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士心理健康分析结果

2012-01-25 14:14彭丽芳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2年16期
关键词:精神科健康状况科室

彭丽芳

湖北省汉川市人民医院,湖北 汉川 431600

心理健康指的是一种良好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与过程,是指个人具有生命的活力,积极的内心体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能够有效地发挥个人的身心潜力以及作为社会一员的积极的社会功能。职业心理压力的研究是健康心理学研究的重要课题。护士作为一个高应激的职业群体,工作对象是活生的患者,其良好的心理健康状况对工作质量及患者的康复进程有着积极的作用。为了解和提高护士的心理健康状况提供借鉴,现报道如下。

1.研究工具。研究者多采用问卷进行定量定性研究,也有采用自制的相关量表和问卷。

2.护理人员普遍的心理健康状况。多数研究证明,护士的心理健康总体水平低于一般人群,且某些心理问题更为突出。也有研究结果表明,护士的心理健康总体水平高于一般人群,但这一研究的结果有待进一步讨论和深人实践。笔者认为,某些心理问题在护士中是普遍存在的,如运用SCL-90量表评定,护士普遍表现异常的因子多为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恐怖等,有的甚至显著高于常模,这是令人忧虑和值得关注的客观现状。有报道显示[5],约1/3的护士心理健康水平较低,护士的主要心理问题有:躯体化,抑郁,焦虑,敌对,强迫,恐惧。对于特殊科室的护理人员以上心理问题更为普遍。

随着对护士心理健康状况的深人研究,更多专家学者将其研究范围拓展到临床各个科室。有学者[3]对妇产科、儿科、肿瘤科、传染科、心内科、普外科、口腔科、胸外科、社区及分诊护士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研究,发现除特需病房和社区护士的心理健康状况良好外,妇产科、儿科、肿瘤科、老年病科、传染科、心内科、普外科、口腔科、胸外科、分诊护士均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

3.特殊护士的心理健康特点。(1)精神科护士。国内对精神科护士的心理健康研究报道较多,结果有一定差异,多数表明精神科护士的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常模与其他综合科室护理人员。主要症状为:抑郁、强迫和焦虑;个别研究则得出了相反结果,分析认为精神科护理人员因具有一定水平的心理学知识且时常培训,她 (他)们的心理调适能力较强,心理健康水平则高于其他科室护理人员。有报道还对精神科男女护士的心理健康水平作了比较,结论是男护士的心理健康状况评分低于国内常模,在总体程度上要优于女护士,但男护士在人际关系、焦虑两方面存在一定的心理障碍。有的关于精神科护士的调查却认为精神科男护士的人际关系、焦虑和强迫因子分明显高于国内常模 (P<0.01),精神科男护士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忽视且精神科男、女护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也有报道指出精神科男护士经工作3年后焦虑、抑郁改善,但人际关系未见改善。不同工作年限、不同文化层次、不同年龄的精神科护士心理健康状况也不相同。(2)手术室护士。有报道,手术室护士抑郁症状的发生率和焦虑发生率明显高于普通人群和普通护士,且其抑郁发生率明显高于普外科病房护士。也有报道持相反观点,认为因手术室护士能采取成熟型的应对方式,其多数心理健康状况良好,其中抑郁因子分低于内外科护士。(3)急诊科护士。相关调查表明,急诊科护士心理健康水平低于一般人群,其中最突出的问题是:人际关系、躯体化、抑郁和焦虑。与内科护士相比较,急诊科护士总平均分和各因子分均高于内科护士,强迫、敌对、抑郁、偏执4个因子的筛选阳性率也高于后者,应加以身心健康的调整。急诊与门诊护士相比,表现为高乐群性、低聪慧性、低稳定性、高独立性以及高焦虑性,提示急诊护士外向、开朗、当机立断、能够独自完成自己的工作计划;但同时也表明理解力有一定差距,抽象思维较低,情绪易激动。有研究报道急诊科护士总体心理健康状况良好,应付方式优于普通科护士,特别是在应用“解救问题一求助”这一成熟型应付方式方面优于普通科室护士。(4)ICU护士。重症监护病房 (ICU)是对急性重症患者进行集中治疗和强有力护理的场所,护理任务重,病情危重,护士承受很强的压力,有对其工作压力的问卷调查其结果认为ICU护士评分高于普通内科护士,ICU护士存在着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5)军队护士。对军队护士就工作的应激情绪反应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军队护士的焦虑、抑郁评分高于我国常模,且抑郁状态高于正常人群检出率。军队护士中出现焦虑、抑郁状态的人群特征是:25~35岁、6~15年护龄、情绪不稳定、A型行为者。另有对西藏驻军护士心理健康调查的结果表明,其焦虑、恐怖因子显著高于军人常模,总体各项高于常模;对军队实习护理学员的调查表现结果其心理健康水平低于普通人群。原因分析

