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师大学生学习适应特点调查研究

2012-01-25 01:39潘运杨桂芳林伟民全小山
遵义师范学院学报 2012年1期
关键词:性别差异独生子女学习态度

潘运,杨桂芳,林伟民,全小山

(贵州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贵州贵阳550001)

1 引言

学习是一种使个体获得经验,并导致个体已有的心理结构发生适应性变化的多层次、多侧面的适应性心理活动[1]。作为学习活动的一种重要心理过程,学习适应是学习结构中的重要因素,是学习心理学普遍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是主体根据环境及学习的需要,努力调整自我,以达到与学习环境平衡的心理与行为过程[2]。关于学习适应的性别差异,研究结论不尽相同。如冯廷勇等的研究表明,在学习的整体适应性上存在性别差异,男生显著地好于女生[3]。但徐小军研究却发现,大学生的学习适应性不存在性别差异[4]。学习适应的年级差异也是以往研究所关注的。如黄文峰等人研究表明,大学生的年级和专业对学习适应性存在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即高年级学生比低年级学生能更好地适应大学阶段的学习[5]。徐小军研究发现,学习适应表现为随年级增高而下降的趋势,但在各维度与因子水平方面,发展具有不平衡性[4]。此外,也有研究者对学习适应的学科类型差异进行了研究,如王华容的研究发现,文科生的学习适应性水平高于其他专业学生,理工类学生的学习适应性普遍低于其他专业学生[6]。但陈丽等人研究却发现,理科大学生学习适应状况明显优于文科生和艺体生[7]。综上所述,尽管研究者在大学生学习适应性方面做了大量研究,但较少涉及对高师本科大学生的探讨。高师大学生的学习适应有何特点?存在何种差异?这些问题都还有待进一步的探讨。

鉴于此,本研究结合贵州高师生学习适应性的发展特点进行探讨,目的是为高校教育和教学工作者能更好地了解把握高师生的适应性特点,以及为促进高校的教育与教学提供一定的心理学的数据参考。

2 研究方法

2.1 调查对象

采用随机抽样方法,在贵州省3所普通高等师范院校(贵州师范大学、遵义师范学院、贵州师范学院)选取在校大学本科生500人,发放问卷500份,回收问卷500份,剔除无效问卷后实得有效问卷447份,有效率为89.4%。其中,男生158人,女生289人;文科307人,理科140人;大一114人,大二107人,大三106人,大四120人;独生子女163人,非独生子女284人;城市208人,农村239人。

2.2 研究工具和测查步骤

2.2.1 研究工具

采用冯廷勇等人编制的大学生学习适应性量表[2]。该量表包含学习动机、教学模式、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和环境因素等5个维度,共29个项目。采用五点计分,即与自己完全符合计5分、完全不符合计1分。学习动机、教学模式、学习能力、学习态度、环境因素的Cronbach系数均在0.7以上,TLI和CFI值均在0.8以上,RMSEA值为0.049,说明该量表具有较好的信效度。

2.2.2 测查步骤

将随机抽样获取的调查对象分别在各高校进行集中,进行团体施测。研究者主持每次测查,统一指导语。

2.3 数据处理

使用SPSS16.0 for Windows软件对全部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检验。

3 结果与分析

3.1 高师大学生学习适应性的性别差异

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考察高师大学生的学习适应性的性别差异,结果见表1。

表1 高师生学习适应性性别差异的方差分析表

表1表明,高师大学生在学习适应性各维度上性别差异显著。具体表现在:在学习适应性的教学模式、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和环境因子上男生得分显著高于女生(p﹤0.01或p﹤0.05),但在学习动机上男女学生得分没有达到显著性差异(p﹥0.05)。

3.2 高师大学生学习适应性的年级差异

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考察高师大学生学习适应性的年级差异,结果见表2。

表2 高师大学生学习适应性年级差异的方差分析表

表2表明,高师大学生学习适应性年级类型在教学模式、学习态度和环境因子上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或p﹤0.05),但在学习动机和学习能力上年级类型差异不显著(p﹥0.05)。对年级因子的多重事后比较显示,可发现这样的规律,即大四学生在教学模式、学习态度和环境因子上得分显著高于其他各个年级,大三年级学生在教学模式、学习态度和环境因子上得分则显著低于其他各个年级,其中在大一和大二年级学习适应性变化趋势较小,学习适应性各因子分数在大二时开始下降,大三年级时则达到最低点,之后开始迅速上升,到大四年级时各因子得分达到最高。

