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期放化疗治疗不能手术的Ⅲ期非小细胞肺癌预后分析

2012-01-27 05:16桂林医学院广西桂林541004武警甘肃总队医院外二科甘肃兰州730050
中国卫生产业 2012年12期
关键词:放化疗肺癌有效率

1. 桂林医学院,广西桂林 541004;2. 武警甘肃总队医院外二科,甘肃兰州 730050

肺癌是临床上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中非小细胞肺癌(NSCLC)约占70%~80%[1]。与其他癌症不同,非小细胞肺癌极难早期发现,在患者诊治时常早已发生转移,故手术率较低、预后极差,5年生存率仅为8.6%[2],但其对放、化疗相对敏感,故该院自2008年1月—2012年7月对于不能手术的55例Ⅲ期非小细胞肺癌采取放化疗结合的综合治疗,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院在2008年1月—2012年7月间收治的55例不能手术的3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其中男性24,女性31例;所有患者年龄在40~76岁之间,平均年龄57岁,经过临床诊断以及细胞学和组织学验证为小细胞肺癌,按照国际上通用的肺癌分类方法证明患者病期为Ⅲ期,并且不能进行手术治疗。

1.2 方法

选取该院在2008年1月—2012年7月间年间收治的55例不能手术的3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所有患者均经过临床诊断以及细胞学和组织学验证为小细胞肺癌,均不能进行手术治疗。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患者27例,采用PP方案即紫杉醇(Paclitaxel PTX,P)+顺铂(Cisplatin DDP,P)进行治疗,第1天静脉滴注Paclitaxel 150 mg/m2,为防止过敏反应,滴注Paclitaxel前1 h,为患者肌注苯海拉明40 mg,静脉推注地塞米松10 mg、格拉司琼4 mg;静脉滴注Cisplatin 20 mg/m2,第1~5 d,用胃复安或格拉司琼作止呕剂静脉冲入[1],1次/d,和Cisplatin同一天用,至少化疗2周期。观察组患者采用EP方案即依托泊甙(VP-16)+顺铂(Cisplatin DDP,P)进行治疗,静脉滴注VP-16 100 mg/m2,连续1~5 d;Cisplatin用法同前,同时给予放疗。两组患者的放疗方法剂量相同,均进行常规放射,采用8 mV的X线,对原发灶和全纵膈进行照射,按照常规方法进行分次照射,2Gy/次,5次/周,持续治疗4周后,对患者实行CT复查。然后根据患者病情的改善情况加减剂量。

2 结果

经过一系列的治疗,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6%,对照组总有效率为57.1%,治疗组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表1)。两组患者中毒副作用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胃肠道反应和白细胞下降。患者白细胞下降的发生率治疗组72.6%,对照组为71.5%,胃肠道反应治疗组发生率为72.1%,对照组为69.25%。

3 讨论

在临床上,不能手术的Ⅲ期非小细胞肺癌的治疗是肿瘤治疗的难题之一,采用综合治疗的疗法是当今临床上对本病的热门治疗方法之一,关于放化疗联合治疗的研究在国内外癌症研究方面已经不是新鲜话题,关于这种方法的文献资料更是有很多,但是关于这种方法的运用结果的评价却是极为不一致的[2],这除了实验者的主观判断不一样外,可能与具体的治疗方法尤其是化疗的方法不同有关。加拿大曾经有学者研究报道,用EP方案加放疗治疗晚期肺鳞癌中有效率可以达到47.5%,国内也曾有学者进行研究报道采用EP方案化疗后进行放疗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症状缓解率为51.4%,这和我们本实验中研究的57.1%基本一致。PP方案在临床上主要用于妇科肿瘤,近几年也逐渐被应用于其他科室,一线化疗或二线化疗常常使用此方法,这种方法的其疗效已得到临床肯定,本实验中有效率更是达到85.2%。本组实验还表明,使用紫杉醇联合顺铂化疗联合化疗治疗不能手术的非小细胞肺癌毒副作用是患者可耐受的,疗效优于依托泊甙和顺铂的联用。

[1] 程志斌,刘洪波,王兆华,等.平消胶囊合并放射治疗与单纯放疗治疗不能切除的Ⅲ期非小细胞肺癌临床比较[J].河南肿瘤学杂志,2010,41(2):147-149.

[2] 薛冬,李萍萍.关注生活质量,寻求评价标准—浅谈在美国开展有关中医治疗肿瘤的研究体会[A].第三届国际中医、中西医结合肿瘤学术交流大会暨第十二届全国中西医结合肿瘤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11,71(6):74-76.

猜你喜欢
放化疗肺癌有效率
对比增强磁敏感加权成像对肺癌脑转移瘤检出的研究
中医饮食干预在改善肿瘤联合放化疗患者营养不良的应用效果观察
氩氦刀冷冻治疗肺癌80例的临床观察
肠内营养支持在放化疗食管癌患者中的应用
张务锋:着力构建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
很有效率
microRNA-205在人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基于肺癌CT的决策树模型在肺癌诊断中的应用
谢萍教授辨证治疗宫颈癌放化疗期经验
钟罩灸对20例肿瘤患者放化疗后免疫球蛋白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