。

2 结果

2.1 一般治疗

高热时酌情给于小剂量退热剂,有高热惊厥者及时退热止惊。多休息,多补充水份,室内保持新鲜空气,勤晒被褥,免去人群拥挤的公共场所。口服四季抗病毒口服液(陕西海天制药有限公司),小儿2~5岁,每次5ml,一日3次,小于2岁,每次1~2ml,一日3次。

2.2 静脉输液治疗

喜炎平注射液,0.2ml至0.4ml每公斤体重,一日量,可分2次静点,炎琥宁粉针,10mg每公斤体重,一日量,分别用10%或5%葡萄糖50到100ml稀释后静点。对于临床症状较重,可静点静注免疫球蛋白400mg每公斤体重每日,可重复使用1到2天,提高患儿免疫功能。治疗3到5日,全身皮疹消退,无色素沉着及皮肤脱屑,饮食、睡眠好,无呕吐、咳嗽等症状,一周后复查血常规白细胞总数,中性、淋巴比率均恢复正常,4例患儿病毒抗体复查未发现单纯疱疹病毒,临床治愈。

3 讨论

幼儿急诊又称“婴儿玫瑰疹”,民间又称“热疹”是儿科常见的婴幼儿发疹性疾病,在儿科门诊中较为常见,疹出前难以确诊,易造成反复就诊,盲目使用抗生素和不必要检查,故早期诊断很有必要。根据国内外学者研究,已证明其病毒抗体是疱疹病毒6型 (HHB-6),80年代美国医生提出它属于人类疱疹病毒,婴儿从6个月以后HHV-6抗体阳性率开始上升,6个月-1岁婴儿HHV-6抗体阳性率达100%,我科确诊的10例幼儿急诊均为2岁以内,与文献报道相一致。

幼儿急疹主要通过呼吸道传播,早期症状与上呼吸道感染极易混淆,体温高达39至40℃,持续3到5天,体温骤降,热退后24小时以内皮疹达高峰可以出齐,2~3日后疹子逐渐消退。咽部充血,少数患儿软腭可见特征性红斑(Nagayama’s spots)。幼儿急疹早期外周血白细胞总数可高,中性比率增高,常易误诊为细菌感染而应用抗生素,之后出现皮疹又误诊为药疹。此为“双误诊现象”,应予注意。

我们认为如患儿在1岁以内,特别是6个月以内,突发高热,但精神、食欲好,枕后或耳后淋巴结肿大,咽部症状轻,软腭及悬雍垂出现针尖大小丘疹,有前囟饱满,但无神经系统症状,虽有腹泻但无脱水及电解质紊乱,白细胞总数正常或略高,且中性粒细胞比率高于正常值,即使没有出疹,亦应考虑此病,发病期间对伴有腹泻临床症状的患儿做便常规检查及培养报告结果仅见少许脂肪球,无细菌感染,轮状病毒阴性,未见其它肠道病毒感染。本病预后良好,一般无并发症,对本病只须加强护理,对症处理,应用一般抗病毒药即可,无须使用抗生素。

临床上通过我们诊断和治疗也证明本病为疱疹病毒感染,无任何肠道细菌及病毒感染,所以治疗中要向家长讲明本病特点、发生,积极抗病毒治疗,并做好护理工作,避免滥用抗生素及过度治疗。

[1]诸福堂七版《实用儿科学》,吴升华主编《住院医师手册》

[2]王慕逖主编四版《儿科学》,殷大奎主编《小儿内科学》

猜你喜欢
出疹疱疹病毒丘疹
3例淋巴瘤样丘疹病临床病理分析
珍珠样丘疹:我很丑,但我很温柔
犬疱疹病毒感染治疗
观疹识病
珍珠样丘疹:我很丑,但我很温柔
荔枝草提取物体外抗单纯疱疹病毒Ⅰ型的研究
阿尔茨海默病相关的β-淀粉样蛋白由疱疹病毒迅速播种而保护脑免于感染
小儿常见出疹性疾病的诊治
患过出疹性疾病的人是否不需要接种麻疹疫苗?
幼儿急疹,多照护少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