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新型城市化进程中有关水利问题的探讨

2012-01-26 15:07李剑平师红亮
浙江水利科技 2012年6期
关键词:城市化水利水资源

李剑平,师红亮

(浙江东洲建设监理咨询有限公司,浙江 杭州 310002)

1 问题的提出

城市自兴起之日,就与水有着天然的联系。城市傍水而建,兼有用水之便、舟楫之利,靠近河口,常有大片冲积平原可供城市拓展。从世界范围来看,特大城市、大城市多数处于江河的河口地区。就浙江省而言,几乎所有城市均建在江河之畔。江河或穿城而过,或蜿蜒环绕,是城市这个大系统中重要的子系统。江河给城市提供各项基础支撑的同时,也给城市带来洪涝灾害。处理好江河和城市的关系,是自古以来长期存在而又持续面临新挑战的课题。

深入实施新型城市化战略,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要求。在新型城市化进程中,水利在安全保障、资源保障、环境保障等方面的作用呈现出新的特点。

2 浙江省新型城市化的基本内涵及其对水利的要求

浙江省正处于人均GDP由7 000美元向10 000美元跨越的新阶段。实施“三大国家战略”,推进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舟山群岛新区和义乌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建设,成为加快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引擎。这一时期,城市尤其是大城市、都市区集聚高端要素、发展高端产业的功能进一步凸显,城市群在促进城乡、区域、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中的作用进一步显现,城市化在推进经济结构调整、保障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的战略地位进一步突显。2011年,浙江省城市化水平达62.3%,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1%,仅次于广东省、辽宁省,列全国各省区第3位。

2.1 新型城市化的基本内涵

城市化是由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社会向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主的现代城市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新型城市化则是对以人口转移为导向的传统型城市化模式的超越,本质在于地区经济社会结构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1]。《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坚持走新型城市化道路,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逐步形成区域经济优势互补、主体功能定位清晰、国土空间高效利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区域发展格局。

城市化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首先,城市人口比重不断提高,表现为大批乡村人口进入城市,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逐步提高。第二,产业结构调整升级,随着城市化的推进,使得原来从事传统低效的第一产业的劳动力转向从事现代高效的第二、第三产业,产业结构逐步升级转换,创造财富的能力不断提高。第三,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城市化过程又是一个市场不断扩张、对投资者吸引力不断增强的过程,也是一国中产阶级形成并占主体的过程,越来越多的国民在发展中享受实惠。第四,城市文明不断发展并向农村渗透和传播,农村和农民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文明程度不断提高,城乡一体化的良好发展态势逐步形成。

浙江省的新型城市化道路,其内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在资源利用方面的集约高效。通过生产力要素高度集聚的途径,突出规模效应,以较小的资源、环境代价,提高经济社会的发展水平。

(2)在产业结构方面的转型升级。工业化、信息化、市场化、国际化始终贯穿着新型城市化的进程,以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作为主要动力,转变发展方式。

(3)在区域协调方面的统筹发展。把新型城市化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走城乡统筹的城市化道路。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把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把城市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建立完善定位明确、功能互补的城、镇、村体系,促进大城市、中小城市、镇、村协调发展。

(4)准确定位支撑产业。充分考虑城市独特的资源禀赋、地理环境、文化底蕴,科学确定城市产业发展方向。结合自身在区域城市产业体系中的地位和分工合作关系,科学城市产业定位,大力培育具有特色和比较优势的产业。

(5)在社会管理方面的和谐稳定。把新型城市化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结合起来,走社会和谐的城市化道路。构建“公平公正,结构稳定,利益协调,充满活力,安全有序”的和谐城市。

2.2 新型城市化对水利的要求

新型城市化进程是要素集聚、产业升级、城乡统筹发展、人居环境改善的进程,对新时期的水利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在水资源保障方面,随着城市化率的不断提高,以及随之而来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用水的方式、规模和结构都将发生深刻的变化;各种要素的集约化程度越高,对水资源在量、质2个维度的保证率要求越高;经济社会发展对水资源需求的刚性增长与有限的水资源量之间的矛盾需要妥善解决,节约用水更趋紧迫。

在防洪排涝减灾方面,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处理好江河和城市发展在空间上的关系,既要避免江河洪水对城市的侵害,又要完善城市发展的总体格局。同时要统筹解决防洪和排涝的矛盾,提高城市涝水外排的能力,确保城市的防洪安全。

在促进水环境改善方面,要更加重视水资源保护和水生态改善。产业结构的升级将降低污染物排放入河的总量,生产要素的集聚又将提高特定区域的污染物排放强度,亟需通过水利工程措施和管理措施提高水环境的承载能力,形成人水和谐的发展方式[2]。