3.3 高师大学生学习适应性是否独生子女类型的差异

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考察高师大学生学习适应性是否独生子女类型差异,结果见表3。

表3 高师生学习适应性是否独生子女的方差分析表

表3表明,高师独生子女大学生在教学模式和学习态度上得分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学生(p﹤0.01),而在学习动机、学习能力和环境因子上独生子女大学生和非独生子女大学生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

3.4 高师大学生学习适应性学科类型的差异

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考察高师大学生学习适应性的学科类型差异,结果见表4。

表4 高师生学习适应性的学科类型方差分析表

表4表明,高师理科大学生在学习动机、教学模式和学习态度上得分显著高于文科大学生(p﹤0.001或p﹤0.05),而在学习能力和环境因素上文理科差异不显著(p﹥0.05)。

4 讨论

4.1 高师大学生学习适应性的性别差异

本研究表明,高师男生在教学模式、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和环境因素上得分显著高于女生,但在学习动机上男女学生没有达到显著性差异。分析其原因,一方面可能与性别角色不同有关,一般来讲,男生被赋予更多的社会责任,同时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男女大学生得到了同等的受教育机会,无形中也给男生增加了压力。这些因素使得男生倾向于更积极地投入到社会赋予的角色中去,更渴望在学业和事业上取得成功;而女生则更愿意与他人建立情感联系,希望获得满意、安定的生活环境。另一方面,相对女生来讲,男生具有更严谨、谨慎和更加理智的情感倾向,他们能理性地分析所处环境,以使自己能更好地适应环境;而女生的感情丰富细腻,内心体验深刻,对外界刺激感受性高,其行为动作易受外界环境变化所引起的心理波动的影响。毛晋平等的研究亦表明,具有大五人格中谨慎性、宜人性等人格特点的大学生更容易适应大学学习[8]。

在本研究结果中,高师男女大学生在学习动机上得分差异不显著。这与已有研究结果相一致,如孙超的研究亦发现,男女大学生在在学习动机上不存在显著差异[9]。分析其原因,可能与今天社会所倡导和践行的男女平等思想有关,在这样的思想激励下,女性渴望在社会中与男性获得同样的社会地位和成就,且坚信女性通过努力能做到与男性一样的成就,这就导致其在求学过程中有了更强烈的学习动机倾向。

4.2 高师生学习适应性的年级差异

研究结果表明,高师大学生学习适应性在教学模式、学习态度和环境因子上存在显著性的年级类型差异,其中大一、大二年级学习适应性变化相对平稳,大四年级在各个因子上的得分最高,大三年级的得分最低。按常理推理,随着年级的增高学生的学习适应性水平应呈上升趋势。而本研究却出现了在大一、大二年级学习适应性变化相对平稳,大三、大四年级学习适应性变化起伏较大的趋势。分析其原因,一方面可能是大一学生刚进入大学,自我效能感较高,来自学业方面的压力较小,许多新生都沉浸在摆脱高考的愉快氛围中。在这样的氛围中,许多学生对学习的态度较之高中阶段发生了巨大变化,而抱着“60分万岁,多一分浪费”的心态愉快地度过大一、大二年级生活。但到了大三,学生学业课程较多,学业压力增大,同时也是考证、准备考研、规划工作的时期,生活学习方面的压力开始在此时期汇集,容易使学生陷入理想与现实巨大落差的心理冲突中,这种心理冲突使学生陷入学习的低谷,从而表现出对整体学习的不适应状况。另一方面,常理认为大四年级是离开校园步入社会的应激时期,其学习适应性应该相应较低,但该研究却发现与此相反的结果,可能是进入大四年级后,学生自我意识更加趋于成熟,更能从多个角度看待问题,心理上已经达到对大学生活和自己当前生活的正确认知,开始坦然接受和面对一切的改变。同时一般各院校在大四年级期间所设课程较少,多是让学生自由发挥或是自主安排,对于这样宽松的环境,学生的自主性得到极大的发展,学生在具体的实践中易形成对自我的认同感,相应地就能更好地适应周围的环境。

4.3 高师大学生学习适应性是否独生子女类型的差异

本研究表明,高师独生子女大学生在教学模式、学习态度上得分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而在学习动机、学习能力和环境因素上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没有显著性差异。究其原因,一方面可能是由于在当前的独生子女学生中,大多数来自城市家庭,相对而言,他们所获得的各种教学资源比非独生子更多。而当前的大学所在地都是在城市地区,可能使独生子女学生更能适应大学的教学模式。另一方面,由于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学生在其成长过程中的环境差异性,使来自农村的非独生子女学生在求学中比独生子女学生承受更大的学习压力和经济压力。这些压力可能使得他们的自我效能感降低,对学习缺乏信心,因而产生较低的自我认同感,形成较为消极的态度;而独生子女学生在这些方面所表现出来的压力可能相对较小。冯廷勇等人研究亦发现,学习态度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通过经验组织和学习实践逐步形成的,并且通过个体与所处环境的相互作用而不断变化[10]。

