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服务和农家书屋背景下基层发行网络构建思考*

2012-01-28 10:23张天明
中国出版 2012年1期
关键词:书屋农家网点

文/张天明

(作者系湖南出版投资控股集团总经理)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后,文化公共服务事业迎来新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包括农家书屋在内的基层发行网点建设将实现新一轮大突破。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如何实现基层发行网点的公益性、服务性、商业性和长效性的统一,如何实现“市市有书城,县县有书店,乡乡有网点,村村有书屋” 的战略目标,既是政府公共服务的新课题,也是出版业界市场扩张的新追求。

一、基层发行网点建设的重大突破:农家书屋建设成果显著

自2007年国务院下达在全国农村实施农村书屋工程的重要指示,在新闻出版总署的大力推动和各地新闻出版行政部门的不懈努力下,这项文化强农惠农工程在全国各地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大大改善了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推动了农村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十一五”期间,中央财政在农家书屋上的资金投入累计45亿元,地方投入30多亿元。目前全国已建成农家书屋近50万余个,覆盖全国84%的行政村。

毫无疑问,在当前基层图书发行网点面临经营困难、日益萎缩的情况下,农家书屋从无到有的快速发展历程是基层网点建设的重要突破,开创了新闻出版公共服务走进农村的新局面,成为保障农民基本文化权益、满足农民基本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因此,中央对“十二五”期间农家书屋工程的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然而目前的建设成果离覆盖全部行政村的目标还有一定差距。据新闻出版总署统计,截至2010年,全国共有出版物发行网点167882处,许多乡镇除报刊发行网点以外,图书发行网点处于空白状态,这与农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极不对称,农民群众“买书难、借书难、看书难”仍旧是现阶段的主要矛盾。

要解决这一矛盾,加快农家书屋的建设是关键。通过结合农家书屋与基层图书发行网络的建设,可以有效解决基层图书发行网点建设成本高、网点少的问题。中央政府按规划将要建设64万个农家书屋,相当于现有全国出版物发行网点的4倍,如果每个农家书屋都能发挥发行网点的作用,就能彻底改变我国农村图书发行网点建设不足的情况。

二、后农家书屋时代:形成稳定的经营模式至关重要

按照中央时间表,政府计划于2012年全面完成64万个行政村农家书屋建设任务,每个书屋配备至少1000册以上的图书、30种报刊、100种音像制品,为农民学习知识构建 实可行的服务平台。但是,建了以后怎么办?怎样形成长效运营机制,这才是农家书屋真正扎根农村、具有生命力的关键所在。因此,在全国范围的铺点工作完成之后,农家书屋如何建立成熟的运营模式以保持长久活力,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政府在思考,各地也在探索。笔者认为后农家书屋时代,关键是要能形成稳定的经营模式。

(一)坚持公益性定位。考虑到农村市场阅读率低、对文化产品的购买力相对不足,如果把农家书屋作为单纯的赢利性经济实体来办,借服务项目或巧立其他名目来收费,片面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就会偏离农家书屋作为公益性文化事业的定位,严重扭曲农家书屋民心工程的形象。因此,农家书屋工程作为农村文化建设的基础性工程,是主要由政府投入建设的公益性文化事业。始终坚持农家书屋工程的公益价值取向,是农家书屋公共服务的本质属性所决定的。所以,农家书屋的运营模式必须坚持公益性的前提,以服务农民大众作为宗旨,把“农民满意不满意”作为衡量工作的主要标准。政府要加强财政税收支持力度,建立法律法规政策,完善农家书屋公益性的保障机制;明确农家书屋的资产管理主体,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二)引入市场机制。当未来“村村有书屋”时,如果农家书屋仍然缺乏自我发展能力,那么维持其日常运转将成为政府巨大的财政负担。因此,将市场机制与政府行为有机结合起来,将有助于农家书屋建设的可持续发展。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西方国家为摆脱财政困境和提高行政效率而进行的公共服务市场化改革,是我们推进农家书屋建设和管理可资借鉴的途径。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投入主体的多元化。政府可以通过合同外包、特许经营、采购、补贴的方式吸引市场主体参与农家书屋图书的生产和发行环节,通过税收优惠政策鼓励社会资本加入农家书屋的运营,开发农家书屋的销售功能,刺激农民的消费需求,发挥市场主体的创造力。如湖南省的农家书屋建设就积极探索建立社会捐助投入办法,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共建农家书屋,涌现出了政府投入型、企业捐助型、部门帮扶型、上级援建型、名人冠名型等多种建设类型。据不完全统计,全省各出版发行单位及社会各界累计为农家书屋捐书150多万册,有效解决了维护管理、图书更新等问题,增强了农家书屋的活力。又如浙江“农村小连锁”是各市、县新华书店在自身连锁经营基础上,通过加盟连锁的形式,与城乡各书店尤其是民营书店连锁经营合作的一种新型模式。新华书店负责货源保障、技术支持和品牌管理,而农村图书经营户负责场地、人员和日常经营,通过发挥各自优势,达到合作共赢。这一模式打破了城乡图书资源不平衡的现状,对深化出版公共服务在基层领域的应用具有很大的启发作用。二是经营业态的多样化。随着农家书屋建设规模的扩大,整合农村文化和渠道资源非常必要,也是拓展书屋生存能力和赢利能力的有效方式。如加强农家书屋与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广播电视村村通、乡镇综合文化站、公共电子阅览室等重点文化惠民工程的资源整合,可以避免重复建设,形成农村文化网络建设的合力。又如可以推进农家书屋之间的图书交流交换,提高农家书屋与村邮站的融合率、共建率等。另外,还可以在农家书屋中,实施图书销售、邮政代理、移动业务办理、日用商品销售等多元经营模式,实现农家书屋资源的最大化利用。

