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媒介应该成为先进文化的生产者和传播者

2012-01-28 15:27文/潘
中国出版 2012年5期
关键词:媒介大众文化

文/潘 飞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研究并作出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将文化建设问题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重要高度,并逐渐探索一条符合本国历史传统和国情社情的文化发展的“中国道路”,这是我党在新时期提出的关于文化建设的最高纲领,既是对我党成立90年以来关于文化建设思想的颇具时代意义的总结和高度概括,也是在社会文化水平与综合国力、经济增长与国民基本要求出现不适应情况下的主动性地政策改革和调整,“文化兴国”的根本内涵在于加强精神力量的锤炼和整合,以此推动全社会和国家向现代化的目标更快前进。在这种语境下,作为肩负生产先进文化重任的大众媒体也必须融入其中,以“先进性”作为发展第一要务。

近日,针对娱乐节目在电视节目中所占过重的趋势,广电总局颁发限令限制娱乐节目,随后又针对广告播出时间、穿越剧播出时段等具体事宜颁发规定加以限制,重拳频出也引发了业界、学界和社会民众的广泛争论。本文拟结合传播社会学、发展传播学、媒介文化等学科理论,从大众媒介与社会发展的关系角度来讨论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系统之一的大众传媒如何塑造和传播更为先进的媒介文化,如何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服务。

一、先进的媒介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按照辩证法的理解,承认先进文化就是承认文化的发展性和阶段性,“文化上的每一个进步,都是迈向自由的一步。”[1]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的这个著名论断肯定了文化发展的动态性。放眼人类的所有文化形态,总的来说,先进文化是具有自身合理性的文化,是具有人性化的文化,是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文化。作为执政党,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一直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作为理论基础,探索如何建立先进文化,历史地来看,这已成为党建工作中的重大命题。自从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领导人勇于吸纳世界其他文化的优秀成果,并充分尊重本国国情,不断创新,分阶段、有步骤、逻辑清楚地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即“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它不仅和我国现阶段的社会经济、政治制度相吻合,同时还涵盖了新民主主义文化、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文化的特征,因此具有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光,又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的文化沃土上,是属于全世界和全中国的先进文化思想纲领。本《决定》的颁布是对我党建党90年关于文化建设各种思想、理论、经验、认识的一次高度整合。

站在传播社会学的视角来看,媒体和社会之间存在互动的统一关系。纵览人类传播史,以报纸、杂志、广播、电影、电视、因特网为代表的大众媒介创造的大众媒体文化不仅为社会生活增添了精神食粮,也成为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个整体性的结构系统,大众媒体自嵌于整个社会大系统中,发挥着“守望、整合、教育”[2]功能。现代传播媒介作为一个社会辐射力极强的文化装置,具有极强的“聚合力”和“扩张性”,影响到文化传播的范围、内容和速度,成为文化传播的强大推动力。从文化建设的角度来看,大众传媒在构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文化体系并为之提供强大精神动力方面承担着巨大的作用。

第一,先进的媒介文化必须建立符合社会主流价值观要求的理想图景。社会学家帕森斯认为,一个社会体系的维持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共享的价值。“一套共同的价值模式与成员人格的内化需要——性格的结构整合是社会系统动力学的核心现象。除了稍纵即逝的互动过程外,任何社会系统的稳定都取决于这类整合的程度。”[3]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因为文化总是呈现出多样性,随之价值观也同样是多元的,然而总有一种处于支配地位的主流价值观,充分反映一个国家意识形态和社会道德的价值取向。从社会动力学的角度来看,主流媒体在宣扬社会主流价值观方面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新闻本身不局限于对真实的判断,它也包含着价值观,或者说,关于倾向性的声明。”[4]并且,这种由媒介构筑并维护的“价值观不是一夜之间形成的。它们是人们在日常行为中逐渐形成的,并不断地发生变化或得到增强”[5],这也就是说,大众传媒必须通过长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来达到对社会公众价值观培养的“适度效果”。

