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经济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和实现方式

2012-01-27 06:33马翠玲
再生资源与循环经济 2012年5期
关键词:资源环境生态

马翠玲

(甘肃行政学院,甘肃 兰州 730000)

从人类社会的历史进程来看,循环经济是西方国家在实践中探索出来的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的必然选择和实现方式。深入、系统地梳理历史选择进程与理论创新成果,有助于对我国的循环经济实践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支持。

1 循环经济理论与实践在探索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中的选择

1.1 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的提出与认同

人类对自然资源的掠夺性开发、粗放式利用以及污染物质的大量排放,造成严重的全球性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从1930—1960年末,资本主义国家发生了令人震惊的八大环境污染事件,致使当地的人、动物和植物非正常病亡,其中多数发生在当时的发达国家。20世纪70年代初的石油危机更使矛盾急剧尖锐起来,极大地制约了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继而威胁着人类未来的生存和发展,迫使人们重新认识发展问题。1970年4月22日,美国举行了“地球日”大游行,标志着人类开始高度关注环境污染问题。1972年6月5日,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召开,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同年,罗马俱乐部发表了第一份研究报告:《增长的极限》,这份报告被认为是第一次系统地考察了经济增长与人口、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和科学技术进步之间的关系。不少学者深切地感受到,不论是从实现全球发展的战略目标出发,还是从维护本国发展的长远利益考虑,都必须解决好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的关系问题。可持续发展思想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的。

美国世界观察研究所所长莱斯特·R·布朗于1981年在《建设一个可持续发展社会》一书中最早提出“可持续发展”名称,但他并没有对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与外延做出明确的规定。1987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第一次阐述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明确定义为“既满足当代人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换句话说,就是指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使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这一界定形成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共识,对促进全球接受“可持续发展观”和加强环境保护的国际合作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了《21世纪议程》,在这个议程中明确提出了人口、资源、环境协调的,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满足后代人需求能力造成危害的可持续发展之路。这是世界各国为促进全球可持续发展而制订的一个共同行动准则,反映了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在环境与发展领域广泛开展合作的全球共识和最高级别的政治承诺。从此,可持续发展就成为世界发展的指南与理论研究的热点,成为世界各国包括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普遍认同的发展目标。我国为实施《21世纪议程》,制定了《中国21世纪议程》,该议程立足中国国情,成为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文件。

1.2 循环经济理论探索与国家战略选择

人类社会虽然形成了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共识,但在途径选择上却走了一段弯路。工业化国家先是通过各种方式和手段对生产过程末端的废物进行处理,这就是所谓“先污染、后治理”的“末端治理”模式,这种方法可以减少工业废弃物向环境的排放量,但很少影响到核心工艺的变更。实践逐步表明,末端治理并不是一个真正的解决方案,其弊端日益显现出来:治理代价高,企业缺乏治理污染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治理难度大,并存在污染转移的风险,因为末端处理过程本身要消耗资源、能源,会产生二次污染,使污染在空间和时间上发生转移,无助于减少生产过程中资源的浪费。因此,这种办法是不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经济高速发展对资源和环境造成的巨大压力,结果反而使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日益加剧。对于“末端治理”的分析批判导致了解决环境污染问题途径的新选择。循环经济正是在这一大背景下受到重视和关注,并日益完善起来的。

