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绿色”校园网络 搭建高效信息平台

2012-01-29 02:00张军玲王功强
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2012年20期
关键词:校园网课件绿色

张军玲 王功强

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促进了校园网络的建设,校园网在学校的教育教学、服务管理中已成为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渠道,如何营造“绿色”校园网络空间,让校园网建设持续、健康发展,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在校园网建设之初,我们就一直在考虑怎样建设一个安全、稳定、高效的校内网络平台,使它更好地服务于教育教学。按照教育部办公厅《关于中小学校园网建设的指导意见》的要求,我们认识到校园网的建设要特别注意两个问题:一是要应用于教育教研,为师生服务;二是硬件和软件建设要密切结合,“有车有路”,搭建高效、方便、实用的教科研网络平台,使校园网得到充分利用。

一、让校园网络规划有序、持续发展

校园网络的建设不能盲目投资,重复建设,要根据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重视规划,合理布局。我校2006年新建校园网时,主干网络采用光纤,并于2009年5月接入教育城域网,并根据管理的需求,采用VLAN设计。

(1)在方案设计时以实用为原则,满足学校对网络应用的各种需求,充分实现学校内部管理、教学和科研的网络化、信息化要求,使网络的整体性得到充分发挥。

(2)为保障网络安全、稳定地运行,通过对网络进行软、硬件的配置,抵挡来自校内外的不安全因素,并通过“百络网警”实现对网络的整体安全控制,实现IP+MAC地址的绑定,有效保障了网络接入和数据传输的安全。

(3)学校网络节点较多,在主要节点上采用可远程管理的交换机,保证校园网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提高了网络故障检测的效率。

(4)在满足学校需求的前提下,根据性价比,减少不必要的投入,合理规划,分步实施,以获得最大的应用价值。同时,还考虑到可扩展性,根据目前的配置,能灵活地对网络进行扩展,以适应日后的发展要求。

二、让校园网成为学生网络安全教育的主阵地

通过开展创建“网络文明班级”活动,广泛宣传国家互联网管理、使用及网络安全等方面的法律法规,普及网络知识,倡导文明上网,营造健康的网络环境,提升校园网服务教育教学信息化管理及应用水平,确保校园网络信息安全,使所有班级全部达到“网络文明班级”标准。具体措施有:(1)倡导“文明、健康、绿色、诚信”上网,开展以“e网平安—文明上网”为主题的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加强网络自律教育,增强网络文明道德观念。(2)学校组织网络征文、应用、管理等各项活动,做好基于教育城域网、校园网的各类平台的应用、管理、维护等工作。

三、让校园网站成为对外宣传和服务的窗口

校园网站是学校对外宣传和服务的窗口,同时它也为全校师生提供了一个信息交流的平台,是家校联系的重要窗口。网站基于 ASP+Access架构,通过后台管理,即时、动态更新内容,所发布的内容反映了学校教育、学习的方方面面。在管理上,由学校办公室、团委、网络管理员负责内容的更新和维护,校长、办公室主任和网站管理员负责审核。网站栏目分为资讯类和互动类。资讯类栏目分为:校园快讯、学校概述、教育科研、教师园地、学生园地等几个版块。互动类栏目有:领导信箱、公众留言等版块。这些版块的互动性提高了学校事务的透明度,增强了教师、家长和学生访问学校网站的积极性。通过这个平台,使社会监督学校办学,向学校的发展献计献策多了一条通道。

四、让校园网促进学校内部的即时通讯

1.传统网络环境带来的弊端

(1)在以前的教学中,教师制作好课件,都会用U盘携带到班级的电脑中,由于U盘病毒、U盘损坏、系统问题、U盘接口或驱动不兼容等因素,都会耽误宝贵的上课时间,影响整堂课的授课效率。尤其是一些老教师,由于对电脑操作不熟练,制作好课件却不能有效利用,不但浪费精力,还会影响他们制作课件的热情。

(2)病毒泛滥。因为需要从家中、学校或其他地方用U盘进行课件或资料的拷贝,难免感染上病毒,会经常导致学校的电脑死机、瘫痪,网络运行缓慢,增加了网络管理难度。

(3)信息闭塞,交流渠道不畅。以往教师利用通讯工具,如手机、网络即时通讯工具进行交流,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不能进行有效的沟通,浪费了宝贵的网络资源,同时教师之间的课件交流、信息交流都要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而且外网不通的情况下更是难以进行有效的沟通。而对于其他一些网络交流方式,如共享、FTP等方式,要通过较多的学习才能掌握,限制了部分教师使用的热情。