3 水利服务新型城市化的基本思路

党中央、国务院和历届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水利工作。随着 《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的深入实施,水利建设迎来了新的春天。服务新型城市化是水利工作的主战场之一。

水利工作服务新型城市化的推进,要遵循的基本原则是: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按照以人为本、人水和谐、城乡统筹的理念,坚持防治水污染与防治洪涝灾害并重,水资源开源与节流并重,水系整治与水生态系统保护并重,水环境改善与水文化水景观建设并重,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并重,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并重,节流优先、治污为本、统筹城乡、综合治理,建设与城市发展相适应的现代城市水利基础设施体系、城市水利管理体系与城市水利服务体系,提高水利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力。

以城市和产业集聚区为重点,以提高防洪标准和扩大保护范围为主要目标,防洪(潮)、排涝兼顾,构筑更加完善的防洪排涝工程体系。

构建由水源工程、供水骨干工程、应急备用水源组成的水资源保障工程网络,加强水源水质保护,提高水资源的量、质保障水平。

进一步提高环境、生态用水在水资源配置总体格局中的地位,以河湖水系沟通和促进水的有序流动为主要手段,提高水环境承载能力,促进水环境的改善。

4 水利服务新型城市化的措施

4.1 统筹兼顾科学规划

尊重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水利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产业发展规划以及环保、建设、交通、土地利用等专业规划相协调。一方面,在流域与区域水资源综合规划的指导下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满足城市发展对城市水利基础设施的要求。另一方面,使城市发展布局、功能定位、发展规模与防洪保安、水资源、水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

4.2 提高水资源保障水平

在水资源承载能力的基础上,完善水资源调配的基础网络,进一步深入推进水资源保障百亿工程和浙东引水工程建设,新建一批水源工程和引调水工程;完善与推广“分质供水、城乡一体化联网供水”的工程布局。逐步形成以主水源为基本保障、应急备用水源为第二层次、战略储备水源为第三梯队的多层次、多水源的供水保障格局,提高应对连续干旱年、极端干旱和突发性水污染事件以及咸水入侵等安全隐患的能力。

4.3 加强水资源节约保护

推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促进全社会科学用水、合理用水、节约用水。始终坚持像重视国家粮食安全一样重视水资源安全,像严格土地管理一样严格水资源管理,像抓好节能减排一样抓好节水工作。从水量、用水效率和水质3个方面,建立用水总量控制、用水效率控制和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项制度”,确立用水总量、用水效率、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使水资源要素成为新型城市化重要的约束性、控制性、先导性指标。

4.4 加快城市防台御潮和防洪排涝建设

沿海及海岛地区涉及杭州、宁波、温州、嘉兴、绍兴、舟山、台州等7个市的陆域及台州列岛、洞头列岛等岛群。总人口和国土面积分别占全省的67.3%、58.8%。全省1/2的产业聚集区布局在沿海地区。进一步加快 “强塘”工程建设,推进多道防线和多种防御方式研究,提高沿海地区新型城市化进程中的防灾减灾能力。

加快独流入海和中小河流整治等流域中上游的河道综合整治工作,提高城市的防洪能力;加快城市的排涝工程建设和防汛综合效能建设,逐渐解决城市发展中应对内涝的基础设施配套问题。加强监测预报预警等非工程措施建设,提升整个社会应对水灾害的能力。

4.5 推进水环境改善

全省70%以上的城市供水水源来自水库,要重视水库水源地的保护,确保水库水质。配合水污染的综合防治,谋划布局一批河网水系沟通和“活水”工程,推进河流水生态修复,调活河网水体,提高河水的复氧、自净能力,加快污染物的降解,提升生态承载功能。加快建设杭嘉湖地区的太湖水环境综合整治五大工程。以 “功能达标的生态健康河湖网”为目标,进一步强化对水功能区的管理,不断提高水功能区的达标率。

4.6 促进水管理体制改革

作为公益性投资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一直以政府号召、政策引导、行政力量组织的方式开展,许多重大体制问题缺乏明确的法律规范界定。新型城市化的推进,可以根据城市增长的边界管制和以城带乡发展机制,推进水利基础设施从城市向农村延伸,增强空间布局的均衡性和公平性。将有利于水利基础设施管理进一步提高效能,有利于理顺水管理体制,促进水管理体制的改革。

[1]牛文元.中国新型城市化报告 [R].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2]黄海田.江苏水利现代化探讨[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1(1):77-79.

猜你喜欢
城市化水利水资源
水资源(部级优课)
《水资源开发与管理》征订启事
为夺取双胜利提供坚实水利保障(Ⅱ)
为夺取双胜利提供坚实水利保障(Ⅰ)
2019年河南省水资源公报(摘录)
水利工会
水利监督
城市化对经济增长推动作用的经济学研究
水资源配置的现状及对策初探
中国早期城市化的动力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