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企业认证中的瓶颈与对策

2012-01-27 16:39闫恩刚
制造技术与机床 2012年6期
关键词:管理者体系产品

闫恩刚

(天水星火机床有限责任公司,甘肃天水 741024)

质量管理及环境与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欧共体安全技术法规CE认证是目前企业广泛采用的认证体系。不言而喻,企业在不断发展的同时,通过国际化的认证体系,不仅可以改善和优化企业内部经营环境,还可以提高管理效率。通过管理体系界定部门及各类人员的职责以及文件化的体系规范管理,理顺内部管理环节,达到增强管理层决策效能的目的。通过要素控制建立完善的产品技术改进、产品结构调整过程中的开发和设计等环节的运行机制,可以缩短从产品设计到市场的周期,增强产品的市场适应能力,同时采取纠正和预防措施的运行机制。通过产品认证、体系认证、技术标准认证,可以克服国际贸易流通体系,取得产品进入国际市场的通行证,避免重复的抽查和检验,缩短产品试制周期。但是,通过多年的体系运行和认证表明,企业在寻求认证的过程中普遍存在着许多误区和不足,特别显现在管理层尤为突出,不仅造成了体系认证与实际运行的脱节,甚至形成了认证体系中的瓶颈,使认证文件运行的有效性和真实性有待商榷和确认,同时也影响了体系运行的适宜性和符合性,制约着企业的发展。

1 瓶颈与对策

1.1 管理者的行为与对认证体系的理解和认识——体系的建立与运行上的瓶颈

管理者的行为以及管理层对体系的认识和理解直接关系到体系的建立与开展,关系到体系的运行是否有效和到位,作为管理体系这一新生事物能否适应本企业这片土壤,使之生根开花、结果,与管理层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纵观多年实践表明,管理者真正建立在管理体系基础之上或围绕体系开展工作的并不多,具体表现在:机构划分和部门职能肆意改变,与体系建立相违背,更多地表现在“权利”是建立在体系之上;管理层的变更,对体系认识不一,按常规办事的现象比较普遍,有的甚至推翻原有建立的体系,与体系运行相违背,使体系失去了有效性、真实性和它所具有的实际意义;还有的自体系文件建立,到运行控制,对体系的阅读、理解不够,更多地表现在文件被“束之高阁”,从实际意义上说管理者对企业自身的体系就很缺乏了解,“签字”和以“身份”的名义参加各种会议做些常规“报告”的现象比较普遍;随意性、口头性的指令过多,不仅导致工作接口及职责上的混乱,同时还缺少可追溯性;对企业发现的问题不是通过管理评审查找问题、寻求根源,“走过场”的现象比较普遍,对事件和事务的处理以“命令”和“决定”的形式较多;基层管理者更多体现在,用人层次不一,对体系的认识和理解不尽相同,拒体系之外的“行政性”干预或不闻不问的“甩手掌柜”的管理者占居多数,显现出了体系是建立在每年一次内、外审核的流于形式,甚至形成了体系的建立仅仅是内审员的事,与管理层相脱节。

对策:国际公认的认证体系,为何进入了我们的企业,就会出现偏差,笔者认为与管理层有着必然的联系。最高管理者和管理者代表,表明了体系的领导者,体系的开展、建立与运行与之有着直接的、密切的关系,管理者需要充分重视,树立全局观念和大局意识,层层分解、层层管理是体系之需要,也是认证之要求。提高对标准和认证体系作用的认识和理解,改变传统管理方法,切实把认证体系的建立与运行落实在企业行动上,而不是口头上,使体系形成企业的有机体,并渗透到各个领域,管理者定期对体系的运行情况进行检查监督,有规则的、系统的评价体系的适宜性、充分性、有效性和真实性,制定改进措施并层层落实。

1.2 体系与运行记录文件——认证与体系的瓶颈

记录文件为体系提供了认证依据,通过科学、全面、系统地收集数据并加以分析,实现对产品运行过程中的数据、信息,以适宜的方法进行分析和反馈,实现运行记录的认证过程,这是体系认证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但是诸多内、外审核结果表明,查看记录文件并以此作为认证依据、以记录文件作为认证结果的现象较为普遍,更多地体现在文字处理是否规范,是否有错别字,如同老师在审阅学生的作文题,但是记录真正涉及对企业产品或体系反应出来的问题,而去寻求根源者却不多见,从另外一个方面也反应出,记录文件是否真实、有效,却是令人担忧的。每年内、外审核一次是认证的通常惯例,而记录文件则成为历次认证的“重中之重”,许多基层管理者认为,体系的作用似乎就是内、外审前更多地动员全员的力量对记录文件进行补充,在事实上造成了体系和实际运作的两层皮,这不仅不能帮助企业提高管理水平,甚至与实际运行存在很大差距,在企业各层面对体系运行产生了负面影响。审核中缺少对实际运行效果的考核,也存在着内、外审人员对体系运行衡量的尺度不一,判别存在差异,审核结果则也不尽相同的现象;表现在记录文件与体系实际运行存在较大差异,形成了认证与体系之间的瓶颈。通过历次审核认证反映出共性的问题是:注重体系认证,轻视产品现场实际的现象较为突出。笔者在参加诸多内、外审核认证的一次工作经历中,外审人员对企业机床出厂产品未进行耐压试验没有判定不符合项,而该项违反GB5226标准要求,同时影响企业产品出厂质量检验的标准,至今被忽略。相反对历次审核没有涉及的企业运行多年的方针、目标指标没有进行改进和对“文字”提出质疑,但出具了没有进行持续改进的不符合项报告。不难看出,不同的审核人员有着不同的审核结果,通过实例也说明了对企业长期存在,同时被忽视的“惰性”问题,是外审人员义不容辞需要加以纠正和规范的。