第二,先进的媒介文化必须符合广大民众的根本要求。从本质上来说,大众传播媒介是因为“大众”而产生的媒介,“成为社会最易接纳、最强有力的黏合剂从而具有最广泛的大众性”[6],“旨在使普通市民获得日常感性愉悦的体验过程”[7],因此,先进的媒介文化必须满足人数最多、阶层最广泛的公众的需求,并充分代表其根本利益和诉求。当然,强调大众性也并不是意味着无限度迎合,必须在趣味、形象、行为、物品、语言、环境等方面加以引导和规范[8]。

第三,先进的媒介文化必须发挥高尚的宣传教化功能塑造公众的态度和行为,促进社会成员文化水平的提高。大众传播媒介是社会先进文化和优质文化的制造者和传播者,是观点的集中市场,肩负着进行高尚文化输出的重任,因此,大众传媒必须按照一定的社会要求和标准对社会成员进行引导、感化和培养,即为整个社会制定和传播相应的行为规范,使得社会成员有章可循,并按照这一要求决定自己的行为取向,情操得到陶冶,道德观、价值观随之发生潜移默化[9]。

二、泛娱乐化:病态的社会媒介图景

不可否认,大众传媒为大众文化的产生、传播和逐步扩大社会影响提供了基本的物质和技术条件。作为载体,大众传媒令大众文化的模式化、批量化、复制化、普及化等特点得以催生和加剧。然而,以市场为导向的大众文化因为其逐利的特点,也往往会陷入过分追求商业价值而忽视人文价值,注重娱乐性而缺乏对生活的理性思考,比如,中国的电视荧屏被低级、平庸、媚俗的娱乐节目和快餐文化所大量充斥,这正是说明媒介文化本身对社会的反向作用力。

广电总局“限娱令”的出台背后折射出中国当前甚嚣尘上的电视文化生态——各地卫视均以娱乐立台, 34家上星卫视周播娱乐节目竟然多达126个之多[10]。并且,为了博取收视率,各档娱乐节目无奇不有,长此以往,造成电视观众的第一选择必是娱乐节目,电视媒介透射出来的虚拟媒介图景竟成了一个搞笑、无厘头的“娱乐社会”,这种文化理性的丧失在一定程度上必然会磨损大众的心智,并且会培育出一代“空心人”即被马尔库塞严厉批判的没有面貌、孤立无援的“单向度的人”[11]。

娱乐虽然是人类一种基本的需求和精神生活,但是过分的泛娱乐化追求的是感官刺激,必然会冲淡理性的厚重,马克思把这种精神生活称作“享乐的合理性的满足”,如果任由大众媒介文化的这种娱乐内容和形式肆意扩张,必然会导致文化低俗化或反文化倾向[12],整个社会文化总体也会呈现低质化的趋向。比如,大众媒介文化对历史的解说采用的是世俗的取乐模式,将民间的野史轶事置换了正统的历史内容,使严肃的历史传统承袭在轻快的笑声中被彻底习俗化。受众也不再将过去、现在和未来有机联系起来来认识、品读文化,而是带着戏谑、猎奇的心态来将其碎片、庸俗地品读。毫不夸张地说,大众媒介的诞生,是同时代先进技术的产物,更是人类文明史上先进理念飞速发展的象征,如果在这个先进的列车上装载的都是色情、暴力、泛滥的娱乐等社会垃圾,那么大众媒介以及媒介文化的先进性势必会遭到极大地破坏。从更广阔的视野来看,媒介的自我堕落势必会造成社会的集体“祛魅”[13],即科学和知识的神秘性、神圣性和高雅性、魅惑力遭到消解,现代的娱乐方式正如学者高小康指出的那样,“从神圣的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到当代都市街头的扑克、麻将,都在被商业性、投机性和非理性的狂热所侵染,离席勒心目中的古希腊式的‘游戏’似乎越来越远了。”[14]长此以往,文化的政治功能、认知功能、教育功能、审美功能都让位于娱乐文化的感官刺激功能、游戏功能。

三、媒介先进性:“健康的喉舌”

