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山鹰主任医师治学理念及经验浅识

2012-01-25 14:14任宪石魏洪力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2年16期
关键词:骨伤科骨髓炎李老师

任宪石 柳 松 魏洪力 战 颉 李 维

吉林省长春市中医院骨伤科,吉林 长春 130031

李山鹰主任医师,生于1953年,吉林省著名中医,吉林省第一批老中医药专家继承工作指导老师,现任中华中医学会骨伤科专业委员会委员、吉林省中医学会骨伤科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从事临床工作已近30年。在治疗骨科急症和疑难病及常见难治病方面,疗效突出、方法独特。

1 熟谙经典,善推新规

李老师认为,祖国医学十分精辟,其来源于医疗实践,通过实践去深化和丰富理论,二者相互渗透,缺一不可。他十分推崇《内经》、《伤科汇纂》、《外科正宗》、《医林改错》等著作,认为经典掌握在手,则如成竹在胸。他强调读书必须下苦功夫,反复揣摩,辨别真伪,不可盲目迷信古书,在经典的基础上,必须结合当代实情,才能运用自如。

李老师重视对《内经》的研究,尤其重视“通”的理念,常常教导我们,以《黄帝内经》为代表的中医学术思想,无论是在论述宏观自然现象,还是人体生命现象时,都自始至终贯串着一个共同的认识,那就是“万物恒动”,无不以“通”为用。《素问·六微旨大论》说:“成败倚伏生乎动,动而不已,则变作矣。”自然万物和人体自身都处在永恒运动之中,春秋往来,朝暮移易,植物生、长、化、收、藏,动物生、长、壮、老、已均是运动的表现。《内经》以把握气的运动特点来把握天地万物的运动特点。《素问·六微旨大论》明确指出“升、降、出、入”。而欲升降出入的必要条件是“通”,不通,则无法升降出入。

李老师潜心精研,洞悉先师之所见,熔各家之所长。他强调,在学习上要勤奋,平时要做到“三心”,即有心、虚心、用心。在他刚到骨科时,一次在老主任严春生主任查体时,不经意的随口说“孟氏正骨”“阴阳手检查法”,只是简单的一句话,李老师即牢记在心,认真揣摩,在临床中验证总结出“三维整体检查手法”,并纳入专科手法中,使临床检查全面、准确、规范。李老师从理论到临床都形成了自己一整套独特的辨证思维方法和完整的治疗体系,他创新并改进了“四原则、五方法”,提出骨科临床“辨证多不离肝肾气血,法多用通消托补”;提出的以“消法、托法治疗骨科感染性疾病”解决了大量单纯西医疗法难以解决的疑难病症。

2 博采众长,重辨病辨证

骨伤科疾病具有特异性,在几千年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独特诊疗方法,在具体的治疗过程中又常无一定之规。对此,李老师强调中医临床效果的好坏,关键就在于辨证是否准确,诊疗疾病的特点是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先辨病,后辨证。辨病是为治疗提供指导方向;辨证是为指导具体组方用药,也是临床实践的关键。

辨病就是辨识具体的疾病,并与相关疾病鉴别诊断,掌握疾病发生发展的规律。每一疾病都有各自的病名、独特的临床特点、病因病机及转归预后等,是有一定规律可循的。因此,临床应先辨明疾病,明确诊断。但同一疾病在发病的不同阶段,或由于患者的个体差异,其临床症状迥异,治法也不相同,故在辨病基础上尚需辨证。

辨证是将运用四诊合参来收集与疾病有关的临床资料,依据脏象学说、病邪学说、经络学说等进行综合分析和归纳。因此,辨证不仅要看局部症状,还要看全身症状。如见肢体肿胀,疼痛,瘀血,关节活动受限,舌暗,苔薄白,脉弦者,多属气滞血瘀;如见肢体消瘦,懒言乏力,自汗或盗汗,肢体活动受限,舌胖大或淡,苔白或少苔,脉弱,多属肝肾亏虚;如见日渐消瘦,精神萎顿,面色无华,形体畏寒,心悸,失眠,自汗,舌淡红,苔薄白,脉细或虚大者,多属气血两亏证。在临床上,李老师注重阴阳,强调阴阳是八纲辨证中的纲领,欲使骨伤科疾病的施治正确,首先应重视辨清其阴阳属性,治疗上才不会发生原则性错误。

3 中西结合,以消托立论

李老师在认真系统地总结吉林省名医孟宪卿“孟氏正骨”的学术思想和宝贵经验的基础上,重视运用“四原则、五方法”(四原则为整体辨证、筋骨并重、内外兼治、中西结合;五方法为治疗手法、固定方法、中药疗法、微创疗法、康复疗法)治疗骨科急症和疑难病及常见难治病方面。解决了大量单纯西医疗法难以解决的的疑难病症,尤其是骨感染症 (慢性骨髓炎)。临床根据“毒热”、“血瘀”、“脓腐”、“正虚”等情况,采用清热解毒、消肿排脓、扶正托毒的方法辨证施治,重用消托之法。