(三)创新管理模式。目前大多数农家书屋在营运中仍然采用单一的书刊阅览与借还模式,因此急需管理模式的创新来激发新的生命力。一是创新技术管理模式,探索新型农家书屋数字化运营管理和服务平台的建设模式,统一计算机信息平台,统一采购、配送、退货、结算等业务模式,作为传统农家书屋的补充,解决其运输成本高的难题。二是创新图书管理模式,通过提高图书流通率来互通有无,丰富图书种类。可以依托新华书店海量的备货库存,进一步确立农家书屋中的出版物更新淘汰机制。三是创新服务管理模式,依托农家书屋开展主题活动,倡导和培育农民阅读习惯,根据农民的不同需求,延伸服务链条,扩大服务内容,引导农民对文化产品的消费。四是创新人才管理模式,把书屋管理员选聘与农村残疾人和复转军人就业、农民工培训、退休村干部资助等结合起来,有效利用农村人才资源。同时通过管理员定期培训,深化他们对农家书屋的总体构架、服务方式、图书管理等方面的认识,强化管理员的专业技能和服务意识。

三、以农家书屋为起点,深化基层出版公共服务

当前,城乡和地区之间的文化发展的差距还比较大,覆盖城乡、惠及全民的新闻出版公共服务体系的构建还任重道远。随着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制度设计研究工作会议的召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正按国家文化新战略开始新的布局。扩大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覆盖,激活基层文化消费活力,必须以农家书屋为起点,深化基层出版公共服务,大力发展社会文化、村镇文化、校园文化、家庭文化,推动全民阅读。

新闻出版公共服务“十二五”规划中突出了“三个面向”,即面向基层、面向边疆、面向特殊人群。农家书屋只是出版公共服务的一个方面,完成农家书屋的全面建设只是迈出了让出版公共服务惠及每位公民的第一步,下一步是要借鉴农家书屋建设的投入机制和管理模式,加快社区书屋、军营书屋、职工书屋、校园书店、车站书店等多个方面的建设,解决文化消费的最后一公里问题,发挥出版公共服务建设在文化公共服务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建立面向全民的基层出版发行网络体系。

[1]陈昌盛,蔡跃洲.中国政府公共服务:体制变迁与地区综合评估[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2]句华.公共服务中的市场机制:理论、方式与技术[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3]陈文龙.农家书屋的建设与发展[J].图书馆学研究,2009(7)

[4]湖南省农家书屋工程建设调研报告[EB/OL].http://www.chinaxwcb.com/2010-07/28/content_202879.htm

猜你喜欢
书屋农家网点
快递网点进村 村民有活儿干有钱赚
基于“互联网+”的汽车养护网点服务体系
西江月·农家早春
篽箖·上野书屋
看咱农家这丰收节
聚焦“能打胜仗”全面提升网点竞争力
农家笑
农家旅社半夜惊魂
基于EVA-BSC的农村银行网点绩效评价体系探析
梦幻书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