4.4 高师大学生学习适应性学科类型的差异

本研究表明,高师理科大学生在学习动机、教学模式和学习态度上得分显著高于文科生,而在学习能力和环境因素上文理科学生得分没有显著性差异。这与已有研究结果并不一致。究其原因,一方面可能是由本研究被试来源所导致,在该研究中,考察对象是高等师范院校的大学生,而以往的相关研究被试几乎都来源于一般的综合型大学,这种院校间的差异导致学科设置或专业课程设置有很大的差别。另一方面,相对文科生而言,理科学生需要更加系统的知识结构,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若一个知识环节没有完全的参透,则会影响到下一阶段的学习,为了能顺利通过各科测验,理科生可能会保持更高的学习动机。此外,根据学科教学形式可得知,理科教学需要严密的逻辑性,是触类旁通的学习形式,这和高中阶段的教学形式比较相似。而文科教学必须具有大量丰富的课外文化知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培养更加自主、灵活的学习方式,所以在大学阶段,文科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授课方式均与以前的模式不同,可能使得文科学生较难适应这样的学习方式。

4.5 本研究对教育教学的启示

学习适应性体现个体对学习的适应性程度,能很好适应周围环境是个体学习的前提。鉴于本研究结果,为提高高师大学生的学习适应性提出了以下建议:首先,新生在入学之初,学校应面对全校新生就大学生活进行正确引导,使他们在早期培养强烈的学习动机,同时让男女学生养成互相学习的氛围;其次,学校可从校园环境、图书馆环境,寝室环境等方面着手,给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让各年级学生有机会在固定场所进行学习交流;再次,学校可构建学生的精神及物质支持系统,如家庭、学校、教师、同学之间的学习支持系统,使学生在面临学习困难时能及时得到帮助,特别是对来自农村的学生应给予更多的关注;最后,学校应定期开展心理卫生讲座及团体心理咨询辅导,让学生能正确了解自己的身心发展状况,及时地疏通他们的心理困惑,以期能更好适应大学生活。

5 结论

在本研究条件下,可得出如下结论:

5.1 高师男女大学生在学习适应性上存在显著性差异,男生在教学模式、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和环境因素上得分显著高于女生。

5.2 高师大学生在教学模式、学习态度和环境因素上存在显著的年级类型差异,大三学生适应性得分最低,大四学生适应性得分最高。

5.3 高师独生子女大学生在教学模式和学习态度上得分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

5.4 文科大学生和理科大学生在教学模式、学习态度、环境因素上存在显著的差异。

[1] Li H.On the nature of learning activity[J].Exploration of sychology,1999,19(1):36-43.

[2] 冯廷勇,苏缇,胡兴旺等.大学生学习适应量表的编制[J].心理学报,2006,38(5):762-769.

[3] 冯廷勇,李红.当代大学生学习适应性的初步研究[J].心理学探新,2002,22(1):44—48.

[4] 徐小军.大学生学习适应性:结构、发展特点与影响因素研究[D].重庆:西南师范大学,2004.

[5] 黄文峰,徐富明.大学生学习适应性和一般自我效能感、社会支持的关系[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4,12(4):369—370.

[6] 王华容.大学生学习适应性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6.

[7] 陈丽,李征澜,隋岩.大学生学习适应状况调查[J].科技创新导报,2008,24:100—103.

[8] 毛晋平,何炎芬.大学生大五人格与学习适应性的关系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8,16(2):200—201.

[9] 孙超.大学生学习动机的调查研究[J].现代企业教育,2010,8:228—232.

[10] 冯廷勇,刘雁飞等.当代大学生学习适应性研究进展与教育对策[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6)2:135—139.

猜你喜欢
性别差异独生子女学习态度
不同任务类型中性别差异对外语效应影响的实证研究
高职院校专接本学生学习态度及教育对策探析
独生子女可以直接继承房产吗?
政协委员提议独生子女带薪休假照顾父母
你的学习态度怎么样?
AdvancedTeachingStrategiesofCollegeEnglishVocabulary
性别差异对TWA的影响
中国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抑郁障碍的性别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