2.用AM(Active Message)建立高效的信息交流平台

(1)促进了校内信息的有效传递,每名教师一个账号,每个教室一个账号,分楼座、分教研组、分级部进行划分,通过收件箱可以方便地对收到的信息进行归类、整理,而且速度很快,达到1000 Kb/s以上。教师在课前将本节课所需的课件传送到班级账号中,上课时在班级的电脑中打开即可。

(2)改善了教研渠道的单一性,通过在线会议便可将处在不同地理位置的人召集在一起,即时进行网上教研、集备。

(3)激发了教师利用网络平台的积极性,促进了信息技术和学科的整合。因为使用简单方便,教师愿意利用这个平台进行交流,促进了教师间的合作。

(4)改进了师生间的课外辅导渠道。以往的辅导只能面对面地讲解,现在学生有疑问,可以直接通过班级的电脑与教师进行沟通,等教师在线的时候,可以及时回复。尤其对那些不喜欢面对面求教的学生,通过这种方式可以让他们多提问题,促进了教学。

五、让校园网成为方便、实用的资源共享平台

(1)在学校内部,用HTTP建设内部共享平台,用Web网页方式,教师在校内电脑上用浏览器直接输入相应地址,就可以看到其他教师共享的教育教学资源,这种方式简单易行,而且还具有课件、教案、资料等的上传功能,只需轻轻一点,选中要上传的文件,就可以将其传送到共享服务平台上,增强了全体教师参与建设资源库的积极性。

(2)建立网上电子图书馆。电子图书具有容易保存、点播和预览方便的特点,通过校内网络实名注册账号,验证后即可在线阅读和下载。目前有电子图书20万册,内容丰富,并有开放的接口功能,可实现电子图书的添加和动态管理。

六、让校园网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平台

我们建设了网上教研平台“园丁圃”,本着自由、平等、碰撞、交流的原则,以提升教师专业化发展为理念,让所有教师参与其中,为学校教育发展的明天各抒己见。“园丁圃”设置了教学研讨、心得分享、课题研究、读书园地等主版块,其中教学研讨设置了教学常规、思想碰撞、观课议课、信息技术与课堂整合、新课程标准等栏目。平台建立以来,教师们围绕如何命题、如何说课、如何评课等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在讨论中,大家以《新课程标准》为纲,结合学校目前开展的“先学后教、互助合作”研究课题,深入探讨本学科的实际问题,对于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教师们也把自己的读书心得、学习感悟,以及如何开展教科研研究,特别是开展“草根式”课题研究发表在网站上,交流共享。

七、让校园网成为信息技术教育的沃土

以往学生信息技术的学习内容主要来自于课堂。通过建设信息技术平台,学生可以把校内的电脑连接到服务器上进行学习,突破了空间限制,提高了学生的信息化素养。主题学习网站的介入,改变了传统教学的从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到教学步骤都由教师主导,学生只能被动参与的呈现方式,实现了教学和学习方式的变革,使课堂教学模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逐渐转变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由知识的输出者转变为学生自主学习的指导者,由独立的劳动者转变为合作者。师生关系由“唯师是从”的专制型转变为合作型,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得以加强,平等、民主的教与学关系初见端倪,为建立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本的课堂教学新模式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1)建设信息技术学习辅助系统。采用ASP+ACCESS(SQL)架构,通过作品欣赏、素材资源、学习助手、作品上传、评选作品、课堂练习、收获感悟等栏目,促进信息化教学。

(2)电子作品评价平台。学生在校内注册账号,登录后上传作品,根据思想性、创造性、艺术性、技术性,对作品进行学习评价,促进学生对电子作品知识的感知。

(3)电子档案袋。学生根据所学的信息技术知识,将电子作品、小论文、反思等内容即时进行档案的添加和管理,初步实现对学生信息技术教学的过程性评价。

八、结束语

校园网建设要从实际出发,以应用为目的,综观全局,统筹安排。校园网平台的建设任重道远,需要不断完善,我们将把校园网的建设与教育教学密切联系起来,切实为教育教学服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1]吴惠青.基于问题学习中的师生角色及师生关系[J].教育发展研究,2003(4/5):97-99.

[2]教育部办公厅.关于中小学校园网建设的指导意见(教基厅〔2001〕16号)[Z].2001.

猜你喜欢
校园网课件绿色
绿色低碳
Flash课件在音乐教学中应用研究
数字化校园网建设及运行的几点思考
绿色大地上的巾帼红
试论最大匹配算法在校园网信息提取中的应用
基于VRRP和MSTP协议实现校园网高可靠性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教学课件
NAT技术在校园网中的应用
用Lingo编写Director课件屏幕自适应播放器
多媒体课件制作中的动画设计研究