对策:记录文件是认证体系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但不是认证中的唯一内容,记录文件需要与体系和实际密切相连,围绕体系展开,特别是记录文件的真实性、有效性、可追溯性,对认证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管理层需要加强对认证体系和认证过程的认识和理解,改变传统管理意识,充分认识认证体系不是某个人的工作,而是企业的全局行为。通过体系认证可以系统、全面地分析和掌握体系运行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充分认识和理解记录文件在认证过程中的作用,建立实施产品和体系认证过程中的大量工作及需要解决的问题。因此,领导干部要亲自部署,对于发现的问题要统一协调,同时要有一个强有力的骨干队伍和对认证体系意识较高的职工队伍的共同配合,才能有条不紊地完成各项工作,达到文件控制的有效管理,做到持续改进。从另外一个角度也反应出认证审核人员,需要提高职业规范,不能放过和规避审核中发现的问题,为企业管理的长足发展把好脉,这不仅是自身职责的需要,更是企业发展之要求。

1.3 认证与品牌效应——实际现状的瓶颈

企业在获得了认证的通行证后,更加实际地建立自己的品牌效应,名牌产品也会随之而来,纵观产品现实却与实际现状相差甚远。一些企业在没有进行体系认证前,产品质量有着良好的声誉,而获取认证和名牌后,其产品质量却大幅下滑,用户投诉不断。究其原因,忽视了建立体系的基本目的——持续改进,以为通过认证标志着已与国际接轨,自己的管理水平已经达到了较高要求,反而忽视了内部管理,一旦获证后就万事大吉并安于现状,从而使体系自我改进机制受到影响。

对策:认证体系需要坚持不懈,保持良好的体系运行机制,运用现代化的管理方法,支持管理体系的正常运行,企业只有在实践中自觉地运用这些方法,才能使认证体系正常有效地运行,提高管理水平,发现问题及时做出反应,提高运作效率。企业建立的各种体系,是企业管理的依据,在培养全员标准化意识的同时,要管理好已经建立的体系,一旦发现体系要求与实际运行存在差距或难以满足实际要求时,应针对这些问题寻找根源,对体系的持续性、适宜性进行评价,采取纠正与预防措施。企业要以实施体系认证作为改进产品和扩大市场占有率的推动器,逐步形成体系运行与认证过程中的链连接。

1.4 技术法规认证——马拉松式的与国际接轨

欧共体安全技术法规CE认证,对于产品不危及人和物品的安全方面有着基本的要求,其目的在于提高产品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性。这就对企业出厂产品提出了新的要求和设计思想,欧共体安全技术法规CE的意义在于,真正成为产品允许进入欧共体市场的通行证,是具有强制执行力的认证体系。CE虽然已在国内实施多年,但认证过程进展缓慢,不尽人意,许多企业是在有了订单后,才想到了产品不能满足CE要求,需要改进并建立认证机制,体现出了缺乏前瞻性。还有的企业对技术法规的认识和理解不足,表现出了在产品实施上存在的差异或者是只进行了局部改进,始终难以一步到位,从而影响了认证的进程;固步自封、安于现状没有充分认识技术法规认证的实际意义,都是导致马拉松式的与国际接轨的主要原因;目前,许多企业被大量事务重重环绕,很少把技术法规认证放到全局和根本战略的位置,因此无法形成企业的产品价值系统和全球化的经营理念。

对策:培育技术法规认证,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需要专业技术人员认真研究,如何把技术标准认证的精华融入到现代企业产品之中,去形成自己独特的高附加值的产品个性,管理者要充分理解技术法规认证是连接贸易技术壁垒的纽带,把认证的培育过程作为企业的长期发展战略,需要精心设计、长期坚持、认真维护,使之真正成为企业持续、稳定发展、参与国际竞争的动力。

2 结语

企业认证中的瓶颈与对策,不同程度地反映出了企业认证过程中的一些实际现状,问题的产生制约了企业运用认证体系提升管理效能的潜力和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实力,需要企业结合自身的不同点,寻找相应的实施对策,目的在于抛砖引玉,让企业体系认证之路走得更远、更好,从而使认证在企业扎扎实实地发挥更大潜能。

[1]杭争.技术性贸易壁垒及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及对策[J].国际贸易问题,2003(2).

[2]韩燕,李晋.如何解决当前中小企业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的几大误区[J].新学术论坛,2009(6).

猜你喜欢
管理者体系产品
构建体系,举一反三
刘明怀:做卓有成效的管理者
管理者当有所作为
2015产品LOOKBOOK直击
管理者当有所作为
给中青年管理者一片天地
“曲线运动”知识体系和方法指导
“三位一体”德育教育体系评说
新产品
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