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在研究文化问题时把文化置于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从一定的历史的形式来考察,从社会结构三分为经济、政治、文化的角度来看,先进文化就是与新的物质生产方式相适应,为先进的经济、政治服务的精神活动及其产品[15]。先进文化与落后文化的矛盾与斗争同样贯穿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每一历史时期,比如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表现为新民主主义文化与帝国主义文化、封建主义文化的斗争,在社会主义时期则表现为社会主义文化与封建主义、资本主义腐朽思想文化的斗争。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就必须发展先进文化,改造落后文化,防止和抵制腐朽文化。

先进的文化不仅是代表时代主流的,并且是多样化、多色彩的。同时,媒介文化作为一种文化载体和工具,其本身是中性的,关键是被谁掌握以及如何使用,以怎样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来进行引导。媒体文化具有强烈的塑造影响舆论功能,以及思想和艺术性上的良好导向作用。

“限娱令”遭到部分批判,争议的焦点集中于此举是否有刻意营造非大众的精英文化的嫌疑。这种观点是对于文化概念的曲解,英国学者雷蒙·威廉姆斯认为文化不仅仅是观念的东西,同样,它还是改变现实的主要方式,在构造物质世界的过程中起着能动的作用。“文化的意义和价值不仅在艺术和知识过程中得到表述,同样也体现在机构和日常行为中。”[16]这要求我们在观望文化的价值时必须脱离精神或美学这些具有深度指向的精英文化姿态,注重文化对普通民众世俗生活的表述。因此,谈论文化的先进性更应该尊重文化的亲民性即尊重普通人的普通需求,两者之间并不互斥。

然而,强调媒介文化的先进性必须要求大众传播媒介创作更多内容健康、思想向上、形式多样,为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精神产品,只有坚持不懈地把普及与提高有机结合起来,才能不断培育起人们健康的审美情趣,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养,为先进文化的前进和发展奠定更为坚实的文化基础[17]。人始终是文化的主体,大众媒介必须尊重社会个体的存在,对人的生存状态赋予最基本的人文关怀,才能推动文化建设的不断深入,促进先进价值观的建立。而就娱乐性节目而言,不仅应该承担娱乐的功能,而且应该承担起社会的责任,为人们在娱乐的同时产生对社会、对历史的思考。有关学者认为目前无论在发达国家还是在中国,都面临这样的尴尬,既不能对娱乐文化加以过分限制,也不能不加限制任其泛滥,然而,这个尺度至今还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找到一个合适的方法把握得恰到好处[18]。因为,排斥艺术的观赏性与排斥观赏的艺术性势必会造成媚俗和曲高和寡两种同样疏离大众的危险情况。因此,对于大众传媒来说,就必须坚持这二者之间的融合互补,既要遵守商品原则,也要坚持文化艺术规律,既要关顾世俗关怀,也要追求终极价值。一方面要认同大众文化的娱乐性、世俗性、民主性,对大众文化的商业性的事实应予以承认、肯定;另一方面,不能无限肯定,要抵抗和超越商业文化“疲命于物质之下”的简单迎合,借鉴高雅文化的独创性、艺术性、思想深刻性,坚持高雅文化的经典主义追求方向。

注释: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2]李良荣:新闻学概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3]于海:西方社会思想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4][美]H.T.Gans The message behind news,Columbia Tournalism review,1979(1)

[5][美]戴维·波普诺:社会学[M].内蒙古自治区:远方出版社,1988年版

[6]王政挺:传播:文化与理解[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7]王一川:大众文化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8页

[8]潘知常、林玮:大众传媒与大众文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

[9]李明辉:先进文化论[M].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0]http://ent.163.com/11/1027/04/7HBHSM4600032DGD.html

[11][美]赫伯特·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3年版

[12]戴元光.社会转型与传播理论创新[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8年版

[13][德]马克思·韦伯:经济与社会(上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14]高小康:狂欢世纪——娱乐文化与现代生活方式[M].河南:河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15]张景荣:中国先进文化建设研究[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9年版

[16][英]雷蒙·威廉姆斯:漫长的革命[M].英国: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1961年版,第57页

[17]周毅:“三个代表”与可持续发展[M].黑龙江: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18]戴元光、邱宝林:当代文化消费与先进文化发展[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猜你喜欢
媒介大众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一汽-大众ID.6CROZZ
上汽大众ID.3
大众ID.4
上汽大众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谁远谁近?
书,最优雅的媒介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