实际上,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有了循环经济思想的萌芽与理论创新,只是没有被重视和关注而已。1962年,美国生态学家蕾切尔·卡尔逊女士发表了《寂静的春天》,文中描述了由于人类滥施农药,美国鸟语花香的环境正存在极大的危险,“大地的绿色斗篷”正被严重污染。这一著作在当时如石头落在平静的湖面上激起了千层波澜,敲响了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危害资源和环境的警钟。同年,美国经济学家K·波尔丁首次提出“循环经济”概念,他认为,在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的大系统内,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的全过程中,把传统的依赖资源消耗的单向流动的线性增长经济,即“资源→产品→废弃物排放”,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即“资源→产品→废弃物再资源化”。其“宇宙飞船理论”就是循环经济理论的早期代表。波尔丁将人类生活的地球比做太空中的宇宙飞船,要靠不断消耗自身有限的资源而生存,如果不合理开发资源,肆意破坏环境,一旦资源殆尽,就会毁灭。波尔丁指出,地球如果不向宇宙飞船那样走向毁灭,就要树立一种新的发展观:第一,必须转变过去那种“增长型”经济为“储备型”经济;第二,改变传统的“消耗型经济”,而代之以休养生息的经济;第三,实行福利量的经济,摒弃看重生产量的经济;第四,建立既不会使资源枯竭,又不会造成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能循环使用各种物质的“循环式”经济,以取代过去的“单程式”经济。这一理论可以作为循环经济思想的早期萌芽或代表。然而这一经济视角的产物当时并未得到过多的关注,既没有受到主流经济学家的重视,也没有得到环境学家和政府官员的注意。

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西方国家在探索用环境污染的源头预防和全过程治理代替末端治理时才开始重视和关注循环经济。1989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为促进工业可持续发展,在总结工业污染防治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首次提出了企业层面的循环经济——清洁生产,并制定了推行清洁生产的行动计划。1990年,在英国召开的第一次国际清洁生产高级研讨会上,正式推出了清洁生产的定义:清洁生产是企业内部对工艺和产品不断运用综合性的预防战略,以减少其对人体和环境的风险。1992年,清洁生产正式写入《21世纪议程》,并成为通过预防来实现工业可持续发展的专用术语。自此,在联合国的大力推动下,清洁生产逐渐为各国企业和政府所认可,并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时期。大量的实践表明,清洁生产可以达到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目标。1998年,在第五次国际清洁生产研讨会上,清洁生产的定义得到进一步的完善:清洁生产是将综合性预防的环境战略持续地应用于生产过程、产品和服务中,以提高效率,降低对人类和环境的危害。

几乎在清洁生产提出的同时,企业间的循环经济——生态工业园区也问世了。1989年,美国通用汽车公司研究部总裁罗伯特·福罗什和负责发动机研究的尼古拉斯·加罗布劳斯在《科学美国人》杂志上发表题为《可持续工业发展战略》文章,首次提出了生态工业园新概念,并对园区进行形象地描述:许多企业通过产业链使得一个企业排出的“废物”,转变为另一个企业需要的“营养物”,这样,任何企业都能做到零排放。这个概念的提出为生态工业园区建设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极大地推动了生态工业园区发展。国际上工业生态系统运行最为典型的代表是丹麦卡伦堡生态工业园区。

德国、日本等众多的发达国家早已把循环经济确定为国家的发展战略,不仅要求资源利用的技术有创新,更重要的还是一种发展模式的变革。德国是循环经济立法最早的国家,早在1972年,德国就制定和颁布了《废弃物处理法》;日本是发达国家中循环经济立法最全面的国家,《促进建设循环型社会基本法》是世界上第一部循环经济基本法。他们通过立法,明确全社会推行循环经济的途径和方向,规定各个主体(政府、企业、公众)的权利、义务和责任,从而把循环经济全面纳入到强有力的法制化轨道加以推进。我国高度重视发展循环经济,致力于把循环经济作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首要突破口和重要抓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指出:在有序承接东部地区、国际产业转移中注重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循环经济发展水平。

2 循环经济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方式

2.1 从内涵把握循环经济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方式

循环经济是以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目标,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其实质是以最小的资源消耗、最小的污染获取最大的发展效益,从而达到资源节约、环境保护与经济增长“三赢”的目的。其关键词有3个:高效、循环、节约。高效就是用着省,循环就是资源化再应用,节约就是省着用,这里节约既有省吃俭用之意,也有合理使用之意,资源的合理使用意味着效率的提高。如居民在家里用水,少用水是节约,二次利用或重复使用也是节约,像淘米水用来浇花,暖壶里的过夜水用来洗抹布,洗脸水、洗菜水、洗手水用来冲马桶,等等。循环经济更强调资源的合理使用或重复利用,从这个角度来看,节约不等于省钱,而是等于节约了资源,是为了可持续发展,因为也许会出现花钱买不到资源的情况。所以,要树立“资源和环境本身就是财富”的观念,这也是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基本涵义。