1.工作压力大。特殊科室如急诊科、ICU、手术室、精神科护士存在着明显的焦虑、抑郁症状。护士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的产生主要与应激程度有关,其次与从事工作年限及夜班次数有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护士心理压力的影响也是关注的重点。SARS的突发性、传染性及目前无疫苗、无特效治疗药物和高病死率,均在很大程度上给人们带来恐惧心理。护理工作应激因素与护士心理健康状况关系密切。以上提示,在危重患者多、抢救多、变化快、自身工作危险性大的科室工作,护士心理健康水平明显下降。

2.护士心理健康水平有地域差异倾向,受个人因素影响。影响护士心理健康水平的因素包括年龄、性格、工作年限、婚姻、家庭、文化程度、性别、地域等。其中年龄、工龄、婚姻与心理健康水平呈负相关,文化程度与心理健康水平呈正相关,家庭、性别、个性、地域也与心理健康水平显著相关。以上研究表明,在护士群体中,心理健康水平以中年组为低,男性护士焦虑水平高于正常,工作环境艰苦和环境变化均给护士心理健康造成不良影响,护士心理健康状况具有地域性倾向。

3.工作环境的影响。环境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两方面。社会环境又涵盖医院环境、工作应激等,基层医院护士的心理健康水平低于二级医院。而3种工作应激因素,即应付能力、工作满意感、职业应激源均与心理健康状况显著相关,压力越大,心理健康水平越低。护士的心理健康水平与生活事件呈负相关。护士的心理健康水平与社会支持呈正相关,社会支持总分及3个维度与心理健康得分呈显著负相关。护士的心理健康水平也与个人收人、家庭收入呈正相关。注册护士心理健康水平高于未注册护士。工作时间不固定的护士比工作时间固定的护士更消极地看待工作环境,有着更高的工作压力。睡眠质量也影响护士的心理健康水平。睡眠周期预示着睡眠质量,而睡眠质量预示着护士的心理健康水平。

4.社会心理支持不足。高期望的个人价值和不相称的社会地位,使护士认为自己的付出得不到认可和肯定,造成心理不平衡。再加上职称晋升、进修深造、福利待遇等问题的不合理,也可能使护士产生自卑、失望等不良情绪。

5.应对方式不成熟,缺乏心理健康知识的培训。自我情绪调节是一种重要的应对方式,良好的调节能促进心理健康,积极应对与护士的心理健康水平呈正相关。对护士采用防御方式问卷 (DSQ)和心理健康测查表 (PHI做相关调查的结果显示,主要心理障碍表现为病态人格、抑郁和焦虑、不成熟、成熟型和中间型护士的防御机制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较高为障碍与不成熟型防御方式的显著正相关发生率较高为45.6%,但与成熟型防御方式的显著正相关发生率很型义低,提示护士心理防御能力和心理健康问题较突出,必须提高护士的心理素质、心理健康知识。

对策

提高护士心理健康水平,必须从健康教育和科学管理多个层面人手。(1)关注特殊科室护士心理健康问题。精神科护士要警惕患者发生意外,警惕患者的攻击行为。精神科可尽量使用男护士,以维持其心理健康水平。急诊科管理者应合理安排人员,保证及时有效地接待及救治患者。监护室管理者应更多地关怀监护室护士。特殊科室护士应学会有效的自我调节技巧,也应提高自身应对压力的技巧,应用各种减压对策。(2)开展心理咨询,加强心理健康知识的培训和教育。(3)建立良好的工作环境。(4)树立良好的职业形象,赢得社会的理解和认可。

对突发事件引发的心理危机的干预预案、护士心理健康与患者康复的相关性、提高护士心理健康水平的具体方法和措施、以及其深层挖掘是我们有待解决的问题。相信经过广大专家和学者对护士这一特殊群体心理健康研究的不断深人,将使护士这一特殊群体从生理到心理都处于一个良好的状况,为我国的护理事业繁荣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猜你喜欢
精神科健康状况科室
消毒供应中心与临床科室建立有效沟通的实践与探讨
科室层级护理质量控制网的实施与探讨
昆明市大学生口腔健康状况调查
精神科护理工作研究进展
探讨精神科护理中存在的安全隐患与护理对策
爱紧张的猫大夫
“合作科室”为何被坏了名声
精神科医护人员职业倦怠相关分析
精神科医院安全隐患多
“中小学生身体健康状况下降”问题杂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