针对慢性血源性骨髓炎急性发作期,开放性骨折或骨折内固定术后感染早期。症见发热、寒战,肢体局部皮肤红肿,触痛明显,可查及明显波动感,或窦道可见较多脓性分泌物流出伴明显异常气味,受累肢体关节主被动活动受限,舌红,苔黄,脉弦数,证属热毒蕴结者,治以清热解毒、消肿排脓之中药汤剂,以金银花30g,白芷15g,浙贝母10g,防风15g,赤芍15g,当归尾15g,生甘草5g,皂角刺 (炒)10g,穿山甲 (炙)5g,天花粉10g,乳香10g,没药10g,热痛明显者,加野菊花、蒲公英、紫花地丁各10g。方中金银花性味甘寒,最善清热解毒疗疮,前人称之谓“疮疡圣药”,故重用为君;以当归、赤芍、乳香、没药行气活血通络,消肿止痛、散结,共为臣药;更用辛散的白芷防风相配,通滞而散其结,使羁留于肌肤腠理之间热毒,从外透解;配用贝母、花粉清热化痰散结、消痰,可使脓未成即消;佐以山甲、皂刺通行经络,透脓溃坚,使已成之脓即溃;方中甘草清热解毒,并调和诸药,野菊花、蒲公英、紫花地丁增强清热解毒之功,共为使药。诸药合用,共奏清热解毒,消肿溃坚,活血通络,排脓止痛之功。

针对慢性血源性骨髓炎经治疗后继发死骨形成,开放性骨折或骨折内固定术后感染较局限或局部存在死腔。症见患部时有疼痛,活动、劳累或逢阴雨天气后加重,皮肤轻肿不红,触痛轻微,窦道时愈时溃,脓液或稠或稀伴轻度异常气味,间或可见死骨排出,受累肢体关节僵硬时轻时重,偶见低热,舌质淡红,苔薄腻或薄黄,脉滑,证属正虚邪滞者,治以温阳补血、扶正托毒,以鹿角胶20g,黄芪30g,麦冬15g,熟地15g,人参 15g,当归10g,甘草(炙)5g,茯苓10g,白芍5g,远志5g,川芎10g,肉桂5g,生姜三片,大枣两枚。痛甚者,加乳香、没药各10g;局部皮肤肿硬者,酌加皂角刺10g。方中重用熟地、黄芪、人参、肉桂,以养气壮阳,滋补阴血,填精益髓;配以血肉有情之品鹿角胶,补肾助阳,益精养血,与前者合用,温阳养血,以治其本;以当归、川芎、生姜,宣通经络,活血养血,与诸温和药配合,以开合腠里,散寒结,引阳气由里达表,通行周身;以茯苓、白芍、远志、大枣,养心安神,滋阴益阳;使以甘草,解毒而调诸药。病甚者,配以乳香,没药以强化通络之功,皂角刺则用以软坚散结,综观全方,温阳与补血并用,扶正与托毒配合,扶阳气,化寒凝,温阳补血以治本,扶正托毒以治标。

此外,他在总结自己和他的父亲自1980年以来二十多年间治疗的1200例骨髓炎病例的基础上,运用药敏、体外抑菌试验、免疫学试验、药理实验,并以偏光和电子显微镜对骨髓炎病理变化做形态学观察,提出骨髓炎多为正气内虚,外邪乘虚而入所致,以及正虚之体不耐苦寒等理念。提出在病灶清除术中应遵循微创化原则,不过分追求病灶清除的“彻底”,以尽可能的保留,维护骨质的坚固性,避免并发症。

4 大医精诚,贵在有恒

李老师不但医术高超,而且治学严谨,以德统术。常常告诫弟子,凡为大医者,无不以严谨治医而恪守医德,以“精”为先,“诚”为辅,为医者,必读孙思邈《大医精诚》,时刻以“大医”的要求衡量自己,力争做到精于医术,诚于医德。李老师常说:“医道要精,必须博学广闻,要做到博学广闻则须多读书,而读书之法贵在持之以恒。需要勤奋和坚持!”他强调读书不能贪多,必须要做到宽为限、紧用功。指出“纸上得来终觉浅,唯知此事要躬行”。正是基于他多年的医海耕耘,不断摄取,不断的实践与创新,终促成了其治疗疾病独特的诊疗风格:从“通”字入手,中西医结合,以消托立论”。经临床验证,屡屡收效。

以上仅为笔者跟师临证学习过程中,对李老师治学理念及诊病经验的浅显认识,李老师尚有更多的宝贵经验需要吾等去继承和整理。

猜你喜欢
骨伤科骨髓炎李老师
该得奖的李老师
股骨中上段慢性骨髓炎合并病理性骨折患者术中顽固性低血压1例
花开杏林 果结仁心——访江苏省中医院骨伤科主任医师沈计荣
骨髓炎的诊治原则
中医骨伤科痛证分类
宠物难伺候
抗生素骨水泥联合外固定治疗创伤性胫骨骨髓炎回顾性分析
骨伤科临床应用益气化瘀法治疗的疗效分析
李老师的心事
消肿止痛酊结合冷敷在骨伤科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