2.2 从基本思路把握循环经济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方式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第23章指出: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减量化优先,以提高资源产出效率为目标,推进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循环经济发展,加快构建覆盖全社会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这就明确指出了循环经济的基本思路,即遵循3个基本原则达到资源节约、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多赢”的目的。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原则,也被称为循环经济的基本行为原则或最重要的实际操作原则。三大原则在循环经济中的重要性不是并列的,第一法则是减量化原则,只有它决定着循环经济的主要目的。我国的《循环经济促进法》就是一部减量化优先的全过程治理法,强调减量化优先,主要是针对我国现阶段处于工业化中期,能耗物耗过高,资源浪费严重,减量化潜力很大的国情提出来的。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我国单位GDP能耗是发达国家的3~4倍,矿产资源的总回收率比发达国家低20个百分点,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比发达国家低15~25个百分点。当然,只有坚持综合运用“3R”原则,才能达到“三赢”目的,才能确保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目标的实现才能真正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2.3 从基本特征把握循环经济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方式

第一,循环经济是一种“新的发展理念”。循环经济既体现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也体现和谐社会的要求,顺应自然是其基本理念,坚持生态优先原则是基本要义。“生态优先”有其特定的含义,英国生态学家罗宾·艾克斯利说,不要把生态优先狭隘地理解为蚂蚁和艾滋病毒比人类还重要。生态优先原则,首先认为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是能够达到双赢的,其次,当二者发生矛盾时,即经济发展相对于超过了生态资源承受力与废弃物排放超过了生态环境自净能力时,应当坚持生态保护优先。这是一种科学的生态优先观,坚持生态优先原则是发展循环经济的本质要求。

第二,循环经济是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方式”。循环经济具有低开采、低消耗、低排放、高利用特点,资源重复使用率高。同时,循环经济更加注重经济增长质量。一方面是通过绿色GDP指标体系反映出来的。另一方面是通过减少无效益的增长和破坏性的增长体现出来的,例如靠产品过度包装、假冒伪劣产品带来的经济增长是一种无效益的增长;靠资源浪费、环境污染带来的增长是一种破坏性的增长。不管是无效益增长,还是破坏性增长都不是循环经济,循环经济的本质内容要求必须达到三赢目的,少任何一赢都不是循环经济,所以,循环经济新在更加强调经济发展的质量。

第三,循环经济是一种“新的污染治理模式”。传统经济关注环境污染和破坏问题,但它属于生产过程末端治理,即通过环境处理技术对生产过程末端产生的废弃物进行处理,以减轻经济活动对环境造成的危害,是一种补救措施。而循环经济做到了源头预防和全过程污染控制,是从根本上解决环境污染问题,属于标本兼治。所以,发展循环经济本身就是重要的环境保护措施。

第四,循环经济是一种“新的资本循环形式”。传统经济以金融资本、人力资本、加工资本的循环为主,唯独没有自然资源的循环。而循环经济注重向自然资源投资,突出自然资源的作用。把资源、环境列入经济增长的投入要素,让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也持续不断地循环起来,从而改善人和自然的关系,为可持续发展,保证资源的永续利用和良好的生态环境。对政府而言,将资源环境要素融入到经济活动中的制度创新,应当是发展循环经济战略决策中的一项重要任务。

[1] 臧跃茹,刘泉红.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滞后的原因与路径前瞻[J].改革,2006(1):12-19.

[2] 王立红.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途径[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5.

[3] 杜学森.诌议可持续发展与循环经济[J].集团经济研究,2005(2):165-166.

[4]吴季松.循环经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3.

猜你喜欢
资源环境生态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长期锻炼创造体内抑癌环境
“生态养生”娱晚年
一种用于自主学习的虚拟仿真环境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孕期远离容易致畸的环境
环境
资源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